高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2013-01-29 06:50童建民
浙江体育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育

童建民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1231)

高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童建民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123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休闲、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教育诸概念内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对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研究得出:高校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具体的培养措施中应实现“封闭式”办学向“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课程设置的优化改良以及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

休闲;休闲体育;人才培养

国际休闲研究权威杰弗瑞·戈比和托马斯·古德尔,曾经如此预言:“2015年前后,世界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国民生产总值中会有一半以上的份额由休闲产业创造出来,人们将把生命中一半的时间和金钱用于休闲。”诚如其言,当今社会在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休闲”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也备受人们的关注。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方面,教育部在2007年公布的本科招生目录首次列入“休闲体育”专业,2008年体育院校开始正式招收休闲体育专业学生,这标志着休闲体育专业开始进入高等教育的殿堂。然而,由于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相比西方而言起步较晚,在休闲体育的概念、内涵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高校教育中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等方面还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对休闲体育相关概念的解读

1.1休闲释义

何为休闲?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诠释的命题。休闲之“实”古已有之,而休闲之“名”则可追溯到古希腊语 “schole”一词,指闲暇、休息、休闲及教育活动。然而,虽然“休闲”的思想出现很早,但真正把休闲放在学术层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在此过程中也逐渐诞生了较为成熟的休闲的概念、内涵等理论知识。目前影响较大、沿用较多的定义有:

1970年在比利时召开的首次国际休闲会议上通过的《休闲宪章》对于休闲的定义:“人们在完成工作和其他任务之后,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是以补偿性活动为基础的活动。”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以国际宪章的形式对个人休闲权利加以重视和保护。接下去在1979和1983年,世界休闲与娱憩(International Recreation Association)协会又先后对此加以修改,使之更为完善。

修改后的《休闲宪章》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在一定约束下自由选择行动的时间,是可以使人们在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获得的快乐、可以充分发挥潜能实现最大抱负的体验”。

这一概念基本涵盖了休闲的几大组成要素(时间、活动、存在方式、心态)。第一,时间(leisure)。毋庸置疑,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构成休闲活动的前提条件。休闲本质就是一种自在、自由的状态,首先应该是一种时间上的自由、闲暇。第二,活动(leisure as a recreational activity)。休闲必须是一种主体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可以是娱乐和休息的活动,也可以是智力上、精神层面的高级活动。第三, 存在方式(state of existence)。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休闲是一种存在,它的存在状态或者说存在方式,更多的是一种自由无羁的精神状态。第四,心态(state of mind;leisure as an attitude)。正如心理学家约翰·纽林格(John Neulinger)所述:“心态自由感(perceived freedom)是判定有无休闲感的唯一依据。只要一种行动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那就是休闲的。休闲意味着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可以自由选择,投身于某一项活动之中。”

1.2解读“休闲体育”的几个维度

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点问题,“休闲体育”的概念在学界尚未取得一致,近些年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及实践的积累,已经产生了几种比较成熟的观点,本文谨取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加以分析:

——于涛(2001)认为:休闲体育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人们为了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充实,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并能从中享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的一种现代行为方式。

——于可红,梁若雯(2003)认为:“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形式,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马惠娣(2008)认为:以放松为目的,或以休闲的心态参与的体育活动。她强调的是以体育活动为方法、手段和舞台,进而使参与者从中获得健康、高尚的魂魄。

本文认为“休闲体育”首先隶属于“休闲”的范畴,因此必须契合休闲构成的几个基本要素,对于“休闲体育”概念的界定则必然是在“休闲”概念基础上的推衍和个性化。因此,通过对以上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于涛的观点主要从休闲体育的心态(心理体验)和存在方式两方面界定,但是较多侧重于体育属性的阐释而削弱了休闲的本质。学者于可红,梁若雯的观点较为详尽全面的涵盖了休闲体育的各个方面,但作为一个概念的界定,在文字提炼上稍显繁琐,后半部分则更接近于对概念的诠释。学者马惠娣的观点是在“休闲”基础上对休闲体育概念的推衍和提升,概念简洁明了,但是对“休闲”这一要素的阐释略显薄弱。

综合以上几种定义,学者们对于休闲体育的界定基本锁定在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自由余暇的时间是从事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二是主体的实践性。必须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其中。三是存在方式。休闲体育可以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四是身心的体验性。即是满足身心的需求。这四点基本契合了“休闲”的构成要素。

然而作为休闲体育这样一种休闲与体育交叉衍生的社会活动,又必须是既契合“休闲”的共性又要体现“体育”个性的综合体。所以本研究认为休闲体育定义的界定除了具备休闲的基本属性外,还应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是:第五点,实现方式。必须通过体育运动这一手段途径实现。第六点,自我现实的价值或者说目的性。在休闲体育活动中达到一种与人沟通的目的,培养情趣、磨练意志的功能等。这一点在以往的诸多概念中常常被忽视,因此本文将采用的概念是李相如、凌平、卢峰(2011)指出:“休闲体育是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满足身心需求的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1]。”

1.3休闲体育教育内涵

休闲教育的悠久历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希腊,他们认为:“自由人如果不想使自己的生活沦为灾难,就一定要接受休闲人生的教育。”由此可见休闲教育对于整个人生的意义之重大。同样,休闲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玩的文化”的国度里自然也是古已有之。当然,休闲教育作为一种提升生活质量和人生品味的基础教育,在当代的研究显得更为系统和明晰。

本文在对马惠娣教授关于休闲教育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休闲教育首先应该是包括智力的、肢体的、审美的、心理的、社会经验的教育。并且是通过创造性的表达观念、方法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培养一种达到小憩、休息和松弛的平衡方法的过程。

由此可以推知,休闲体育教育起码应该是一个通过体育手段,达到教育、休闲目的的过程。它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休闲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休闲体育方式。休闲体育教育同时应该具备时代性、主体性、娱乐性、体验性、教育性、社会性的特点。

相比于西方休闲体育教育的历史,我们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2007年教育部将“休闲体育”纳入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专业目录,高校中休闲体育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由于尚处于探索的阶段,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这诸多的问题,比如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细节上都有待完善提高。

2 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中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休闲意识的增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加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服务社会的重任更是责无旁贷。因此,科学培养从事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高校休闲体育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首先要综合考虑三方面因素: 社会发展需要、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学术发展需要,在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自由个性发展的同时,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级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需求[1]。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旨在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休闲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研究、体育旅游、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工作,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专门人才。一言以蔽之,即懂休闲体育技术,同时具备休闲体育开发、策划及营销等技能的多方面人才。

通过对目前我国开展休闲体育教育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解,可以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及目标做以下几点总结: ①在理论基础层面,掌握休闲体育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②在技术层面,可以胜任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赛事、休闲体育相关技术的指导工作; ③在管理能力层面,可以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咨询、基本培训、开发经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高校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对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省和整合具有积极意义。各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主要依托旅游、管理(经济管理)、社会体育等知识,将休闲体育与旅游、管理、经济等结合形成新的领域。就目前高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开展现状来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的经营、开发、策划能力,同时课程安排方面,不但开设有高尔夫球、攀岩等基础技术类课程,也有资源管理类、游戏娱乐类、服务营销类课程。

2.2办学模式、办学理念的转变

“受教育管理体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自主办学主体,办学模式不灵活,主动面向市场的意识不强[3]。”这样的现实条件导致了人才培养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思维创新能力较差等弊端。休闲体育作为一项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社会活动,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和经济生产相结合的各种方式。首先,在办学模式上,要敢于突破传统,加大 “校企结合”的开展力度,引导休闲体育教育由“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的良性转变。其次,在培养目标层面,更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分层定位,例如对休闲体育教育、研究、指导、组织和经营等方面人才进行合理细化分层。当然,由于目前我国在休闲体育领域的研究才起步不久,从而使得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休闲体育课程普及、学科建设尤为迫切。

除此之外,还应该借鉴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成功的高等院校经验,例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等高校。只有严格秉持从实践技能出发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体育教育与休闲旅游业的结合,才能培养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合格的实用人才。

2.3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休闲体育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休闲体育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快、项目开展多,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品目繁多的休闲运动项目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必须了解前沿动态、掌握新生事物,依靠多种渠道提高业务水平,丰富实践教学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既是具备较高行业实践能力、了解前沿发展动态的“行业名师”,又是高素养的“教学能师”。

同时,由于休闲体育学科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都要面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这就必然使得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都要充分考虑行业特色的性质。因此,一批熟知理论知识、精于传授知识,同时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和角色意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市场导向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证。

当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是一个短周期的过程,但是可通过聘请、引进、加速培训等多种途径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与之相应的还要改革研究教学队伍的培训、管理以及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团队的高素质和稳定。

2.4课程设置的优化改良

课程设置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休闲体育课程是为实现休闲教育目标,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对受教育者实施身心全面发展的休闲体育教育的过程和内容[4]。”

休闲体育是身体活动和心理体验的高度结合,是一个综合的、跨学科领域,它涉及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学科。因此,休闲体育课程的构建必然体现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它不是纯粹的理论学科,而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课程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评价方式与内容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因此,在研究、探索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等方面,要开拓创新,充分体现该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要依照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既要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旅游产品服务;以定制式、订单式等培养方式改变传统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单一的状况。

就休闲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而言,应具备普适性、整体性及终身性的特质,而休闲体育课程的具体内容设置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课内容。注重对休闲的历史、休闲的内涵进行传授,涉及古今中外休闲历史的溯源、中西休闲文化的差异。休闲教育的价值、休闲体育的社会背景分析。休闲、闲暇、娱乐、旅游等相近概念的区别。

第二,技术课内容。一方面,是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基础的球类、田径、游泳等,同时包括新兴的轮滑、攀岩、自行车、飞碟、蹦极以及传统的身体运动项目,武术、空竹等各种体育游戏。另一方面,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休闲体育课程中可以开设体现与“力与美”的艺术感强的经过改造的形体、艺术体操,以及适合学生需求的街舞、俱乐部舞蹈等。

第三,隐蔽课内容。是广义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式课程相比具有潜在性和非预期性的特征。隐蔽课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知识结构乃至价值观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有效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体育物质文化作为隐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再者,学校精神文化也是隐蔽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潜在的影响。“隐蔽课程主要通过实体性和非实体性学校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传授学生的休闲体育思想、价值[5]。”

2.5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教学和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设计好以后,要靠教学去实现既定目标。为提高教学艺术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采用教学方法,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最终要面对社会、企业、休闲服务行业的选择,所以在培养的过程中就必须体现专业的实践性、社会性、市场性。因此,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亦是十分重要的。高校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培养计划中制定相应的实践课时数,并且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规定实践课学时数的具体要求,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的过程。此外,建立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是各高校采取的有效的措施。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在校内设立了社区服务实践实习基地;首都健身俱乐部实习基地;上海体育学院在社会体育专业与多家社区街道办建立合作。

3 结 语

休闲体育是一门刚刚起步的新兴学科,众多理论问题及实践中的问题亟待解决,高校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定位好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中就办学模式、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还要通过政策的支持建立各级培训机构,做好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的有力补充,在宣传上和对外交流方面积极进取,不断更新理念和方式。

[1] 李相如,凌平,卢峰.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1.

[2] 金银日,李学武,卫志强.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91.

[3] 赵鹏,汤利华.旅游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6(3):72.

[4] 樊晓飞.校园休闲体育课程的建构设想[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7):32.

[5] 石振国.课程视域中的休闲体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9.

DiscussionontheCultivationofLeisureSportsMajo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TONG Jian-mi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311231, China)

Based on document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ecreation, leisure and sport, leisur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on the cultivation of leisure sports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udy obtained: Training goal is senior application type. The school system must chang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faculty building. The curriculum need to be optimized.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links.

leisure; leisure sports; talent training

1004-3624(2013)02-0088-03

G807.4

A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2008年教育部专项课题(FLB070503)

2012-12-24

童建民(1965-),男,浙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