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从『伏毒』论治

2013-02-20 09:48李永华
江苏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伏邪正气脏腑

李永华 于 收

(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肝病毒长期不能清除所致的肝脏病变。西医学对其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抗病毒和抗炎保肝,其中抗病毒是关键,但其仅能抑制病毒复制而无法清除病毒,故又存在服药时间长,经济负担重,病毒耐药变异及复发等问题,疗效不能让人满意。中医药在其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优势,而从“伏毒”论治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效果。

1 中医学对毒邪的认识

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在中医学中早有认识。如《素问·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千金方》更明确指出“毒疫之气”可致“时气瘟疫”。故有学者认为,“邪毒”是引发温病的原因,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变由毒起,“热毒”或“火毒”是邪正抗争引起“邪热”中的一些特殊表现,亦属于病机范畴[1]。可见毒邪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

2 伏邪与伏毒关系

“伏邪”即伏气,指人体感受外邪,邪气伏藏于人体,逾时发病。《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晋代王叔和提出了“伏邪学说”。至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发展,“伏邪学说”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邪伏”于内,日久难去,必损正气,故邪恋正虚是“伏邪”致病迁延难愈的基本病机。相对于“伏邪”,古人对“伏毒”的论述较少。雷少逸《时病论》:“温毒者,由于冬令过暖,人感疫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表里皆热。”“伏毒”是邪毒内伏于人体,在机体正气下降时发病或由新感引发。故二者关系可概括为:二者同为致病因素,且都具有相同的致病特点:①物质性,客观存在;②致病性;③传染性;④致病的特异性(包括季节性和对某脏腑经络的亲嗜性或选择性);⑤潜伏性。“伏毒”属于“伏邪”范畴,但更具有针对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与临床表现。

3 伏毒与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流行性、进展性传染病,是引起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的特异性病原体,具有致病性、传染性、嗜肝性及潜伏性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与中医的“伏毒”具有高度的暗合性,故以此作为HBV的中医病因学归属极为贴切。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肝着”、“湿阻”等范畴。由疫毒之邪内侵,郁伏于内,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发病,常因外感、情志、饮食、劳倦等诱发。其病位主要在肝,多涉及脾、肾两脏及胆、胃、三焦等腑。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内郁“伏毒”,日久正气渐耗,病情交错难愈,从而导致疾病迁延数年甚或数十年,并不断进展到终末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因此,其病因为“伏毒”内郁,其病机特点为疫毒隐伏血分。

4 伏毒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与特点

伏毒贯穿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发展的整个过程,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致病特点。在我国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感染来自母婴垂直传播,初期并无炎症活动,表现为“伏毒”内郁。毒邪潜伏于正虚之所,不易祛除,则致毒邪留连,待时而发。《温疫论》云:“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随着生长发育,机体免疫功能不断攻击复制的乙肝病毒导致炎症活动,表现为“毒邪”犯脏腑、经络,从而变证丛生。若侵犯脾胃,引起中焦转输、生化及升降功能障碍,则形成“湿毒”犯脾胃之证;毒邪内泛侵犯于肝,致使肝气郁滞,出现胁肋胀痛、肝脾轻度肿大、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肝炎病毒标志阳性等;毒邪善入血分,迁延日久,阻滞脉络,导致气滞血瘀,形成“瘀毒”,证见胁肋积块固着不移等。此时,已由慢性肝炎演变成肝硬化,肝脏缩小,脾进行性肿大,肝功能反复或持久异常,肝脏及全身微循环障碍。其中少数重症毒邪入营血,内陷心包,表现为神志昏迷、出血、全身黄染者,属“急黄”或“瘟黄”。毒为阳邪,易败血伤阴,损伤正气,内陷脏腑,顽固难愈。毒邪其性黏滞,易与痰瘀互结,蕴积体内,迁延日久,逐渐生成“癌毒”,进而深入血络,壅滞气血,邪毒胶结更甚,难解难分难愈。

5 伏毒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的目的在于调理脏腑气血以恢复脏腑之健运,使得体内伏藏的邪毒势单力孤,而祛邪的目的是拔除致病的根本外因——邪毒,不使脏腑再受其扰,最终达到正气强、邪气去而体内自安之目的。

在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中,解毒排毒原则亦贯穿于始终。解毒要注意去其依附,使毒分解;排毒要针对毒的不同部位,就近引导,给毒出路。常用解毒法有:清热解毒、凉血解毒、活血解毒、行气解毒、泻火解毒等;排毒法有:利湿排毒、祛瘀排毒、益气托毒等。清热解毒中药有败酱草、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生甘草、田基黄等;凉血解毒中药有丹参、丹皮、赤芍、紫草、泽兰等;活血解毒中药有丹参、赤芍、三七、水红花子、桃仁、鸡血藤、郁金、马鞭草、泽兰、当归、山楂等;行气解毒中药有柴胡、枳实、香附、青皮、橘皮、川芎、苏梗、合欢花等;泻火解毒中药有大黄、山栀、龙胆草、黄芩、黄连、泽泻、车前子、通草、败酱草、金钱草等;利湿排毒中药有茵陈、车前草、白茅根、赤小豆、通草、灯心草、茯苓、薏苡仁、猪苓、苍术等;祛瘀排毒中药有桃仁、丹参、山甲、赤芍、莪术、三棱、郁金等;益气托毒中药有生黄芪、党参、大枣、白术、茯苓、薏苡仁等。解毒与排毒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因此,不难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从伏毒论治的治疗理念,丰富了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病机学说和治则治法,从而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

[1]陆拯.毒证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79

猜你喜欢
伏邪正气脏腑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历代医家伏邪观
清风正气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