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分析

2013-04-02 01:05孙小蒙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孙小蒙 ,章 亮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庆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1)

所谓高校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的学生,或支付教育及其相关费用很困难的学生[1]。2009年,我国高校的贫困人数527万人,比重约达到了全国高校总人数的23.06%,特困生人数166.1万人,比重约为全国高校总人数的7.27%[2]。2012年,仅上海市高校贫困在校大学生就有89943人,占全市所有高校总学生数的17.54%,其中家庭特别困难的有51203人,占总学生数的10%[3]。这个比例在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中可能更多。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又使得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样导致贫困生的数量也跟着增加。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伴随压力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其心理的健康与良好。不过由于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缺少心理关怀,从而使少数贫困生产生了“心理贫困”[4]。物质上的贫困可以通过个人的劳动与他人的资助获得改善,但心理上的贫困往往难以消除,表现为自闭、寡言、忧心忡忡、较非贫困生有着更高的敏感性和紧张度,情绪情感常处于紧张、易激惹状态,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生活处境上的贫困,如果无法正确看待,再加之其他方面的诱因,极易产生消极、失衡的心理,进而对其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1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1.1 普遍性

贫困大学生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敏感、心理韧性差、情绪易激惹、情感冷漠、内向孤僻。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常怨天尤人、沉默寡言、封闭自己等等。而这些心理问题具体存在于每一名高校贫困生的身上,所以具有普遍性。

1.2 复杂性

贫困大学生身上常出现的心理问题除了自卑、敏感、易激惹外,还有交互作用的心理。如自负与自卑并存、敏感与焦虑共生、嫉妒与虚荣同在。这些心理问题彼此交织,共生共存,共同铸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

1.3 独特性

虽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每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都是独特的。他们的个性、能力、素质不同,自我概念以及对社会的认识不同,再加上同一种心理问题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有不同的产生缘由,所以在面对心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用某一个学派理论或者某一种技术,更不能忽略个体的独特性,忽略个体心理问题的独特性,而是应该根据每个人独特的气质、风格、行为倾向以及所处情境导致的不同情绪而调整咨询的方式,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2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2.1 文化因素

2.1.1 社会价值观体系改变 如今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文化和价值观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甚嚣尘上,青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外界的观点、他人的评价尤为看重。在金钱至上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意义、所追求的目标无不与金钱挂钩,当自身的社会地位、家庭环境与外界所推崇的标准落差很大时,人们难免产生失落心理。青年人价值观的自我调节机制还未健全,不能有效地使用调节机制,这使得他们的心理更加失衡,心理问题产生了扩大与泛化。

2.1.2 社会偏见与同情的压力 一直以来人们对待贫困的主要态度要么是“同情”,要么就是“轻视”,这种消极的“社会刻板印象”把这些经济不富裕的同学同其他同学区别开来,造成对贫困的无意识歧视。特别是当开始社会公开资助或是讨论贫困学生受资助的资格时,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达到最高峰,使得贫困学生感到“低人一等”,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2.2 环境因素

2.2.1 经济压力 贫困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之余还有很重的经济压力需要面对。贫困使得这些学生难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限制了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这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的自我期望值高,有强烈的成就欲望;他们感情丰富、强烈、易冲动;他们往往把自尊和平等看得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贫困加剧了他们内心的冲突,使他们敏感、忧虑、失望[5]。行为上变得反叛、懒惰或自我放弃。

2.2.2 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家庭的气氛、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等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6]”。许多经济困难的家庭对孩子的关爱主要体现在基本生活上的保障,往往忽视了子女的精神或情感需求。另外,生活的重荷会使父母难以保持良好心态,无论在价值观上还是在行为方式都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2.2.3 择业、就业的压力 目前从整体而言,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都十分严峻。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狭小,就业渠道窄,在就业选择上的余地也不多,因此,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普遍弱于一般大学生[7]。择业就业压力更大。

2.2.4 高校扶贫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各大高校的都有各类的助学贷款、助学金之类的帮助手段,但是这些帮助基本都是经济上的资助,缺少人文关怀,并没有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或情感需求加以关注。

2.3 个人因素

2.3.1 价值观导致主体认知不当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贫困形成的原因,认为父母没能耐,政府无作为,对社会的贫富差距心存“不平衡感”,甚至存有仇富、怨恨父母的心理。久而久之心中的愤懑不满情绪越来越多,产生扭曲的心理与人格。有些贫困学生由于生活中深刻感受到缺钱的难处而过分看重金钱的价值。相信金钱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忽视人格、素养、能力上的吸引力,对自我的概念以偏概全,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不愿与别人交往。

2.3.2 自身定位落差导致心理压力 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中,这些贫困学生都曾是别人眼中的佼佼者,突然之间环境的变化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眼界并不如别人开阔,许多综合素质方面不如别人时,强大的心理落差会使贫困学生产生较大的失落感。陈虎等人的研究表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得贫困学生个性特征中的敏感性、紧张性比非贫困生要高一些[8]”。在面对一些困难或挫折时,“自尊”可能会让贫困学生耻于像别人表达自己的内心的困惑,同时人际交往障碍也会让一些同学 “倾诉无门”。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性使其心理压力增大。

3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3.1 社会角度

对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前提是要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贫困大学生的多数心理问题是由于家庭贫困、生活条件较差造成的,所以第一需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保障水平的进步,提高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补助;第二需要健全社会帮扶体系,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水平和心理水平;第三还要加强社会宣传和关爱,吸引更多的群众帮助贫困大学生。

3.2 学校角度

学校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能更好的疏导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首先要完善高校的心理咨询辅导体系和设施,能够在需要时提供给贫困大学生他们所急需的心理辅导;其次要加大贫困生的补助以及奖励制度,进一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最后要尽力帮助贫困大学生择业、就业。

3.3 个人角度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要想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自己的努力必不可少。贫困大学生应该更好的认识自己,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全各自优良的人格品质。

4 结束语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所关注,从外界环境因素来说,高校、企业、社会机构及爱心人士在资助贫困大学生时应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资助不是施舍,是为贫困生提供援助,帮助他们接受教育,从而将来更好的回报社会,所以在资助时,应考虑到贫困学生的自尊心,把被资助对象的信息尽可能的隐去;在提供直接经济资助的同时,也给予贫困生间接的机会资助,为他们在高校、企业中提供大量勤工助学的岗位,以此获得更多的实践经历,使得贫困生在择业就业时,机会得以向他们倾斜。文化和环境因素都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学生自身因素更是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内因从根本上影响了外部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时,应格外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现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发展的前提下,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更应当关注他们的内心,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中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设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以及合理的自我调节,学会以更加辩证、客观的视角看待自身贫困处境,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信念迎接生活上的挑战。具体到班级中,可以调动同学、老师作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同学间以朋辈辅导方式,改善贫困生心理与行为方式的偏差,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老师以其优良的个人修养与宽广的视野,为贫困生言传身教成人成才的成功范例,消减他们的“心理贫困”。心理健康才能人格健全,人格健全才能成为明日国之栋梁。

[1]宋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14):232-233.

[2]陈欢欢.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问题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3]韩晓蓉.沪贫困大学生比例达 17.54%[EB/OL].(2012-12-09).[2013-09-25].http://www.dfdaily.com/html/3/2012/12/9/907685.shtml.

[4]董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10):35-36.

[5]程利娜.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州学刊,2005,3(3):138-139.

[6]刘文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76-178.

[7]石春燕.社会支持网在贫困大学生就业中的效用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3):120-121.

[8]陈虎,胡燕.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4):318-320.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