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视角下的汉语声调术语英译探索

2013-04-07 08:49孔慧芳
关键词:声调术语语言学

孔慧芳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022)

辩证法视角下的汉语声调术语英译探索

孔慧芳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022)

汉语是声调语言的典型代表。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语言的声调现象。目前声调研究已经在语音学领域逐渐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声调学,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语声调术语的特点,探索它的对外翻译。

汉语声调术语;翻译原则;辩证法

声调通过音高来传达词语的意义。世界上大约有70%的语言是声调语言。汉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语言的声调现象。例如连读变调、轻声等。目前声调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声调学,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语声调术语的特点,探索它的对外翻译。同时,汉语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一种,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必须与其他语言相比较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可以说,无法涵盖汉语特点的语言学理论不能称之为普通语言学理论。(王洪君,1999:3)因此,汉语的声调现象对于语言学理论模式的构建具有类型学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以汉语的声调术语为切入点,将辩证思维的方法应用于它的翻译原则探索。

一 汉语声调术语特点

术语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其基本特征是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曾剑平,2004:62)然而,不同学科的术语又各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指出这一点,无论从整体上认识术语,还是对个别学科的术语建设,都有很大的意义。(郑述谱,2006:51)汉语声调术语还有其学科术语的独特之处。

1.历史传承性。汉语的许多声调术语来源于古代的音韵学研究。这使得它的术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学分支的术语,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例如四声的概念最早是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人发现,从此奠定了汉语声调分类的基础。现代汉语各方言的调类差别虽然很大,但都和古汉语的声调系统有直接关系。时至今日,这一术语仍然被广泛应用。(林焘 王理嘉,2001:128)

2. 动态性。当代语言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新的语言学理论不断涌现。因此新的汉语声调术语也不断被创造和使用。以汉语声调的表征为例,由于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的提出,声调的术语变得更加丰富。有关的术语例如浮游调、载调单位—莫拉等也逐渐为大家所熟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科越发达,术语越丰富,术语的使用也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

3.变异性。所谓变异性是指语言单位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一致关系发生了偏差。(孟令霞:2011:29)声调学术语的变异性体现在内容、形式、功能层面。具体而言,同一声调学术语可能会出现在特征和功能上有一定差别的变体形式。这在汉语的声调研究中表现为同义术语较多的现象。例如构成一种语言声调格局的单字调在汉语的研究中也成为本调、字调或基调;连读变调也被称为联读变调、变调。(梁磊,2003:192)

二 汉语声调术语翻译现状

目前汉语声调术语翻译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同一声调术语,使用了不同的英语译名,两种或多种译名并存。以常见术语—调类为例。纵观目前的英语译名就有“tone type”“tone category”“tone patterns”三种。又例如单字调就被分别翻译为“citation tone”“monosyllable tone”“base tone”“single word tone”等。这种多种等价术语并存的局面,给有关学者和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声调学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人文社科研究的特殊性决定了译者在处理相关术语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个性意识。(魏向清,2010:165)2.国内和海外的学者在研究汉语声调现象时,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翻译的方法不同,采用的译名有所差异。

三 汉语声调术语翻译原则

辩证法产生于古希腊,最先用于逻辑学和哲学之中,后发展为一种普遍的科学研究方法。既然辩证思维的方法可以用于语言研究之中,那么也可以用于术语研究,因为术语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研究对象。(叶其松 2010:160)将辩证的视角引入汉语声调术语翻译实践,我们会发现如下的对立面:系统性-可辨性、功能对等-准确性、规范与偏差。也就是说在音系学术语的翻译中,其翻译原则的提出应考虑到这些矛盾的对立面,呈现出辩证的统一性。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提出某一条原则,或就某一项原则进行讨论。基于这些对立面,本文提出下列翻译原则。

1.功能对等与准确性的辨证统一原则。毋庸置疑,准确性这个原则适用任何学科术语的翻译。汉语声调术语是从事汉语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的关键性词语,如果在翻译中存在问题,势必会影响其研究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但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实现这准确性原则呢?我们认为实现的核心在于功能对等与准确性的辩证统一。所谓的功能对等指的是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的对等。(况新华 吴丹,2009:58)以术语“调类”翻译为例。目前常用的两种译名“tone category”与“tone type”该如何取舍呢?从字面翻译来看,两个译名都是合格的。而从调类的定义来看,它指的是声调的历史分类,属于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比较的意义。(邢公畹,1983)从这个定义的对等性来说,“tone category”这个译名不仅传达了字面含义,还表述了这个术语的内涵,实现了功能的对等。而“tone type”只能够表达出声调种类的字面含义,略逊一筹。与此类似的还有单字调的译名。目前主要有“citation tone”“monosyllable tone”“single word tone”三种译名。汉语中的单字调,指的是一个字在单念时表现出的音高变化。与之相对的是“连读变调”或变调。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音节所属调类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从这两个相关术语的定义来分析,“monosyllable tone”和“single word tone”这两个译名属直译,但还无法实现功能的对等。相比较而言,“citation tone”这个译名属意译,但更加准确。

2.系统性与可辨性的辩证统一。系统可辨性是侯国金( 2009:72)在研究语言学术语的翻译时提出的原则。我们认为它也适用于声调术语的翻译。所谓系统是指我们翻译时应考虑所在学科术语的系统性和相关术语的系统性,如同级的术语和上下义的术语。而可辨性则要考虑相关、相通、相反、类似术语的区分度。不能孤立地看待术语的翻译,因为它总是与一个语义整体相联。例如汉语中的语流音变有连读变调、变音两种现象。由于语法方面或词汇和语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变化,如小称变调,我们称之为变音。(石峰,1994:118)由于语音连读发生的声调变化我们则称之为连读变调。因此,在这两个相关术语的翻译中,我们就应考虑他们的系统可辨性。虽然都是语音变化,我们不能都用“change”一词来翻译。现在有关“连读变调”约定俗成地翻译为“tone sandhi”; 而变音则被译为“tone change”。这样的译名既考虑了术语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区分度,值得借鉴。又例如入声,它即可指古代的四声,又可指现代的入声调。有关学者陈源泉(Matthew Chen, 2000:5)在翻译古代四声分类时,将其翻译为“entering”;在翻译入声调时处理为“checked tone”, 可以说系统性与可辨性达到了很好地结合。

3.主体先用性原则与规范化原则的辩证统一。术语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标准化工作。因此,在声调术语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应注意培养自己的规范化意识。在遵循主体先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规范意识与主体先用性原则的辩证统一。由于术语的翻译不是独立的事业或学科,它只是语言学著作翻译或语言学论著的派生活动,是翻译个体而非研究机构的行为 。(侯国金, 2009:72)因此,我们无法对术语的翻译进行规范。在声调术语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首先熟悉行内多数术语的译法,充分利用现有合理的等价术语。对于不合理的译法,即便是创造新的译名,最好是给出超越的理由,从而避免给学习者和研究者带来困惑和交流的障碍。(侯国金, 2009: 72)

三 结论

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它是人类进步历程中知识语言的结晶。(冯志伟, 1997: 9 )可以说没有术语就没有科学,每个学科都有并依赖一定数目的术语才称其为科学。因此,术语的正确翻译会促进学科的发展, 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也至关重要。这也适用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汉语的声调学研究。通过汉语声调术语翻译的研究,不仅可以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更能够促进汉语声调学的学科发展。同时,帮助我们把汉语放到更广阔的人类语言的背景中去研究,一定会推进我们对汉语自身的认识,并对普通语言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1]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侯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J].上海翻译, 2009(2).

[3]况新华,吴丹.语言学术语译名规范化刍议[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3).

[4]姜望琪. 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上海翻译,2005(1).

[5]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梁磊.声调与重音—汉语轻声的再认识[A].路继纶主编《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7]孟令霞.从术语学角度看术语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11(2).

[8]石峰.语音丛稿[M].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9]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魏向清.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的术语属性[J].外语学刊,2010(6).

[11]邢公畹.语言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2]叶其松.术语研究中的辩证法[J].外语学刊,2010(6).

[13]曾剑平,杨莉.谈现代语言学中术语翻译的标准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3).

[14]郑述谱.试论语言学术语的特点[J].外语学刊,2006(3).

[15]Matthew Y.Chen. Tone Sandhi: Patern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6]Yip,M. Ton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AStudyofTranslationofTonalTermsfromChineseintoEnglishwithintheFrameworkofDialectics

Kong Huifa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 Anhui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stitute, Hefei,Anhui 230022,China)

As one of typical tone languages, Chinese has tone sandihi and neutral tones . Nowadays , the study of tones has been regarded as tonology.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features of tonal terms in Chinese and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of term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principl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onal term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dialectics.

Chinese tonal terms; translation principles;dialectics

孔慧芳,硕士,副教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 研究方向:生成音系学。

安徽省2012教研项目“基于多模态互动教学模式的语言学课程改革探索”jyxm386资助。

1672-6758(2013)04-0067-2

H315.9

A

猜你喜欢
声调术语语言学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社会语言学名词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