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境中词义搭配与效能分析的三维考察

2013-04-07 08:49周彦每
关键词:语义学习语语义

周彦每

(新乡学院 公外部,河南 新乡 453000)

英汉语境中词义搭配与效能分析的三维考察

周彦每

(新乡学院 公外部,河南 新乡 453000)

在英汉文本语境中,词义搭配与篇章结构具有认知意义的代表性。语义搭配的认知可分为习惯性搭配、固定性搭配、创造性搭配三种模式。联系上下文的篇章语境结构,可以从语义本身的固有成分、文化和习俗的位素成分、语言认知等三维视角进行解读。因此,要在具体语境中考察认知词语的篇章结构。

语言语境;篇章结构;词义搭配;三维考察

语言是人们交际时反映客观世界和心理行为的载体。语言的选择表现了谈话主体交流的目的性、语言的功能性和自然性,反映了谈话主体的言语行为和心理行为,即理性行为和情感行为。语言论不仅开创了人类的历史,而且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人与人之间得以传承,西方语言哲学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又称语言学转向)三大阶段。传统形式主义语言突出了语言的主导地位,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意念、句法等开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语言交际的陌生性。但语言生态的发展必须在合适的环境中生存、开花与结果。离开了语言的交际现实,将语言的研究纳入篇章的麾下,其生态与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即词与词组合搭配的偏离性。搭配(collocation)指的是一些词与另一些词同时出现的语言现象。[1]本文试图探讨词语搭配的认知机制及语言篇章语境与语义搭配的三维关系。

一 词义搭配认知机制的三维构成

1.习惯性搭配。

习惯性搭配又叫常规性搭配,是指在英语交流中,诱于母语的思维惯性,而经常被偏误使用的常规性组合。如将看病”说成“look pain”而非“see doctor”,将“拓展视野”翻译成“broaden your eyesight”而不是“broaden your vision”。可见,常规性搭配是基于交流主体对外语知识词汇搭配的阙如,语言表达方面使用了母语的思维方式。外语中的此类语法搭配,属于常规性的搭配,对于母语为英语的交流主体来说,诸多“常规性”的语言现象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产生的诸多错误,主要原因在于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与母语的运行规则并行相悖所导致。习惯性搭配在英语词汇和英语应用中大量存在,因为这类搭配是语言交流主体在实践经验中的总结,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的的概率(Probabilty)有疏有密,相同概率的疏密与交流主体的主观印象并不完全一致。即常一起出现但不固定不变的词类,譬如“white snow,red flag,as usual”等,诸如此类的搭配很自然会在外语词语中得以运用,如“雪”是冬季大自然的“白色”凝结物,“国旗”一般是红色的,因此“白”和“雪”、“红”和“旗”之间往往具有习惯搭配关系。一般情况下,交流主体一看到“雪”便会想到“白”这个颜色,但英语的语境结构中white和snow的概率却相对不高。因此,语言交流中的词义搭配与交流主体固有的意义联想不尽相同。[2]

2.固定性搭配。

固定搭配指那些经过长期使用已经固定下来一起出现的词项,是交流主体经常简略的习语抑或谚语,如“rain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dry cow”(不产牛奶的奶牛)、“money talks”(金钱万能)、“safe and sound”(安然无恙)、“kill time”(消磨时光)“feet of clay”(致命的弱点)等。比如《圣经旧约诗篇》第17章,“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另《申命记》第32章也出现“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又如“the apple of the/ones eye ”(眼睛中的瞳孔)现译作“掌上明珠”,表示特别珍视的东西。在语言使用的主体或英语写作中,如果要表达他最爱他的小儿子。就可以不用“He loves his youngest son most”,而使用 “His youngest son is the apple of his eye.”这样,篇章语言就会符合英语本身的习惯。当然,习语在英语行文中只是起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具体文本语境中而不应大篇幅地使用。而且习语的使用难度比较高,很容易使用错误。因此,我们在应用英语习语时,不但要把习语用好,而且要用巧。在这些成语或习语中间,往往不插入其他成分。它们的意义一般不能从字面上一眼看出,而只是从整体上表示某种意义,

3.创造性搭配。

即违背语言常规的,在通常情况下不大使用的搭配。尤其是诗歌创作中较多,在日常会话中则比较少见。如“clean hands”(洁净的手)源自《圣经·旧约·约伯记》第17章。“He that hath clean hands shall be stronger and stronger.”(手洁的人将会愈益有力)现多与come out with,with 或have等词连用,表示“廉洁、清白”。中国人称为“西方成语”的“英语习语”向来被看作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精练、短小、幽默、风趣且富于哲理性的特征而广泛地被英、美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广播媒体之中。作为传承、记载文化与语言的基本工具之一,它在英、美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语行文中适当地使用习语不但可以避免千篇一律的表达,而且可以成为考官加分的重要因素。[3]比如英国著名媒体Guardian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US envoy to Iraq: We have opened the Pandora’s box”,其中第一句话是“The US ambassador to Baghdad conceded yesterday that the Iraq invasion had opened a Pandora’s box of sectarian conflicts which could lead to aregional war.”如何翻译?此句是美国大使承认侵略伊拉克的行为打开了一个什么样的盒子吗?显然是不对的。其实,“Pandora’s box”这个短语是一个英语传统习语,Pandora原是希腊神话传说中从天宫下凡的人类第一个女性,“Pandora’s box”之意表面上看来是贵重之物,而骨子里却是祸害,其含义为“万恶之源”“造成极大混乱”。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驻扎巴格达的美国大使昨日承认由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造成了当地的宗教斗争”。

二 篇章语境与词义搭配的三种认知方式

1.从语义成分解读语义的搭配。

在传统的语义学视角下,词汇与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语义相关性。诚然,篇章语境的不同对语义的要求和语义成本休戚相关。譬如,“吃”要求与之搭配的受体有“+液态物质”“+具体物质(食物)”这样的指示表达。从另外一个层面理解,“吃”的受体事物不能由与以上语义成分相背离的语义构成。通过对日常生活习得,由于“米”“馒头”“饺子”“药”等具有以上语义成分特征。因此,“吃米”“吃饺子”“吃馒头”等用法是交谈主体双方可以接受的。当然“吃水”“吃饮料”在普通话语境中是很难让人接受的。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具体的语境中,语义才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语义是词语搭配的核心,是义位协调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也即受过普通话语境操练的人所说的话,一般不会引起交谈对方的“奇异反应”。[4]比如,“石头哭了”这样的语义搭配很难在普通话语境中让人接纳,因为“哭”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具有生命迹象的事物,事物的“生命性”要求语义搭配的特征必须具有“生命”这一语义特征。

2.文化和习俗等视角下语义的搭配。

语义的搭配受多重方面的影响,除了受语义搭配的影响之外,也受到思维习惯乃至区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文化和习俗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背景下具有独特性,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义搭配,因此在不同的篇章语境中,一定要考虑到具体风俗和文化,不然也同样会犯“管中窥豹”的错误。[5]比如,在汉语中的一些形容词,如“高高的山岗”“高的人”等,在翻译成相对应的英语时,所应对的词语也不相同,前者则翻译为“the high mountain”,而后者则翻译为“tall man”。再如,在吴语(江南话)中,“吃”可以与一定的事物相搭配,但是其还可以与相关的液态事物相搭配,因此,在吴方言中,“吃饭”“吃茶”“吃烟”等都均可被当地人接受,且乐于被当地人使用。当然这点对与讲述普通话抑或吴语之外的人群来说,无论是从语言习惯,还是语言使用上都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再如,在中国,大部门家庭都很崇拜“龙”,事关“龙”的名字也被大家认为是吉祥的事物。比如,李小龙,成龙等等。而且在诸多相关的影视剧或文化宣传时,大家都自称为“龙的传人”。当然,这方面的习惯对于西方人来讲,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很多西方人认为“龙”是被妖魔化的畸形动物,因为在西方文化语境中,“龙”是不祥之物甚至被意指为令人恐惧的怪物。因此,要在中西文化差异中,重新认知篇章语义的搭配,不然也会在作品创作中犯错。

3.认知视角下的语义搭配。

认知(cognition)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认知语义学主要是从认知角度来深入探讨交流主体双方的思维,语言与身体经验、认知模式、知识结构等之间的多变关系。[6]认知语义学视角下,语义有三个特征,即可能特征、不可能特征、必有特征等。[7]所谓“可能特征”主要是指交谈对象可能具有某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特征,当诸如词类的词语被指说时,就证明该词语能通过篇章结构的语义组构,也就是这一词语的外延性特征。“不可能特征”是指理应属于某个认知视角的语义特征具有不可能实现性,也就是说该词语不能通过篇章句法组合接纳的语义表征。语义的“必有特征”,是指属于某个层级类别的对象应然具有的表征。如上文中我们所举的一些例子像“石头死了”“拖把出生了”等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被人们所接受,即具有“不可能性”。因此,在一个篇章结构中,语义的表达要具有三层特征才算符合篇章文本的科学表达。

三 结语

作为语言学分支的语义学,大体上可以分为词汇语义学和句法语义学两大分支。词汇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单位的语义问题和语法结构。因此,在具体的语境和语法语义搭配中,要根据语义的变化增加或改换一定的语义特征,以适应语言沟通交流的特征的诉求。从英汉语境中,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发现,语境是语义搭配的基本土壤,离开句子或篇章表达的基本语境,所有的语义生成无疑于缘木求鱼。[8]科学研究也表明,在语义搭配与语义实践中,要充分使用内外环境,在环境中提炼句型,从而提升语言的表达效能。

[1]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Crystal,D.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Cambin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05.

[3]朱永生.搭配的语义基础和搭配研究的实际意义[J].外国语,1996(1).

[4]石安石.语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64.

[5]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5.

[6]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7]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67.

[8]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242-243.

ClassNo.:H03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Three-dimensionalInspectionforCollocationofWordsandEffectiveAnalysi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

Zhou Yanmei

(Department of Public English, Xinxiang Univeristy, Xinxiang,Henan 453000,China)

Collocation and discourse structure is of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gni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ext . The cognitive semantic colloc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habitual collocations, fixed collocations, creative collocation . Connection context structure can be illustr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semantic inherent composition, culture and customs of a pheromone components. Therefore, the cognitive lexical discourse structure should b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al linguistic context.

linguistic context;discourse structure;collocation;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

周彦每,硕士,新乡学院公外部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河南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概念本体论下代体宾语的语义搭配与生成机制研究”(2012—QN—397)。

1672-6758(2013)04-0132-2

H030

A

猜你喜欢
语义学习语语义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语言与语义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
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