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述评

2013-04-07 22:43郑海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

郑海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述评

郑海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者,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基本途径、基本方针、重要保证等。客观来讲,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是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思想武器,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先导,但也存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方面错误的理论认识。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核心内容;历史地位;局限性

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者,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前27年,无论经济和政治上的变革、成就及特点、甚至失误,还是思想文化上的革新和发展、甚至过度“革命化”,都深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因此,我们必须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与此同时,他还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基本途径、基本方针和重要保证等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 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领导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1954年9月25日,毛泽东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庄严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P350)然而,任何政党的领导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巩固和完善。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领导地位的思想。其一,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要求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调“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新问题,观察和处理国际斗争中的新问题”。[2](P355)其二,重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建国后,针对当时党内出现的“摆官架子、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强调:“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2](P355)正是毛泽东对党的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才使党以积极的态度承担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任。第三,强调要积极、谨慎地面对国内外现状。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对新生政权“和平演变”的攻势和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毛泽东指出,要防止党内修正主义的出现,要通过“三反”、整党等斗争来制止腐败现象,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党经受住执政的考验。这就使党在思想意识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着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途径 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并就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其一,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生命线”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5年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3](P449)的重要论断。1958年,他又指出:“提高工作效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的作用。”[3](P124~125)在他看来,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 (包括文化教育)是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重要保证,起着“生命线”的作用。其二,重视教育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作用。针对1957年前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的情况,毛泽东强调:“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2](P226)其三,重视舆论宣传工作。毛泽东认为舆论宣传能够对实践活动产生强大的反作用。例如,张思德、雷锋、白求恩等榜样的树立,都很好地宣扬了马克思主义观点、高尚的革命精神、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等,并由此激发人们以极大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实践。其四,重视意识形态队伍建设。毛泽东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4]可见,毛泽东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地位。

(三)“双百”和“两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 为了繁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一方面,毛泽东针对文化发展问题,提出了“双百”方针。他强调:“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2](P54)1957年春,他在多次讲话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并从理论上论述了这个方针。他主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2](P229)因此,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2](P229)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方面,提出了坚持“两为”的原则。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5](P1083)“双百”方针和“两为”原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非常重视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然而,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中苏关系的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继续对我国搞敌对活动,甚至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人身上。再加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老化、苏联领导集团领导人接班后的斗争空前等激烈问题,都促使毛泽东把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提上了议程。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毛泽东提出了要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任务。他指出:“接班人的问题还是要部署一下。要准备好接班人。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6]可以说,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在1964年,他还提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标准,简言之就是:要懂得马列主义,不搞修正主义;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不是为剥削阶级;要能够团结大多数人,团结广大群众和干部;要讲民主,有事和同志们商量;自己有错误,要做自我批评。这五条标准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为培养合格的无产阶级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新纪元。而且,它在推进实践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物质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里程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强调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是一个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具有操作性的过程。毛泽东在充分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可以说,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发展的里程碑。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毛泽东从这一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他强调,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绝不能放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问题,这是经济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除此以外,毛泽东还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主张,其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领导核心、基本途径、基本方针、重要保证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发展的成果。

(二)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思想武器 从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一层面来说,它是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思想武器。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经过一系列努力,化解了反革命势力对新生政权的反扑后,逐渐转向重点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毛泽东在客观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后,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认清了主要矛盾,明确了主要任务。他明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集中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同时还要注意,思想领域仍存在剥削阶级的“反扑”和党内骄傲自满情绪的暴涨,并且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因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时要辅之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舆论宣传,以及提高精神文明和文化繁荣的措施。这一系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到1957年底,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在后期,毛泽东因过分强调阶级斗争,使经济建设成为政治发展的“附庸”,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失,但在其前期正确的意识形态思想的指导下,国家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仍然为“文革”后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先导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开山之作,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成为后继者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一方面,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纪元。中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概括来说,建国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建立和强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构建了以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施了按劳分配;文化上,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合理引导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由此看出,无论在制度建构,还是政策制定方面,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党的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及其后继者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源泉。毛泽东在意识形态理论探索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为其后继者所继承和发展。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等。可以说,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为其后继者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方法、理论基因、指导原则和方向目标,甚至探索中的失误也为后继者提供了警示。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局限性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内容丰富,有理论创新,也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方面错误的理论认识。

(一)经济建设方面,教条地套用现成理论 由于缺乏执政经验和在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上的不足,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出现了失误。其一,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把社会主义错误地理解为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社会主义的发展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毛泽东将“一大二公”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和优越性的体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盲目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的提高,致使人们对公有制的认识越来越局限在国有企业这种形式上。其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视为社会主义经典模式,并在思想意识的层面赋予其政治意义。由此,中国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逐渐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构建起来,“从计划生产,到计划供应;人们生活在计划形成的网络之中……”[7]这种“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的观念,是一种明显的错误认识。其三,热衷于分配方式上的平均主义。毛泽东主张在分配形式上实行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原则。实际上,这种思想混淆了社会主义主张的“平等”与平均主义,这种理论上的认识缺陷也造成了实践上的政策失误,如实行分配上的“大锅饭”。

(二)政治建设方面,错误地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 从政治学上讲,民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多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抽象的民主原则应该通过具体的措施体现出来。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产生了认识上的错误。他片面地将社会主义民主视为一种手段。以这样的逻辑为基础,他的民主观就成了“大民主”观。这里的“大民主”是指发动群众运动,甚至让群众上街游行集会。1956年11月,他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以后修改宪法,要加一个罢工自由,要允许工人罢工。他认为这样有利于解决国家、厂长同群众的矛盾。由于毛泽东非常重视群众运动的民主式作用,因而就忽视了法制建设。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社会里的人是具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个个遵守革命纪律和社会秩序的,并且能够按照同志加兄弟的原则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制定繁琐的法律条文。但国家的治理又需要规范的维系。这样,政治原则就取代法律,成为人们遵循的规范。可是,政治原则是抽象的,没有操作性,不能回答、也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由此而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当人民群众内部出现一般的意见分歧时,就会在政治原则的影响下被无限放大为阶级性的敌我矛盾。也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慢慢偏离了中共八大明确的发展经济的主要任务,转而强调阶级斗争。由此,将中国带上了阶级斗争的道路。这明显陷入了理论上的误区。

(三)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夸大了阶级斗争的程度和范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这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内大多数领导同志的共识。但是,在1957年1月,毛泽东重又开始关注资产阶级的问题。他指出,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还存在资产阶级,包括地主、富农、恶霸和反革命。这些人没有了生产资料,却还通过意识形态手段,用资产阶级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方面,取得了基本胜利,但是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方面,我们还没有完全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我们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2](P281)毛泽东还于1958年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观点:思想政治上的剥削阶级。这样,毛泽东对国内的阶级问题做出了错误认识,也由此改变了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这就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批判的不断升级,并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毛泽东以错误的理论认识为指导,以思想政治上的剥削阶级为指代,错误处理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重后果。

[1]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赵晓洁〕

On Mao Zedong's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Thought

ZHENG Hai-xi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A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socialist ideology,Mao Zedong sticks to Marxism and clarifies the leading core,basic route, basic policy,important guarantee,etc.of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Objectively,Mao Zedong's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thought is the milest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ideology theory,the weapon to ensure the progres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the guide for carrying out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However,there exist wrong thoughts about socialist economy,poli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Mao Zedong's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thought;core;historical status;limitation

B036

A

1674-0882(2013)03-0004-04

2013-03-20

郑海祥(1984-),男,山西临汾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党政治。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