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真实内涵

2013-04-07 22:43孙大伟
关键词:人才观工具理性理性

周 丹,孙大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真实内涵

周 丹,孙大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更好地发挥人才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作用,就必须正确认识“人才”的真正内涵,为此我们有必要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揭示问题的本质。论文阐述马克思人才观的具体含义,探求人才的生成之路,进而在科学人才观中发掘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真实内涵的理解。

科学人才观;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人才的生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人才事业蒸蒸日上,十年间硕果累累、成就辉煌。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需要正确的人才观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做好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探寻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真正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出发点

尽管马克思专门论述人才问题的著作不多,但是在其丰富的人学理论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才思想。弄清楚马克思的“人才”概念对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意义重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都曾表达出他独特的人才观思想:符合人的本性,其创造性劳动有益于社会进步,这样的劳动主体就是人才。人才的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P274)马克思的人才观并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在人性层面上探讨人才问题,从而没有忽略和排斥任何个人。换言之,人才不是某种脱离一般的人,只是实现人的理性自觉的人一般。马克思的人才观和人性并不是一串空洞的名词,它有着丰富且深刻的理论内涵,同时和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

文艺复兴开始,西方进入现代社会,其根本特征在于释放人性和解放理性,人获得自我意识,逐渐走向理性自觉。从唤醒理性到推崇理性,这期间经过霍布斯、洛克、贝克莱、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等,到康德、黑格尔过到哲学的顶峰。“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2]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为人的认识何以可能进行逻辑论证,他证明了人的理性精神,肯定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因此他号召“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人为自然立法。但是在寻找实践理性的根据时,他又不得不抛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在”的三条公理性前提,他的“物自体”也成为人的理性唯一不能渗透和参悟的领地,为信仰留下地盘。黑格尔非常不满康德的“妥协”和“软弱”,向“物自体”发起猛烈进攻。他在《小逻辑》第一版序言中不无讽刺地指出:学术(哲学)上有一种“浅薄作风”,“本身缺乏深思,却以自作聪明的怀疑主义和自谦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的招牌出现,愈是空疏缺乏理念,他们的夸大虚骄的程度反而愈益增高”,“甚至现在这种自命为理智上谦虚的态度,却对于哲学上高深的问题,反而勇敢地大放厥词,声称理性的知识——即我们认为采取证明作为形式的知识,没有权力去过问”。[3]黑格尔认为,理智上的谦虚和退让恰恰是对理性的蔑视和侮辱,我要勇敢地对理智和理性说“是”,而不是唯唯诺诺,任人玩耍。绝对理念统摄一切,它既是绝对真理的根据和前提,又是理性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绝对理念首先是理论的和实践的理念的统一,因此同时也是生命的理念与认识的理念的统一”。[3](P421)最终,黑格尔将人的理性能力推到“上帝”的位置,“一手遮天”、“傲视群雄”。

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论述直接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其实质是基于对黑格尔“绝对理念”的批判。为了表述的清晰,我们借用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关于理性的两种区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来具体阐述马克思人才观的主要思路和基本主张。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特别是经由康德、黑格尔哲学,人的理性能力得到足够释放,获得前所未有的肯定、聚集和膨胀,然而这种理性不是人的理性能力的全部,从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发生严重偏移。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因为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以至于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也就是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提倡的理性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和奴役人的工具。马克思从现实性和历史性出发,深刻地表征出现代社会人的实际境遇和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过程支配着现代社会的全部领域,资本自身增殖的逻辑渗透在全部社会关系中,哈贝马斯把这叫做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资本逻辑作为一种客观的必然性的力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诸强制。海德格尔叫做技术‘支架’的东西,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可以看做是资本最大化自身的社会性的组织和技术手段的汇聚,从根本上说它是资本逻辑的具体化和技术化”。[4]当工具理性与现代资本绑在一起,沆瀣一气,现代社会便笼罩在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的氛围中,在此支配下的人才观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害,以创造价值、财富、效益为基准的人才衡量标准实际上以行理性自觉之名做工具理性之事。马克思正是要揭露、打破、摧毁这样的人性观,进而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现实活动的,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同样也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马克思关于“人才”的理解从人性出发,在根源上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才生成之路

符合人的本性,其创造性劳动有益于社会进步,这样的劳动主体就是人才。所谓“符合人的本性”着重强调两方面:其一是符合人的善良意志,符合社会法律道德准则;其二是人的自觉行为,不是某种外力支配下的异化行为。所谓“创造性劳动有益于社会进步”强调劳动主体的具体行为符合社会价值导向,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相一致,个人自我实现的小尺度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大尺度相统一。简而言之,人才是爱一行、干一行、干好一行的人。爱一行是干一行的逻辑先在。只有实现了爱一行和干一行的统一,才能实现干好一行的结果;只要实现了爱一行和干一行的统一,就能实现干好一行的目的。那么,人才的培养和生成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爱一行,也就是如何保证其劳动行为是主体的自由选择并且符合人的善良意志。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告诉我们:只要工人受资本的支配和控制,工人就无法摆脱四重异化境地——工人同劳动过程相异化,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工人同他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异化既表现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所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这也适用于资本家,——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1](P349)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和资本家都不过是雇佣条件下资本增殖的手段,“非人的力量”就是资本的力量,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服从资本增殖的逻辑,因此任何人的劳动行为都不是主体的自由选择,是资本主宰下的异化劳动。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告诉我们:“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1](P293)这种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也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它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方面达成和谐一致。在此条件下,“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5](P38)自由的生命表现也就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人的劳动行为选择遵循自由原则。这种自由原则不是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原则,既不是在“强制”(coercion)的对立面也不是在“制约”(restraint)的对立面来强调和使用“自由”概念,而是在承认现实性和社会规则及秩序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现实化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从根本上保持和维护了社会主义本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驾驭资本,一方面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减少市场经济盲目发展带来的严重风险,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平衡和协调发展。“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6](P287)社会主义社会取消了阶级,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充分尊重和肯定人的自由意志的同时还不断激发人的成才热情,为实现共产主义“人的解放”的理想而奋斗。在现代性视阈和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使用和坚持两种知识框架和行为法则,我们可以称其为社会的现代性原则和个人的现代性原则。对社会而言,良性的社会秩序,保障每个人的公平正义的权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其根本体现为法治精神;对个人而言,自由意志的实现,满足个人的公平正义的权利,无疑是与“我”休戚相关的,其根本体现为道德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和满足法治和德治的统一,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小尺度和社会价值大尺度的统一。

人才的培养和生成除了社会制度层面的根本保障外,还在于如何积极引导个人爱哪一行,如何爱一行,如何干一行。爱一行和干一行彼此制约,相互影响。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合一,不能把认知和实践截然断裂,两者水乳交融。我们强调“爱一行”对“干一行”的逻辑先在性旨在突出人的理性自觉的前提性地位,人的创造性劳动出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当然,不论是“爱哪一行”的价值引导,还是“如何爱一行,如何干一行”的具体操作,都离不开对人的教育。教育是人才生成的重要推动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劳动力的买和卖”时全面总结了影响劳动力的价值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同样构成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实际前提。人所涵盖的诸多因素,“精力和健康”、“由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习惯和生活要求”,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6](P199)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6](P58)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教育要与劳动生产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培养人才、锻炼人才,人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充实、提高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必须尊重客观的历史规律,必须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必须实事求是,教育的最终使命在于引导人充分实现其理性自觉。在这样的人才观框架下,某种人和某些人才不会被无情地排斥在人才之外,人人都能够实现其自身价值,人人都有获得成才的机会和可能性。所谓人才,是正确价值观引导下的人的充分自我实现,而不仅仅在于他创造多少价值、财富和效益。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回答“第二十个问题:最终废除私有制将产生什么结果?”的时候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私有制的终结,资本支配下的异化劳动不复存在,我们需要培养使用这些先进手段的人的能力。“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6](P243)这段话告诉我们三层意思:其一,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来开展的;其二,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摆脱人的片面性;其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选择什么”和“如何做”都离不开教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不论教育的具体形式如何变化,其引导人充分实现其理性自觉的终极使命不会动摇。同理,只有坚持这样的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才能从根源上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追根究底,社会主义人才观是人的成才观,而不是某一类人或某些人的成才观。

三、科学人才观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科学人才观是新时期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领我国新时期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和理论基础。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科学人才观进一步清晰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真实内涵,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原则,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原则,旨在真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科学人才观强调“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才并不是脱离人民群众之外的存在者,人民群众是人才的真正来源,因而从源头上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石。在全部的阶级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他们人为地将人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和各种等级,人才要么给统治阶级带来财富,要么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人才永远只是统治阶级的人才。奴隶社会的利益主体是奴隶主阶级,封建社会的利益主体是地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主体是资产阶级,他们都是社会的统治阶级。而历次社会形态的更迭和不同王朝的更替,正好又从反面说明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主人。只有当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民群众才真正成为利益主体。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国家是人民群众的国家,社会是人民群众的社会,人民群众的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才真正合二为一,人才就是人民群众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

其次,科学人才观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我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所谓“人才强国”并不是指特殊的某一类人,而是“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才”定位不再屈从于唯资本马首是瞻的工具理性。凡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为自己的理想打拼,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的,都是人才。正如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不论是身居高位的铁血将军刘金国、德高望重的科学泰斗朱光亚,还是身残志坚的无臂钢琴家刘伟、“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他们都是社会主义中国最伟大的人才。科学人才观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那些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努力的人,哪怕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是做了最平凡的事情,他们依然是可亲可敬的人才。

再次,科学人才观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所谓“德才兼备”就是要达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人才的教育工作要坚持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人才的衡量标准要坚持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成才不是少数人的梦想,不是一部分人的特权,而是人人都可以追求和实现的人生目标。社会主义中国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进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有如涓涓细流永无止境。在此意义上来讲,人才并不仅仅在于干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更在于追求一种自我的价值实现,这种价值实现符合人的善良本性,符合党和国家、人民的需要。同时,科学人才观还针对人才实际培养和选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唯学历、唯文凭、唯资历、唯身份”等问题,特别指出“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科学人才观彻底清除教条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隐患,坚持实事求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制度,为人人都能成才提供最干净的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8]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事业建设,坚持“四个尊重”,坚信“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从人民群众中培养人才,人才为人民群众服务,在双向敞开互动中推动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迈进。科学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完美典范,它坚持和体现了共产主义的“人的解放”理想,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才新局面。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德)康 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德)黑格尔著,贺 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孙利天,史清竹.我们如何走出人的自身生产带来的自身毁灭的危险——回答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人的学说的评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3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EB/OL].http://new.xinhuanet.com,2003-12-31.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责任编辑 赵晓洁〕

On the Real Connotation of Marxist Talent View

ZHOU Dan,Sun Da-wei
(Philosophy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

Talent is the first resource,and talent problem is vital for the success of nation and Party's project.In order to let it function well in all kinds of ou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business,we must firstly understand the real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alent,so we have to go back to classics of Marxism and make it clear.The paper tries to illuminate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Marxist Talent View,and find out the road of talent’s development,finally in Scientific Talent View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connotation on Marxist Talent View.

Scientific Talent View;Marxist Talent View;the vevelopment of talent;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B013

A

1674-0882(2013)03-0008-05

2013-04-05

周 丹(1985-),男,湖南石门人,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大伟(1982-),男,山东烟台人,在读博士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才与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人才观工具理性理性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我国企业人才观研究
——基于两期中国优秀雇主品牌企业的分析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龚自珍的人才观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