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及低碳消费评析

2013-04-11 11:51汪玲萍刘庆新
关键词:概念消费人类

汪玲萍,刘庆新

(1.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上海 200000;2.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3.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革命与经济发展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也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对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失衡。正如芭芭拉.沃德勒内所说:“富足之日就是恶果来临之时”。[1]二战后,消费社会来临,消费主义的泛滥更使生态危机恶化。为了应对消费主义带来的恶果,科学家个人、团体以及国际社会给予广泛而深入的关注,提出了一系列合理消费的概念,如: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生态消费、可持续消费等。

以上四个概念,国内外学者通常将之视为类似的概念而笼统使用,或一篇文章里同时出现两个概念[2],或将两个及以上的概念组合使用,如“绿色低碳消费”、“低碳可持续消费”[3]等。

一、绿色消费

60年代生态危机初步显现,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环境公害事件,如日本的水俣病、英国伦敦的大气污染、美国的光化学烟雾等。一些科学团体和政治组织成员开始警醒: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来说明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1968年3月,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W.S.高达在国际开发年会上发表了“绿色革命-成就与担忧”的演讲,首先提出了“绿色革命”的概念;1971年,加拿大工程师戴维·麦克塔格特发起成立了绿色和平组织;80年代初,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对生存危机的渲染,使得环境问题成了人们最关切并具有政治动员意义的主题,并被带入进政党政治领域,最终形成一个颇有规模的“绿色运动”。“绿色消费”就是在 “绿色运动”中提出来的。[4]

1987年, 英国人 John Elkington 和 Julia Hailes 在《绿色消费者指南》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绿色消费的观点。他们列出一个避免消费的产品清单,从消费对象的角度对绿色消费进行三方面界定: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等。[5]其后也有人对绿色消费进一步进行阐述,但基本上与上述概念没有太大变化。

“绿色消费”是人类意识到环境问题后最先提出的合理消费的概念,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是人类首次对由技术理性带来的极度自信的反思,也是对如何处理满足自身欲望与环境限制关系的思考。不过,“绿色消费”因其草创性,也存在不足。首先,“绿色”一词代表的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也是安全、健康、清洁等等美好事物的象征。利用具象思维模式,借用“绿色”的隐喻,“绿色消费”形象地表达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消费方式的内涵。不过这种思维方法与抽象思维相反,优点是有利于创新,但不利于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抽象并上升到理论,更不利于确立概念的内涵外延来制定一套政策和行动指标。其次,现有绿色消费概念的外延过窄:将消费限制在了物的消费上,忽略了消费产品的非物性,如服务消费、精神消费、符号消费;只关注消费的无污染性和资源的节约性,而忽略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等无毒性的环境破坏消费。最后,“绿色消费”只是对消费行为进行约束,没有考虑到消费行为中体现的人—社会—生态的关系。它既没有深入讨论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没有将消费的社会属性带入。前者导致“绿色消费”研究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人类是否要限制技术的发展和牺牲生活质量,甚至退回到丛林时代”,后者则将研究限制在消费者行为约束的经济学研究范畴,而无法扩展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

二、可持续消费

1981年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Lester. R . Brown)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的概念[6]。1992 年,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消费也应具备“可持续性”。[7]1994 年国际学术界在奥斯陆专题研讨会议上正式提出“可持续消费”一词。同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罗毕发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首次从广义消费的角度对可持续消费作出定义,提出了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污染和资源的消耗、不危及后代等关键词。[8]

国内学者在此定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可持续消费”的内涵。杨家栋、秦兴方在可持续消费定义中强调了其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的原则和合理适度消费的原则。[9]傅家荣提出可持续消费应该满足的人类需求还包括生态需要[10]。俞海山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发展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消费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消费”,体现了可持续消费是“发展性”和“可持续性”双赢。[11]

“可持续消费”是与“可持续发展”相配套出现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可持续消费”必然带有“发展性”,也因此受到一些批评。有学者认为可持续消费存在功利主义属性,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才提出要保护自然资源,其本质并不是将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类对等的系统来对待,也没有意识到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可持续消费”体现的仍然是人类至上的伦理原则[12]。以上批判反映了现有的“可持续消费”定义既没有深入探讨和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没有揭示出“发展性”中的人本主义内涵,因而摆脱不了人类中心主义之嫌。现有“可持续消费”定义的第二个不足是现有的概念界定缺乏综合视域,研究者基本集中在经济学领域,鲜有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学者参与。不过以上缺陷并不是由“可持续”一词的词义限制而引起,“可持续”概念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需要更多学科领域的学者来完善。

三、生态消费

“生态消费”在国内使用较多,国外学界则使用率不高。1994年,国内学者黄志斌和赵定涛最早提出“生态消费”概念。[13]2007年“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形成文件。之后学界对生态消费的研究成倍增长。[14]

国内学者提出这一概念较多受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伦理学的影响,因而“生态消费”特别强调了人类的消费行为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国内学界引用率较高的是邱耕田的定义,他指出: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 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 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 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 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此定义凸显了一种系统的观点即把人与生态环境共置于一个系统之中, 并把人类的消费纳入生态系统之中,接受生态系统对人类消费的约束, 使之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15]此后很多学者以此概念为基础和核心又加以延伸阐释, 使得生态消费的定义更加详尽。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生态消费的前提是要秉持人、自然和社会是和谐统一整体的消费伦理观,因为这样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消费者健康的,也最能够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生态消费”是四个概念中对人和自然关系讨论最深入的一个,以非人类中心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隶属于生态环境系统,强调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因而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生态消费”概念自身存在以下不足:一,以“生态”为前缀,就限定了消费方式是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在此倾向下,人类的利益则可能被完全忽略和牺牲,消费伦理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生态环境至上的生态中心主义。后来,一些绿色运动组织吸收了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发展出激进的生态极权主义政治观,甚至出现了走向反人类的生态恐怖主义。二,生态消费强调了消费的人——生态环境关系,忽视了社会这一维度,所以生态消费更多的是强调在人类消费行为中应遵循的生态伦理和道德。换句话说,生态消费应该是一种合理消费模式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要求,它是人类合理消费模式的属性之一,因而这个概念不能完全囊括合理消费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全面的。

四、低碳消费

本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其引发的极端天气出现于全球各地,造成极大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以往其他类型的生态危机的危害还是从局部缓慢蔓延至全球其他地区,但气候灾害的影响是却是全面的和迅速的,因而也引起了全球所有国家的高度关注,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英国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rn) 主持完成的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报告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16]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依赖化石能源燃烧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在面对气候变暖带来的大范围灾难的压力下,亟需人类改变已有的传统能源高消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遏制全球变暖,削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从1997年的《京东议定书》到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的概念[17],再到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低碳”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词汇,“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等概念也应运而生。

“低碳消费”的提出反映了我们迫切解决危机的愿望,它是解决当前气候灾难而建立一种紧急应对措施。但是,全面、根本及长远地解决生态危机、改善地球环境只依靠降低高碳的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是远远不够。第一,温室气体并不是越少越好,长远来看应该是保持一个适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碳消费只能是应对当前气候危机的临时性的具体应对措施,当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适中或过少时,还要控制碳排放量、提倡低碳消费则显得不合时宜。第二,人类的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化,还包括人类社会环境恶化,如人口过剩、贫困和不公正等。低碳消费不仅解决不了人类社会环境的危机,而且对自然环境的改善也只起部分作用——改善因温室气体过多排放而引起的相关环境状况,其他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则得不到解决。此外,受“低碳”词义的限制,低碳消费模式大多只能在“减少碳排放量”的核心上做文章,如果超出低碳的限制,则又会有过度演绎之嫌,故而低碳消费涵义的扩展空间有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绿色消费是人类最初意识到环境危机后,对合理消费模式的一种形象称呼;生态消费则更多强调的是人类消费中应该提倡的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伦理观;低碳消费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核心,是当前缓解气候危机、保持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上的应急手段。如果对可持续消费的内涵进行合理扩充后,可以发现四个概念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可持续消费是人类理想消费模式的总称;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的形象化称谓;生态消费更应该说是“生态消费观”,它是可持续消费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和伦理方面的要求;低碳消费则是可持续消费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危机下的暂时应急措施。厘清了这四个概念的涵义和关系后,将有助于分清它们的使用范围,更有利于统一学界的认识来进一步深入扩展可持续消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参考文献:

[1] 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2] 杨晓燕.消费型排放视角的绿色消费及其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0(6):89.

[3] 唐国战.低碳绿色消费的哲学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72-74.

[4] 唐代盛.可持续消费初探—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 郇庆治.绿色乌托邦——生态主义的社会哲学[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

[6] 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7] 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8] UNEP. Element of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R].Nairobi,1994.

[9] 杨家栋.可持续消费:世纪之交人类共同面临的战略性研究课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2

[10] 傅家荣.可持续消费的合理内涵及其实现对策[J] .经济问题,1998(3):49.

[11] 俞海山.可持续消费定义评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1(5):44-48.

[12] 许进杰.可持续消费和生态消费——兼论生态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J].长沙大学学报,2008(1):34-35.

[13] 黄志斌, 赵定涛.试论未来的生态消费模式[J] . 预测与分析,1994(3):32-341.

[14] 邱高会.我国生态消费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市场,2010(3):100-103.

[15] 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50-531.

[16] Nicolas Stern.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R]. 2006.

[17] UK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猜你喜欢
概念消费人类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人类第一杀手
幾樣概念店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40年消费流变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