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性教育实施原则及长效机制的建立

2013-04-11 04:13耿家娜
关键词:党性政治大学生

耿家娜

(沈阳师范大学 机关,辽宁 沈阳 110034)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优秀青年的主阵地,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正确方向。高等学校不仅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更要使他们成为政治信念坚定、政治品格优秀、党性修养突出的先进典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开展党性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党性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指出:青年的前进步伐从来都与时代的前进步伐紧密相连。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杰出代表,必然承载着时代的重托。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与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有着紧密联系。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引导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使他们自觉将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上来,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结合在一起,做科学发展的奋力推动者、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者,用自己的双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

(二)党性教育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保障

高等教育事业承载着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重任,而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高等学校在研究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同时,已经有意识的把政治合格放在大学生培养教育的首位,努力将大学生规划培养为政治信仰坚定、政治思维敏感、政治品质优秀、政治作风朴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代大学生只有响应党的召唤,紧跟时代步伐,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才能成就远大抱负,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三)党性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政治成长的必需途径

随着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的驱使、利益的诱惑,使得人们的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当代大学生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成长,势必会受其影响。目前,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等学校党建创新和发展的瓶颈。此外,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途径,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进行大肆渗透,这种多元文化给刚刚步入成年、思想尚未成熟的当代大学生以强大的思想冲击,他们政治信仰还不坚定,甄别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腐蚀。有效的党性教育可以随时扶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倾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把成长成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联系起来,成为政治上真正成熟的青年。

二、开展党性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党性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包括教育规划的系统性、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党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合理、科学的规划和目标设定,与时俱进、说服力强的内容搭配,常抓不懈、突出重点的教育理念,是党组织在党性教育中赢得主动的前提条件。高校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党性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大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发展到自觉自愿信仰,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的最前沿,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

(二)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群体政治思想状况特征显著,他们没有牢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政治观念淡漠,功利化趋势明显,基本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政治成长规划。高中阶段,迫于繁重的课业、升学压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党性教育没有被开启,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系统教育规划与实践锻炼,学生们普遍没有深刻认知。所以,对大学生开展党性教育,要从“零”开始,从薄弱环节入手,针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做出整体规划,明确阶段目标,设置教育内容,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党性意识,培养政治头脑,增强政治敏感性和判断力,真正使大学生从思想上、政治上走向成熟。

(三)时代性原则

党性教育是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党性教育的开展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国内改革重任,党性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常变常新。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丰富,信息量大,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明显,大学生党员在党的理论知识、党性修养和意志品质方面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和修养水平,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开展党性教育前,赋予党性教育以新的内涵,转变教育方式,努力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使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经典、自愿靠近党组织、自动维护党的形象、自觉提高党性修养,我们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带领全国人们走向繁荣富强。

三、建立大学生党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党性教育坚强保障

胡锦涛曾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多年的高等教育党建工作中,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比如发展党员制度、预备党员转正制度、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员考核监督制度等,对党建的现实工作起到了规范、指导的作用。然而,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系统性不强、责任不明确、失检失察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党性教育的实践前行中,针对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对滞后或缺失的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完善,对不合时宜或作用不大的规章制度及时废止,积极、及时、有效地对制度进行建设,把好的经验、做法固化下来,更好地指导党性教育工作。要指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制度,认真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逐步培养大学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葆纯洁的政治本色。

(二)加强组织建设,形成党性教育战斗堡垒

加强党性教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和创先争优的重要途径。因此,坚强的组织领导和各级组织的有效配合是确保党性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第一,要充分利用校院两级党校,发挥党性教育主渠道作用。理论是现实的先导。校院两级党校要将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融于党校教学体系中,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前瞻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褪去理论枯燥乏味的外壳,显示出实践指导力强、内涵丰富鲜活的吸引力和独特魅力,彰显党性教育的时代感和说服力。第二,要调动基层党组织、宣传和学生等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党性教育的辅助作用。党性教育不只是党校的专利。大学生党性修养的提升,不能只靠几堂党课培训,更应该积极调动基层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将党性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堂上、学生生活区里、社会实践基地中,利用最贴近学生教学、生活的方式,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式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党性教育工作合力

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党性教育的成功与否,与研究、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队伍建设息息相关。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高等学校要着力建设四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即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宣讲感染力强、人员相对稳定的党校教师队伍,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党务经验丰富、组织原则性强的专兼职组织员队伍,一支岗位责任明确、业务能力突出、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队伍,一支学业成绩优异、素质能力较高、典型示范作用突出的大学生党员队伍。要不断加强四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运用先进的理念、灵活的方式,科学规划大学生政治成长路线,引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思考、分析和辨别问题,使大学生形成坚定的信仰,真正实现政治成熟。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生党性教育逐步引向深入。

(四)促进平台建设,形成党性教育联动机制

党性教育不只采用培训一种形式。要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新资源,努力开启党性教育新模式,形成党性教育联动机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感染大学生、吸引大学生,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向往,实现教育内容体系化、教育模式多元化、教育效果理想化的目标。

一要搭建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平台。选择与大学生学科相关、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场所,给大学生创造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自发产生内心认同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成长观。区分大学生群体类别,根据大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需求,设立实践基地,把党性教育贯穿在实践环节始终,让大学生既不感觉枯燥乏味,又受益匪浅。

二要搭建党性教育网络传播平台。加强网络宣传教育,适应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是高等学校党性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做好网上舆论宣传和引导,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影响力。抓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全面发展的教育主线,掌握高等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目标,始终保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妥善利用网络党校、校园网、校园交流平台、微博、飞信、个人主页等载体,播报时事政治,报道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现状、目标和思路,宣传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和党员活动纪实,增强网络教学现实感和感召力,将网络平台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三要搭建党性教育实践锻炼平台。丰富的实践活动,是青年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渠道。党性教育不能脱离实际而独立存在,大学生的党性修养提升,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要努力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运用有机联系到一起,依托创先争优、共产党员工程、创新党日等特色活动,激发大学生争比赶超的学习和奋斗热情,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永葆当代大学生的先进本色。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民族,人民的理想信念铸就了民族凝聚力,青年一代的奋斗追求缔造着民族的发展未来。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大学生的党性教育成功与否,关乎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乎党和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方向。因此,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从战略高度,提升大学生党性修养,建立健全党性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党性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将党的各项建设推向更新更高的历史台阶。

[1]王蔚莲.高校党组织建立党性教育长效机制刍议[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2):7-9.

[2]李宏,孙莉.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特点及长效机制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4):88-91.

[3]刘冬梅.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党性教育[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4):38-40.

[4]袁张帆,马宁.利用网络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方法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9-123.

[5]李婧迟.增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9):102-103.

猜你喜欢
党性政治大学生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