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士与盐商的超时空对话
——明代士大夫与清代盐商的昆曲家班比较研究

2013-04-12 17:28梁银辉
关键词:盐商戏班士大夫

梁银辉

(扬州职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雅士与盐商的超时空对话
——明代士大夫与清代盐商的昆曲家班比较研究

梁银辉

(扬州职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明代士大夫有普遍蓄养昆曲家伶的风气,以苏州为盛。清代盐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需要,也大兴昆曲家班,首推扬州。本文主要从明代士大夫昆曲家班和清代扬州盐商昆曲家班组建的目的、规模、演员的身份、待遇等方面对明代士大夫家班与清代扬州盐商家班进行比较研究,归纳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士大夫;盐商;昆曲;家班

昆曲被尊称为中国的“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戏曲乃至世界剧坛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搬演昆曲的家班。家班是指由私人置办主要用于娱乐消遣的戏曲演出团体。[1]它作为明清时期戏曲演员的一种组织形式,对明清两代的戏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昆曲家班对于昆曲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更是巨大。

一、明清昆曲家班发展概述

昆腔经明代魏良辅引正后,成为四大声腔中的翘楚,它的典雅和优美深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成为士大夫红氍毹上的精神寄托,他们集体性的痴迷昆曲。家班作为昆曲的主要演出形式也随之在全国盛行起来:晚明万历、天启和崇祯三朝,家班迅速崛起,成为昆曲舞台重要的演出力量,极大地促进了昆曲的传播和兴盛。而在昆曲的故乡——苏州,喜好昆曲的浓厚氛围和追求声色之乐的地方风气激发了人们对昆曲的普遍喜好,再加上官宦世家的财力雄厚,“缙绅家喜蓄优伶”,醉心昆曲、蓄养家班成为一种时尚。[2]据记载,苏州仅郡城之内,昆曲艺人就有好几千,苏州地区的家班数量可见一斑。

入清之后,家班发展受挫。在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雍正皇帝为了整饬纲纪,发布了禁止外官私养戏班的命令,文人士大夫失去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也就没有了蓄养家庭昆班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的士大夫家班从此解散,逐渐消衰。而到了康熙时期,家班在扬州又再度掀起高潮。因为康乾的历次南巡,特别是喜爱戏曲的乾隆六次南巡,他都要驻留扬州,扬州的盐商需要接驾演戏,他们为了讨好皇帝,纷纷组建家班,以备接驾时供奉演戏。他们既非政府官员,又不是求取功名的文人士大夫,正可以超越于朝廷禁止官员蓄养戏班的禁令之外,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组班献演各种戏曲,特别是主流的昆曲,从而获得附庸风雅的荣誉。所以扬州地区的昆曲家班非但没有衰亡,反而兴旺发达起来。这种奇特的现象主要是扬州财富充盈的盐商巨贾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乾隆年间,扬州的昆曲家班发展到鼎盛时期,据李斗 《扬州画舫录》①始于乾隆二十九年 (1764),完成于乾隆六十年 (1795)。书中叙录了康、乾之世扬州昆班名角和昆曲清唱的源流实况,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记载,扬州出现了著名的七大内班。[3]七大内班是乾隆南巡时,扬州盐商为接驾而置办的昆曲家班,其声势和演艺均居于全国的首位,成为扬州戏曲活动达到全盛时期的重要标志,[4]扬州也成为南方戏曲中心,陆萼庭先生就认为 “清代乾隆年间昆剧艺术发展的特点:昆剧活动中心从苏州逐渐过江移到了扬州,扬州剧坛掀起了持续约半个世纪之久的昆剧演出高潮。”[5]

明代苏州昆曲家班的主人——士大夫,他们大多出身世家巨族,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曾考中状元、进士和举人,在诗文、音乐、绘画和书法等方面颇有造诣。[1]而且他们大多是诗曲的狂热爱好者,才能全面而卓异。康乾时期扬州昆曲家班的主人绝大部分都是经营盐业的商人,富可敌国,其中有些人还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如江春等,他也是读书人出身,有诗集留世,文人的本色并没有丢掉。盐商家班与此前士大夫家班相比,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时空之下的区别。[6]

二、明代士大夫昆曲家班与扬州盐商家班的相似点

(一)非营利性目的

不管是盐商家班还是明代士大夫家班,都是由于个人喜好或经商、为官需要而出资兴办的,隶属于个人及其家族的戏班。其主要的功能是在私人场合进行演出,以满足其主人日常娱乐与社交所需,维持家班的正常开支依靠的是盐商和士大夫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非营利性的基本特征。

昆曲家班的这一特点与职业戏班形成了鲜明对照。职业戏班表演都是以公开的演出为主,聘请职业演员,面向大众。元杂剧和京剧的演出团体则大多属于职业戏班。职业戏班为了解决正常的开支,就要向观众收取一定的演出费用,就要根据大众的品味来定制曲目,日趋媚俗化、通俗化。观众群的欣赏水平与身份地位决定了元杂剧和京剧作为戏曲艺术的“俗”文学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少部分家班主人并没有雄厚的财力,其蓄养家班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对戏曲的热爱,为维持其家班的正常开支不得不从事一些公开演出。总的来说,虽然少数家班偶尔也从事一些营业性演出,但主流是私人演出,作为家班的基本特征,应该是非营利性,这也是家班和职业戏班的重要差别。

(二)高水平性演出

每个家班的艺术水准是参差不齐的。总的来说,家班的艺术水准比职业戏班普遍较高。主要是因为家班的欣赏对象普遍素质较高,观众都是具有较高欣赏水平和文化、音乐素养的士大夫和富商,而职业戏班的观众基本都是普通的市民。

明代很多士大夫家班的主人自己就是曲作家、剧作家,精于音律,非常重视自己的家班的艺术水准,舍得在培养演员上一掷千金。因此家班必然会向着高雅的趣味发展,以满足这些对昆曲狂热痴迷的士大夫观赏需要和社交需要。例如著名的申时行家班,其主人就中过状元,做过大学士,明万历年间还曾担任首辅。家班高水平的演出,其演员的艺术风尚和艺术素养对职业戏班有一种引导和示范作用。[1]

扬州盐商蓄养的家班,规模较大,水平较高,代表了当时昆曲班社的最高水平。盐商普遍具有雄厚的财力,舍得花大价钱招募水平高超的昆曲伶人,配置最好的舞台装备,追求人物化妆的艺术效果。还有些盐商如江春,其本身的文化、艺术造诣就不俗,加之巨大的资金投入,[7]使七大内班昆曲艺人精湛高超的演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功底,代表了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水平,可以说当时盐商家班的表演艺术水平代表了全国戏曲表演的最高水平。郭英德认为:“乾隆间曲坛之盛,除北京以外,首推扬州。”[8]512

三、明代士大夫昆曲家班与扬州盐商家班的不同点

(一)组建目的

明代士大夫组建家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娱,满足自己的声色所需,或者以家乐戏班招待宾客,借此来炫耀才学和怡情遣兴。家班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务于主人,满足他们的声色所需,只需迎合其主人的口味。家班的主要功能是在举行宴会时助兴演出。因为是在家中的厅堂演出,更重要的是满足主人的声色享受。士大夫更喜欢才子佳人戏,因而其家班的演出剧目多以生旦戏①有关明清文人家乐演剧数据,可参见明清文人笔记及冯梦祯《快雪堂日记》、《祁敏忠公日记》、张岱 《陶庵梦忆》等。为主,所以成年男性为主的家班相对较少,而以女乐为主,其次是优童。

清代盐商组建内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恭迎圣驾,备演大戏的。备演大戏主要是指在社会民俗中的特定节日进行的喜庆、祷祀之类的演出,求神佛保佑吉祥如意、平安发财,同时也起到衬托太平盛世的作用。盐商中虽然也有真的喜欢戏剧,满足自娱的需求,但主要是为了承应皇帝南巡,取悦迎合皇帝。在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戏剧演出最能营造出喜庆气氛,歌舞升平的景象让皇帝看到的都是太平世界,人们安居乐业。龙颜大悦以后,盐商也能获得皇帝的欢心,获得更大的利益。[9]

(二)家班规模

明清文人士大夫家班如钱岱、潘允端、汪季玄家乐,经常以十二人为主,因为按江湖十二角色的惯例,要演好一出较全的戏本,至少要有十二个艺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场面。士大夫的经济实力各有差异,因此明代士大夫家班甚至有少至四五个人成班的情形。①相关研究可参见张发颖 《中国家乐戏班》。

明代文人家乐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无法与盐商一掷千金的雄厚财力相比。盐商的家班规模可以达到30余人,各种角色都很齐全,甚至每个行当一般都在两人以上,因此盐商家班既能演出角色俱备的全本戏,也能演出以生旦角色为主的折子戏。江春的家班就能够分别在几个地方同时演出,观众有几百人,由此可见盐商家班的规模之大。此外,盐商因为财力雄厚,讲究排场,甚至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全部采用某种颜色来渲染舞台效果,如红全堂、白全堂等,这对增进家班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10]

(三)演员身份

明代士大夫家班的演员,大多是家班主人到苏州去购买的大约十二三岁的家僮女乐。这些人买回来之时并没有才艺,之后由家乐主人聘请教席教导这些优童表演唱曲。这些男童女童被买回来以后,没有人身自由,生杀予夺的权力都归家班主人②买卖优童的记录可见 《清稗类钞·优伶类》,第12页,“生死存亡,不许父母过问”,而且就算是契约期满.也不必然能得自由之身。。等他们长大后,大多数被主人安排婚配或送人,家班中的女伶,有些其实就是主人的侍妾③如李渔的乔王二姬、朱云崃家的女乐。。这些家伶从开始学艺到结束演出,前后不过几年,艺术生命相对较短,是一种资源浪费。

盐商与其家班演员之间的关系却不同,他们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接近于现在的聘任制度。由于皇帝的南巡一般都具有偶然性和短暂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在短时间内组建一班人数较多,又有着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名角艺人,以满足皇帝观赏的需要。盐商家班的艺人很多是从苏州挖过来的成名演员,其组班、散班、薪给、成员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因而盐商内班的性质比较接近于职业戏班的组成,这点不同于明代文人家班。[11]盐商家班的演员,其艺术生命可长达五、六十年,有些演员八、九十岁依然在舞台上表演,这样的情况 《扬州画舫录》中多处提到:陈云九擅演小生,九十岁还能表演《彩毫记·吟诗脱靴》;马继美九十岁演小旦;孙九皋九十多岁表演的 《琵琶记·遗嘱》……这些高龄演员演技精湛,甚至还出演注重外形的生角和旦角,受到观众的热捧。[3]这些艺人因为艺龄的延长,他们的表演艺术也能在一次次的演出中越发成熟和完善。

(四)演出范围和待遇

明代士大夫家班的艺人是从小买来的男童女童,没有人身自由,主要供家乐主人自己欣赏娱情遣兴、招待宾客或炫才之用。演出地点,一般都在私人场合。他们将戏台设在自家的厅堂,有些还特意为观戏建造大厅,如包涵所家观戏的厅堂:“大厅以拱斗抬梁,偷其中间四柱,队舞狮子甚畅”。[12]27表演的曲目以生旦的爱情戏,或者是文人士大夫自编的曲目为主。当时大多数家班女乐是不向外公开的,观众是主人及其亲朋好友,外人一般不能轻易观赏家班演出,具有极强的私密性。像钱岱家班“女乐但用之家宴及花朝月夕而已,曾不轻出侑宾”,不让外人观看,他的家班演出时,连仆人都不许进入厅堂看戏的。像李渔带着自己的家乐四处巡回演出自己的剧作,有了一些商业化演出的意味,就受到当时文人的批评。④袁于令:《娜如山房说尤》“李渔性龌龊,善逢迎,游縉绅间,喜作词曲小说,极淫亵。常挟小妓三四人,子弟过游,便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并纵谈房中,诱赚重价,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也。予曾一遇,后遂避之。”其后刘廷玑 《也园杂志》卷一也有如是之说。所以,士大夫的家班一般是不到外面演出的。家班伶人的待遇,则完全依靠家班主人来提供。他们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可能有外出演出并赚取戏金收入的可能。

盐商家班虽然也有 “家班”之名,但并不像文人士大夫的家班那样是以自娱为主。清代中期,盐商家班主人主要用家班来结交朋友,炫耀身份。由于家班的演员,很多是从苏州挖过来的成名演员,他们进出戏班考虑的是戏金的多少和自身技艺的展示,如果不能被该家班重用或者是戏金太少,这些艺人可以从这个盐商家班跳槽到另一个家班。①如老外王丹山、二面钱配林、三面陈嘉言、正旦任瑞珍、老生朱文元,皆由徐班入洪班;程班小旦杨二观、金德辉、老旦王景山后入江班。同时,盐商家班也从事营利性演出,家班演员有较大的人身自由。除了御前演出、节庆演戏及盐商宴请等日常演出外,允许被受聘到外边公开演出。老徐班就曾面向公众作营业性演出,演一部《琵琶记》全本,要三百两白银。这些演出得来的戏金,归家班的艺人所有,家产万贯的盐商富贾不在乎这点戏金。因此盐商家班成员的经济状况与士大夫家班艺人相比,待遇要好许多。

综上所述,虽然都是昆曲家班,有着昆曲家班某些共同的普遍性质,但是由于明清政治环境的不同、家班组建目的的不同、家班主人的身份、喜好、财力水平的差异,清代盐商昆曲家班和明代士大夫的家班还是呈现出不尽相似的个性特征。

[1] 杨惠玲.戏曲班社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祯,谢雍君.昆曲与文人文化[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3] 李斗.扬州画舫录 [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5]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吴新雷.扬州昆班曲社考 [J].东南大学学报,2000(2):88-97.

[7] 明光.班主江春传论 [J].艺术百家,1993(2):35-40.

[8]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9] 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发展 [J].北京大学学报,2003(11):99-107.

[10] 朱建华.昆曲家班研究 [D].苏州:苏州大学文学院,2008.

[11] 杨飞.清代苏州昆曲艺人在扬州的流布与影响 [J].苏州大学学报,2005(5):104-107.

[12] 张岱.陶庵梦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Time-crossing Dialogue between Refined Scholars and Salt M erchants:A Com parative Study of Fam ily Troupe of Kunqu Opera between Refined Scholars in M ing Dynasty and Salt M erchants in Qing Dynasty

LIANG Yin-hui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225009,China)

Itwas universal for refined scholars in Ming dynasty to have family troupes of Kunqu opera,especially in Suzhou.Tomeet social,political,economical and cultural needs,saltmercha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Qing dynasty were also zealous about family troupes of Kunqu opera,with Yangzhou as themost representative city.This thesis do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urpose,scale,players’social status and treatment of family troupes in these two different periods and conclud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fined scholars;saltmerchants;Kunqu Opera;family trope

J821.9

A

1009-055X(2013)06-0069-04

(责任编辑:邓泽辉)

2013-05-15

梁银辉(1980-),女,江苏扬州人,讲师,硕士,扬州职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文秘)和学生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盐商戏班士大夫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大清盐商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