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3-05-10 12:08柳友荣张晶晶桂胡蝶王梦晨李星星项荣荣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监护检出率

柳友荣,张晶晶,桂胡蝶,王梦晨,梁 莹,李星星,项荣荣,张 昕

(池州学院 教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十八大报告是党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成功典范。为了践行十八大报告的思想,充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推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我们在中西部地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安徽、河南、四川、甘肃四个省份,对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资金问题,展开国内面向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规模大、跨省际的调查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我国的研究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规定性有两种划分,主要分歧在于留守儿童是否包括“形式单亲”儿童。为了能够给我们一个全面而科学的描述与解释,本课题把农村留守儿童具体界定为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本人留在家乡的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阶段的学生。

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作为测查材料,同时并附加中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课题组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大样本调查,以及多次专项小样本调查与访谈。调查取样涉及安徽、河南、甘肃及四川四个省份的12个地区。在附加量表中有一项调查问题是“你认为对你影响较大的事件或经历有(按主要顺序列举五个)”。

调查共面向中小学生发放问卷24000份,回收21094份(回收率为87.89%)。其中,本研究针对?农村留守小学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选取小学阶段最后两个年级的同学作为被试,由于各地小学年级开设的不同,为了统计的需要,我们把这最后的两个年级统一称为五、六年级。本课题收到有效数据1364份,其中五年级的有637人,六年级的有727人。

本文采用SPSS13.0统计和人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分析

从1364名农村留守学生的测查结果看,心理健康水平正常者 (得分<56)1207人,占全体的88.5%,心理有较严重问题者 (得分>64)34人,占2.5%,而得分处于这两者中间的学生为133人,占9%,这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本课题得到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总焦虑水平的检出率为2.5%,低于2008年四川1、2006年湖南等地的研究获得的检出率2。这可能与样本代表性等因素有关,且人的心身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坚持发展性研究眼光看待事物。

农村留守小学生在各个因子上表现不同的焦虑水平,焦虑水平最高的是学习焦虑,检出率高达68.0%,其次是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这三类焦虑水平的检出率都超过了20%,提示我们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上困扰,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不能安心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有25%左右的学生常不自信、怀疑自己,表现出一定的生理反应。恐怖倾向和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也高达10%。检出率最小的是孤独倾向,这可能与我国农村特有的家族制度、村落文化相关,它有效地消除了留守儿童的孤独倾向。

表1列出了同时在几个因子上表现阳性特征的样本分布情况。同时在三个以上因子上表现阳性特征的学生数累计为154人(11.2%),在八个因子上全显阳性的学生只有2人(0.15%),但这类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的如此之多的方面存在问题,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确很低。

表1 MHT量表因子累计检出

我们把同时在三个以上因子表现阳性特征的154人的得分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排名第一的仍然是学习焦虑,这与全体1364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最为普遍存在的学习焦虑问题相一致。但是,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过敏倾向和孤独倾向的比例也相当大,检出率位列第二、第三,自责倾向检出率位列第四。这些都说明他们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的状况,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通过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与城市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的比较,我们发现:除了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农村留守小学生各焦虑因子以及总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儿童,这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生源地差异,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更让人担忧。

表2 农村留守小学生与城市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x±s)

相应的,我们比较了农村生源的留守与非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留守小学生各焦虑因子以及总焦虑水平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小学生。这说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表3 农村留守小学生与农村非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x±s)

2.2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体成长、生活和学习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关系,本研究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变量包括省份、性别、年级、父母外出类型、监护类型、家庭教育方式等十二个方面作为自变量列入回归方程,与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类型,并未进入任何心理健康因子的回归方程。这说明这个因素类型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反而是因外出务工造成留守的儿童的其他因素有更为直接的影响与预测。

2.2.1 省份差异 四个省份的心理问题严重的检出率从2.1%到3.4%不等,甘肃省检出率最高。此次调查中安徽省、河南省、甘肃省、四川省,检出率依次为2.1%、2.6%、3.4%、2.3%。从表4可以看出,各省份农村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冲动倾向以及自责倾向上差异显著。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四川省农村留守小学生在对人焦虑上得分显著高于甘肃农村留守小学生在孤独倾向及冲动倾向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省农村留守小学生、在自责倾向上得分显著低于河南和甘肃农村留守小学生,甘肃省农村留守小学生在自责倾向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省份、河南农村留守小学生在孤独倾向上得分显著高于安徽农村留守小学生得分。

表4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省份差异 (x±s)

2.2.2 年级差异 此次调查中五年级、六年级的检出率分别为2.4%、2.6%。从统计结果我们看到两个年级心理有严重问题的检出率相差不大。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

表5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2.2.3 性别差异 由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性别对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此次调查中,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1.9%、3.15%。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检出率有较大差距。

表6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2.2.4 家庭经济收入差异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庭的主要收入包括种地收入和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在1364名农村留守小学生的自评问卷中,认为自己家家庭收入较高、一般以及较低的分别占到总数的5%、69.7%和25.3%。这个比例与之前提到的全部农村小学生自评的4.6%、69.7%、25.4%略有提高。此次调查中,自评家庭收入较高、一般与较低三类的检出率依次为1.5%、1.6%、5.2%。从1364名不同家庭经济收入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检出率可以看到,自评收入较低的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非常高,达5.2%。而自评为收入较高和一般的留守学生的检出率却低于农村留守小学生的一般检出水平2.5%,也低于自评报告相同的农村小学生2.5%和1.8%。

在之前的因素分析中,我们获知家庭经济收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若干因子起到较好的预测作用。下面我们具体来看家庭经济收入不同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

通过统计可以看到,三种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农村留守小学生除了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上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因子及总量表得分差异极为显著。经过组间比较后我们发现,在这些差异显著的各因子及总量表上,家庭收入较低的留守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家庭收入一般的留守小学生。而在身体倾向分量表上,不仅收入一般与收入较低的同学有显著差异,而且收入较高的同学与收入一般的同学也有显著差异,但收入较高与收入较低的同学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7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经济收入差异(x±s)

2.2.5 管教方式差异 一般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本研究也试图考察在四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即严格型、民主型、放任型和溺爱型下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管教方式严格、民主、放任、溺爱的检出率依次为3.2%、0.8%、5.1%、1.6%。放任型留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最高,而民主型的则最低,只占0.8%。

表8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管教方式差异 (x±s)

多重分析结果显示,除对人焦虑与孤独倾向外,严格型与民主型管教方式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其他因子和总量表上差异显著。放任型农村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上显著高于民主型留守儿童。溺爱型在

2.2.6 同学关系的差异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小学阶段朋辈问题的研究比较多,朋辈关系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表明,虽然98.7%的农村留守小学生检都报告自己至少有朋友,只有1.3%的同学报告自己没有朋友,但就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而言,没有朋友的高达16.7%。此次调查中,同学关系有知心朋友、有一般朋友、没有朋友的检出率依次为2%、2.8%、16.7%。研究显示,同学关系对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上具有预测作用,不同的同学关系下的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得分比较见表10。

表9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同学关系差异 (x±s)

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三类儿童差异不显著;在对人焦虑上,有知心好友的和没有朋友的差异显著;在孤独倾向上,三类儿童两两差异显著;自责倾向上,有知心好友的和有一般朋友的差异显著;身体症状上,没有朋友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儿童;从总焦虑水平上看,没有朋友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儿童。

2.2.7 师生关系的差异分析

师生关系对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课题组考察了师源性心理障碍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获得四种类型的师生关系,分别是紧张害怕(18.04%)、轻松融洽(40.40%)、鄙视厌恶(1.03%)、一般(40.54%)。此次调查中师生关系紧张害怕、轻松融洽、鄙视厌恶、一般的检出率依次为 6.5%、1.6%、14.3%、1.3%.

师生关系轻松融洽的检出率高于师生关系一般的检出率,我们进一步比较了这两类型学生的各分量表的检出率情况,结果见下表。

表10 师生关系各状态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检出率(%)

事后多重比较,结果如下: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焦虑水平上,师生关系一般型、紧张害怕型、轻松融洽型三类农村留守小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在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上,紧张害怕型的与轻松融洽型差异显著;在冲动倾向上,轻松融洽型儿童与其他三类儿童差异显著,提示师生关系轻松融洽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存在较少的冲动倾向;鄙视厌恶型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在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上得分较低。

表11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师生关系差异(x±s)

2.2.8 邻里关系的差异分析 此次调查中邻里关系紧张、和谐、一般、从不往来三类,检出率依次为0%、1.9%、2.8%、20%。

表12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邻里关系差异(x±s)

事后多重分析的结果显示:邻里关系为从不往来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以及总焦虑水平上得分显著高于和谐型邻里关系的农村留守小学生;而邻里关系一般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水平的得分上也显著高于邻里关系和谐的农村留守儿童。

2.2.9监护类型的差异分析 造成农村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的原因在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的外出务工。课题组调查了农村留守小学生父母外出情况,其中父亲外出务工的小学生占54.2%,母亲外出务工的小学生占7.9%,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小学生占37.9%。这三类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2%、4.6%、2.6%。可以看出母亲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更大。1364名农村留守小学生的监护可以分成六类:母亲监护 (43.3%)、父亲监护 (5.6%)、叔辈监护(4.4%)、隔代监护(28.9%)、自我监护(2.8%)以及同辈监护(15%)这六类儿童。检出率依次为1.9%、2.6%、2.8%、3.3%、2.6%、3.9%。

表13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护类型差异(x±s)

3 结论

(1)不同省份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2)农村留守女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已经总焦虑水平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家庭收入一般的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较好;有知心朋友和邻里关系和谐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较为理想。

(3)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父亲监护、母亲监护、隔代监护以及叔辈监护的留守儿童,且主要表现在过敏倾向、身体倾向和冲动倾向上;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体验到较少的孤独与恐怖;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有强烈的对人焦虑与恐怖体验;叔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存在较少的学习焦虑与对人焦虑;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存在最为严重的学习焦虑。

(4)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所面临的问题程度不同,这种差别不属于结构性或质的差别,而属于量的差异;留守儿童群体内部的差异,与留守和非留守组间差异相比较,更加显著和深刻。

(5)需要区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和正面影响。需要认识到留守本身已经使不少留守儿童提高了应对不利处境的抗弹力。

[1]乔良,陈希宁,袁萍,等.某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3108-3111

[2]何资桥,曹中平,刘永刚,等.湖南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21-423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监护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