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新闻的“情人”

2013-06-20 09:00○王
博览群书 2013年5期
关键词:柴静情人情感

○王 甫

柴静:新闻的“情人”

○王 甫

大约在七八年前,我还没有退休,在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任主任,在新闻中心内部的一次评奖会上,第一次看到了柴静的现场报道。超乎年龄之外的成熟与镇定,超乎一般女性的持重与深刻,令评委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她是“小敬一丹”,也有人说她像《焦点访谈》栏目的女记者赵微。当时我说了一句话,被几位评委指责为“心术不正”。我说,这个女孩在新闻现场的眼神,五分认真像记者,五分纯真像“情人”。

来到央视十年间,柴静在《新闻调查》《面对面》《看见》等栏目中担任主持人及出镜记者,在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华南虎照片事件、药家鑫案件等各种重大事件中,都能够看到她的身影。看到她一次次的成功报道,我也觉得自己的“情人”论似乎越来越不靠谱啦!

然而,在拜读了柴静新作《看见》之后,我似乎又为自己找到了一点开脱的理由。

在书中,柴静选取了在记者生涯中,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去寻根溯源,事实的探究、角色的揭秘,性格的坦露直至人性的流淌,都在她的笔端游走徘徊。在常规的报道中,“人”常常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被概念化,被模式化。想要“看见”就要冲破蒙昧和偏见,去尊重和认识每一个人。正像书中所说:“这事就像谈恋爱一样,跟别人没关系,只看自己能不能配得上自己的期望。”

记者与情人至少有一点相同:都要探究对方最真实的一面,不惜任何一个细节。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悠悠地喝一口茶,不经意间把残留在唇间的一片茶叶吐回杯子里。这样一个生活细节,被女友看在眼里,心生不悦最后导致恋人分手。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公安局的领导喝了一口茶之后,把茶叶吐回当做茶杯的玻璃瓶内。这样一个稍纵即逝的细节,被柴静抓住了,并且引发了下面一段横眉竖目,唇枪舌剑式的采访。柴静在《看见》一书写到,经过这件事,她似乎不那么讨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了。她懂得了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碾过人心,也是一种戾气。

柴静曾经工作过的《新闻调查》栏目,英文名译为“News Probe”。它使用了“Probe”一词,原意为“针刺、探查”。编导人员没有使用“Survey”调查、“Report”报道和“Observation”观察等词,可见栏目是把探究真相,揭秘新闻背后的新闻作为自己行动宗旨的。在《新闻调查》工作期间,柴静不仅制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还探索出在现象和事实之间,在情感与心灵之间搭建桥梁的有效方式。

电视主持人,是观众熟悉的陌生人,大家见惯了屏幕上他们风光亮丽的一面,而对他们屏幕后面的生活充满好奇心,所以电视主持人出书,受到出版商的热捧,成为图书市场的热俏商品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是柴静的新书《看见》,首次印刷就达50万册,面世后一直高居非虚构类图书的排行榜前位,不到半年,全国销售量突破100万册,引发了各方关注。

作为一本自传体的作品,《看见》真实记录了柴静在央视工作十年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一个普通女孩成长为知名主持人的过程,客观地反映出十年间国内引发广泛关注的一些重要新闻事件,特别是反映出面对不同事件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果说某个新闻事件的影响是短暂有限的,然而它引发的情感体验都是长久的,是无限的。

在新闻事件面前,由关注现象到探究真相是一次飞跃;在新闻人物面前,由关注命运到探究心灵也是一次飞跃。

作为一本受到读者热捧的畅销书,《看见》没有像常见的自传体作品那样,按照主人公生活经历的时间轴线展开回顾与反思,也不是以饮食起居、衣食住行的生活状态来面面俱到。全书20章,表面上看,每一章基本上是一个重大新闻事件,而实际上,贯穿每一章的核心,都是一个情感节点,一条精神导线。例如,第一章“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表面上看讲的是出入央视的新奇与不适,而实际上的情感节点是一个刚刚走进专业领域小菜鸟的草根情怀,以及在央视新闻评论部这座新闻象牙塔中的世俗风情。第二章“那个湿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回顾了不寻常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而情感的节点,则在于如何面对瘟疫与死亡带来的恐惧,以及比恐惧更可怕的轻慢。全书最后一章“陈氓不死”之中,几段看似闲笔的细节描写中,陈氓作为一名优秀电视纪录片人的形象已跃然纸上。斯人已去,生死别离的痛苦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以及优秀记者的品德操守已使一个弱女子变得无比坚强。

像陈氓、白岩松、敬一丹等优秀记者一样,柴静不是以新闻谋生的人,而是为新闻而生的人。她是观众的知己,她是新闻的“情人”。

《看见》一书的成功,还得益于柴静良好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据说于丹过年要收到几百条祝福短信,而柴静的短信让于丹最为称道,短短六个字“姐姐,岁月静好”。语言简洁且富有文采,叙事精当且哲理深刻,耐人寻味。也许与作者长期做电视节目有关,《看见》一书具有鲜明的电视解说词风格,句式短小,画面感强,语法结构简单,慎用形容词副词和复合句型。全书20多万字,其中最长的段落也不过100多字,经常是一句一行,一句一段,错落有致,好像电视剧的分镜头台本。《看见》一书带来的清新之风,与其说是一种创作技巧,倒不如说是一种创造态度。只有心里时刻想着观众,时刻想着读者的作者,才能领悟它的真谛。

据柴静的搭档范铭介绍,《看见》一书的封面,原来的标题是“柴静看见”四个大大的汉字,排成正方形,厚重又稳定。柴静看到后坚决反对,她说这样排上自己的名字太喧宾夺主,太自恋了,随后几经修改,才改为现在的版式:一张柴静在重庆开县马柳乡采访的工作照,她在老人与孩子中间,目光关注而亲切,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作为新人新作,《看见》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即使作为第一人称的传记作品,书中的“我”还是过于多了一些。很多句子,主语可做一些省略或合并。同时,某些段落中,对一些人物和事件的背景交代过于简单,个别地方让读者一时摸不着头脑,要在上下文中寻找原由,阻碍了阅读理解的流畅与快感。

柴静常说,采访是一种抵达,其实生活何尝不是一种抵达,不断向新的目标启程,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透过现象看到真相,透过生活看到真情,即便年逾花甲,眼睛里也要有青春的纯真,只有这样,才不是生命的过客,才能成为真善美矢志不渝的“情人”。

(本文编辑 谢宁)

猜你喜欢
柴静情人情感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包袋如情人
情人关系
柴静:一根宁静的火柴
小情人
情人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