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中国梦”时代特征的高校体育发展研究

2013-08-15 00:54李志灏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7期
关键词:中国梦体育教育

李志灏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部 郑州河南 450000)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四是中国梦要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高校体育要想进一步发展完善,必须与时俱进,顺应“中国梦”的时代特征。

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各个环节的分析研究,贯穿“中国梦”对学生培养作用,旨在顺应时代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校体育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包括观念、教学、课余体育和师资几个方面。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通过文献综述法查阅相关文章100余篇,了解当下全国对本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搭建理论平台。通过对18位专家进行访问谈话,了解如今的高校体育的发展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以及专家们该领域研究的见解和认识,文本提供思路和指导。通过逻辑分析法对前两种方法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观念围绕的“终身体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只是停留在物质基础的层面上,而精神层面上仍然欠缺。对于学生实力是国家实力的基石认识不够,对于学生的“幸福特征”鲜有关注,对于高校体育文明教育涉及不多,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有待提高。

3.1.1 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载体作用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群体素质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年龄轻、阅历浅,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正处在一个发展期,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深入理解、接受、内化“中国梦”。因此,高校体育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使“中国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中国梦”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将“中国梦”融入体育文化之中,通过体育文化体现“中国梦”的可感、可知。

3.1.2 学校体育应重视课堂上的理论教育

近些年,随着体育教学发展,体育理论课也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目前的体育课大部分还是机械的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尽管我们在进行理论课教授的过程中采用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毕竟体育课尤其自身的特殊性,为了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我们必须在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过程中融入理论课教授,特别是价值观的教育。这样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实践化和生活化。在身体练习、技战术练习中,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提高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建立学生主人翁意识,我强国强,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尽自己的最大力量。

3.1.3 满足大学生的精神诉求

(1)“化虚为实”。无论在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避免抽象化的长篇大论,学生对此不易接受,甚至会出现叛逆现象。这样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努力挖掘学科教学的价值理念,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意识中找准方向,在理论提升中确立人生追求。(2)教学要融入“中国梦”。特别是在技战术、团队练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荣辱观念、劳动意识、创新品质和科学精神,培养他们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基本品质,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位。

3.2 让“中国梦”引导高校体育教学

这些年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我们高校体育改革的攻关课题。健康第一,形成终身体育是我们体育教学最终目标。这顺应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但是却忽略了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的教育和学生的“幸福体验”,即“中国梦”的幸福特征和文明特征。为了学生能够真正的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国家的需要,我们必须给高校体育教学打下“中国梦”的烙印。

3.2.1 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引导和辅导

长期以来,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都是以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自发或有教师指导参与,按照现代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爱好进行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在这里教师的指导仅限于内容、形式和技战术或技巧,并没有把“实力、幸福、文明、价值”划进引导的范畴。“中国梦”并不抽象,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社会,存在我们每一个人中间。课外活动是交流最多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摒弃授课的思想,而是与学生打成一片,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反映,依托指导活动这个平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3.2.2 群体竞赛中对“中国梦”的宣传

体育竞赛是促进学生踊跃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展现校园体育文化最好的平台。因此如何运用这个平台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校内的纸媒、网络等等,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限于贴横幅、打标语,在运动会或是比赛场上几句发言稿就匆匆了事。对于群体竞赛,必须要在赛前动员,赛中宣传,赛后总结。在赛前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要充分利用与体育竞赛相关时势,评述“中国梦”,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感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宣传竞赛者的勇敢奋斗,顽强拼搏,提升到精神层面,以小见大,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总结赛前与赛中的好的、坏的、积极的与消极的方方面面,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3.3 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要重视自身的价值观教育

以往的教师再教育都是围绕着专业能力开展的,这似乎并没有达到社会对我们体育工作者的要求,要开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内容,只有鲜活的东西,才能吸引人、感染人。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首先理解“中国梦”,树立“中国梦”,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到足够的高度,才能去教育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

3.3.1 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

就像康德说的“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才能教育人”。唯有如此,才能把理论融入实际,把抽象的内容讲活、讲彻底,“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就能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接受“中国梦”。并且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己、提升幸福感、提高自身文明、健全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3.3.2 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与时俱进

努力挖掘学科教学的价值理念,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意识中找准方向,在理论提升中确立人生追求。我们的教师队伍要进行角色互换,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接受,这样在教师施教的过程中才能掌控局面,彻底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社会现实,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及疑点,尤其是对他们影响比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从理论高度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其有血有肉,避免空头说教。

4 建议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载体功能,让体育文化遍布校园各处,处处弘扬“中国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更能掌控局面,把握学生认知水平。

(3)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应该开发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课余体育活动的指导上,在平时生活的交流中,都要深入浅出,潜移默化教育学生。

(4)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再教育。只有教师秉持“中国梦”,才能从根本上、骨子里去教育学生,教育他们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人才。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马定国.高校公共体育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出版社,2006(7).

[5]杨贵仁.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J].体育科学,2000(3).

[6]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陈庆平.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课外余暇体育活动的开展[J].体育科技,2001(4).

[9]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10]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猜你喜欢
中国梦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