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价值观念多元化下的主导价值建设

2013-08-15 00:48郭啸宇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公正价值观

郭啸宇

(中共沧州市委党校 河北沧州 061000)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社会转型日趋激烈的当代,多元价值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新的主导价值,处理好主导价值和多元价值的关系已经迫在眉睫。

一、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产生

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我国的社会生活各方面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同国民之间的交往带来了不同价值观念的交锋,中国的、外国的,传统的、现代的,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和交融,人们开始面临纷繁复杂的价值选择。同时,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流价值观因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被人们自发的抛弃。而在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还没有完善之时,人们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念尤其是其中拜金主义、个人至上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影响,甚至诱发各种社会问题。

价值观从其本身来说,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受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约束。亦即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与其相对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由战争到和平、由革命到建设、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发展的过渡性时代,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念既有中国三千年封建传统所形成的官本位等封建思想和天人合一等和谐观念,也有冷战和文化大革命的遗留作风,更有拜金主义、个人至上等资本主义世界传来的腐朽思想,至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行政系统僵化、公检法不分家等体制弊端更是通过近期赵作海案等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主导价值的构建途径和主要内容

一个社会总是要有一个主导价值来规范,才不会发生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不稳定。在价值观念多元化已成现实的情况下,构建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必须结合社会现实,对社会已有价值观和原有主导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

我国的社会现实正如上文所述:历史遗留了财富和包袱,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思想指导,西方的观念正在不断地渗入。虽然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依然占据着社会主流,但多元价值观的力量已经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主导价值的建设不能单纯地排斥其他价值观,而应对所有存在的价值观进行扬弃,形成一种“超越”。同时,主导价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本质与核心,以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因此,构建主导价值应保持与多元价值观的密切互动,广泛吸收多元价值观的精华。

在我看来,新型主导价值的本质与核心仍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而它的基础应由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共同构成;同时对多元价值观念进行扬弃,汲取和明确和谐、公正、平等、人道、效率、创新等价值观念,并以之作为新型主导价值的主要内容。

和谐:和谐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在当代更是由胡锦涛总书记重新提出并赋予了时代气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思想的普遍公认和强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的高度推崇和孜孜的追求,也代表了历史上人类对和谐社会的共同的理想和宿愿,也预示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和谐价值观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本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和运用。

公正、平等,人道:公正和平等是人道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人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初动力和最终目的。

人道主义即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从而把使人成为人奉为道德原则的思想体系。一方面,现代心理学证实:人本身的自我实现所满足的乃是每个人的最高需要;另一方面,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全社会和每个人的一切需要。所以,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乃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最根本、最重要、最伟大的财富,因而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和每个人的需要,从而具有最高价值。在实现人道主义的过程中,坚持公正和平等是必然而不可缺少的。社会公正原则大致可以归结为五条:品德原则、才能原则、需要原则,平等原则和贡献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的性质、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章程、惯例等等的合理性和合理程度的要求和判断。从客观方面看,它包含的上述这些内容对稳定、优化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是积极的,因此,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合理性和进步性的一个直接标志。

平等是一个包含复杂内容的概念,许多事情形式上看是平等的,实质上是不平等的。简单的机会均等也不一定就是平等。所以,平等原则所涵纳的复杂内容,可以这样抽象出来:对于在所有相关方面都相同的情况,必须同等对待;对于在相关方面不相同的情况,则必须不同等对待,而且这种不同对待应该和相关的不同一一对应。这是成熟的社会公正理念所需要的平等。

效率、创新: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仍然是牢不可变的大局,效率和创新也必然是主导价值引导和规范的一贯方向。所谓效率,不过是人的活动的属性。人的一切活动显然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都不过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已。用多少活动实现多少目的的比例,就是所谓的效率。显而易见的是,在保障适当公平的前提下,效率自然是越高越好。进入21世纪,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略任务。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关系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动员令。温家宝总理则说:“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提高效率的最有力手段,效率和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是应当大力提倡并始终坚持下去的价值理念。

三、“一元价值主导,多元价值共生”是和谐而长期的社会现象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其中最显著、最具有影响力的转型莫过于由过去封闭型社会向当前开放型社会转变。开放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作为原有社会观念体系中的最核心的价值观体系,也随着这种转型被全面地冲击和迅速改变。传统以集体和社会为本位的单一的价值观正在全面走向多元化。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人想阻止这种发展趋势都不可能。价值观多元化是开放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对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历史进程中,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主导价值和其他多种价值观将长期共存。在汲取多元价值观中优秀价值理念的同时,应该认识到主导价值毕竟无法全面代替多元价值,主导价值和多元价值的共存是不可阻挡且正在形成中的社会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根据时代的需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正在实现价值观的正态重构,即构建主导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共存与统一,真正建设并实现“一元价值主导,多元价值共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同时应该明确的是,一元主导的价值观并非是在社会强化推行某种单一的价值标准,而主要是用来强调主导价值的重要地位。主导价值本身即是汲取了多元价值中有益价值观念的成果,一元价值主导并非也不可能是要使多元价值丧失生存空间,只要多元价值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不改变,“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价值观现实也就不会改变。

[1]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3]何继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刘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理论学刊2009年第七期。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公正价值观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迟到的公正
公正赔偿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