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呃逆验案1则

2013-08-15 00:44朱德友张录杰张中会
吉林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柿蒂膻中中脘

朱德友,张录杰,张中会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黄帝内经》中称为“哕”。呃逆是临床常见疾病,针灸和中药治疗本病效果明显。笔者临床观察1例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呃逆的病案,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病案举例

孟某 ,男,79岁,因“间断性呃逆 3 d,加重 2 d”来诊。患者3 d前无明显诱因引起呃逆,未行任何治疗,1 d后加重,呃逆间歇时间变短。既往呃逆易反复发作,胃部手术史,胆囊切除。目前尚未进行任何治疗,现症见:呃逆频频,呃声短促、低沉,神志清,精神可,大便干,小便可,纳差,眠可,舌红苔薄,脉细无力。诊断为呃逆,中医辨证为胃气虚弱。治疗以降逆止呃、理气和胃为主。取穴膈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丁香柿蒂汤,水煎服,日1剂。膻中平刺,平补平泻法,膈俞、中脘、内关针刺0.5~1寸,足三里针刺 1.5寸,提插补法,留针30 min,1次/d。经过1次治疗后呃逆减轻,2次治疗后呃逆停止,继续针刺1次,并嘱将剩余1剂中药服用,巩固疗效。随访6个月,患者未再呃逆。

2 讨论

呃逆的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和正气亏虚等所致。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1]。现代医学诊断为膈神经痉挛,膈神经为混合神经,在胸腔下行于纤维性心包与纵膈胸膜之间至膈的中心腱,分布于膈、心包及胸膜,右膈神经还分布于肝和胆囊表面的腹膜,故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某些胃、胸等疾病均能引起膈肌痉挛,间歇性收缩而发生呃逆[2]。本病病位在膈,故治疗呃逆当选用膈俞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和胃降逆,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上逆动膈而致的呃逆,膻中穴为气会,主一身之气机[3]可以理气降逆,故气调而呃逆止。丁香性辛、温,归脾、胃等经,功可温中降逆、散寒止痛,为治疗胃虚呃逆之要药。柿蒂性苦、涩、平,归胃经,功可降逆止呃,为治疗呃逆的要药,常与丁香配伍使用治疗呃逆,人参性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功可补脾益肺,大补元气,患者胃部手术史,胃气虚弱,人参尤其适宜,生姜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功可温中止呕。故丁香柿蒂汤对于胃气虚弱导致的呃逆效果较好。针灸治疗呃逆取穴多元化,周怡[4]总结为治疗呃逆可选用单穴,如足三里、膈俞、间使、天鼎等穴位,还可根据生物全息法,取第二掌骨侧全息胃穴。也可以辨证组方取穴,如王英絮[5]取膻中、中脘、膈俞、胃俞为主穴,脾胃虚寒者加灸关元、足三里,胃热者加支沟、大肠俞,气郁痰阻者加中府、云门、太冲、丰隆。邢姝玲等[6]认为中药汤剂是从整体调整脏腑入手,针刺是从局部疏通经络入手,二者配合相得益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20.

[2]陈秀宁.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医药临床,2007,19(6):617.

[3]刘铭惠,牛红月.针刺配合耳穴治疗脑卒中后呃逆44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59.

[4]周怡.近十余年针灸治疗呃逆之概况[J].吉林中医药,2002,22(3):57.

[5]王英絮.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国针灸,1996,16(6):38.

[6]邢姝玲.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8,28(8):591.

猜你喜欢
柿蒂膻中中脘
汉代植物纹样之柿蒂纹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每天做做养心操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丁香柿蒂颗粒提取工艺的优化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