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艾灸应用的现状和意义

2013-08-15 00:44冯国香张国山常小荣郁保生
吉林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治未病亚健康艾灸

杨 舟,冯国香,张国山,刘 密,常小荣*,郁保生

(1.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沙 410005)

艾灸是传统中医的治疗手段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艾叶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利用艾叶做施灸材料可将艾叶本身的药物属性及其燃烧产生的热力相结合,借助药物和热刺激等理化方法熏灼人体相关腧穴,激发人体经络之气,通过循经感传进入体内,渗透诸经,深透筋骨以至全身。中医认为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等作用,其中,艾灸防病保健的作用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是中医“治未病”常用的有效方法。

现代研究[1-8]证明,艾灸还具有镇痛、改善血液循环、调节机体代谢、提高免疫功能、调整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等功效。艾灸的防病保健作用,就是通过这些功效协同实现的。疾病的产生通常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艾灸可以同时作用于多系统、多水平,引发人体内环境对疾病或外界刺激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可能。

纵观古今,中医“治未病”思想一直都受到各大医家的推崇,艾灸本身就具备防病保健的作用,若能在“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下合理运用这一治疗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则能充分发挥艾灸的预防与治疗作用。目前,“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艾灸应用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胃黏膜、延缓衰老、抗疲劳、调整亚健康状态等方面已展现出明显的效果。

1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早在《针灸大成》中就有用艾灸来预防中风的记载,现代研究也证明了艾灸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心脑细胞的损伤,是一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其机制可能与艾灸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加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从而保护缺血缺氧组织等作用有关[9-10]。此外,解秸萍等[11]发现逆灸关元可有效地预防更年期大鼠脂质代谢的异常变化,其调脂作用具有明显的后效应,并且认为逆灸的“延年益寿”功效与这种后效应可能有很大的关系。

2 保护胃黏膜

利用艾灸诱导热休克蛋白70(HSP70)抗胃黏膜损伤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不少研究表明,经过艾灸相关穴位预处理后,可以通过增强HSP70的表达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常小荣等[12]通过实验观察艾灸足三里和粱门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HSP70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经过艾灸预处理后二者的表达均显著增强。易受乡等[13-15]以艾灸预处理观察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的影响,发现灸足三里、梁门穴能降低随后的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指数及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诱导HSP70表达,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刺激胃黏膜细胞增殖,抗细胞凋亡,从而起保护胃黏膜作用。此外,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还指出艾灸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血清中HSP70升高,上调NF-κ B p65的表达,减轻炎性细胞因子在胃黏膜的浸润,从而缓解了急性胃黏膜损伤[16]。

3 延缓衰老

艾灸不仅可以明显改善衰老症状,而且可能通过调节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流变学、免疫球蛋白等指标达到抗衰老的作用[7]。实验研究发现[8,17],艾灸可通过抑制NO产生的细胞毒性,提高机体自身抗自由基氧化损伤的能力,以及减轻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有效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有日本学者报导[18],艾叶中的庚三十烷和儿茶酚胺燃烧后生成的甲醇可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灸热由损伤的皮肤处渗透进去,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作用,能显著提高老年人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有效地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调整内环境,从而延缓衰老。

值得一提的是,艾灸延缓衰老的应用不该仅仅局限于中老年人。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确认了人体各个部位衰老的年龄,研究显示大脑和肺在人20岁就已经开始衰老,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会有脏腑器官出现结构的老化和功能的减退。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延缓衰老而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艾灸是一个贵在早期应用、长期坚持的过程,不可受缚于年龄。

4 抗疲劳

中医学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属“虚劳”的范畴,主要表现是以持续性疲劳为主的机体多组织、器官的紊乱。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0.2%~0.7%,并呈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及时应用艾灸来抗疲劳对防止疾病在失衡的机体内发生传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郭爱松等[20]通过临床对照发现,艾灸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艾灸是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相关研究结果表明[21-22],艾灸不仅能减轻慢性疲劳模型大鼠的躯体和心理疲劳,提高大鼠体力,还可有效地提高运动疲劳大鼠骨骼肌线粒体抗氧化酶活性、增加骨骼肌血流灌注,缓解外周骨骼肌的运动疲劳,提高运动耐力。

5 调整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一种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表现,但却可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如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则极易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一概念与孙思邈提出的“欲病”十分相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23],全球约有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亚健康问题,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对于指导调整亚健康状态发挥着积极作用。刘延英[24]采用隔药饼艾炷灸干预亚健康,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NK细胞活性、血小板聚集性均有明显变化,同时体液免疫补体C3、C4含量下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上升,表明隔药灸能对亚健康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血液流变有一定调节作用,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夏永莉等[25]根据生物传热学理论建立艾灸的生物传热模型及建构艾灸温度场,探讨了艾灸的热作用机理,同时也为艾灸调整亚健康建立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1]马树祥,吴范武,崔建美,等.艾灸三阴交穴对分娩宫缩痛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8):623-626.

[2]彭丽辉,陈剑明,张伟.艾灸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神经痛行为影响的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6):19-21.

[3]张蕊,王玲玲,吴中朝.艾灸对33例正常老年人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8,21(1):50-51.

[4]王频,杨骏,杨帆,等.艾灸头部组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0):1348-1350.

[5]李雷勇,田岳凤,王格洪,等.红细胞CD58在健康施灸人群中的表达:40例变化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9):9736-9738.

[6]张广健,高蕊,付军科.艾灸中脘对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新中医,2010,42(8):145-146.

[7]刘莹莹,李珍,张红,等.艾灸对老年患者抗衰老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9,15(4):431-433.

[8]赵利华,文建军,杨柯,等.艾灸对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8,33(4):255-261.

[9]华金双,李丽萍,朱现民.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SOD、MDA 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8):595-597.

[10]邓倩萍,姜小英.艾灸对老年心脑血管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5,24(4):43-44.

[11]解秸萍,李晓泓,张露芬,等.“逆灸”调节大鼠更年期血脂、体重的效应规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67-70.

[12]常小荣,彭娜,易受乡,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HSP70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3):1252-1256.

[13]易受乡,彭艳,常小荣,等.艾灸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与热休克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6,31(5):259-271.

[14]易受乡,彭艳,常小荣,等.艾灸足三里、梁门穴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3):3163-3168.

[15]易受乡,彭艳,常小荣,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增殖修复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1-24.

[16]易受乡,杜燕,林亚平,等.艾灸预处理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中eHSP70及胃黏膜细胞NF-κ B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62-1467.

[17]陈波,吕宗华.艾灸对衰老模型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7,27(6):56-57.

[18]唐云峰.艾灸法“治未病”干预亚健康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125-126.

[19]戴德纯,房敏,姜淑云,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和疲劳特征及中医推拿干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751-755,763.

[20]郭爱松,顾一煌,金宏柱.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对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9-30.

[21]陈鹏,张玉春,张延英,等.安全艾灸器艾灸慢性疲劳模型大鼠五脏背俞穴对其慢性疲劳表现以及行为学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3):22-25.

[22]刘汉平,梁波,曾常春,等.针刺及艾灸足三里穴缓解大鼠运动疲劳作用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4):4725-4729.

[23]王之虹.中医手法与人类健康[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571-573.

[24]刘延英.隔药灸对亚健康状态的调节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7,9(26):22-23.

[25]夏永莉,赖新生.从生物传热学角度研究中医艾灸机理[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8,27(2):142-144.

猜你喜欢
治未病亚健康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夏天怎么做艾灸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跟踪导练(一)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