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句法结构对比与翻译

2013-08-15 00:49曾龙华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句法结构连接词被动

曾龙华,周 坤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语系的不同使得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英语的句法结构是树状而汉语的句法似竹状,英语是主语突出而汉语是主题突出,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等。英汉语句法结构上的这些差异,是中外思维差异的体现,也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翻译效果,翻译中如果生搬硬套,很可能会造成错误,所以有必要探索英汉语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并寻求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二、英汉句法结构对比

2.1 形合与意合

形合与意合一直是英汉对比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贾玉新曾在其《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对英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给出了精炼的概括:“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禁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结构不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而且著名的翻译家尤金奈达也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中指出:“就汉语和英语句式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所谓形合(hypostasis),是指为了体现句子结构严密的逻辑性,使其严谨完备,运用合适的连接词将英语句子中各成分,意群连接起来。形合注重的是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体现了西方民族按照原子哲学观念和形式逻辑思维法则对其语言发展趋向做出的自然选择。在英语中连接词几乎随处可见,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直接由确切的关系词来体现,也就是说,在理解句子语义进行推导逻辑关系之前,这些连接词就已经将逻辑关系显示出来了,所以英语句子注重显性接应,侧重句子形式,体现出“以形显义”的特点;相比而言,汉语句子中各成分之间则很少使用连接词,表达句子含意主要是通过语境或语义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上下文来体现内涵逻辑,此谓“意合”(parataxis)试比较:

The thunder roars loudly, but little rain falls.

雷声大,雨点小。

If you have no hand, you cannot make a fist.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从上述例句可看出,英语中必须出现像 but, if 这样的逻辑连接词才能使句子表意明确,不致出现语法错误,体现出英语注重形合的特点,相反汉语中却没有这样的连接词,这种逻辑关系暗含于句序与语义之间,故而体现出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2.2 树形结构与竹形结构

英汉语结构上的差异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那就是英语是屈折语,句法结构上称之为“树形结构”,而汉语则属于非屈折语,因此被称为“竹形结构”。西方人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焦点视式,而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散点视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言相应的焦点视和散点视造句心里。英语句子一般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焦点和出发点,其他修辞,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好似主干上的分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构架,构成一种树形结构。英语句子在表达复杂的意思时,主要是通过扩充句内各成分的丰满度来实现的,即通过增加结构层次,旁支延伸的方法。

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一定的框架限制,多用散句,流水句,省略句或并列句,以中短句居多,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有时几个动词连接铺排,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呈现竹形结构。著名汉语学家王力指出:“中国人作文虽将就炼句,然其所谓炼句只是着重在造成一个典雅的句子,并非要扩充句子的组织。恰恰相反,中国人喜欢用四个字的短句子,由此看来,西洋人做文章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2.3 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

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的语言,组词造句都是围绕着主语。就句法结构而言,英语的主语显然是很重要的句子成分。在翻译中,如何选择和处理主语对于整个句子和语篇的形成于走向都是至关重要的。Quirk 在《当代英语语法》中曾对主语做过如下解释:主语与正在被讨论的事,即句子的主题有着全面密切的关系,他通常具有这样一种含义,就是对前面某句中已经提出的某个问题,做出一些新的陈述(谓语)……基于此,英语的主语对全局具有统领作用,他是谓语讨论和描写叙述的对象,一般处于句子的主位。在英语中,一个句子是必须要有主语的(祈使句除外)句子的主语位置不可空缺,所以有时还会出现虚主语 it 和 there。 这种虚主语没有明确所指,但是对构成正确的句法意义重大,必不可少。刘宓庆也说过“主语决定了动词的数,在动词形式有单复数区别时,选择什么形式取决于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

同英语相比,汉语的主语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因此也不具有英语那样对于全局来说的不可或缺性。汉语是主题突出语言,遣词造句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主题之后是对主题进行陈述或描述的述题,不同于英语中以SV为中心的句子结构。此外汉语中还存在一种“零位主语”现象,即无主句,这与省略主语不同,也不是倒装句。从句法结构表现形式和句法结构层次来看,汉语主语具有十分突出的模糊性,即从语言表现形式上很难判定句法层次,主语和谓语之间也不存在形态和数的一致性。

2.4 主动与被动

英语重物称,常用无生命词汇作主语,所以英语广泛使用被动式或表示被动意义的过去分词,汉语重人称,习惯表示人或物的词汇作主语,所以汉语大都是以主动句的形式出现,常用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英语中,最普遍的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是标志性的被动结构be+V-ed+by,例如:Three books were given to Tom as present by Mary. His book will be published next month. 相比英语较为单一的被动语态表现形式,汉语的被动态表现手法就较为丰富。在汉语中,变大被动的动词有被,叫,让,给,受等,例如:他被别人打了。他给别人打了。他叫别人给打了。他让别人给打了。这几句表达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而且在汉语口语中,有时完全就不用被动表达结构来表达被动含义,例如:饭做好了。衣服洗好了。虽然没有标志性的被动结构,同样也能表达出被动态的效果。

三、英汉互译翻译策略

3.1 形合与意合的转换

由于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所以在英汉翻译时,为了使译文的句子尽可能的拜托翻译腔,读起来自然通畅,我们必须注意形合与意合之间的转换,汉译英时,要分析句子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化暗示为明示,在逻辑上清理主从句的关系,并使用适当的连接词以体现英文形合的特点。例如: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While the prospects are bright, the road has twists and turns.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When a rat is seen to run across the street, everyone calls“Kill it”.

英译汉时则应尽量符合汉语的说话习惯,如非特别需要,可以将英语中的连接词去掉,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组织句子,适当调整成分或分局的顺序,以符合汉语习惯。例如:

If two parties fight, a third party will reap the advantage.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If you confer a benefit, never remember it; if you receive one, remember it always.

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英汉语翻译时形合与意合的合适转换可以使译文看起来更加自然流畅,符合译语的习惯,但是并不是说英汉语翻译时要决对地执行形合与意合的转换,有时汉语形合句有利于译出英语原句内部所含清晰的逻辑关系,强调意味或有利于译文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例如:

How could you, when you knew that this might damage the apparatus?

既然你知道这样会损坏仪器,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3.2 树形结构与竹形结构的转换

由于英汉句子构型的差异,英译汉时要要根据英语句子树形结构的特点,理清其主干与旁支,领悟其确切含义,然后根据汉语句子竹形的特点,把树形结构英语转换成竹形结构汉语,在转换过程中要把握要义,以汉语句子的结构重新组合词语,不可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构,使得译文读起来有失去汉语的韵味。例如:

See yonder thin column of smock curling up through the woods from some invisible farmhouse.

只见那边林中,一缕炊烟,袅袅升起,所出农舍,却未得见。

而汉译英时情况则刚好则相反,英语重逻辑关系,重形式结构,所以译文结构不可太松散,句子结构要分出主次,抓住焦点,将汉语竹形结构合并组装,再用合适的连接词加以连接,使其成为英语句子的树形结构。例如:

他见是书记,一愣,松开手,跟着就瘫了下来,打起滚,大哭大闹。

Dumbfounded at seeing the secretary, he relaxed his hands,and then lay down, rolling on the ground with cry and scream.

3.3 主语与主题的转换

主题是话题中心,它可以是词,词组或者分句,而且常常位于句首。述题是接在主题之后的一个子句,对主题做某种说明。主题不仅跟述题中的动词而且跟整个评论相关,但主题与述题的联系不存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强制性的制约关系,所以在汉译英时,我们可以讲主题评论句转译为英语的主谓句。例如:

这个问题,我不了解。

As to this matter, I don’t know.她的处境,一向很糟。

She is always in bad condition.

汉语多是主题句,所以在英译汉时我们应考虑到汉语句子特点,把英语的主谓句转换成汉语的主题句,把隐藏在英语句中的话题评论结构予以突出,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例如:

The manager is very illustrative of the trouble his company in.

公司所处的困境,经理已经讲得很明白了。

3.4 被动与主动的转换

通过对英语预料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被动语态在英语中使用频率高,范围广。只要是句子的主动者不需说出来,或者根本无从说出来,又或者为了上下文的连贯,这种情况下常常在句子中使用被动态。汉语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的频度和范围都远不及英语广。在翻译中,很多情况下英语被动句都可以改译为汉语主动句,但有时为了强调被动动作,被动语态也可以保留,试比较:

At the end of four months in the hospital, he was pronounced incurably blind.

在医院治疗四个月后,医生最后判定他永久失明,无法治愈。

Now these questions above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s.

现在以上问题将详细加以讨论。

四、结语

针对英汉语句法结构上存在的这些差异,本文探讨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翻译策略,即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形合与意合的转换,树形与竹形的转换,主题与主语的转换,主动与被动的转换。只有注意并利用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为英汉翻译服务。

[1] Nida, E.A. On Translation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2]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贾湘柳.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 [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7).

[4] 刘宓庆.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 李明清. 英汉句法结构对比与翻译[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0).

[6] 王力文集·第一卷[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句法结构连接词被动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解读
《基本句法结构:无特征句法》评介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
英语连接词:传统与反思
英语连接词的显功能初探
麻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