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认识

2013-08-15 00:45田方林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田方林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推进,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并试行本科生导师工作制,不少教育工作者也对此项工作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但笔者认为,目前高等教育界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思考还有诸多不足,部分高校对该项制度的认识不全,理解不深,最终导致实施不力。为了更好地推进该项工作,以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拟再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作深入剖析。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历史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起于国外的导师制教育方式。英国教育学家很早就提出了“导师制”的概念,并称之为Tutorial Education。据相关考察,1400年,学者魏克汉姆(Wykeham)首次将导师工作制引入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这一制度后来又被英国剑桥大学等高校所采用。[1]随着导师制对于高端人才培养重要促进作用的日益显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又进一步将原本实行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推行于本科生教育中。

当前,国外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被以Seminar的形式予以开展,成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中普遍实施的教学制度,用以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实践研究。具体说来,Seminar教学制度推行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完成基础科目的学习之后,有计划、有秩序地进入研究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参与Seminar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提高其学习与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其在就业等方面得到一定指导。[2]总体来看,在国外,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重点是指导学生的论文撰写。因此,其本科生导师制侧重于对学生在专业学习与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历史证明,国外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于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最初实行导师制的英国牛津大学多年来先后培养出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30位英国首相。[3]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导师制在上世纪30年代被引入我国。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在该校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几乎在同一时期,竺可桢在浙江大学首开大学生导师制的先河。[4]导师制的实行,曾一度促进了当时这些高校的教育教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过程中,抓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众多高校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2002年10月,北京大学在本科生教育中率先开展全面的导师制试点。[5]此后,国内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的工作探索,尤其是在当前学分制改革中,本科生导师制更是成为众多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良好成长与成才而设计,其一切工作都是围绕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不仅体现在心理思想的成熟上,还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当今时代,高质量的人才具有的重要特点就是品性优、专业好、素质高、能力强、社会需。据此,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职责。其中,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最终目的。如果德育不好,培养出的人就是社会的危险品。只有具有优良思想品质和正确政治观念的毕业生,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既包括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包括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

二是专业学习指导。当今时代,新型人才不仅需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只有专业知识丰富、熟悉专业领域、了解专业发展,培养出的人才方能为社会发展做出独特贡献。所以,本科生导师工作制更重要的是要在专业学习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学习专业、发展专业。

三是实践能力训练。从哲学上说,知识与能力两者有机统一。其中,知识是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能力则是知识的运用和延伸。有知识无能力的人是书呆子,有能力无知识的人则是蛮干家。这都不是当前时代所需的优秀人才。完整而正确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有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因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其工作内容上还要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相关实践技能,具体包括专业实践技能、学术科研创新技能、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处理技能等等。

四是职业发展指导。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既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为社会贡献力量。当然,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两者间是辩证统一的。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实现了充分发展,也就能够以自身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好的贡献。由此,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因材施教,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而在其职业发展方面予以良好帮扶。例如,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培养其兴趣爱好,明确其人生目标,规划其职业生涯,以及指导其求职与应聘等等。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内容以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为中心。从其学习到生活,从知识到能力,从心理到思想,从入学到就业,本科生导师都有必要不同程度地参与进来。不过,我们认为,相较于高校中的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应更重于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能力发展上指导,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只起协助作用。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必要性

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高校的实施中曾发挥出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更是培养出了诸多的拔尖人才。笔者认为,该项教育教学制度在我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有必要予以广泛推行。具体而言,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本科生导师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增长到2010年的657万。[6]而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显示,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也由1998年的206.6万达到2009年的2144万,增长到原来的10倍。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方面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逐步提高了年轻一代的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带来了教育资源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后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也即在稳定招生和办学规模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国高校原有的“批量式生产”亟需转变为“个性化生产”。本科生导师制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细致培养而设计,以对学生开展局部性的个性化培养为基础,最终实现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二是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需要本科生导师制。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般都为独生子女,是家长心里的宝贝,家庭中的“小太阳”。在家里,他们受到众多亲友的溺爱和娇惯,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呵护。与80后、尤其与70后相比,90后的大学生更多的是在“温室”中长大。他们生活条件优越,极少吃苦,也鲜有磨难,很多人的心理不成熟,思想不稳定,独立性不强,抵诱惑、抗挫折能力差。大学生活中,面临更广泛的人际交往圈子和更自由的活动空间,不少大学生在对思想困惑的回应中因随波逐流而虚度光阴,耗费青春。此外,在学习上,面临大学中更繁杂的科目、更深奥的知识,也有不少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以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来接受大学教育。这使得他们对大学的课程学习感觉吃力,成效不明,由此逐步产生不良学习态度。总之,当前不少大学生因其心理不成熟、学习方法不恰当等特点而常常被戏称为“高四”、“高五”年级的学生。显然,处于这种学习与生活状态的大学生难以成长为优秀,甚至拔尖人才。要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以抓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有必要以导师制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帮扶和指导。

三是完善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管理体系需要本科生导师制。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实行的是以辅导员或班主任为主体的管理体系。例如,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就强调,“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一般说来,辅导员或班主任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在办学规模小、学生独立自主性较强的情况下,这一传统的学生管理体系的确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但在当前,一方面,学生因身心发展不成熟而在学习与生活中面临诸多困惑,需要辅导员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施以管理和帮扶;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每位辅导员所带班级与学生数量又明显增多,工作量的增加使其难以细细顾及所有学生。此外,面临学分制的实行、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对学生专业学习要求的提高,辅导员受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所限,也难以对学生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毕业求职等方面予以较好地指导。显然,原有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管理体系已经难以完全承担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重任。当前,进一步完善学生培养与管理体系也有必要引入本科生导师制。

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而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只有通过有效而成功的发展模式转型,我们才能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正是实现这种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从前文所述的工作内容和实施必要性来看,我们认为,广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诸多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相比于单纯依靠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指导与管理,以部分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这首先具有知识学术上的优势。本科生导师有着较强的专业背景,一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较强的专业学术创新能力。因此,他们能比辅导员更好地指导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学习专业、运用专业和发展专业。

二是有利于补充和完善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与辅导员相比,本科生导师还有着形象魅力上的优势。他们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丰富的学术创新成果、较强的专业教学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较完美的人格形象,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良好模范,从而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指导力。此外,本科生导师还有其指导学生的时间精力优势。与辅导员动辄二三百人的工作对象相比,本科生导师一般指导5至10名学生,更容易以较丰富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和帮扶上。尤其是,他们能比辅导员更有主客观条件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因此,对于以辅导员为主体的传统学生管理体系,本科生导师制具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三是有利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在推行学分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大学生的自由空间更大,差异性更明显,也更需要依赖自身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努力。可以说,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而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成长与完善状况,直接展现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本科生导师对大学生以专业学习指导为主、以心理思想发展引导为辅的工作机制,在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格局中,能够对共性式培养辅以个性式指导,对外延式发展辅以内涵式充实,对大众性教育辅以精英性提升,从而最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在当前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有着时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如有学者所言,“本科生导师制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利补充和创造性地开拓。两者互为补充,能够成为学生向高素质人才成长进程中的动力双引擎。”[7]在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必将以其全面的工作内容、突出的工作优势展现出明显的工作成效。

[1]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2]雷秀雅:《大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4期.

[3]黎佳思 等:《高校本科生导师的角色和职责定位》,《科教文汇》,2011年第2期.

[4]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杜丁:《北大本科生试行导师制,明年将在新生中全面推行》,《北京娱乐信报》,2002-10-21.

[6]唯才教育网,http://www.hn1c.com/gaokao/zs/50658.html

[7]王惠,张梅:《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的角色关系与定位研究》,《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