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13-09-17 10:46欧雪珍雷梅芬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预见性死亡率重症

欧雪珍 雷梅芬

(东莞市人民医院,523059)

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欧雪珍 雷梅芬

(东莞市人民医院,523059)

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集40例老年重症肺炎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对症治疗后,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好转出院率和死亡率。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好转出院率和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肺炎的治疗中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预见性护理;重症肺炎;老年

预见性护理是护士应用护理程序全面综合的判断与分析患者,提前预知即将存在的护理上的风险,从而及时有效的采取护理措施,避免因护理而发生的并发症,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1]。在呼吸系统的疾病中,重症肺炎是常见的病症,该病常累及多个脏器,进展快,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由于老年人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防御功能减弱并伴随多种其他疾病,肺炎尤其是重症肺炎发病率较高,伴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2]。据统计,每年我国肺炎患者病例数可达250万例,这其中老年患者占70%[3]。重症肺炎是因肺组织的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的肺部缺氧、感染、功能退化、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4]。本文针对2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并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集2010-01—2012-01在我院呼吸科就诊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0~80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发热、嗜睡、咳嗽、咳痰、意识障碍。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诊断标准[5]:意识障碍,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30次/min,p(O2)<60 mmHg,氧合指数<300 mmHg,胸片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 h内病变扩大超过50%,尿量<20 mL/h或<80 mL/4 h,或发生急性肾衰需进行透析治疗。

1.2 方法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进行吸氧、抗感染、化痰、脏器监护、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对症治疗等。

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每3 h进行有效咳嗽和数次深呼吸,多为患者叩背翻身,保持呼吸通畅。对于部分无力咳嗽的患者,应及时吸痰,控制吸痰时间在10 s左右,不宜超过15 s。加强口腔和吸氧的护理:根据口腔酸碱度配制适合的漱口液;给氧流量在1~5 L/min,紫绀消失即可停止。减少或避免医源性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常用器械及时更换消毒。指导患者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并进行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保持室内适宜温度,空气新鲜,适量饮水,胸背叩击,指导患者有效咳痰和深呼吸,氧气吸入,雾化和湿化,遵守医嘱用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1个月内患者好转出院例数、死亡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好转率和死亡率对比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1个月的治疗与护理后,实验组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好转率和死亡率[n(%)]

3 讨论

老年重症肺炎为呼吸内科多发病、常见病,是60岁以上患者的肺泡、肺间质和终末气道的炎症。老年重症肺炎与老年人吞咽障碍、咳嗽反射降低、误吸、免疫功能降低、呼吸系统退行性变化有关,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其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可无咳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其首发症状可为食欲减退、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可辅助胸片检查确诊。常合并低血钠、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症状[6]。痰培养常见铜绿假单胞菌。

预见性护理是护士针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判断、分析,应用医学知识,发现潜在的护理不足,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的防范护理上的风险。在治疗和护理的各环节上,以疾病的生理基础、发展规律及临床表现为基础,主动积极的对患者进行护理,有预见性的进行应对和防范,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临床上,常常存在预见性护理的缺失,护理实施能力整体欠缺,护士综合能力欠缺等问题。我院呼吸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增强护士发现、解决潜在的护理缺失的能力。本实验中通过科室培训,提高护士业务能力,发掘老年重症肺炎预见性护理的重要性,提高了患者的好转率(实验组为30%,对照组为20%),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实验组为25%,对照组为45%),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了护理潜在问题的预见性,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使护士的业务能力大大提高。从被动的执行医嘱,对病情变化不完全了解,提高到可以为主治医生提供部分病情变化的线索及改善治疗方案的建议,使护士的独立性有所提高,在工作中建立了从心理、生理、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去照顾和评估患者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1]于海霞,王丽娟,王淑红.预见性护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9):859.

[2]朱迎钢,瞿介明.老年人重症肺炎的难点和临床对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8,27(1):1-4.

[3]孙铁英,刘兵,杨敏.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2):100-102.

[4]陈钊培.重症肺炎8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16):84.

[5]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

[6]Kunisue T,Takayanagi N,Isobe T,et al.Regional trend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of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and persistent or ganochlorines in raccoon dogs(Nyctereutes procyonoides)from Japan[J].Environ Sci Technol,2008,42(3):685-691.

1005-619X(2013)07-0640-02

2013-04-26)

猜你喜欢
预见性死亡率重症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重症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