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造像与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的多彩毛泽东肖像画

2013-09-24 11:32
中国艺术时空 2013年1期
关键词:沃霍尔波普肖像画

李 雷

今年2月,由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绘制的一幅毛泽东的肖像画在伦敦的一次拍卖会上以760万英镑的惊人价格成交,超过了这幅作品2000年拍卖价格的18倍。尽管业界对近年来不断刷新的当代艺术品拍卖纪录早已习以为常,但面对如此巨大的升值幅度,仍然颇感惊讶,同时也激发了众多国人一睹该幅作品的强烈兴趣与愿望。

事实上,2013年国人本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沃霍尔的该系列作品。为纪念安迪·沃霍尔逝世25周年,安迪·沃霍尔博物馆去年在亚洲组织了“安迪·沃霍尔——15分钟的永恒”的巡回展。该展览跨越了沃霍尔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辉煌艺术生涯,展出了其绘画、摄影、艺术设计、装置及电影等各类艺术品多达400余件,可以说集结了沃霍尔整个创作历程的精华。但原本在展览计划内的10幅毛泽东丝网印刷画像并未出现在上海和北京的巡展上。对此,展览组织方声明称,“我们非常希望展出毛泽东肖像作品,并以此展示其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但是,其中部分画像将无法在中国大陆展出”。其中的原委与究竟我们不得而知,但错失如此绝佳的机会,难免令人心生遗憾。沃霍尔为何创制了如此之多的毛泽东肖像画,与我们司空见惯的传统毛主席肖像有何差异,为何其艺术价值不断地飙升,这些都是盘亘在国人头脑中的疑问。故将该系列肖像作品置于沃霍尔完整的艺术世界,回归其创作此系列作品时的具体文化情境,便显得尤为必要。

1971年,随着美国乒乓球代表队以及随后基辛格博士的成功访华,使得相互封闭对立了二十多年的中美两国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缓和,大洋彼岸遥远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被逐渐揭去其神秘面纱显露在美国人面前,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成功访华,更是带动了美国举国上下的“中国热”。此时,安迪·沃霍尔开始对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认真研读毛泽东著作,沃霍尔意识到,作为泱泱大国的领袖,毛泽东可谓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西方收藏家眼中“既陌生又常见”的面孔,有一种无可抗拒的魅力,足以满足西方世界关于东方世界以及社会主义国度的文化想象,故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于是,从1972年开始,沃霍尔前后制作了大约2000幅尺寸各异的毛泽东肖像作品。

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肖像画创作,是沃霍尔自影像探索后,重新回归绘画的第一幅重要作品,也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此之前,沃霍尔曾以绘制超级偶像的丝网印刷肖像画而闻名美国艺术界,《猫王》《马龙·白兰度》和著名的《玛丽莲·梦露》便是其1962年左右的佳作,1965年沃霍尔却突然宣布告别绘画而转身电影艺术领域,令人费解。所以说,毛泽东肖像系列对于沃霍尔而言,不仅标志着沃霍尔对绘画的伟大回归,而且意味着其在延续早期绘画风格基础上的大胆主题创新。

沃霍尔创作毛泽东肖像时,恰逢大洋彼岸的中国举国上下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达至顶峰的“文革”中期,毛泽东肖像在当时无疑具有宗教圣像般的威严与神圣感,其在国内被印制了亿万张之多,被张贴于中国的每家每户和几乎所有醒目的外部公共空间。有数据统计,“文革”十年,仅辽宁省便发行各种毛主席像1.245亿张,每户平均20 张,毛主席肖像的被复制数量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是对毛泽东肖像的不断复制,与“文革”时期的政治造像运动不同,沃霍尔是以“他者”的平等视角来观照毛泽东形象,并无太多的情感与心理因素,所以在处理手法与色彩运用方面便显得尤为自如随意。他以《毛主席语录》封面上的毛泽东肖像为蓝本,采用其所擅长的丝网印刷工艺,并以蓝色、黄色、绿色、红色乃至粉色等大胆鲜亮的色彩来填充画面,某些画像的面部还增添了明显的阴影效果,这显然与“文革”时期对领袖人物的视觉呈现效果——“红光亮”截然有别。同时,“文革”期间毛主席肖像的大规模复制与举国传播,是一种国家政治行为,带有显在的国家意志和个人权力表征意味,而沃霍尔对毛泽东肖像的复制纯粹出于个人的艺术感知,属于个体的商业艺术行为。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沃霍尔基本不问政事,很少表露其政治立场,并不是一位具有政治色彩的艺术家,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商业艺术家。故对沃霍尔而言,毛泽东肖像只是其众多政治领袖、名人画像系列中的一个,与《伊丽莎白·泰勒》(1963 年)、《杰奎琳》(1964年)、《玛丽莲·梦露》(1967年)等明星人物肖像画无异,也是一件大众消费品,可以说并未承载太多的政治意味。

至于沃霍尔为何首选毛泽东作为其回归绘画领域的主题形象,除了历史的特定机缘之外,不得不归结于其能够从浩如烟海的视觉材料中找出恰当主题的罕见天赋,毛泽东肖像画的大获成功,充分彰显了其利用名人效应来推销自我及其艺术的借势策略与商业智慧。沃霍尔敏锐地感知到消费主义时代艺术的商业化趋向,巧妙地将日常的流行文化符号加以挪用或并置,并借助类似于商品生产的复制手段,破除艺术原有的原真性与神圣性,从而使其艺术成为大众的,流行的,有魅力的,可消费的。一言以蔽之,波普艺术。无疑,在1972年的美国,中国及毛泽东可谓难以回避的热门话题,沃霍尔不失时机地将毛泽东纳入其波普艺术的主题,由此便成就了波普艺术史上的又一经典之作。

需说明的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沃霍尔大量复制的毛泽东肖像画加速了毛泽东在世界范围内的追捧,一如当年同为美国人的斯诺所拍摄的那张头戴红军八角帽的毛泽东经典照片,很快使得毛泽东成为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面孔之一。毛泽东也因此与其远方的战友切·格瓦拉一样,超越了意识形态与社会体制的对抗性,而被众多怀有自由梦想的青年视为精神偶像,并演变成世界流行文化的经典性符号,声名远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沃霍尔的毛泽东肖像画令毛泽东成为世界级偶像的同时,亦反向提升了自身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该系列作品,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世界各地艺术家和收藏家的追捧,始终是各种艺术拍卖会上竞拍的宠儿。近年来更是屡次以高出估价很多的惊人数字得以拍卖,甚至创下了沃霍尔作品拍卖的记录。今年的伦敦拍卖并非孤例,早在2006年,香港富商刘銮雄便以1.3亿港元的天价拍得一幅沃霍尔1972年创作的毛泽东肖像,其作为一艺术事件轰动了当时的整个艺术界。而其1973年创作的4幅高达4.27米的“巨人毛泽东”系列肖像的其中3幅,目前则分别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和柏林的汉堡火车站当代艺术馆收藏。当然,该系列作品对于中国而言,其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其一长串的价码数字上,更重要的是其影响了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艺术的波普风,甚至有学者将与此风格相似的政治人物像和带有鲜明“文革”痕迹的当代艺术称作中国的“政治波普主义”,尽管此“政治波普”潮流在当下的中国早已式微,但沃霍尔所引领的波普之风仍有广阔的艺术市场空间。

2013年,时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将毛泽东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同时并不讳言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但强调对其晚年的错误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评价毛泽东,“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在这一点上,沃霍尔作为一个西方“他者”,完全基于商业艺术层面的考量而创作的该系列作品,恰与当今中国官方对待毛泽东的态度形成了某种超越时空的对接:其作品在推动当时西方“毛泽东热”的同时,亦将这位近乎神化的革命领袖拉回到了现实层面和“人”的言说维度。长期被神化了的毛泽东,恰是由于波普艺术的符号化和商品化而被消解了,还原成为一个“人”。此毛泽东肖像画并非政治造像,而是与政治无关的艺术品,这可能便是该系列作品的价值不断攀升的原因之一吧。

但正如毛泽东画像常被复制,甚至改动一样,其外表的变化并不会破坏其永恒的伟人形象,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并不能也绝不会抹杀其为中华民族所创立的伟大历史功勋。毛泽东永远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在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沃霍尔波普肖像画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成为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的个人艺术史“成为安迪·沃霍尔”
糟糕的肖像画
小丑的肖像画
《波普系列之红》
Jay-Z的沃霍尔情怀
独特的肖像画
潮味波普
第一次,在中国端详安迪·沃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