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2013-10-10 03:09罗曦光李新华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滨海广东省海洋

罗曦光,李新华,李 好

(1.广东海洋大学 体育与休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州体育学院 休闲体育与管理系,广州 510500)

滨海旅游业是指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景观资源为依托而开展的旅游经营和服务活动。滨海体育旅游是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入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综合性产品。它是旅游者在余暇时间里,以海洋这一水域资源为核心,依托体育设施设备等,以娱乐身心、强身养性、社交等为目的,以自愿参与、观看或观赏各种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它因依托资源的生态性、参与过程的互动性、挑战性、刺激性和娱乐性,满足了参与者的多种体验需要而广为大众所青睐。它既是参与体育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也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交叉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滨海旅游的多层次需求日益增加,从简单的体验滨海“3S”(sun,sea,sand)风情向体育、观光、度假、康疗等多方式并重转变,促使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力度不断加大。当前,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蓝色经济正在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1]。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更为蓝色经济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将滨海旅游资源尤其是滨海体育旅游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滨海旅游经济指标,是促进我国旅游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广东省的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其开发利用水平和发展规模有巨大潜力可供挖掘。根据我国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近几年各地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居前列的地区除北京外大都是滨海省份或城市,它们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据较大的份额。2012年接待人数排前十的沿海城市中,广东省占三个。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对滨海体育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对指导广东省滨海旅游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广东省发展滨海体育旅游的优势

1.1 区位优势明显

广东省面向南海,毗邻港澳,是我国大陆与东南亚、中东以及大洋洲、非洲、欧洲各国海上航线最近的地区,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份。广东省处于泛珠三角经济区和华南经济圈的核心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建设,使其成为连接港澳、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区域,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

1.2 海洋资源丰富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 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 000公里的海岛海岸线和6 500多个岛屿,涵盖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3个沿海城市,滨海资源丰富而独特,开发空间和潜力巨大[2]。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海洋经济实力雄厚。全省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4 114.3公里,居全国首位;岛屿面积1 500多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位;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全年气候温暖,环境舒适,阳光充足[3]。广东省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以及矿产和能源资源等。拥有大、小海湾510多个,其中适宜建港的有200多个,沿海分布有南北航线和通往东南亚各国的天然航道。滨海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明显。海洋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物资源种类丰富,拥有多种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这些都为广东省发展滨海体育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

1.3 政府高度重视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向海洋要资源、要增长、要空间、要环境、要财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必先实现“海洋梦”。“十二五”时期,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旅游法》以及《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重要法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休闲的公共支撑体系将会成为居民建立休闲生活方式的坚实基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之一。2013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根据国家关于海洋功能区划的技术规范,将广东区划范围海域划分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矿产与能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8个一级类功能区。其中旅游休闲娱乐区47个,面积58 361公顷。其中属于近海基本功能区的有15个,面积25 490公顷。重点支持海洋综合旅游区、高端滨海旅游项目、新兴旅游项目建设,鼓励发展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旅游,支持发展游轮游艇旅游[4]。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发滨海旅游,滨海旅游业现已成为广东省旅游的一个重要特色,同时也是海洋产业的重要部分[5]。2006年,广东省积极发展三大“蓝色经济带”,《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开发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八大海滨旅游度假区。据了解,广东省会展旅游、自驾车旅游、高尔夫旅游、游艇旅游等高端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乡村旅游、科技旅游、文化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温泉康体旅游、绿道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房地产、旅游制造业、网络商旅等迅猛发展,旅游产业体系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旅游要素体系、产品体系、目的地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6]。目前,广东省以“活力商都”“岭南文化”“黄金海岸”和“美食天堂”四大旅游品牌唱响全国。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加快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旅游强省建设步伐。同年3月,广东省滨海旅游启动,共评定出深圳市金沙湾海滨度假区等13家滨海旅游示范景区。2011年3月,广东省体育局、省旅游局联合主办的广东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评选,最终评定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首批18家广东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景区体育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完善,社会经济效益良好。2012年7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广东省重点开发环珠江口组团等八大滨海旅游组团。形成三大特色滨海旅游板块,分别是珠江三角洲滨海地区、粤西滨海地区和粤东滨海地区。为推进广东省旅游产业园建设、扶持精品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高端旅游产业项目,广东省财政部门在2012和2013两年共安排12亿元,用于扶持滨海旅游产业园和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园建设。

1.4 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助力广东省发展滨海旅游业

表1 2009—2011年全国各项旅游经济指标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7]。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9万人次)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第41位;2011年已是世界第三、亚洲首位的旅游大国,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1.35亿人次,比1978年增长近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8.3%[8]。2011年,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0.1%。近三年国内海外游客、港澳台游客和旅游收入在逐年增多,出境游客呈逐年上升趋势(表1)。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是对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三大海洋产业,分别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33.9%、23.3%和17.8%,其中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 972亿元,同比增长9.5%。

借国内旅游迅猛发展东风,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据了解,2012年上半年广东省接待过夜游客11 613万人次,增长9.6%,实现旅游总收入3 266亿元,增长18%,其中滨海旅游收入2 610亿元,增长高达20%[9]。

2 开发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滨海地区体育旅游环境影响问题

2.1.1 政府决策部门在体育旅游规划中缺乏对环境的全面评估

政府决策部门片面注重滨海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许多体育开发项目事前未进行详细论证和环境评估,盲目开发易对旅游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如上海某滨海浴场,原本自然条件极为优越,后来在附近开发了一处游轮码头,导致海底暗流变向,各种石头、贝壳、污物都冲上海滩,最终被迫放弃浴场。同样,近年来我国很多滨海城市加快了滨海景观建设,如修建海滨旅游接待设施及滨海大道,同时对原有基岩、沙岸、珊瑚礁、红树林、海草等进行人工整治,却忽视了保全海岸天然风貌,使得海岸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明显,严重威胁近岸建筑和滨海大道。

2.1.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众多环境问题

在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驱使下,旅游业经营者罔顾环境和资源保护,在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旅游资源原生性和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旅游设施和自然环境超负荷运转、旅游区生态系统加速退化和景观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表现在:各种海滨别墅、高尔夫球场、度假酒店、景观平台及游泳配套设施等存在占地过大、标准过低、生命周期过短、数量多且重复建设等弊端;盲目开发、任意开山取石、沙滩取沙、滥砍滥伐、随意建筑,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滨海旅游景观的消失;过度捕捞采集,导致海洋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生存环境、近海渔业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滨海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如广西北海银滩,在潮间带围海建筑大量宾馆、楼房,海岸原有的地形地貌受到破坏,海岸线的自然景观也受到破坏。广东湛江将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区,随着钢铁、石化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湛江东海岛,给发展临海工业带来了契机,但是同时也带来环境及旅游资源的损耗,钢铁产业产生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及石化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对湛江环境,尤其是水质和空气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大幅降低了湛江东海岛作为旅游景区的吸引力。环境保护、工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工作成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2.2 滨海地区资源开发规划问题

2.2.1 缺乏明确的滨海体育旅游规划和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全国性滨海旅游资源总体规划,无序开发和资源浪费严重。各种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配置,难以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往往造成省域之间、城市之间体育旅游产品雷同,导致地区间、地区内部产品结构单一,项目重复建设、景观简单模仿现象普遍,进而导致旅游市场恶性竞争,体育旅游产品吸引力多年来变化较小,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加上中国内陆著名城市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如九寨沟、庐山、黄山等著名旅游景区的资源特色鲜明,吸引力日益增强,对我国沿海地区体育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构成一定的威胁。

2.2.2 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尚不合理

沿海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不同地域旅游景区的建设往往难以相互协调,导致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无序。广东拥有众多的滨海旅游景区,如阳江、深圳、汕头、湛江、茂名、珠海等,由于受行政区划及原有体制的影响,相互间难以协调配合。为了各自的利益,区域内部竞争激烈,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低水平建设,相互间缺乏统一的管理,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资源开发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旅游资源开发层次参差不齐,开发品种单调,创汇率极低,无法从整体上提高旅游的综合效益[10]。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执法部门不明确,多头管理严重,造成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另一方面,体育旅游经营者和个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对相应的市场法规政策理解不够,法律意识淡薄。

2.2.3 滨海体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仍不完善

虽然滨海地区旅游发展迅速,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完善程度仍然赶不上游客增长速度,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基础设施不足,不仅难以满足游客的基本旅游需求,也使得滨海地区交通拥堵、住宿紧张等问题频发。此外,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沿海地区欠发达城市的相关商业、娱乐、通信、服务等配套设施也亟待完善。

2.3 滨海体育旅游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3.1 与同一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海洋旅游产业综合性强,与海洋渔业、港口运输业、滨海房地产业等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关联性,但在对有限的海洋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同一岸段的旅游功能与其他产业功能在空间上容易重叠,因此,滨海体育旅游发展与渔业、航运、盐业和其他涉海部门发展之间往往存在诸多矛盾。因此,应合理开发和利用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协调好各产业部门的利益关系,做到滨海体育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开发。

2.3.2 滨海体育旅游区域发展不协调

我国不同区域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使得滨海体育旅游经济呈现粗放经营状态。广东省滨海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深圳小梅沙旅游中心、阳江海陵岛大角湾浴场、茂名龙头山—虎头山旅游区、江门川岛飞沙滩—王府洲旅游中心等为代表,以海水浴场作为主要开发内容。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全省出现滨海旅游开发热潮,形成一批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其中阳江大角湾、汕头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及南澳岛等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1世纪以来,开始进入以休闲度假为导向的产品深度开发阶段,出现了以珠海海泉湾、惠州巽寮湾等为代表的高端滨海旅游度假区[11]。不同地区,受旅游开发基础,经济水平和可支配性收入等方面的影响,滨海体育旅游开发程度不同。经济越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体育旅游产品丰富,吸引力较强,反之则差。

2.4 滨海体育旅游开发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归口管理不明确,相关管理部门非协调化的多头介入不利于旅游行政部门对全行业进行整体规划和有力的宏观管理。同时,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海洋归属权、使用权、管理权的多元化使管理体制上难以形成有效的以体育旅游为主体的主管部门。此外,滨海体育旅游相关立法缺乏。

3 广东省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实现滨海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滨海体育旅游开发理念,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保护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体育与旅游及其他产业之间、旅游业局部与总体之间、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间,以及游客、居民、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防止因规划不当造成开发后的高密度、高消耗、高污染及对滨海资源和环境造成的永久性、不可恢复的破坏。

3.2 合理开发利用滨海旅游资源

制定和完善滨海旅游规划和发展战略,对滨海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综合开发,实行地域差异化开发战略。利用滨海资源和基础条件优势,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拓宽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渠道,以适应当前旅游需求从大众观光旅游型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式转变。深度发掘体育文化底蕴,旅游者对异国风情的求知欲,是民俗、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动力。挖掘我国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民间体育的旅游文化资源,并加以继承和发扬,是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趋势。

3.2.1 制定和完善滨海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制定滨海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应以当地资源的现实状况为依据,充分依托和利用滨海地区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合理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重复建设,加强污水排放、沙滩维护等环境问题指导,政府通过综合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和意见,并以市场为导向,出台和落实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滨海体育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及相关建设规划,同时依据规划对各类体育旅游投资行为进行规范。

3.2.2 对滨海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综合开发

实行地域差异化开发战略,突出各地产品特色和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滨海体育旅游主题区。在特色项目开发上,可开发沙滩,打造海岛风情小渔村,开拓沙滩民俗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不断更新和增加海上体育项目,如游泳、潜水、冲浪、帆板、帆船、游艇,高空降落伞等。

完善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以完善滨海体育旅游管理和服务为重点,大力优化滨海体育旅游发展软硬环境。一是推动滨海体育旅游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旅行社、星级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点)的服务标准化体系。二是加强滨海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前虽然部分高校的体育或旅游院系已开设体育旅游的相关专业,但是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设有体育旅游专业或方向的院校主要有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专门从事滨海体育旅游服务的人员数量较少,且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严重影响了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长期利用,不利于滨海体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一线滨海体育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倡导旅游职业道德,推动服务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多层次、多途径地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如体育旅游导游、体育旅游项目教练、体育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人才等,从而提高体育旅游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水平。积极推进旅游行业资格认证制度,逐渐完善滨海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平台。

3.3 加强滨海体育旅游开发管理的组织与制度创新

发展滨海体育旅游,政府部门应协调好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关系,并把文化、卫生、体育和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关系协调好,借助体育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和旅游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以及其他部门的资源优势,联合发展滨海体育旅游。

走市场化道路,积极拓展滨海旅游市场。第一,加快与国内滨海旅游合作的步伐。加强与各省区滨海旅游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国内滨海旅游市场繁荣发展。第二,推动国际滨海旅游合作。第三,大力发展入境游。

[1]刘佳,于水仙,王佳.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量化测度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63-170.

[2]张广海.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3]印发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7-12)[2013-03-01].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207/t20120712_325779.html.

[4]国务院关于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EB/OL].(2012-11-06)[2013-03-01].http://www.gov.cn/zwgk/2012-11/06/content_2258577.htm.

[5]曹晓东,孙建军.广州亚运会背景下“珠三角”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3):30-33.

[6]周人果.建设旅游强省,给力幸福广东[N].南方日报,2011-01-21(2).

[7]刘志敏,张五平,王占峰.新疆体育旅游发展的RMP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1):35-38.

[8]胡静.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9]广东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EB/OL].(2012-8-31)[2013-03-01].http://www.ewise.com.cn/Industry/201208/ly311137.htm.

[10]朱坚真,周映萍,刘集众.环北部湾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3):29-34.

[11]郭光明,杨鹏桦.广东滨海旅游待破“三道题”[N].中国旅游报,2012-07-18(14).

猜你喜欢
滨海广东省海洋
滨海白首乌
滨海顶层公寓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岳滨海 藏石欣赏
爱的海洋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
广东省今后5年将投7226亿建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