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符号互动论视域下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体锻炼分析

2013-10-10 03:09窦彦雪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米德务工人员体育锻炼

窦彦雪

(天津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

米德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关于人与社会行动的理论,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人的行动,研究重心是个体的心智和自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互动过程,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米德为符号互动论提出了最初的理论导向,符号互动论的根本问题就是日常生活中符号意义的创造与交换。身体锻炼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身体运动看作符号,身体锻炼就是符号互动的直接表现形式。中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农民占8亿,外来务工人员目前已达到2.5亿,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后,面临着子女教育、健康福利、住房保障和户籍制度限制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当中参与身体锻炼的人目前很少。本文以米德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体锻炼,对务工人员的身体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 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基本主张

米德符号互动论是由美国哲学家、符号互动论最重要的奠基人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提出,他重新组织了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库利的“镜中我”和杜威的实用主义等相关概念,从两个假设——“人类之所以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协作是为了谋求生存,克服自身弱点;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人类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被保存下来”出发,融合了实用主义、达尔文主义和行为主义,认为人类心智、社会自我与社会结构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1]。在米德符号互动论中,涉及三个重要的概念:第一,心智。人类心智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是想象性预演的过程,也是人类有机体有别于其他动物之核心指标。第二,自我。自我是一个社会实体,产生于从简单的姿态会话到用“泛化的他人”进行认同活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中。第三,社会。社会被看作是业已组织起来,通过一般的他人而得以规则化了的活动。自我与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一旦自我得以由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则社会的进化或发展便与自我的进化或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2]。

2 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符号互动

2.1 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概念的界定

进城务工人员是指从村镇进入城市打工的人员,一般在建筑行业、搬运行业和家政行业等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且工资待遇较低,属于弱势群体。但是,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流动人口增加,在大中城市里出现了很多高学历的本科毕业生,这些非本地的年轻人也属于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身体锻炼是指以增进身体健康为目的,以身体运动为内容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重复进行的,具有一定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的身体活动[4]。进城务工人员的体育锻炼属于大众体育的组成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体锻炼是指以进城务工人员为参与对象,以身体练习包括健身、游戏、养生等为手段,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目的的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的人体活动[5]。

2.2 “符号互动论”与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

从米德符号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将身体运动看作符号,身体锻炼是符号互动的直接表现形式。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体锻炼是由自身的行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构成与保持的,建立在群体内部与群体成员对他们体育行为的认识与反应上,这种反应对另一方产生某种刺激,使其针对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而这种调整接下来又变成了对前者的刺激,使之改变自己的活动,并开始进行另一种活动。这种通过自我观念不断与社会进行的调整自己行为的互动被称为进城务工人员体育锻炼的符号互动过程。

图1 米德符号互动论

进城务工人员进城的动机是谋求生存,从这个理念出发,结合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假设,我们认为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身体锻炼的互动假设是:谋求生存,适应城市的生活。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的符号互动论模式为:

图2 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的符号互动论模式

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体锻炼互动,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自我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增强,个人素养的提高,自我互动的发展,动作熟练程度增强,然后在与亲戚朋友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健身队伍逐渐形成壮大,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健身组织、健身协会以及相应的法律体系等,与社会产生了互动,同时社会组织和法律体系也维护了自身锻炼的持续稳定及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锻炼活动以自我互动为基础,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都以自我互动为基础,社会互动对自我互动和人际互动起到了调节和维持稳定的作用,进城务工人员的锻炼通过自我互动和社会互动不断得到实现。

2.3 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符号互动的因素

从米德的“谋求生存、保存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行动”假设来看,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体锻炼是建立在“适应城市生活、运动促进健康”这样的意义基础上的。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这种认识又推动他们继续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将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的符号互动看作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社会互动三个因素组成的互动。

2.3.1 自我互动: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是为适应城市生活自我选择的结果

人类有机体有别于其他动物之核心指标是心智,只有人类才有心智。进城务工人员是实实在在的人,具有理解和运用体育运动符号的能力,并根据运动符号来选择行动方案。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之核心位置,并将其作为社会动作之一部分,而心灵对社会动作又具有重要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开始进行体育锻炼,必然是首先在心灵上受到触动,进而引发身体行为。进城人员的体育运动主要是通过生活周围的人,如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同事,或者是媒体上关于体育锻炼的介绍,意识到身体锻炼能够促进健康,陶冶情操,增加交往,进而逐渐融入了城市的体育锻炼氛围中。

2.3.2 人际互动:社会自我身体运动角色的构建

自我概念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核心。人类象征性地将自己表示为客体,进城务工人员是体育锻炼的客体,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角色就是体育健身者。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自我相对应,进城务工人员的体育锻炼也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熟练阶段。每一阶段不仅意味着个体从角色领会中得到短期自我想要的转变,而且标志着一种更为稳定的自我概念的进一步明确。在初始阶段,进城务工人员收集资料,观察他人的体育运动并模仿一些简单的体育动作。在这一阶段要借助于专业人员的指导。在中间阶段,在对上一阶段动作不断模仿和熟悉的基础上,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上能完成一些连续的体育锻炼动作,并把他们组成一个整体。在熟练阶段,由于长期的锻炼,他们不再需要模仿他人的动作,而是按照“概化的他人”行动,将每一个动作转化成自己的动作影像,直接在大脑神经的控制下进行运动,对自己所作的反应进行完全演习而实现控制,真正做到对角色的领会。

2.3.3 社会互动: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的社会组织制度

米德对社会的看法建立在他对心灵与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具有内在的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特征。人类社会以个体、组织和社会为基础。个体基础指的是人类有反思能力,可以利用语言交流。组织基础是交往,这种交往需要自我中他人的出现、自我与他人的自居以及通过他人自我意识的获致。制度基础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活动有机体。反思能力和语言是人的本性,身体锻炼为个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创造机会和条件,在交往活动中,个体假想或采纳他人的态度,扮演他人的角色,并借此来调节自身的行为。身体锻炼增加了个体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从而促进了城市务工人员与城市市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6]。进城务工人员队伍逐渐庞大,他们的体育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一定的体育组织机构,比如进城务工人员运动会、务工人员体育协会等,国家也相应地制定了一定的法律,维护务工人员的健康权利。

3 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现状

3.1 进城务工人员随着收入的增加,身体健康方面的自我意识增强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工荒问题的凸显,城市和企业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待遇提高,“要挣钱更要健康”在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目中渐成共识。近几年,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增长较快,我国农村居民过半收入来自打工,《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月均收入2 049元,比上年增长21.2%。据统计,上海最低工资的涨幅每年在15%-20%之间,一线技术工人的薪资涨幅在10%-15%之间,中西部务工收入增幅高于东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务工人员务工收入差距缩小[7]。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时间偏长的情况有所改善,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然较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工作深入开展,70%的务工人员劳动争议案件通过调解得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70%的人都在老家买了房子,有的人还买了小轿车,他们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上海,进城务工人员的业余休闲消遣方式不再像以前一样单一,他们除了在家休息外,空余时间都喜欢出去逛街、游玩,在晚饭后,他们也喜欢到附近的公园里休息散步,利用健身器材进行锻炼,尤其是女性,形态美在她们的心中已成了共同的追求。

3.2 农民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力军,国家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体育锻炼日益重视

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面貌也跟着改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务工人员总量2.53亿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59亿人,增长3.4%[8]。这标志着,外来务工人员的队伍已相当庞大,已成为国家城市化的主力军,更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主力军。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务工人员有关的健身政策,如《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等。发改委印发的《“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实现“县县都有公共体育场”,体育场地建设将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筹措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应加快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留归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用于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改造户外健身场地。

3.3 进城务工人员和市民相比差距还很大,身体锻炼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和以前在农村务农相比,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与城市人相比,很多方面的不平等导致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人。与城市人相比,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压力大,养老和住房问题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为了多赚钱,很多人需要经常加班加点,这样一来他们的余暇时间相对较少,劳动负荷增大,经常出现体力透支的现象,因此在余暇时间很多人选择在家上网、睡觉。虽然进城务工人员重视健身活动,但我国城市务工人员的体育锻炼活动实践还很滞后,基本上处于一种以超强的体力劳动来代替体育锻炼的现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户籍制度带来的身份差异,身份差异导致了“内外有别”的城市户籍管理政策,由此也带来了体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再加上他们较少的余暇时间,加剧了进城务工人员体育锻炼责任主体的缺失,进城务工人员和市民的身体锻炼积极性形成了很大的差距。

4 外来务工人员身体锻炼的互动策略

4.1 提高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健康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公民参与体育活动是一项基本人权,而参与体育活动还需要国家的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基础[9]。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城市的新生力量,是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主力军,更是弱势群体,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应该重视,应该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通过逐步缩小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差距,加快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务工人员市民化也被各级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城市对务工人员“取而不予”,企业对务工人员“用而不养”的时代正在过去。在进城务工人员健身方面,需要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加大体育公共服务特别是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建立务工人员的体育公共服务机构,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良性运营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4.2 进城务工人员体育组织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建设

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庞大的新群体,他们对健康的追求日益迫切,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应该为进城务工人员建立相应的体育制度,使其健身活动得到法律的保护,城乡社区在落实全民健计划时应将务工人员纳入社区体育发展规划之中,务工人员居住密集的社区应成立务工人员体育社团组织或务工人员体育协会,或者在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单位开展务工人员体育活动。但由于务工人员本身的流动性较强,仅靠单位工会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帮助是不够的,国家应该建立权威性的有关进城务工人员的体育法规体系,明确各级各类组织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和界限,并通过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手段确保职能的落实。在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法定化、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立法的前提下,把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和公共财政政策落实在各类组织的工作体制中,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

4.3 通过“自我”反思提高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身体锻炼的互动积极性

城市务工人员来自农村,他们的健身知识或认知能力缺乏,很多人忽视了锻炼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由于他们绝大多数靠出卖体力挣钱,工资的相当一部分靠加班挣得,这就占用了他们身体锻炼的时间,加上对运动健身方法的不了解,不会使用体育器材,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锻炼热情和锻炼意识,制约着他们获取体育权益的能力。为此,城市务工人员居住密集的社区和工厂除了应该增加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应有专门的指导员在他们的工作之余为其提供专门的体育指导。在进城务工人员居住较为密集的地区,结合务工人员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及所处的地域特点,多举办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并且举办务工人员运动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不仅可以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在城市参与体育难的问题,还能丰富他们的体育文化生活,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城市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务工人员是流动性很强的群体,自我体育意识的提高,仅有社区的帮助远远不够,家庭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家庭的群居环境对家庭成员的互动影响是很重要的,应鼓励务工人员以家庭为单位接受体育指导或者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在家庭成员间形成身体锻炼的氛围,进而大大激发务工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5 结语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个体的心智和自我特征以及具体的互动过程,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以米德符号互动论为视角来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体锻炼,旨在为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体锻炼建立一个个人、社区、单位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桥梁,从而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开通了一道新的道路。进城务工人员身体锻炼的互动,是一个多元因素的互动,除了国家基础设施的投入,法律体系的制定和完善,社会组织的建设,还需要个人和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参与,才能提高进城务工人员整体的身体锻炼水平。进城务工人员是弱势群体,同时又是很庞大的群体,我们应该集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来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帮助他们更好地享有自身的体育权益。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247-251.

[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9.

[3]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88-99.

[4]李京诚.锻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

[5]颜海波.城市农民工体育锻炼现状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4):105.

[6]张艳.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南京市农民工体育参与情况调研[J].体育与科学,2012(4):81-85.

[7]温家宝.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3-03-18)[2013-03-25].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8/c_115064553.htm.

[8]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破两千去年工资增幅达21.2%[EB/OL].(2012-03-01)[2013-03-25].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846/17262468.html.

[9]张群华.差异公民视角下的农民工体育参与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4):356-359.

[10]贾文彤,郝军龙,齐文华,等.体育权利若干思考——基于已有研究基础[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0.

猜你喜欢
米德务工人员体育锻炼
其米德策耶:《论语》属于全世界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安宁史》和《伊米德史》比勘
察合台维文文献《伊米德史》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