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间草药疔疮草的鉴别

2013-11-29 08:01邱定武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辞典柔毛性味

邱定武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韩田大桥路61号市古为今用草药店,浙江 瑞安 325200)

我地有一种治疗咽喉肿痛、发烧感冒、青春痘,以及对肿瘤和肿瘤术后康复具有特殊效果的民间草药,因其物种稀缺,繁殖缓慢,功效显著,被当地人民捧为“仙草”。经瑞安市电视台播放多次,一直无人知道它的真正学名,据市卫校植物专家和药物界人士的辨认,只知道它是“唇形科、与半枝莲相类似的植物”,就没有下文了。本人出于对民间草药的酷爱和对草药知识的求索,种植该草药多年,并与印度黄芩、浙江黄芩、紫背黄芩、韩信草和半枝莲等进行比较;同时从《中医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下同)、《浙江民间草药》和壮、苗、土家族民族草药等书籍中查询,以及从网络上对照图片,还与民间十几位智深草医的讨论和认辨。现对其形态、性味、花果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1 疔疮草的特征

1.1 “疔疮草”是我地民间的一种叫法,因其外敷治疗疔、疮、痈、疖等具有快速痊愈的功效,故冠之其名。在网络上百度到的疔疮草为“苍耳”的别名,还有一种为“文革”期间《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第一集第136页的疔疮草;在《中医药大辞典》的索引中找到的是“腹水草”(2503页)的异名,后来又在一本残缺的《浙江民间草药》第538页找到“疔疮草(印度黄芩)”一篇,记载如下:“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8寸,全体被毛。茎方形,叶对生,卵圆形或圆心形,先端钝圆,基部心形边缘有园锯齿。夏季开淡紫色唇形花,每轮有花2朵,排成总状偏向一侧。小坚果横生,卵园形。生于山坡、路边及草丛中。性味:辛、平。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应用:疖肿,毒蛇咬死,便血、吐血,跌打损伤。”据本人分析和鉴别,此疔疮草非彼“疔疮草”。

1.2 本“疔疮草”的形状:多年生草本,高10cm~30cm,茎四方形,略紫色,直立或基部倾卧,偶有分枝。叶对生,卵形,边缘有圆锯齿,无毛或短柔毛,且较稀;叶柄长1~1.5cm。花每轮有2朵,淡蓝色,排成总状花序集在顶部,或偏向一侧。花期5~6月,种植地9~11月也在开。果期在花后的3个月,小坚果4个,圆形,如杨梅核;果壳成耳挖勺状,勺壳光滑,勺内较深,褐色。嫩枝叶面绿色、叶下面带紫色。生长在较潮湿的山坡或较阴的岩下。性味:苦、寒。功能前已述(略)。

2 唇形科相类似植物的形状例举

2.1 印度黄芩。《中医药大辞典》的索引中查无此药。“百度”上显示:一为韩信草的别名;二是与韩信草很相似的植物。据载:“印度黄芩,多年生草本,全体被毛,高10~37cm。叶对生;叶柄长5~15mm;叶片草质至坚纸质,心状卵圆形至椭圆形,长 1.5 ~3cm,宽 1.2 ~3.2cm,先端钝或圆,两面密生细毛。花轮有花2朵,集成偏侧的顶生部状花序;苞片卵圆形,两面都有短柔毛;小梗基部有1对刚毛状小苞片;花萼钟状,长2mm,外面被粘柔毛,具2唇,全缘,萼筒背生1囊状盾鳞;花冠蓝紫色,2唇形,长约19mm,外面被腺体和短柔毛,上唇先端微凹,下唇有3裂片,中裂片圆状卵圆形;雄蕊2对,不伸出;花柱细长,子房光滑,4裂。小坚果横生,卵形,有小瘤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6~9月。”

2.2 韩信草。《中医药大辞典》第2303页记载:“又名耳挖草、金茶匙、牙刷草、大叶半枝莲等等。多年生草本,全体被毛,高10~37cm。茎四方形,直立有分枝;叶柄长5~15mm;叶对生,卵圆形、至圆形,长 0.8~29cm,宽 1.0~28cm,先端钝或圆,边缘有缘锯齿,两面密生细毛。花轮有花2朵,集成偏侧的顶生部状花序;苞片卵圆形,两面都有短柔毛;小梗基部有1对刚毛状小苞片;花萼钟状,长2mm,外面被粘柔毛,具2唇,全缘。性味:辛、苦,平。主治:祛风,活血,解毒,止痛。治跌打损伤、吐血、咯血、痈肿,疔毒,喉风,牙痛。”

2.3 紫背黄芩。据《中医药大辞典》索引到第1638页:“又名挖耳草、一支蒿[云南]。唇形科,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叶对生;有柄;卵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红色。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蓝色,小坚果。生于林下、阴湿灌木丛中。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解表退热,消炎解毒。主治感冒高热,胃肠炎,咽喉肿痛,疮疖疔毒。”

2.4 半枝莲。《中医药大辞典》第783页载如下:“别名:狭叶韩信草、并头草、牙刷草、水韩信、溪边黄芩、金挖耳、半向花、偏头草、四方草、耳挖草、小号向天盏、狭叶向天盏等。属多年生草本,根须状,15~50cm。茎四棱形,无毛或在花序轴上部疏被紧贴小毛,不分枝或具或多或少的分枝。叶对一;叶柄长1~3mm;叶片卵形、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长1~3cm,宽0.4 ~1.5cm,先端急尖或稍钝,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边缘具疏浅钝齿,上面橄榄绿色,下面带紫色,两面沿脉疏生贴伏短毛或近无毛,侧脉2~3对,与中脉在下面隆起。花对生,偏向一侧,排列成4~10的顶生或腑生的总状花序;花冠蓝紫色,花柱细长。小坚果褐色,扁球形,径约1mm,归具小疣状突起。花期5~10月,果期6~11月。性味:辛、平,苦;性寒。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止血;止血、定痛。主治:热毒痈肿;咽喉疼痛;肺痈;肠痈;瘰疬;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吐血;衄血;血淋;水肿;腹水及癌症。生于溪沟边、田边或湿润草地上。”

3 相类似植物的比较

疔疮草与相类似植物的鉴别见表1。

表1 疔疮草的鉴别比较

4 讨论

4.1 “疔疮草”的形状(叶、柄、茎、花及花的颜色)和生长习性都像韩信草。但柔毛比之短、至无毛,果壳的耳挖比之较深;叶片比之稍薄而略有皱;味纯苦而不含辛;果壳的耳挖勺比之较深大且光滑。再者,《浙江民间草药》第一集第136页的“附注”:“旧名韩信草,现改名疔疮草。”;《浙江民间草药》(残缺本)第538页把印度黄芩和疔疮草归为一物。其实,《浙江民间草药》第136页的疔疮草也是印度黄芩,因为它在民间具有治疗疔疮的疗效而名之。再说韩信草和印度黄芩从网络图片和《中医药大辞典》的别名中都为同一物,其实它们的柔毛和叶片的厚度及皱褶是有区别的。列如:2010年从亳州药材市场购得的韩信草,和在大罗山上采到的韩信草晒干后“味道”都有微苦。而2011年清明在新居山上采到印度黄芩,据高楼籍的几位老草医讲这就是治疗疔疮的良药,其味辛、平,无苦。晒干后与韩信草的的味道是有区别的;同时,高楼草医说所说的疔疮药的与我所种植的“疔疮草”的“味道”也不同。

4.2 “疔疮草”的花色、嫩枝的颜色(嫩枝叶片下面带紫色)和叶上无柔毛等特征与半枝莲相同。但叶的形状比之较圆且有叶柄;根系比之少;茎比之偏卧;味纯苦而不是“辛平苦”;果壳的耳挖勺比之略浅;功效有相近之处。故市卫校的专家把它当作“与半枝莲相类似的植物”,其实其性味不同,显然为两个物种,并非“大叶半枝莲”而已。

4.3 “疔疮草”的性味跟浙江黄芩和紫背黄芩相同都具有“苦、寒”,紫背黄芩生长在西南地区(遗憾的是未见实物)。2010年夏却在富阳市高桥镇发现人家种植的浙江黄芩,其茎高、叶长都远超过“疔疮草”,当地老草医把它叫做“大号韩信草”,两者系有区别明显。

4.4 根据它们所示的功能和主治,虽为不同的草药,但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用途和功效。该所具有的具体成分有待现代科学化验和分析,我相信“疔疮草”是一个边缘且稀缺的物种。另外,现今山林茂密,适者生存,有些物种就被其它物种所占领而消亡,需要的时候应当移植保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猜你喜欢
大辞典柔毛性味
梨园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系2. 文采新翠雀花系 Ser. Flavidilimboida
系3. 门源翠雀花系 Ser. Menyuanensia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冯其庸的主编图书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谢亭送别
半夏泻心汤的不同性味配伍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