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模型构建

2013-12-26 02:28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运动阳光

陈 燕

1 研究目的

阳光体育运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涵义基础之上,应当掌握其深层次的发展方向,对其进行相关评价,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能够长效运行,以实现学生体育健康水平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目的。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是阳光体育运动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为要求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和结果进地统筹规划,从整体上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的促进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构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高校阳光体育工作指明具体的目标和方各;可以反映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以此激励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体育工作者的管理水平,为阳光体育的运行提供有效反馈。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检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论文数据库等网站和数据库,广泛查阅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文献资料。

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吸纳高校体育管理部门、教育专家和大学生群体的建议,了解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的态度和想法。

2.3 访谈法

在获得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获得专业指导意见及第一手资料。

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多元决策中的层次分析法分配各个指标权重,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出普通高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运用yaahp0.5.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3.1.1 系统性原则

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必须综合考虑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机制多方面因素,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片面界定,只有根据系统性评价的原则,才能得出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结果。并且评价指标体系要有体现逻辑性,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应突出重点,并进行重点分析。

3.1.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阳光体育评估体系的各个环节、步骤、方法、都应当具备科学性,使得评估能够具备更高的实用性与可信度。首先,评价的思想、理论应当是科学的,要根据相关学科的要求规范进行;其次,评价方案要科学,各项指标要有明确的含义,并且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要求。最后评价体系应当广泛收集相关专家的意见,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收集使用信息,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功能特点。

3.1.3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指评价指标不仅能够适用评价对象的要求,还要在操作层面上切实可行。首先,评价指标体系要简易可行,评价项目不宜过多,这样容易产生系统随机误差;其次,其数据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并且易于取得,否则评价工作难以进行或代价太大。再者,评价指标不能过高,这样大多数的评价对象都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但也不能太低,这样评价对于系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言。最后,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的处理,尽可能的选择计算机操作手段,简化计算流程,增强评价可信性。

3.2 构建评价体系的方法

3.2.1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对研究对象本质的评价,描述该对象的一般特点,进行概括性、总体性评价。定量评价方法是对确定对象精确的评价,它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对待评价对象做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但是也不能过于迷信其数据准确性,因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如果当时的数据未能及时的反映该对象的各个侧面,那么很容易引起较大的系统随机误差,导致评价的可信度降低。在本研究中,某些指标采用定性评价、某些指标采用定量、某些指标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都是根据指标自身特性集合专家意见所决定的,能更科学、合理的反应评价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状况。

3.2.2 个体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

个体评价的思想是比较个人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运动效果,评价参照的标准是同一个体或群体之前的状态,以此来判断该个体在参考时间段内是否有进行或者退化的趋势。本评价体系是以高校为评价对象,相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属于总体评价,但是对于某些指标比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每所高校总体情况又是由每个学生的个体所组成的,因此要想评好总体就必须以个体评价为基础,根据每个指标特性,根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结合专家经验,个体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得出最佳的评价方式。

3.2.3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阳光体育运动结束时进行相关内容的评估,其内容包括某同学在一段时间内的体育成绩,体质状况的调查,以及某些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将其划分为多个目标功能块,然后有目的的对其进行实时信息反馈,这样可以及时的获取学生的运动信息以及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将针对下一阶段的任务开展提供有效的改进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阶段性、过程性、发展性、时间性等特质,注重过程和注重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健康情况,而避免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弊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合理结合,对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总体实现有重要意义。

3.3 构建评价体系的内容

根据管理学原理,评价是为目标服务的,只有针对目标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评价体系的内容确立依据是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通过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对阳光体育运动具体要求进行剖析,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环节上具体分析,最后对阳光体育的评价指标内容分为制度保障、时间保障、确件保障、体制健康测试、阳光体育宣传五部分。具体内容列表如下(表1)。

表1 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评价指标体系

3.3.1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包括组织专门领导小组、具体实施计划、评价制度以及安全制度等内容。专门领导小组是指高校成立的阳光体育领导小组或者体育运动指导委员会。此指标的确立在于督促以高校校长为首的各级学校领导重视并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中。而具体的实施计划是指各个高校开展阳光体育的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各级学院开展活动的具体计划等。评价制度体系则是指高校内部的各个学院、部门、组织及个体的评价与奖罚措施。评价制度的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各团队及个体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安全制度是指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及购买了有关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3.3.2 时间保障

时间保障包括一、二年级体育课开足率、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比例、早操(或长跑)制度、大型活动召开率及大型活动学生参与状况。体育课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渠道,按照2002年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达到国家的要求。此外,作为阳光体育运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青少年每天参与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再者,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院系以上的各类运动会、趣味比赛的频率,二是学生的参与率,学生体育赛事参与是其坚持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重要动力,只有相关部门为广大学生举办足够多的体育类比赛、竞赛才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才能使精英体育逐步转变为群众体育。

3.3.3 硬件保障

从阳光体育开展所需的客观物质条件角度考虑硬件保障指标,具体分为课外活动教师指导、专项经费的使用、场地设施器材达标等三个分级指标。教师指导是学生科学锻炼的保障,主要分为体育课的指导及课外活动的指导。专项经费的投入是阳光体育开展的基础保障,在评价中考虑到具体操作的可行性以及各校资金使用情况的不同,就采取考察是否设立专项经费使用制度这个指标对此内容给予评价,希望起到督促建立完备的阳光体育专项经费制度。场地设施器材达标是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为依据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给予评价。

3.3.4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标准》的实施为主要评估依据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完成与否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达标率上,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为此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体现为过程控制及结果控制两个部分,其中过程控制指要求高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管理细则,对体质监测中每个环节予以掌控,以达到有效管理;而结果控制就体现在学生的《标准》达标情况上。

3.3.5 阳光体育宣传

阳光体育宣传应用从阳光体育宣传方式和宣传内容两方面地普通高校阳光体育宣传这一指标进行评价。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不只是一个活动的宣传更包含着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具体包括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宣传、健康知识宣传、体育锻炼常识三方面的内容。阳光体育理念宣传包括:阳光体育运动口号的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宣传、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宣传等方面。

3.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上述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内容,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邀请阳光体育运动专家对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对比,建立对比矩阵,对于重要性的判断采用1-9的等级,其中“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比较重要、十分重要、绝对重要”分别对应“1、3、5、7、9”的数值,介于相邻两个等级之间分别用数值“2、4、6、8、”表示。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处理,在各层次对比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后,计算得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各级指标权重表(表1)。

A层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为:

WA=(0.1516,0.1372,0.1676,0.2047,0.2585),CR=0.0071),通过一致性检验。

B层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为:

WB=(0.0307,0.0323,0.0323,0.0339,0.036,0.0439,0.0529,0.055,0.06,0.0621,0.0641,0.0646,0.0646,0.0685,0.1347,0.1645) CR=0.0028<0.1,通过一致性检验。

二级指标权重按照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标准》是目标导向,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形成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掌握体育锻炼技能是核心,加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是关键。

3.5 构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模型

3.5.1 数据标准化

在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各项指标体系的评定标准存在差异,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来进行定性、定量评定。定量指标以国家制定的文件、法规的目标值为标准值,按照实际数值/标准值×100,作为该项指标的标准化值;超过标准时得分按100分计。定性指标以阳光体育运动评定专家按评分标准进行百分制评分后的平均值作为标准化值。

3.5.2 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计算得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和各级指标的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求和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一级指标及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j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第j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值,bij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Ai为第i个一级指标得分值,a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I为某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综合评价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构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能原则。2)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方法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个体评价与总体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建立了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标准体系,其中把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分为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

4.2 建议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因受所聘专家数量和学科领域的限制,其内容体系尚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2)本研究尚属探索性研究,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操作性评价量表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充实、修订和完善。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中发[2007]7号.2007-5-4.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S].教体艺[2006]6号.2006-12-33.

[3] 姚旭霞,赵 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79-83.

[4] 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81-83.

[5] 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2-29.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体育运动阳光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走在阳光路上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呆呆和朵朵(13)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