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建设得失成败刍议

2014-01-11 23:06
军事历史 2014年3期
关键词:北洋军事海军

□ 刘 杰 冯 婧

晚清政府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设厂造船、创建海军,历时20余年,至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总算建立起一支号称 “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孰料这支耗资巨大、历经艰难、樯旗蔽空、盛极一时的庞大舰队,成军仅仅6年之后,竟然全军覆没、灰飞烟灭了。其兴也缓而衰也忽,其成也难而败也易!其成的经验、败的教训,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思考,亦为今天人民海军建设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一、北洋海军在世界军事变革中的得与失

(一)19世纪是世界军事迅速变革的时代,也是世界海军大变革的时代。至19世纪中叶以后,由工业革命传导的世界军事变革在欧美渐入高潮,同时世界海军也发生革命性变化,由风帆战船时代向蒸汽铁甲舰船时代过渡。以蒸汽机和螺旋桨为主要标志的新动力系统代替了传统的风帆动力,以爆破弹和线膛炮为主要标志的新火力系统应用于海军舰船,钢铁代替木材成为建造战舰的新材料,旋转炮塔使战舰的火力攻击变得高效灵活,鱼雷和水雷作为新式海战利器威力尽显。海上作战方式和海军战略也随之发生重要变化,旧的海上 “机动战略”让位于决战战略,制海权理论成为海上列强的军事战略指导,“大舰巨炮”时代的序幕缓缓拉开。这场世界性军事变革给晚清带来了严峻挑战,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侵略步步深入,同时也给晚清政府提供了历史机遇,在 “千古变局”的巨大压力下,晚清政府本能地被迫地实施了包括军事变革在内的 “自强新政”,尽管这场变革比西方国家已晚了数十年。

(二)北洋海军的成军正是中国顺应世界军事变革潮流的产物。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大清帝国从那场大刀长矛对洋枪洋炮的噩梦醒来之后,感觉到了军事改革的必要性。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实施以 “制器”和 “练兵”为中心的军事自强,包括大办近代军事工业、编练新式海陆军、创建新式海陆军学堂等。其中以创建新式海军为军事自强的重中之重。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事件和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的刺激,清廷上下展开两次海防大筹议,掀起两轮海军建设热潮,海军建设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至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不仅形成了由大沽、旅顺、威海构成的较为完备的海军基地及其学堂体系,而且北洋海军拥有铁甲、快船等大小舰艇25艘,计36708吨。其中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7艘,共2.7万多吨,是日本的近2倍。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艘7335吨的铁甲舰,为日本所未有,日本畏之 “甚于虎豹”①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1册,169页,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当时北洋海军的实力在远东各国中堪称第一,超过了日本海军。北洋海军成军是中国军事变革在海防建设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亚洲第一舰队”的美誉说明中国在军事变革的竞争中一度走在亚洲前列。

(三)北洋海军的失败也是中国未能充分利用历史机遇的结果。晚清政府似乎抓住了世界军事大变革的历史机遇,但实际上未能牢牢抓住并有效利用。就北洋海军而论,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其成军之际的 “先天不足”和 “后天断奶”。其一,所谓 “先天不足”,是指北洋海军舰船编制数量按实战要求 “尤嫌其少”。这是当时李鸿章在《北洋海军章程》中所言: “稽欧洲各国水师之制,战舰尤嫌其少,运船太单,测量、探信各船皆未备,似尚未足云成军。”“战舰尤嫌其少”的判断后来在甲午黄海大战中得到验证,此役因北洋海军的主力战舰不够排阵,只好以两艘旧式弱舰 “超勇”、“扬威”补充阵脚,结果北洋编队因舰型杂乱,被迫降低航速,丧失了机动性,减弱了战斗力。其二,所谓 “后天断奶”,是指北洋海军成军后再未添置一艘军舰。究其原因,可说是虚骄心态使当权者稍有所成便忘乎所以、固步自封起来;也可曰清廷上下勾心斗角,未能倾举国之力作不懈努力;甚至可追究到清廷挪用海军经费为慈禧修建颐和园和三海工程。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晚清统治集团目光短浅,缺乏机遇意识,致使已经取得的海军建设成就经甲午一战而化为灰烬。北洋海军的成与败告诉我们:历史机遇不可错过!抓住机遇,如顺水行轻舟;丧失机遇,似逆流纤重船。今天人民海军必须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在深化军队改革中乘势而上并跨越发展。

二、北洋海军在军事理论上的利与弊

(一)先进的军事理论是军队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战争史上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军事理论一旦正确地反映了战争的规律,这些规律一旦为从事战争的人们所掌握和运用,便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特别是当交战双方的物质条件伯仲难分时,能否掌握先进军事理论对于战争胜负更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在战前的战略战术理论准备不充分,或者未被指挥员所掌握,那么,就很难指望他们在战场上有出色的表现。因此,研究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作战指导的得失,有必要把它与战前中国海军的作战理论准备情况联系起来考察。

(二)北洋海军的兴盛得利于西方军事理论的部分引进。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中国海军近代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外国军事著作的工作也势在必行。为此,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机器局和一部分驻外使节纷纷翻译西方的有关专著。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存1867年至1899年间的军事译著共69种。其内容包括制器、用器、军制、练兵、海防等,其中与海军和海防建设有关的约占1/3左右,涉及海战理论的近10种。海战理论之译著大致分两类:其一,有关西方海军战略、战役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防海新论》、《海战新义》②《防海新论》,又名《海防新论》,18卷,普鲁士希理哈著成于1868年,英国傅兰雅、江苏华蘅芳翻译,1874年江南制造局刊本;《海战新义》,4卷,奥国普兰德海军军官学校教习阿达尔美阿原著,李凤苞节译,1885年天津机器局刊印。等。《防海新论》从战略高度将海军作战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封锁敌国海口的进攻作战,自守本国海口的防御作战。作者显然是推崇前者,认为 “如能将本国所有之兵船径往守住敌国之各海口,而不容其船出入,则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③[普]希理哈:《防海新论》,卷1,10页。。驻德公使李凤苞翻译的《海战新义》将海军作战任务区分为四类,即破坏敌国海上交通线、封锁敌国海口、与敌国舰艇部队决战、配合陆军进攻敌国本土等,其中以海上决战为主要任务。该书译者还在中国近代海军学术史上最早使用 “海权”一词:“凡海权最强者,能逼令弱国之兵船出战。”④[奥]阿达尔美阿:《海战新义》上册,卷2,16页。遗憾的是该书并未界定和说明 “海权”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使这一概念产生大的影响。其二,有关西方海军战术理论。例如《兵船炮法》、 《船阵图说》)、《水师操练》、《海战指要》等,特别是《各国水师操战法》、《海军调度要言》①《各国水师操战法》,法国海军军官哩范、奥国阿达尔美阿原著,李凤苞译,1885年天津机器刊印;《海军调度要言》,英海军司令拿核甫、教习赖甫吞、鲁脱能阚麦尔原著,舒高第、郑昌棪译,1890年江南机器制造局刊印。两部译著,代表了当时中国人引进西方海战战法的主要成就。两书探讨了海上作战指挥须解决的阵法选择、舰船编队、火炮和冲角使用等问题,并提出近代海战的六种战术手段。甲午战前的 “理论引进”不仅帮助中国人了解了外国舰艇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使用,汲取了西方海军的组建、训练和作战等经验,而且直接促进了包括北洋海军在内的晚清海军各方面建设。

(三)北洋海军的败亡归因于缺乏先进军事理论的充分准备。尽管中国开始引进一些西方近代海军军事理论,但是总体来说,这种 “理论引进”有明显的局限性。其一,“理论引进”尚不全面、不深入。甲午战争前,由于中国海军学术界对西方近代海战理论的介绍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世界海军战略、战役和战术理论的引进不够全面,译著数量不多,特别是海军战略方面尤显其少,对海陆联合作战问题也重视不够。《海战新义》这部被李凤苞称为 “语语切实,事事赅备”的重要著作,当时仅译刊了其卷一和卷二的一部分,相当于全书的1/10左右。又因翻译者基本属于海军指挥的 “外行”,且对海军学术缺乏长期的深入研究,所以他们对西方海战理论著作的理解很肤浅,译文多有词不达意之处。其二,译著中的新理论未能引起清廷当权者及海军将领们的足够重视和采纳。例如,对《防海新论》所提出的派兵船“往堵敌国海口”之 “上策”,李鸿章在奏折中明确表示此策不适合 “中国兵船甚少”的国情,甚至对该书 “自守本国海口”之 “次策”,他也以中国沿海 “口岸林立”为由,部分否定之,主张“择尤为紧要之处”重点设防。②张侠等:《清末海军史料》(上),107页,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其三,未能把引进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建立自己的海军战略理论。虽然清政府曾就海军建设问题多次展开讨论,但是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些实用性问题展开的,而对于建设什么样的海军、海军的使命和任务、海军的建设方针和发展方向、如何运用海军等战略性问题,缺乏深入的讨论,更不可能形成符合世界军事变革潮流的战略理论。特别是甲午战前,马汉的制海权理论已风靡欧美及日本,成为海洋强国海军战略的最重要指导理论,而清朝统治者却不知马汉为何人、海权论为何物。由于对夺取制海权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清廷决策者包括李鸿章所设想的海军战略只是单纯的海岸守口战略,充其量不过是沿用了魏源在鸦片战争时提出的 “守外洋不如守海口”的主张。这种落后于时代的消极防御战略与日军以夺取制海权为关键的海陆协同的积极攻势战略形成鲜明的反差。海军建设长期缺乏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海军战略战术始终缺少坚实理论基础的支撑。其在激烈的中日竞争角逐中显得后劲不足乃至败下阵来,也就不足为怪了。北洋海军的成与败告诉我们:器不如人要挨打,术不如人则会惨败。理论上的成熟是战略上正确的基础,军事理论的先进是赢得战争的重要保证。今天人民海军转型建设必须注重理论牵引,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

三、北洋海军在军制变革上的成与败

(一)军队体制编制是随着军事技术和作战样式的进步而不断嬗变的。恩格斯指出:“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这里起变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统帅的 ‘悟性的自由创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发明和兵士成分的改变。”③《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12页。换言之,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的更新以及军事理论的创新,只有通过反映其发展变化的体制编制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效能。19世纪以后,随着机器工业时代的军事变革的推进,世界军事强国的军队体制编制也随着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的进步而改进。统一的国家军队开始取代封建雇佣军,普遍义务兵役制取代招募制;陆军编制出现步、骑、炮诸兵种合成的师、军组织,海军编制出现由铁甲舰、巡洋舰、炮艇、鱼雷艇、勤务保障船等编成的舰队或联合舰队,总参谋部及海军部普遍设立,指挥体系愈益完备。这一切表明,军事技术的近代化必然带来军事制度的近代化。

(二)海军衙门的成立和《北洋海军章程》的制定体现了中国近代军制变革的长足进步。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军事变革始终不出 “制器”、“练兵”四个字,其军事制度 “大体”未变。在革新军制方面,晚清海军算是有所例外。清政府在编练新式海军时,因无成例可循,仿照和采用了部分英国、德国海军制度。在这方面,北洋大臣李鸿章算是走在前面。他在为新式海军建章立制上可谓独树一帜,其突出贡献表现在两件事上。其一,奏设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1885年清廷组织第二次海防大讨论,李鸿章上奏建议 “参考西国海部成例变通酌定”①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2册,57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设立海军部或海防衙门,使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得以成立。这是他一生中所提出的最有价值的军制改革主张。海军衙门的成立标志着清政府对海军领导管理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它推动北洋海军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二,颁行《北洋海军章程》。1888年颁布的这部章程大量参照了英国《水师章程》、《英国水师律例》等的舰队规制和管理办法,是带有一定近代色彩的北洋海军正规化管理的基本法规。章程共有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核、俸饷、恤偿、工需杂费、仪制、钤制、军规、简阅、武备、水师后路各局等14章内容,可谓相当的完备。该章程明确了舰队各级指挥权限和领导关系,使全体官兵匠夫互有统属、各分专业、权责明确、自成体系,使舰船的驾驶、轮机的操作、装备的保养、武器的使用、伙食的供给、粮饷的支应等有条不紊。该章程的颁行不仅使北洋海军的管理开始走上正规化和科学化的道路,而且是中国海军军制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种改革局限于北洋海军,且内容新旧杂陈,但它作为北洋海军成军的标志,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晚清海军组织体制中的痼疾埋下了北洋海军终遭败亡的重要祸根。清政府虽然在海军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制约海防和海军建设的历史性问题、体制性障碍、系统性矛盾却始终未能真正理顺。其一,晚清海军不是由中央统一领导、整体建设,而由沿海各省督抚分别负责、划洋而建。由于各省的畛域之见根深蒂固,人事经常更迭,经费与技术又极为不足,以致20余年间海军建设成绩有限。分区建成的几支海军,装备不精,船械不一,人员缺乏,训练无素,组织散漫,各自为政,分疆而守,互不相谋。其二,海军衙门未能真正发挥海军领导管理中枢的作用。虽然清廷授予海军衙门节制调遣所有沿海水师、炮台、船坞、造船厂、机器局的权力,但它并未真正改变海军建设中的分散、无计划局面。究其原因,从中央的海军衙门看,先后10位总理大臣、会办大臣和帮办大臣,竟无一人出身于海军或受过海军专业训练,他们对近代海军知之甚少,又不肯接纳新型人才,自然没有能力领导管理好近代海军;从地方督抚势力看,他们倚仗手中的军队和财权,已经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权力和利益的要求使得他们固守既成的海军领导管理体制。就连李鸿章这样较早赞同设立海军衙门的大臣,其背后的意图也无非欲 “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海军衙门集海军大权于北洋。正是由于沿海督抚的抗阻,海军衙门对海军的领导管理始终流于形式。其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使海军军制改革难上加难。一是军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矛盾,在不敢改革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军事制度的改革努力亦难见成效。二是 “西学”和 “中学”的矛盾,在 “中体西用”宗旨下,很多洋务派官员对军制变革不感兴趣。三是海军和陆军的矛盾,据说李鸿章曾想部分改革清廷中央军事体制,如改兵部为陆军部,使之与海军衙门并立,可是他却长期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直到戊戌维新失败后,才对慈禧太后说 “六部诚可废”。四是 “新制”和 “旧例”的矛盾,就连《北洋海军章程》这部充满了近代西方海军色彩的法规也不乏 “中国旧例”,如在指挥系统上,其防守基地和海口炮台的部队属于陆军系统,不受北洋海军提督指挥,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在舰队编制上,未按舰船本身性能科学编组,而将整个舰队编为右翼、左翼、中军、后军4队,仍是旧编制的翻版;在官制上,则借用绿营官制,分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9等;在兵役制度上,仍然实行募兵制,没有建立义务兵役制等。五是 “北洋”和 “南洋”等各支海军的矛盾,总结甲午战争失败教训时,李鸿章的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①《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0,26页,故宫博物院,1932。一语,道出了北洋海军因孤军抗敌而重蹈福建水师覆辙的隐衷。北洋海军的成与败告诉我们:军队的体制编制是军队的 “中枢神经”,科学的体制编制更是战斗力的 “倍增器”,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今天人民海军的改革应抓住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体制两个关键环节,不断推进海军组织形态现代化。

四、北洋海军在战斗力生成上的进与退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是推动军队战斗力提升的最根本动力。纵观世界军事发展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及其带来的军事变革,都深刻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模式。一些后发国家的军队正是乘技术革命与战术变革结合之东风,实现了战斗力后来居上。例如,16世纪初,西班牙人将随身火器与步兵队形结合起来,创造了著名的 “西班牙方阵”,使西班牙军队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17世纪以后,英、法等国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火药化军事革命,将研制和改善的各种火器大量用于战场,推动战争形态由金属化向火药化跃升,从而成为争霸世界的欧洲 “双雄”。19世纪70年代以后,原落后于英、法的美国,由于在蒸汽动力基础上率先研发和应用了电力动力,并导致军事领域一系列创新,使战争形态由火药化向机械化转变,一跃成为世界军事强国。与此相反,古代曾经在科技和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埃及、印度等国,由于近代未跟上世界科技革命的步伐,对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变革漠然置之,结果一次次尝到了战争失败的苦果。

(二)北洋海军在武器装备和人才培养上曾取得历史性进步。晚清近代海军的创建有两大特点:一是设厂造船与培养人才并重;二是购买舰艇与借才异域并举。1866年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时人称之为 “中国海军萌芽之始”,其显著特点就是建厂与办学并重。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有器尤须有人”②《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3册,8页。。他为建设北洋海军,可谓费尽苦心,成果可观。其一,在培育人材方面,北洋所属的新式海军学堂占甲午战争前全国海军学堂的半数以上,有天津水师学堂、昆明湖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北洋医学堂,以及大沽、旅顺、威海等地的电报、水雷、鱼雷学堂等。其中最重要的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管轮两科的四届毕业生计147人。其二,在装备建设方面,北洋海军异军突起,短短10余年间(1875~1888),先后购置英、德先进的铁甲战舰、巡洋快舰、炮艇、鱼雷艇等,并聘用洋员负责教习、驾驶、机务、炮务等技术指导。至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其编制为铁甲2艘、快船7艘、炮船6艘、鱼雷艇6艘、练船3艘、运船1艘,共25艘,总排水量约3.7万吨。其装备之精良、训练之有素、战斗力之强大,在当时的远东各国堪称一流,令中外海军人士刮目相看。到甲午战争前夕,清朝海军共拥有78艘军舰,24艘鱼雷艇,总排水量8万余吨,编制舰员8000余人,加上局厂、机关、学堂等人员,总数达1万数千人。日本海军共有31艘军舰,24艘鱼雷艇,总排水量59898吨,全部现役人员11216名。③转引自皮明勇:《中国近代军事改革》,302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显然,晚清海军的规模大于日本海军,无论舰艇数量、吨位,还是舰员,其实力差距都在1:1.3~1:1.5以上。根据1891年英国《伦敦武备报》的评估,这年中国海军的排名为世界海军的第8位,而日本海军仅名列第16位。④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20~2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三)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没有找到使武器和人才完美结合的有效环节,以致战斗力出现 “滑坡”。尽管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整体实力比较,中国占有优势,可是甲午一战的结果却证明中国海军的战斗力反不如日本海军。这是为什么?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就是管理的落后。其一,领导管理体制失之于 “散”。缺少统一领导指挥,难以形成联合作战优势。虽然总体规模上占据优势,但在具体战役上却呈现劣势。甲午黄海大战中,中日主战舰艇的比例为10:12艘。整个甲午战争中,直接参战的清军军舰仅25艘,鱼雷艇仅13艘,排水量只有4.4万余吨,仅为中国海军舰艇总排水量的55%左右。相反,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有26艘军舰(55467吨),24艘鱼雷艇参加作战。尽管黄海海战前后李鸿章、盛宣怀等几次奏调南洋舰队北上参战,终不见行。其二,装备管理失之于 “乱”。缺乏统一规划,装备型号杂乱。仅北洋8艘巡洋舰就分4种型号,舰船上各型火炮20余种。弹药储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所领子药,多不合式”, “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不能相互通用。战时装备维修力量薄弱,致使舰炮 “坏无以换,缺无以添”。作战指挥与装备保障指挥不一致,身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却对诸多装备保障没有计划权、支配权和指挥权。装备投入虎头蛇尾,未能汰旧换新,以致在舰艇吨位、船速、炮速及新装备等方面快速落后于日本。其三,训练管理失之于“虚”。缺少实战训练,弄虚作假。北洋海军的军官在甲午战后呈文揭露:“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并 “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而行。码数已知,放固易中”。至于编队训练,“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①《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册,398、403、40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其四,官兵管理失之于“松”。不能长期坚持以法治军、严明军纪。当英人琅威理任北洋海军总查时,舰队的纪律、训练尚好,可是琅氏去职后风气速变,军纪涣散。各舰管带违规在基地附近携妻带妾建房陆居,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定远”舰士兵在管带室门口赌博,却无人过问;官兵冬季南巡,竞相嫖娼于上海和香港,亦无人责斥。其五,经费管理失之于 “贪”。海军上下,弊端丛生。且不说海军上层在设局办厂、造船购舰、建衙修园、办公储物等方面惊人的浪费和贪污,仅就北洋各舰船每月数百两 “行船公费银”的管理而言,亦日久弊生。按规定此银用于各舰船日常保养维护,由管带领银包办,而管带出于节余归己的动机往往惜费,器械物件 “应换不换,应油不油,故其船身各件易坏,而后膛炮机亦至生锈”②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88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最典型的是 “致远”、“靖远”二舰的水密门橡皮年久破烂,未得修整,致使二舰在黄海海战时中炮后速即沉没。由于 “管理”上的漏洞百出,使北洋海军受到严重侵蚀,以致其成军后不数年间迅速退化,而为日本海军迎头赶上。双方的战斗力亦为之逆转,致使北洋海军甲午之战一败涂地。北洋海军的成与败告诉我们:不仅 “武器”和 “人”两个战斗力要素必须持续发展,更须找到使二者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及使二者完美结合的有效环节;这个动力就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这个环节就是严格训练和科学管理。今天人民海军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必须认清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个 “根本推动力”,夯实装备和人才“两根桩子”,抓好管理这个 “关键环节”。

结束语

北洋海军建设的得失成败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现实启示。第一,军事变革需要强烈的机遇意识,必须抓住战略契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强军目标。第二,理论准备、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相辅相成,只有三管齐下,才能使军事改革积极稳妥、深入持久。第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秀的各种人才好比军队建设中的两个轮子,而有效的管理则是连接这两个轮子的轴,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不断提升军队战斗力。

猜你喜欢
北洋军事海军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相信爱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海军协议1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