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中的场景模式分析

2014-01-22 16:59陈惠良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拉尔夫结构主义荒岛

陈惠良

(华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8)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小说借一群小孩在一个荒岛上的经历来探讨人性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在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开始时他们彼此之间还能和睦相处,遵循他们从成人社会学来的基本社会规则进行群体管理。逐渐地,存在于孩子心中恶的本性开始膨胀,他们开始互相残杀,导致悲剧性的结果。作者通过一个具体化的场景演绎出一个抽象的哲理命题:人的罪性存在,同时,蕴含在故事内的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的象征意义也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寓意。

艾尔特·罗伯特在他的《圣经的文学导读》一书中用“场景模式”理论对《圣经》故事中不同故事的相关情节进行对比研究,来说明《圣经》文本中潜在的关联性。“场景模式”(Type Scene)指的是《圣经》故事中存在着的某些场景模式,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重复出现,形成一个个叙事类型。[1]实际上,这样的场景模式也出现在有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之中。在小说中,它们既有文本内的,也有互文性以及文化的性场景模式,正是在这些场景模式中场景的不断重复,不断变异,催生并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和思想内涵,确立其牢固的经典小说地位。

一、文本内的场景模式

所谓文本内的场景模式是指在小说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类似场景。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类似的场景在不断重复的同时也在相应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正是这些具有相同模式场景在不断重复中的变化将小说的主题不断地向前推进,将一个表面上似乎是一个儿童冒险故事上升为一个具有宗教哲学意义维度上的深层次探索。该小说中,文本内的场景模式主要有探险、集会、扔石头等。

(1) 探险

第一个具有场景类型特征的行为是探险。孩子们上岛以后,前后经历过三次探险。第一次探险发生在他们上岛后不久,成员有拉尔夫、杰克和西蒙。为了对该岛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们把整个小岛转了一圈。第二次探险发生在小说叙事的中间,孩子们决定去山上找怪兽,这一次,罗杰代替了西蒙,仇恨代替了爱,虽然拉尔夫还是与杰克一起去探险,可拉尔夫明显感觉到杰克对他的敌对情绪。最后一次探险,杰克完全代替了拉尔夫,由杰克自己组织的邪恶集团(莫里斯和罗杰)对拉尔夫进行追杀。三次探险活动都由三人组成,但经历了由文明走向野蛮的蜕变。

(2)集会

小说中另一个具有场景模式的行为是集会,也是一共三次。前二次集会由拉尔夫主持,最后一次由杰克主持。第一次主持集会时,拉尔夫充满自信,言语非常流畅。第二次集会在篝火熄灭后举行,此时的拉尔夫陷入了深思,回想起上次集会时的情景,明显地感觉到有一股邪恶的力量在不断地增长,而他却束手无策。第三次集会由杰克主持,他告诉其他孩子应该由他来当头,因为拉尔夫见到怪兽以后逃跑,没有领导的担当,而且见没有得到大家的拥护,一个人独自走开了。从这次集会开始秩序与理性被抛弃、诉诸于暴力和残杀。

(3)扔石头

场景模式还出现在扔石头这样反复出现的行为上。开始时,他们移动石头只是为了推倒挡在他们路上的障碍物,后来,他们将石头当作与对方进行对抗的工具,他们用一株棕榈树干作为杠杆,当敌人进犯时,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岩石撬动,向敌人砸去。正是这些场景的每一次重复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由理性走向野蛮的过程得到详尽的展现。

孩子们在荒岛上的时候,成人世界正在发生了一场走向毁灭的世界大战,也就是说孩子们在荒岛上的经历是以一个成人世界的全球性战争为背景的。在孩子们眼里,成人世界一直是一个理性的世界,成人世界会给他们带来拯救,他们在荒岛上一直期待着成人把他们从孤岛上救出来。“大人们懂事,”猪仔说,“他们不害怕,他们聚会、喝茶,讲座,然后一切会好的……”孩子去寻找传说中的野兽,在山顶上,西蒙发现了野兽的真面目,一个飞行员的尸体,降落伞还挂在树枝上。这个尸体给孩子们带来文明社会的信息:他们在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势不两立的战争,飞行员的尸体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憎恨的产物。实际上,成人世界正在上演着一场相对于荒岛上的孩子们来说更加可能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最后,海军军舰发现了岛上的大火,前来搭救他们。荒岛上所发生的争斗与在成人世界正在进行的世界大战本身也是一个场景模式重现的关系,为小说中拉尔夫们所追求的拯救主题投上了一个深深的阴影,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与人类未来深深的忧虑。

二、互文性场景模式

这种场景模式的重现不仅仅出现在文本之内,也在文学史的更大方面得以展现。由于特殊的岛国地理位置,英国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与海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英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系列的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作者往往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一个未受文明社会污染的原始状态、脱离现实社会的复杂环境,凭借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与生活感受力,探索在没有文明道德规范束缚情况下的生存模式及人的本性。岛国文学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叙事模式:小说主人公因为某种无法抗拒的原因流落荒岛,不得不凭借自己的力量求得生存,最后回归人类社会。通过荒岛模式这种文学体裁,不同时代的作家表达了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关注。在英国荒岛文学史中,史蒂文森的《金银岛》是一部必读的经典作品。小说主人公吉姆·霍金斯在与海盗们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经受了考验,成熟起来。发表于1857年巴兰坦的《珊瑚岛》中,主人公拉尔夫、杰克、彼得乘船遇难,流落到一个荒芜的珊瑚岛上。在荒岛上他们自己制作各种生活用品,以水果和野猪肉为食,最后搭船返回英国,把那座美丽碧绿的珊瑚岛留在身后,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极端自信以及对人性的肯定。而戈尔丁则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一个类似的场景模式,甚至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名字都一样,表现的却是人如何一步一步地从理性走向罪恶的主题。

三、文化性场景模式

同时,西方文化传统也为《蝇王》小说提供了相关的场景模式。在古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所代表的理性精神与酒神为代表的原始生命力,构成了人类文化“创造—死亡”永无止境的循环。日神阿波罗是理智、秩序、启蒙之神,也是光明之神,在他那里找不到黑暗,所以是真理之神。[2]与之相反的是酒神狄奥尼索斯,他掌管种植业、酿酒业,在他身上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原始生命力,他的信徒们疯狂地膜拜他。在各种庆祝活动中,疯狂的人们甚至会把人当作牺牲来祭奠他,代表了人类的一种毁灭性冲动。在《蝇王》中日神理性力量的代表是西蒙。小说中,西蒙是一个行为怪僻、与众不同的人。他身体瘦小,满脸病容,时常晕倒,但有着独立精神追求。他独自一人在森林里与荒岛上的神秘力量进行对话,和自然交流。[2]为了搞清“野兽”的真相,独自上山去看个究竟。中途休息时,发现了一只浑身上下叮满苍蝇的死猪头,此时天气异常炎热,西蒙的癫痫病再度发作,恍惚间,西蒙听到猪头张嘴说话:“别以为野兽是你们可以捕捉和杀死的东西。”在山顶上,西蒙发现了野兽的真相:一个飞行员的尸体。为了让他的同伴知道真相,西蒙不顾自己的病情,下山去报信,正好遇到那些正沉醉于对邪恶力量膜拜的狂舞中的同伴,被当作威胁他们安全的野兽活活打死,而西蒙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野兽就是我们自己。小说中,杰克代表了酒神的暴力和强权意志。他一头红发,身穿黑色斗篷,在唱诗班中为所欲为,与拉尔夫争权夺利、针锋相对。杰克心狠手辣、渴望权力,在他看来,“肉体的、本能的欲望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要不惜一切手段满足它们”[3]。

“结构”是结构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u Piaget)认为所谓结构就是由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转换规律组成的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图式系统。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征: 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4]整体性是指按一定规律组合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转换性也叫同构性, 即结构内部各要素按一定规律交换, 这些转换规律起建造结构作用,并决定结构的界线。自身调整性指结构内部各要素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不能被外部影响的性质。[5]可以说场景模式也是作品结构分析的一个方面,它与一般的结构一样具有整体性、同构性和自身调整性。首先,每个场景都是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并在一定的转换规律的控制下,相似的场景重复出现,又发生变化,推动着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的发展。结构主义是关于世界的整体思维的学说。他们认为世界是由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的,在事物的各种关系中寻求恒定结构。结构主义试图将“同质同构”作为研究事物结构的前提和出发点, 抽象出结构的普遍性和自律性,而后结构主义则更多地关注存在于同质结构中的异质事物,认为正是文化的差异才形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秩序。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结构的整体性,而后结构主义认为整体性的思维会导致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只有消解整体性, 才有助于思想的传播和防止思想的僵化。其实,正是在这种结构的相似与差异性中产生了意义,结构本身为意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意义只有在结构的变化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形成。这一点,在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参考文献:

[1]刘意青. 《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93-94.

[2]李华.日神在荒岛上的落败[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2):6-13.

[3]黄淑琼.《蝇王》中日神与酒神精神的冲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4-45.

[4][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5]一韦,刘宏九.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文化分延[J].社会科学辑刊,1999(2):141-145.

猜你喜欢
拉尔夫结构主义荒岛
勇闯荒岛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十八)荒岛上的呼唤
荒岛求生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
荒岛培训班
你留下,让我们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