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的聋人高等艺术融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2014-01-22 16:59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聋人多元智能融合

崔 勇

(中州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郑州 450044)

高等特殊教育(聋生)在我国刚刚起步,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师资团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鉴于目前全国2057万聋人中只有3000多人的高等特殊教育在学规模,形成了聋人高等教育的小规模、精英式教育的特点,因此,初期的探索适合小规模多方向的教育尝试,特别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工作室制,更适合于以提高动手能力为方向的聋人教育,并以产学合作、项目驱动为基础实现多元的融合教育。

一、基于多元智能的融合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融合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是在融合教育的思想指导下,依托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育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特长潜质,实现多元的培养目标;教师因材施教,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学评估则在整体统一下体现多元的标准,实现全方位的多元的评价。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更多地关注于人的学习,关注于如何学习,学习的环境(如教学)应如何构成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贵在进行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对知识在知道的基础上的理解与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建构。主张学习应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在教学中提倡抛锚式教学法,围绕锚点提出问题,展开教学和学习。锚点问题的设定,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融合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共同体,是在多元智能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派生的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从理论上讲分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

具体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其教学程序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十个环节。而且每个阶段均以“做”驱动教与学,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让学生实现为“做”而学。

第一阶段,创设真实项目所要求的情境,以兴趣为中心、以尝试设计为手段确定学习问题,驱动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和自主学习。第二阶段,进行理论指导下的设计实践,通过知识与问题“同化”促进设计知识的“顺应”实践,驱动思想风暴,驱动协作式学习。第三阶段,通过设计的综合应用,再次驱动 “同化”向“顺应”的转变,通过辅导和开放式的效果评价,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

具体的教学流程有“兴趣——尝试——讲授——自主学习——实践——风暴——辅导——设计——答辩——总结”等十个环节。

第一阶段,在开课伊始,通过优秀作品赏析,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思路,进而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与兴趣;接着通过以项目为驱动,提出具体实际的设计要求,建立教学锚点,以任务驱动设计教学,通过“尝试”设计发现问题;继而围绕解决问题去教学,结合学生在尝试设计的基础上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理论讲解,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引导学生围绕解决问题自主架构所需知识结构,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此同时,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站、网络硬盘等形式将教学辅助资料上传至设计资源库,供学生学习查阅。

第二阶段以所学理论为指导,再次完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实践,促进对第一阶段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其教学组织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人际智能的发展可以进行分组学习,通过统一的发展方向,优势互补的原则实行融合,以小组互助形式集体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际协调能力。依托小组实行思想风暴,促进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方案讨论,促使设计得到完善。在此基础上,达到协调人际、挖掘个性,促进创新的目的。

第三阶段由学生通过深化的设计综合应用来驱动系统的实践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促进自身智能的发展。对教学而言,重要的是通过答辩、总结,展开开放式评价,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三个阶段可概括为兴趣、思维与应用,突出学生主体,强化思维创新训练与应用能力培养。在每个阶段的流程内将教、学、做转化为做、学、教,突出实践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组织中,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多元目标中人际、自省等的培养。

这一教学模式将设计实践在不同阶段分为三个层次:尝试设计、理论设计和设计应用,分别完成问题确立、知识理解与知识应用,实现知识的消化、掌握与升华,训练艺术设计技能所需的视觉空间与人体运动智能的情感结合。其中,尝试是指在无新知识背景下的试探性自由设计,目的在于发现问题。理论设计实践(操作)是指将理论知识按程序步骤,应用于项目的创新尝试,目的在于检查和促进理论的理解能力。设计应用是指理解应用所学知识,灵活、系统解决项目的设计问题,目的在于知识的理解与综合应用,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上采用与各模式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辅导式教学法,协作式教学法等,依据具体情况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达到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效果。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学的师资结构也必须是多元,通过产学合作吸纳企业一线设计师作为技能操作性的师资成为现实。同时,教师参与项目设计一方面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另一方面促进教师由理论型向双师型的转变。而且由于项目可以驱动不同的课程,所以项目间断性教学可以融合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加入设计实践,实现教学师资的融合。

另外,经过革新的教学模式下的课程结构是交叉并联式的。由于设计项目是一个系统化的设计实践,要求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具有系统性。与此相反,传统的课程结构是串联式的。传统的串联式课程结构一方面不利于项目进入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在没有完成所有课程之前也不具有完成项目能力。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也驱动了课程结构上的进一步融合,课程融合的内涵就是通过拉长课程,使其并行交叉,通过一个项目驱动多门相关课程,譬如包装设计的项目就能同时驱动形式表达、创意、摄影、印刷材料等课程。项目驱动下的教学不但实现了师资融合、校企融合,也同时实现了课程融合。

二、多元智能与融合教育对特殊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的心理研究成果对特殊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其形成的理念在微观上对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影响尤为突出。它主张针对学生的多元智力潜能挖掘,发现个体优势所在,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以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多元的培养目标,用多元的评估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教学中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教学,突出学生个性与特长,强化学生创造力培养。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为特殊教育差异化基础认知提供了理论依据。

融合教育思想促成融合教育模式的形成。雷江华教授在《融合教育导论》中将融合教育模式界定为在融合教育思想支配下建立起来的、有关设计调控融合教育活动全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它的主要形式——资源教室模式(在融合的前提下为特殊学生提供单独的特殊教育辅导)、咨询教师模式(由特殊教育教师为普通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合作学习模式(强调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在一起进行学习活动,达成共同目标)和教育配对模式(特殊班级与普通班级、特殊教师与普通教师在某些时间合堂上课)等。为此,融合的特殊教育把偏重于教学观“因材施教”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偏重于学习观“意义建构”的理论相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学习“内因”与“外因”的完美结合,在理论角度实现对多元智能特殊教育教学模式的支撑。

结合二者的教育理念,以融合和多元为核心,在聋人高等艺术特殊教育中探索“融合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对实现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突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基于多元智能的聋人高等艺术融合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聋人教学模式是以理论知识传输为主,其教学流程是以“讲——听——读——记——练”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更适合对语言、数理等抽象智能的培养,而以掌握实践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聋人高等教育教学任务单纯依靠说教模式显然是很难达成的。特别是对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等具有实践性质的智能探索活动方面,只停留在抽象的思维与知识的传递而缺乏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作用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能力培养需求,现阶段我们将聋人高等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塑造心理健康的、艺术实践技能较高的应用型人才。聋人多元智能的培养成为这一教学目标的核心。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多元智能的技能培训。

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多地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在理论够用的指导下必须涵盖大量的实践环节,把知识传输上升为知识迁移的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学生主体概念,培养具有个性发展潜力的专业特长。 融合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是在尊重聋人文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融合的教学形式、多元的培养方向、系统的教学内容、多元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力与当代人文素质。

聋人多元智能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必须制定多元的教学目标,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特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特殊教育独有的专业特色。教学过程中強化实践环节,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以社会真实项目驱动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围绕多元的教学方向,教学评价应建立有针对性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多元发展方向的评价体系。在教学组织上,融入主流教育体系,降低“隔离式”的传统聋教育对聋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这样的教学才能充分发展聋人文化,才能保障对聋人生存发展权益的尊重,才能立足聋人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能力培养促进其适应主流社会、实现教育公平。

融合的聋人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在程序结构方面可吸纳巴特勒模式、抛锚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融合了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组织教学、应用新知识分阶段实践、项目设计拓展与迁移的应用、开放式效果评价等教学环节。具体应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建设: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通过多元的培养手段和多元的评价标准实现多元的教学目标,全方位培养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的艺术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以动手能力为目标,以专业为主体,依托学生潜能和兴趣取向,以个性为基础进行实践型创造力培养。通过打造自主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专业就业能力的形成。值得指出的是,高等聋人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是心理健康与专业技能的融合,这样才能真正被社会所接纳。

专业设置方面,应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及其对聋人接纳的程度制定符合聋人基本就业能力特征的大专业小方向。在保证专业的发展空间和标准化的同时,兼顾学生具体培养方向的灵活性,突出艺术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即是说专业设置一方面要符合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突出聋人智能特长,通过有别于普通培养目标的“小方向”发展形成聋人的就业竞争优势。由此形成聋人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特色,避免聋人在专业通用性方面与健听人相比较的竞争劣势。

在教学过程方面,应超越简单的合作学习的生源融合观念,在实现聋健融合基础上促进以综合项目为驱动的师资融合、课程融合、校企融合、院系融合等。特别是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情况下更应利用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学优势资源、利于合作学习的学生资源等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所需的专业教学条件。特殊教育学院应结合普通专业学院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共同执行教学计划。特殊教育教师负责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并为普通教师提供特殊教育的咨询。专业学院的普通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教学,促进聋人的专业能力提高和社会融合能力。两者利用不同的资源优势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特殊教育特殊性与专业规范性建设。在合作学习的生源融合方面,以特殊教育资源优势为保证,吸纳热心特殊教育的健听学生为志愿者,筛选出具有相同专业发展方向的融合对象,实现各取所需的学习融合。

教学原则方面,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通过自学、讨论、启发、总结,激发学生潜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组织方面,把项目驱动、工学结合和融合教育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相结合。分组协作,把完成社会真实项目过程中的设计实践技能融入教学,促进聋人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手段方面,依托奥苏贝尔模式的情感因素动机理论,以激发和发展艺术个性为学习动力,以范例教学结合项目设计实践,分析阐明范例中蕴含的设计规律,指导学生设计实践。而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则在总体的做中学、学中做过程中,也不排除利用传统的知识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四、结束语

虽然聋人群体在生理上缺失了正常的听觉能力,但是他们在视觉思维作用下的空间智力方面具有一定独特性。手语的长期运用培养了聋人形象思维能力,也形成了运用形象符号表达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习惯。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尤其是侧重动手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向上,聋人无疑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聋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融合教育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并且有着广阔的实践和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雷江华.融合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乔伊斯.教学模式 [M].荆建华, 宋富钢, 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5]崔勇.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创意设计思维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6).

[6]崔勇.基于聋人特征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J].装饰,2010(12).

猜你喜欢
聋人多元智能融合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比较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体育教学中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