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网络威胁论

2014-01-22 16:59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威胁论黑客网络安全

李 杨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郑州 450001)

一、中国网络威胁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一)中国网络威胁论产生的背景

从1969年因特网的雏形“阿帕网”诞生到今天,因特网将国际政治领域由最初的地缘空间、外层空间扩展到了网络空间,并且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军事的网络化、政治的透明化、多元化。一方面,美国作为因特网的创始国,掌握着因特网领域的技术霸权、资源霸权与管理霸权。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13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18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5358 万人,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日美总和,位居世界第一。 伴随着中国网络实力的不断增长,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传统互联网强国,指责中国政府暗中指使或支持中国的黑客团体,对美国的政府机构和公司等进行网络攻击,并窃取大量重要信息,同时声称中国已经组建成了几十万人的网络部队,旨在对它国网络进行攻击。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以及一些社交媒体网络(如推特网等)主流媒介,大幅报道中国的黑客网络攻击,美国国防部、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等政府机构也都相继发布报告宣称中国的网络威胁,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网络威胁论”的浪潮。

(二)中国网络威胁论产生的原因

中美在互联网领域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网络威胁论产生的根源。首先,互联网领域同现实的国际政治领域具有一些相同点,例如,美国在两个领域都是霸权国,而中国的实力正步步紧逼霸权国。中美之间正在形成传统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权力转移理论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奥根斯基根据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将这种大国实力的增长不可避免地扩散到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历史经验,概括成了“权力转移”的理论。 后来成为“解释国际关系中大国崛起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扩张性的权力追求、进而产生新的权力冲突,并导致不稳定、甚至战争的基本理论”,是宣扬“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进入21世纪,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所著《大国政治的悲剧》,更是确立了“中国威胁论”的理论新高地,认为权力增强后的中国,肯定会用经济实力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机器,并进而寻求地区霸权,建立起针对美国的门罗主义,而且认为中国将比20世纪美国面临的任何一个潜在霸权国都更为强大和危险。 因此,中美之间正在出现的权力转移,是诸如中国威胁论等言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互联网本身独特的、不同于传统国际政治的直接性、无边界性和开放性,互联网领域内国家之间的摩擦将更加频繁,影响也更为深远,各国在互联网领域对任何力量的崛起都会更加敏感,因此才会有中国网络威胁论的论调。

二、中国网络威胁论之危害

“中国网络威胁论”所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的损害、网络安全的侵犯、国家形象被抹黑三个方面。

(一)经济利益的损害

作为网络空间的霸主,美国是“中国网络威胁论”的始作俑者,对中国经济利益损害最典型的事件是美国拒绝华为和中兴入美投资。2012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了长达52页的调查报告,认定华为、中兴两家中国通信设备公司在美投资,涉嫌侵犯“美国国家安全”,报告建议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阻止美国企业未来与华为或中兴建立任何商业联系,并呼吁对中国政府向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支持发起调查。

华为作为全球顶尖的电信设备商,其设备被世界上排名前50的电话公司中的45家使用,旗下员工超过11万名。然而,华为一直没有真正敲开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市场的大门。在全球前50大电信运营商中,只有5家没有使用华为的产品,其中的AT&T、Verizon和Sprint均为美国企业。由此可以看出,华为和中兴以其在世界的影响力,是绝对不会危害国家安全的,否则就不可能有这么多国家和地区使用华为和中兴的产品。2011年,华为在美国的销售收入为13亿美元,仅占其全球超过300多亿美元总营收的约4%。美国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华为、中兴进军美国,对华为和中兴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华为和中兴只是中国经济利益遭受损害的一个缩影,根据CNCERT(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数据,2012年被黑客骗取的用户银行卡信息多达1.8万条,这些数据可能给用户带来巨额的损失。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每年都遭受到攻击,其损失更是数字所难以估量的。

(二)网络安全的侵犯

2012年,我国境内日均发生攻击流量超过1G的较大规模拒绝服务器攻击事件有1022起,约为2011年的3倍。与此同时,我国境内至少有4.1万台主机感染了具有APT特征的木马程序,涉及多个政府机构、重要信息系统部门以及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且绝大多数这类木马的控制服务器位于境外,由于上述单位关系着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运行,所以极易成为境外带有一定背景的团体或组织的攻击目标,其数据安全面临严重威胁。CNCERT的抽样显示,境外约有7.3万个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了我国境内约1419.7万余台主机,较2011年大幅增长56.9%和59.6%。其中位于美国的12891台服务器(占境外控制服务器的17.6%)控制了我国境内1051.2万余台主机(占受境外控制的境内主机的74%),控制服务器数量和所控制的我国境内的主机数量均居首位。在网络后门供给方面,境外有3.2万台主机通过植入后门对境内3.8万个网站实施远程控制,位于美国的7370台主机控制着境内10037个网站,位居第一。在网络钓鱼攻击方面,针对我国的钓鱼网站有96.2%位于境外,其中美国的2062台主机承载了18230个针对境内网站的钓鱼页面,位于美国的钓鱼站点数量在全部位于境外的钓鱼网站中占比高达83.2%,位居第一。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是网络攻击的受害大国,遭受的损失逐年递增,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攻击都来自境外,因此,“中国网络威胁论”更是无从谈起,但这种论调给国际社会造成了误导,使得很多以美国为首的报复性的网络攻击出现,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严重威胁了国家和个人信息的安全,并使中国的国际形象遭到抹黑。

(三)国际形象的抹黑

2008年,美国媒体称,在美国大选期间,奥巴马和麦凯恩的电脑被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黑客“多次入侵”。中方多次反驳美方所谓的“中国黑客”说。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针对网络黑客攻击的问题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不去做危害其他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事情。其实有关美国国内网络遭遇中国黑客袭击的报道已不新鲜,美国曾多次诬蔑中国黑客入侵美国网络,但往往缺少真凭实据。2008年6月,美国多家媒体炒作所谓的“中国电脑黑客入侵美国议员电脑、触及美国敏感资料”。就此,美国著名IT媒体《网络世界》指出,美国议员们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的证据并不充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也表示,美国媒体时常称黑客来自中俄等国,这其实是美国从自己的霸权地位出发,对中俄等国怀有强烈戒备心理和排斥感的表现。事实上,中俄等国的有关技术水平比美国差远了,美国才是顶级黑客的聚集地。美国政客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仅伤害了中国国家和国民形象,对整个中美关系的发展也不利。

除了美国,传统互联网强国印度也称中国黑客每天窃取印度情报近600万份。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在2012年访华期间更是弃用手机和电脑,理由是为了防止被中国的“电子间谍袭击”。 诸如此类事件还有很多,事实上,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说明是中国黑客发起的攻击,因为黑客完全可以使用位于中国境内的代理服务器对其他国家的网络进行攻击,而这些黑客可能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最终追查也只能追查到中国的代理服务器。因此,指责攻击来自于中国并不具有充分的证据。但是这却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前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曾经在答记者问上指出:“我们不时听到一些这方面的消息,影射、指责中国,我不知道这些人有什么证据,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过去在这个场合经常有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称黑客攻击来自中国,实际上我们已就此多次阐明了中方立场。我们的立场非常明确,即坚决反对包括黑客在内的各类网络犯罪,并依法予以严厉打击。黑客问题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我们参与了许多加强网络安全的国际和地区合作,比如在亚太经合组织电信工作组中积极参与有关工作,对国际电信联盟的有关倡议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支持。此外,中国还与东盟各国和上合组织成员国等签订了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相关协议。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应客观理性看待。对过去曾提出的那些问题,我们认真向主管部门进行过了解。我们得到的答复是,那些释放信息的人从来没有向中方主管部门提供过任何证据或提出协助调查的请求。所以,我不知道这些人不断释放这样的信息是出于什么考虑。” 这是对国外的指责的最有力的回击,从发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网络安全战略是防御性的,中国主张在维护本国信息领域国家主权、利益和安全的前提下,和平利用国际信息网络空间,中国的法律也禁止黑客攻击等破坏互联网安全的行为。

全球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其中10台都在美国。美国在互联网中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有着无可撼动的霸权。而即使如此,美国媒体依然捏造出“中国网络威胁论”,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其意在打压中国在互联网中的国际地位,限制中国的软实力,阻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根据CNCERT的数据显示,美国是威胁中国网络的第一大国,其网络安全战略从克林顿时期的“全面防御”,到小布什时期的“攻防结合”,再到奥巴马时期的“攻击为主、网络威慑”,表明了美国互联网战略正在从全面防御向主动进攻演变,而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以中国的实力,根本谈不上对美国产生网络威胁。即使如此,2011年,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 ,并成立了网络安全执行办公室和美国网络司令部。美国互联网战略是美国传统霸权在互联网领域的新投射,是从技术层面、资源层面、信息层面到法理层面抢占全球网络空间制网权和制高点的新转折,对中国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安全带来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刻影响。 营造“中国网络威胁论”,有利于美国国内企业对中国诸如华为中兴的竞争性企业进行打压,回应国内诉求。同时,这也是美国对中国全面遏制的体现。

三、中国网络威胁论之对策

(一)以身作则,树立大国责任

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来看,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发展”,中国也一直遵循着这一世界主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而从国家行为体的视角来看,当今世界存在着两个特点,分别是国际制度国内化和国内问题国际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这两个现象具体的描述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国际体系角度来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和国内问题上要慎言慎行,树立大国威信,用事实来证明中国是一个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从国内视角来说,中国应该建立健全国内互联网制度,制定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系统性的互联网大战略,做一个互联网强国而不是互联网霸权国。

(二)加强公共外交,消除别国民众误解

中国公共外交的兴起,既是顺应世界范围内公共外交发展潮流,也是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外交转型的重要途径。中国网络威胁论表明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仍不能引导话语权的走向,但是,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以一种更为密集性和渗透性的方式扩张和席卷时,怎样以更加精准的语言阐释“中国梦”,让外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诉求、中国希望和中国期待了解的更为全面和深刻,是对中国公共外交提出的新挑战。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我国外交发展的新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开创属于我们的“中国式公共外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扎实推进公共外交”更是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与此同时,赵启正在《公共外交》中曾提到,“互联网的普及促进公共外交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各种力量都在充分借助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施展自己的国内或国际影响。”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在扎实推进公共外交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们能否将自身具有的人口优势,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的平台,释放出最大的引导力和感召力,是我们公共外交推行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政府应为公共外交的推行塑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支持各种形式各种规格的民众互动模式;从个体层面而言,要真正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要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代表着国家形象,每一个民众都应该竭力的向世人展示中国人民的优良品德和美好形象。这是历史的使命更是现实的需要。

(三)积极参与网络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势必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合作议题。2010年,中国、美国、以及欧州业界联手打击Waledac僵尸网络,是全球范围内在网络安全领域深入合作的经典实例与绝佳典范,但是这一和谐状态很快就被接二连三的不实或不负责任的言论所打破。2011年9月,中俄等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文件,这一文件是国际上就信息和网络安全国际规则提出的首份较全面、系统的文件,弥补了网络信息安全缺乏规则制约的制度真空,却也将中俄推到了风口浪尖。2011年11月2日,英国首相网络安全顾问在网络问题国际会议前暗指中国、俄罗斯与部分网络攻击行动有关。2011年11月14日,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发表的年度报告上称,“中国已成为网络世界最具威胁性的国家”。2013年2月,美国网络安全公司曼迪昂特发布报告称,属于“总部设于上海浦东一栋12层建筑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1398部队”的一个黑客组织窃取了至少140多家机构的数据,这些机构的总部大多设在美国。然而真正将在网络安全问题对中国的指责推向高潮的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3月12日访谈中的公开表示,美国已在就网络安全问题同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作出相当强硬的谈判”,“希望他们遵从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 。美国政府、军情部门与商界以如此高密度与高热度的言论打造“中国网络威胁论”,一方面表明美国的霸权主义已渗透并覆盖到网络这一新的媒介中,另一方面表明美国将尽最大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削弱包括中国在内的非盟友国家的影响力。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阐述的中国官方立场是:“中方愿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安全、开放、合作。” 美国作为研发出计算机和掌控计算机软件的超级大国,而中国作为使用计算机人数最多的国家,在网络安全领域双方之间理应达成广泛共识。因为防范网络恐怖主义、打击网络犯罪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性是两国共同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因而中国应在维护国家形象的同时,就网络安全这一议题与各国开展合作,积极构建合理有序的网络生存空间,推动公平公正国际网络安全规则的实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赢得国际社会的充分信任和广泛支持。虽然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坚定信念,必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和而不同”的世界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4-0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2]朱锋.“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J].美国研究,2005(3):47-57.

[3]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4]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Investigative Report on the U.S. 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Posed by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s Companies Huawei and ZTE,A report by Chairman Mike Rogers and Ranking Member C.A.Dutch Ruppersberger of the Permanent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EB/OL].[2012-10-08].http://intelligence.house.gov/sites/intelligence.house.gov/files/documents/Huawei-ZTE%20Investigative%20Report%20(FINAL).pdf.

[5]中国互联网应急中心.2012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EB/OL].[2013-03-10].http://202.108.212.119/publish/main/46/2013/20130319164944611730684/20130319164944611730684_.html.

[6]环球网.美诬称中国黑客攻击奥巴马竞选总部电脑窃密[EB/OL].[2013-03-24].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8-11/276480.html.

[7]环球网.印媒:中国黑客每天窃取印度情报近600万份[EB/OL].[2010-07-07].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0-07/945487.html.

[8]环球网.澳防长被曝为防中国“间谍”访华弃用手机电脑[EB/OL].[2012-06-10].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2-06/2793362.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10年4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举行例行记者会[EB/OL].[2013-03-24].http://www.fmprc.gov.cn/mfa_chn/wjdt_611265/fyrbt_611275/t677707.shtml.

[10]The White House: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EB/OL].[2011-05-10].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international_strategy_for_cyberspace.pdf.

[11]U.S Department of Defense:DoD Strategy for Operating in Cyberspace[EB/OL].[2011-07-14].http://www.defense.gov/news/d20110714cyber.pdf .July 2011.pdf.

[12]余丽.美国互联网战略及其对中国政治文化安全的影响[J].国际论坛,2012(2):7-13.

[13]人民网:互联网已经是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渠道[EB/OL].[2013-04-08].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408/c1004-21049320.html.

[14]网络安全 :中美竞合新领域[N].北京周报,2013-04-11.

[15]丛培影,黄日涵.网络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新挑战[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2):1-5.

猜你喜欢
威胁论黑客网络安全
欢乐英雄
多少个屁能把布克崩起来?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的形成、特点和反制
网络安全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我国拟制定网络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