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4-01-22 16:59徐占春葛维春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建办学定位

徐占春,葛维春

(宜春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科研处,江西 宜春 336028)

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创建与定位

自1998 年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各地涌现出一批通过老专科学校发展升格、或多所专科学校合并、或从老高校中剥离二级学院、或纯粹新建等方式形成的本科高校。此后,新建本科高校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保持大幅增长的趋势。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12年中国共有本科高校1145所。其中1999年以来升本新建高校有646所,约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56.42%。[1]这些高校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产物,也将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2]

这些新建本科高校大都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合并、重组,集资办学及教育部评审合格后升格而成,几乎都是地方高校。[3-4]它们的创建是为了改善改革开放前中国综合性高校的不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承担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主要任务,主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科学研究活动则是加强地方新建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5]在培养人才方面,地方新建高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成长;通过丰富教育内容,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服务社会方面,地方新建高校的科学研究更主要是通过转化科学研究项目成果来服务地方社会。

而实际上,很多地方新建高校自创建以来,往往由于办学定位不准确和缺乏管理经验,导致相关科研政策和制度不完善,其科研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人才培养缺乏特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薄弱,难以达到政府和社会的要求。

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存在问题

高校定位是指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功能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依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淮确把握自身角色,并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6]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教授指出,地方高校定位问题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7]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地处省会或区域中心城市,必须立足于地方性和应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色,结合客观环境和社会需要来办学,为所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只要能明确办学定位问题,尽管无法象老牌研究型大学那样,成为国家重要的科研机构,却可以强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缩小中国地区间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能否准确定位,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所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现阶段的发展,普遍存在定位不准、层次不合理等问题。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主要涉及办学类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对象等要素,当前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定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办学类型定位不准

有人认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就该发展成地方的清华大学,充分满足地方人才需求,为提升地方竞争力提供完全支撑。[8]受这种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办学类型定位,出现了求大、求全、攀高、尚名、逐利、趋同的发展趋势。据北京大学教授陈学飞了解,中国有不少地方高校在争创教学研究型大学。[9]另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则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盲目攀比硕士点、博士点和学科门类,热衷于创建多科性或者综合类研究型大学。[10]然而,地方高校终究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实体,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没必要要求学科的全面系统,而是应该依据自身特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为地方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很多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升格之后,一方面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影响,急于放弃自己原有的优势、特色和文化积淀,盲目跟进老牌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强调培养研究型人才,轻视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却难以摆脱原有专科或者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容易把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混淆。据一份评估报告显示,在43所接受评估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专科生所占比例平均为20.7%,最高比例的为62.1%,其中有17所的比例在25%以上。[1]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只有走出传统的“学术型”精英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于自己传统特色优势,将过去普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成各行业的“师”字号高级专门人才[11]的培养目标,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

(三)服务面向定位不明确

服务面向是指高校培养人才、研究科学和服务社会过程中所覆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服务面向定位包括服务区域定位、服务领域定位、服务层次定位和服务形式定位。[12]

当前,很多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领域和层次定位方面偏离了轨道,刻意割裂自己发展与所处地方的联系,除少数提出面向社区和行业需求外,大都提出面向所处地区及该地区以外更广的范围提供高层次支持。实际上,这种服务面向范围过大、指向性不强[13]且定位层次过高。

在服务形式方面,很多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往往脱离多方需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为晋升职称而做“象牙塔”式科研。这些高校的应用型科技成果大概有一半是不能转化的“伪成果”,在完成成果鉴定、论文发表、职称评定、奖项申报的“自我循环”后,就被束之高阁[14],无法凸显对地方科学文化的辐射作用。

三、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定位问题归因及应对

(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定位问题的原因分析

借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亨利·埃茨科威兹博士在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三螺旋模式”[15],本文从高校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定位问题产生的原因。

1.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不准的内部原因

第一,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定位主体意识缺失。这些地方高校对学校发展理念研究不足,缺乏对自身定位探索的精神,在高校竞争大潮中,迷失了自我,办学方向跟风、随大流,导致定位趋同化。

第二,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重“学”轻“术”。受传统精英教育理念影响,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中。这直接导致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忽视自身特色优势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定位类型盲目向老牌研究型高校看齐。

第三,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主要管理者好走极端。有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管理者既不考虑自身实力也不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片面追求成绩,求大求全,盲目扩张;另一些高校领导则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导致高校发展定位陷入误区。

2.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外部制约因素

第一,管理问题影响高校办学定位。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性拨款,地方政府或者财力不足或者嫌投资回报周期长,往往投入经费不足,造成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同化。另一方面,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沿袭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思维,对高校评价标准“一刀切”,主要以发表核心期刊的论文和出版专著的数量,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多少为评判指标,从而造成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等,缺乏应有的办学特色。

第二,市场需求影响高校办学定位。首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才市场体制不完善导致需求信息失真,从而影响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准确定位。其次,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缺少与人才市场的沟通,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定位不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后,很多考生热衷与就读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致使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不安其位,盲目拔高定位以抢占生源市场。

(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定位问题的解决思路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只有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精神支持,才能增强学校竞争力。在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亟待重新定位。为此,应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1.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自我调整

从根本上说,只有真正实现自主办学,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才有可能走出对地方政府的过度依赖。这就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切实增强自主办学的能力。

第一,增强自主办学意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应该积极探寻,完善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同时要明确定位的主体意识,减少对地方政府的过分依赖,发挥院校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只有这样,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才能有效运用法定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打造特色培养模式。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应该明确自身特色,面向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16]这有助于防止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盲目抄袭其他大学的模式,发展趋同化。

第三,呼唤英明的管理者。无论是增强自主办学意识还是打造培养模式特色,都离不开学校主要管理者的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管理者,要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备独到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经验,热爱并忠诚于高等教育事业,具备驾驭学校健康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

2.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外部环境优化

第一,规范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首先,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不应过多介入,把该放的权放给高校。政府不能再把高校当作自己的附属物,让高校完全惟命是从,缺乏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其次,政府应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创建分类分层的经费划拨模式,让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公平获取政府经费的投资,只有保证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避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定位误入歧途。最后,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形成激励竞争机制,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各安其位,与其他高校错位发展。

第二,衔接市场需求和高校定位。首先,社会应通过舆论引导培育和健全人才市场体制,发挥产业对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发展定位的引导作用,对解决高等院校定位问题具有重要的外在作用。其次,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紧跟市场需求,学会判断社会经济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方向,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术眼光审视各学科、各专业的发展趋向,从而避免盲目开设短期热门专业。最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必须借用竞争、效益、质量和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在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及服务面向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的口碑”来凸显比较优势,破解生存困境,抢占发展空间,从而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剑平.一些地方新建本科贡献大量“失业者”[N].中国青年报,2013-10-21.

[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9):81-84.

[3]马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2(7):253.

[4]葛锁网.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4):57-58.

[5]夏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误区及矫正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1-132.

[6]陈厚丰.浅论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3 (11):47-49.

[7]潘懋元,吴玫.高等院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 (1):1-5.

[8]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7):1-4.

[9]刘尧.地方高校该奔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7-05-21.

[10]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5-12.

[1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5-9.

[12]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13]李娜,贺祖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及分类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78-81.

[14]蔡玉高.让自主创新成为发展转型的亮丽风景[J].半月谈,2010(19):6-9.

[15]邹波,周文萱,卜琳华.“三螺旋”创新协调效应理论分析[J].学术交流,2013(11):111-114.

[16]解飞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48-52.

猜你喜欢
新建办学定位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定位的奥秘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