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医学预科生教育管理工作浅析

2014-01-23 22:23韩丽莎孙小荣杨美霞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预科生蒙古族管理者

应 康 韩丽莎 石 岩 孙小荣 杨美霞

(包头医学院基础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我国从80年代开始部分高校受省招办委托开办民族预科班[1],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旨在培养留的住,用的上的高级人才。包头医学院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从2000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蒙古族本科预科生(1年预科、3年基础医学课程、2年临床医学课程),生源主要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格勒盟、兴安盟、呼林贝尔盟等地区的农牧区,毕业后学生回原籍工作,现蒙古族预科生已占在校生的18.60%。预科和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由基础学院进行管理。因此,基础学院管理阶段是医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并与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医学课程的学习密切相关。

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的教学层次和群体,国内已有一些民族地区高校着手进行研究,但多局限在知识的传授、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等方面。而对学生的特点、素质的培养、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培养、管理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将我们多年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

1 调整心态,相互适应

1.1 蒙古族预科生的心理特征:蒙古族预科生从小生长在牧区,远离城市的生活环境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多具有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热情、豪爽、助人的特点。因进入大学前的基础教育均为蒙语,汉语水平较低,进入大学后同学多为汉族学生,教师授课均为汉语,语言交流出现困难,甚至无法正常上课。加之个别学生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如不讲卫生,不守纪律,在心理上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与老师、同学产生对立情绪。在某些条件下,不能自制,出口伤人、动手打人、迟到旷课、抽烟喝酒等现象也偶有发生。由于语言交流和学习成绩问题,部分学生表现出:失落、自卑、逆反、懒惰心理、困惑与求知的矛盾心理、封闭心理[2]。个别学生表现为独来独往,集体活动不参加,渐渐地性格变得孤僻多疑,出现失眠等现象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1.2 教育管理者的心理特征:教师和管理者曾普遍认为,预科学生基础差,考试能及格就行了。并把以上问题归因于语言问题、学习动力不足等[3]。我们在对教育和管理者的调研中发现:①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②蒙古族民族预科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③如何授课,提高教学质量也至关重要。随着医学预科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上问题及待解决。

1.3 深入了解,相互适应:我校预科生大多来自偏远的蒙古族聚集牧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与成长在城市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生活背景中成长。进入大学后,须接受学校教育所代表的主流文化的价值和要求。然而,这些价值和要求必然会与母体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冲突[4],语言、文化和生活差异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预科生需要有比汉族学生更长的适应时间。少数民族生活环境、语言的特殊性,使其在校学习和生活存在一定困难。而且环境因素、学习成绩常可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下降,管理者不应简单地给予评价。在管理工作中,我们首先是明确在预科教育的1年,学生是要用汉语学习部分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巩固高中所学过的的知识;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的3年中,基础医学课程本身难度很大,学习压力要比普通的大学生要大得多,偏难、偏深的专业知识,常常使他们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学习吃力、成绩差也就自然会出现。管理者清楚了这一点,对待预科生的态度就会有所改变,给予预科生更多的关注,这就需要管理者从心理上靠近预科生,从生活习俗上多了解、生活习惯上多观察、在专业学习时多帮助。

2 了解、熟知——人性化管理

蒙古族预科生同高校中普通的大学生一样,有阳光、乐观、自信的一面,对于预科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其目的是使预科生能幸福生活、顺利的完成学业,既预科1年成为一名合格的准大学生,基础课程3年掌握基本医学知识。人性化管理逐一体现在教育管理者的工作中,严而不苛刻,松而不懈怠;从了解逐渐过渡到熟知、从熟知过渡到相知的程度,以人性化管理彰显教育管理本质。

2.1 从沟通中了解:沟通,是人性化管理的起始步骤。万事开头难,做好教育管理预科班的工作,其关键在于能否与预科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台。选派蒙古族教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师担任班主任,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常深入教室、宿舍和食堂等,尽可能的与预科生们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预科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习和生活状况并予以帮助,而蒙古族学生诚实、热情的民族个性和特点,在师生相处后互相敞开心扉,增进了解。只有当预科生们愿意把心中的问题与教育管理者沟通时,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教育管理好预科生。正面沟通,侧面了解,完善教育管理者对预科生的全面认识。蒙古族预科生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沟通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可以利用手机、飞信、QQ、邮箱等交流方式,沟通和交换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在生活中,亲人或朋友的医学问题,如疾病的诊断、用药、治疗和他们成为朋友继而取得信任,通过交流逐渐的加深了解,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即使是在他们离开基础学院获已经毕业,也保持者联系。善于倾听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如曾有位学生,上进心极强,在一次演讲比赛时,由于心里压力大,过度紧张导致演讲一塌糊涂,比赛结束后哭着打电话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我真没用,给预科生丢脸了,再也不想走进教室。”班主任老师耐心的倾听着他的感受,并开导着他,直到手机没电了。事后老师多次电话与他交流和沟通,给以积极的鼓励,他不在那么敏感脆弱了,人变得自信,充满活力。

2.2 从活动中熟知:活动是相互了解,彼此熟知,培养默契和信任的最好方式。蒙古族预科生受地域和习俗的影响,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我院在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民舞部落、民族艺术联合会、民族之歌、民族艺术节,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大学生社团活动,为蒙古族预科生提供更多展示和表达的机会。在为预科生们提供展示自我、建立自信的舞台,体现他们特长和优势的同时,从心理上消除教育管理者与他们的陌生感,相互熟悉,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度,这对教育管理而言难能可贵,为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大学一年级增加晚自习、教学巡视、督导检查、开展名师示范教学、教授联系班级、课后辅导、情感接触(为蒙古族学生过生日等)、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汉语比赛、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安排民族学生集中住宿,规范管理学生生活。在教学和生活中多一份肯定,多一些表扬;在奖学金评定时,制订新标准,给以倾斜,调动积极性。我们的体会,关注人比关注学习知识更重要,教师和管理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沟通和彼此的熟知,建立起默契和信任后,升华成为良师益友。

3 管理出效益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校的蒙古族预科学生取得了较多成绩,获2009和2010国家励志奖学金2人、近3年中8名学生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级三好学生、11名学生荣获自治区级优秀学生干部;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排球第八名、嫩勒船少数民族艺术节三等奖、优秀志愿者影视歌大赛一等奖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优秀志愿者1人。学校自强之星荣誉称号1人、三好学生18人、英语技能大赛三等奖1人、优秀学生干部2人、优秀共青团干部5人。红十字志愿者服务先进个人2人;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合格证书4人、英语能力考试B级5人。获国家专利一项;发表论文20余篇;在全区“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荣获奖项。

4 对未来管理工作的思考

研究探索适合高等医学蒙古族预科生基础医学教学和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建立适合的培养体系,提高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仍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因此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要认真探索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自尊、自立和健康成长的途径,探索更好的管理方法,使学生从了解医学,到学会医学,热爱医学。在生活上多关心,如独立住宿还是与汉族学生在一起;在学习上多帮助,如入校后如何分班、如何授课、是否开出英语口语课、医学专业课的辅导、进一步研究贴近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加强指导、重视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有益的活动,如尝试汉语比赛、专业知识竞赛等,为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

[1]徐革文.预科生的心理浅析及管理对策[J].成才,1998,3,36-37.

[2]李世光.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管理[J].西昌学院学报,2005,17(02);71-74.

[3]王埃亮.论少数民族教育公平实现的途径—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论坛(学术版),2011:(12):54-57.

[4]杨玉芹,崔茂应.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调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58-159.

猜你喜欢
预科生蒙古族管理者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大作家
管理者须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大作家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理工科预科生语言态度与英语学习关系实证探析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