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经验

2014-01-25 08:41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2期
关键词:方用症见气短

祁 沛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人民医院,038200)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肌引起的心肌急慢性炎症,相当于中医学的“心悸”“怔忡”“胸痹”“虚劳”等。初起为外感时邪所致,邪毒入侵,先犯肺卫;日久则由表入里,袭肺损心,而生诸证,出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脉结代等主要表现。久则伤阴耗气、导致心气心阴两虚。若病变继续深入,可致肺、脾、肾等多脏虚损之证。肺虚卫弱,又极易外感,而加重病情或使病情迁延。脾胃虚损,失于化生,心失所养,血脉不充,又能加重心脉虚损,使疾病迁延难愈。

笔者从事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20余年,跟随走访省、市、县多位名老中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了“治心而不止于心,调理它脏以治心”的独特观点,历经了从心论治、从脾论治、从肺论治的探索过程,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

从心论治

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抗病力弱,易为外邪所侵。邪毒侵犯心脉,气血阴阳受损,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其临床表现尽管复杂多变,但发热、乏力、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气短、多汗、心前区痛是主要症状。

本病急性期以邪毒侵心为主要特征。邪毒侵犯人体,可由鼻咽或卫表而入,袭肺损心;也可由口而入,损伤脾胃,蕴湿郁热,上犯于心;或是外邪袭表,导致营卫不和,侵及血脉,先伤心“体”、继损心“用”。因此,清热解毒护心是其治病常法。

1.邪毒侵心型。

(1)风热内侵: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咽痛或身出皮疹。同时兼见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多汗。较大儿童可有心悸、胸闷、心前区痛,舌红苔薄,脉浮数、结代。听诊可闻及第一心音低钝或有早搏,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不正常。证属风热邪毒袭于肺卫,郁而不解,内侵于心。治宜辛凉解毒、解毒护心。方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薄荷(后下)、蝉蜕、苏子、杏仁、竹叶、淡豆豉、芦根。咳甚加前胡;胸闷憋气重加枳壳、郁金;汗出明显加煅牡蛎(先下);早搏频繁加丹参、苦参。

(2)湿热内侵:多见于夏秋之时。症状寒热起伏、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胸闷、心慌、憋气、乏力,苔腻,脉滑数或结代。证属湿热邪毒侵于胃肠,留滞不去,上扰于心。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透邪。主要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用葛根、黄芩、黄连、板蓝根、淡豆豉、淡竹叶、煨木香。胸闷憋气重加瓜蒌、半夏;心烦加茯苓、栀子;心慌早搏不除加苦参、酒常山。

2.心阳虚脱型。

邪盛正虚,正气不支,心阳暴脱。症见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胸闷发憋、呼吸困难、冷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急需温振欲亡元阳。用参附龙牡汤加减。药用附子、生龙骨、生牡蛎(先煎)、五味子、白芍、炙甘草、五加皮、万年青、干姜。另:别直参浓煎兑服。

从脾论治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不仅因于感受外邪,它还与患者正气的强弱有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感受湿热之邪者,平素多有肺虚腠弱之象,而肺为脾之子,肌表有赖营卫以充养,故卫外不固多与脾胃失调、生化乏源有关。另外,湿热之邪可先伤脾胃,而后犯心,发病同样缘于脾胃。

“脾常不足”为小儿生理特点之一,小儿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皆赖后天气血充养,其所需水谷精微较成人更为迫切,因此小儿更易出现脾胃损伤。同时易为饮食、疾病、药物所伤,而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使病情加重或迁延难愈。

在心肌炎的治疗过程中,如果使用清热解毒方药不当,重用或久用则有苦寒败胃之虞。另外,在疾病中后期,过用大补气血阴阳之品,甘温太过则中满、甘寒太过则滋腻,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一旦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正不胜邪,就容易导致邪气深入或再感。

小儿体禀纯阳,“心常有余”,而本病初期以邪毒热盛为主,多见心火炽盛之证,心火暴甚,久则母病及子,灼伤脾胃之阴,出现脾胃阴亏之证。后期以心气心阴亏损为主,心气不足,火不生土,则脾阳不振,失于健运,又可见脾虚气弱之证。

小儿饮食不能自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谷饮食不能化生精微,而成水湿、痰饮、食滞,诸种有形之邪阻滞脉络,痹阻心阳,心阳不振则心血运行无力,出现心悸等症。

调理脾胃、升清以养心复脉,同时又提高了机体防御能力,对防止复发、控制病情传变亦起重要作用。从临床中观察到,调理脾胃法用于恢复期和迁延期者较多,适于中后期病变日久,气阴两虚的病理变化。但此法也适用于某些急性期患儿,这类患儿素体脾胃虚弱,感邪又不重,病后不久即现邪衰正亦不足之象,须补虚扶正与祛邪同施。

1.脾胃虚弱型。

症见四肢倦怠、语声低微、面黄形瘦、食少纳呆、大便溏软,腹部胀满。可兼有胸闷气短,或反复感冒。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苔薄白,脉虚软无力或结代。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如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焦三仙、丹参等。胸闷明显加枳壳、郁金、桔梗;气短乏力明显加黄芪、五味子;反复感冒者与玉屏风散合用;便溏腹泻加藿香、木香、煨葛根;脉结代加苦参、蚤休、万年青、阿胶;脉迟者加桂枝、附子、五加皮;气虚发热者可与补中益气汤合方;心悸失眠加酸枣仁、远志、龙眼肉。

2.胃阴不足型。

症见面黄形瘦、倦怠乏力,舌红无苔,纳呆、口干喜饮、睡眠不宁或烦躁、盗汗。可兼有心悸怔忡或胸闷气短。治宜养阴益胃。方用益胃汤加减,药用南沙参、生地黄、麦冬、玉竹、石斛、黄精、扁豆、山药等。纳差明显加生谷麦芽、香稻芽、生山楂;心悸明显加灵磁石、生龙骨、生牡蛎(后下)、朱砂末;乳蛾红者加玄参、板蓝根、山豆根。

3.变法:脾胃失调虽以脾胃虚证为主,但也可出现食滞、痰饮、痰浊等实邪停滞之证。实邪停滞,扰心阻脉,能使病情加重或迁延难愈。此时,应予以调理脾胃法之变法,祛除有形之邪。

(1)乳食积滞:多因饮食不节导致厌食呕恶、腹胀腹痛、嗳腐吞酸,大便干结或泄泻,胸闷气短,舌红苔黄腻,脉滑或结代。治宜和胃消食。方用保和丸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焦三仙、莱菔子、枳壳。便秘加制大黄;腹痛剧烈者加丹参、苦参、郁金。

(2)痰热内扰:症见胆怯易惊、恶心纳呆、失眠多梦、烦躁或心悸、胸闷、低热起伏,或外感余热未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促。治宜清化痰热。方用温胆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陈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壳、黄连。烦躁者,与栀子豉汤合方;胸闷重者,加入瓜蒌、薤白;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远志;气滞明显加苏梗、藿梗。

(3)脾胃湿热:症见发热身痛,汗出热不减,胸闷气短,口渴不欲饮,厌食油腻,便溏不爽,或烦躁心悸,或外感后余邪未净,舌红苔薄黄腻,脉濡数或结代。方用黄芩滑石汤加减。药用黄芩、滑石、猪苓、茯苓、白豆蔻、通草、大腹皮、杏仁、生薏苡仁。发热明显者加生石膏(先下),薄荷(后下);有外感表证者与藿朴夏苓汤合方;病在长夏,感受暑邪者,与新加香薷饮合方。

从肺论治

心肺相邻,同居上焦,合主一身之气血。小儿“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既易于受邪,又不耐寒热。外邪侵袭,或借皮毛而入,或从口鼻上受,肺皆首当其冲。邪伤肺卫,则肺络失和,肺失宣肃,继而邪毒深入,侵犯心脉,影响血行,或扰动心神,出现心悸、胸闷、脉结代等。肺为水上之源,肺失宣降又可导致痰浊内生,痰瘀阻络,则心脉失养,心神不宁,加重心脏病变。

小儿“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其脏腑功能和卫外功能均弱,不仅容易感邪患病,而且在病程中最易传变。在急性阶段,邪毒入侵,先犯肺卫,由肺袭心而变生诸证。而慢性阶段,由于病程日久,肺虚卫弱,极易外感而加重病情或使病情迁延。因此治疗用药急性阶段,清肺祛邪,切断邪毒的进一步入侵及其传变途径。慢性阶段补益肺气、增强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以利气血化生而养心复脉。

1.清肺祛邪,消除病灶,切断病邪入侵及传变途径。此法多用于病变初期或恢复期及迁延期的复感。肃肺祛邪,逐寇外出,以安内宅,是防止病变复发和加重的关键。

(1)肃肺祛邪,护心调脉:①辛凉解表:症见发热或微恶风寒、流涕、咳嗽或身出皮疹、心悸、胸闷气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结代。治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后下)、桔梗、牛蒡子、淡竹叶、淡豆豉、板蓝根、蚤休、万年青。②宣肺散寒:症见发热、咳嗽,有痰色白清稀,胸闷心悸,舌淡苔白,脉浮紧。宜用杏苏散加减,药用杏仁、苏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壳、郁金、蚤休、生姜。③清热化痰:症见发热、咳嗽气促、痰黏色黄、口干喜饮、心悸不宁、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结代。治用泻白散加减,如南沙参、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黄芩、杏仁、枳壳、丹参、苦参、蚤休。

(2)宣肺通窍,宁心安神: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恢复过程中常出现咽喉不利,咽中有痰或咳痰不爽,鼻塞流涕,嗅觉减弱,大便或干或稀等窍道不利之症,而诸窍的病变又常为心肌受损的诱因或途径。病灶不除,隐患时时存在,心神不得安宁。故宜宣肺通窍,继则养心安神。①清热利咽:症见发热或不发热,咽痛或作痒,咽喉不利,音哑,时有心悸,胸闷,舌红苔黄,脉数或代。或并无咽部症状而反见咽赤者。方用玄参升麻汤,药用玄参、升麻、板蓝根、山豆根、桔梗、牛蒡子、生甘草、锦灯笼、苦参、蚤休、万年青。②疏风通窍:症见鼻塞流涕、嗅觉减弱、头晕头痛、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浮结代。方用苍耳子散加减,药用苍耳子、薄荷(后下)、辛夷、白芷、细辛、葛根、蚤休、万年青、葱根、茶叶。③宣肺通腑: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胸闷气短者,宜宣肺通腑,行气调血。方用宣白承气汤加减,药用制大黄、杏仁、生石膏(先下)、栀子、瓜蒌、枳壳、郁金、丹参、蚤休、万年青。本方有釜底抽薪之功,通利大便,急下存阴,但不宜久用,杀其势即可。④清热止泻:表证未解而胸满、腹泻、脉促者,宜解表清热、止泻调心。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用葛根、黄芩、黄连、木香、枳壳、茯苓、白术、泽泻、苦参。身热不退,心烦不已者加栀子、竹叶清心宁神以除烦退热;胸闷苔腻,加枳壳、郁金、藿香开胸宽中,舒畅气机;身热干咳、少痰口渴者,加玄参、沙参等以润肺;热盛痰多者加苏子、莱菔子、黄芩等泻肺除痰;纳呆者加焦三仙、连翘以消食开胃;脉律不齐者加苦参、丹参、蚤休、万年青等以调整脉律。

2.扶正固本,增强体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护卫止汗,免伤心液:汗为心液,血汗同源,汗多则卫虚,不仅易感外邪,而且耗损营阴,甚则引起心阳不振,形成气随之而脱的危重局面。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常因患病日久,心肺气阴不足,皮毛不固,出现自汗盗汗、心悸不宁等症。如果迁延不愈,又易进一步损伤气阴。治疗当敛汗防脱,免发意外。①泻火养阴,固表止汗:症见自汗盗汗,面赤唇燥,便秘溲赤,心悸气短,五心烦热,舌红苔黄或少,脉细数或结代。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药用生黄芪、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苦参、丹参、蚤休、五味子。②益气固表,敛汗防脱:卫虚不固自汗者,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或生脉散;营卫不和者,用桂枝汤。

(2)益气固表,防止感冒:心肌炎的中后期,多因体弱表虚、感冒反复而病程迁延,感冒后心悸、怔忡症状明显加重,所以增强体质,防止反复感冒,是中后期治疗的关键。

对于正气不足反复感冒者,宜助正除邪,方用保元汤合银翘散加减。

对体虚易感者,在未感冒阶段选用玉屏风散或黄芪桂枝汤,以益气固表,防止感冒。

总之,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论治须掌握以下要点:在急性期、多从心而治;在中后期应根据患儿的体质、病情轻重、愈后情况,考虑从肺论治或从脾论治。但临证时宜详审病情,随机变法,切不可一法到底而延误治疗。

猜你喜欢
方用症见气短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养咽止咳桑叶方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