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傣医药传承面临危机及对策研究

2014-01-25 20:36段忠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傣族医药民族

段忠玉 陈 普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傣族及傣医药概况

傣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关于傣族先民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史记·大宛列传》:“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曰滇越”。根据史料,傣族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僚”、“鸠僚”;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载:“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种类也。”所以“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是唐宋时对傣族的称呼;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摆夷”或“摆衣”是清以后的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傣族”;“傣”为自称。傣族分布较广,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滇西、滇南的中越、中老、中缅边境、滇中的通海县、昆明市的禄劝县、滇北金沙江沿岸的永胜、华坪、永仁、大姚、武定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盘江沿岸、四川省的渡口市也有少量分布。傣族的文字有傣泐文、傣讷文、傣绷文、傣艮文、傣皓文、傣亚文等[1]。傣族有“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傣语称“沙斯那”)两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在灿烂的傣族文化中,傣医药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傣医学是傣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的传统医药经验,以四塔 (风、火、水、土)、五蕴 (色、识、受、想、行)为核心,受古印度医学和中医学的影响,充分利用其所处热带雨林的药物资源,结合傣族的农耕文化、贝叶文化、水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和土文化的一套独特传统医学理论[2]。傣药学,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是遵循傣医基础理论,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傣族药物。傣医药学为傣族人民和边疆各族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有效保障,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傣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危机。

2 傣族传统医药文化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危机

2.1 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的不正当开发 随着全球对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及合成新药的困难越来越大,全球医药界将视野投向传统医药,从其丰富的医药知识宝库和天然药物资源中吸取养分,寻找到令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治疗的良方妙药。当今,国际上利用中国传统医药知识获得专利但并未给予我国利益分享的情形俯拾皆是,如日本“汉方制剂”仿制我国“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救心丸”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3],这是“生物海盗”行为,其指未经许可,提炼或利用传统知识或生物遗传资源取得来源于这种知识或资源的合成发明的知识产权,而没有给提供这些知识或资源的个体或社区以利益分享[4]。

2.2 西方科学文明的冲击 在我国,由于经济和文化原因,传统医药满足了多数人的健康需要。但20世纪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严峻冲击,文化变迁成为中国各少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词汇。近三十多年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经历了一条急剧变迁而又濒于断代的消亡之路[5]。传统医药方法不适应已被现代社会接受的科学方法,人们对传统医药知识抱有偏见,视其为“劣等”或“迷信”,传统医药的实践者被视为不合法的医生、庸医及巫医。

2.3 民族语言的弱化 郑进等[6]指出:学习傣医,得先学习傣语言。目前学校教育以汉语为主,傣语在佛寺或家中才能学习,民族语言的弱化对傣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有较大影响。师带徒教育由于审批严格,达到导师条件的人员较少,招收徒弟人员也受限制,因此规模小。现已培养国家级6名,省级4名傣医药人才。

2.4 时代、地域至传承出现危机,民族医疗机构日益减少70年代后,经过拨乱反正,民族政策得到贯彻落实。这期间,教学方式是师带徒,到80~90年代,傣医药“后继乏人”现象日益彰现,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傣医所剩无几,特别缺乏中高级傣医药人才[7],西双版纳傣族许多村寨几乎找不出60岁以下的傣医。傣医老专家相继离世后,盲目用西医和中医填补不足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使现存的民族医疗阵地越来越小[8]。

2.5 传承习俗的限制 民族医药有“家族秘方不外传,祖传秘方不外传”的传统,导致许多民族医药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验方和技术经验秘而不宣,导致知识失传,妨碍后人深入研究及更新知识[9]。

3 对策

3.1 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政府很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全国民族医药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2010~2012年)》,提出“通过实施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专项,加强高层次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其间,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表明保护、传承及发展民族医药成为了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3.2 加强傣医药传承方式及传承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出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10]。民族医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敏[7],依娜双[11]等认为,保护和传承傣医药必须加强傣医药传承教育。赵富伟等[9]认为民族医药传承有4种主要方式,即祖传、师传、自学和学院教育。祖传指传统医生的直系、旁系、姻亲祖先遗传;师传指徒弟拜师学医;自学指传承人独立学习医疗知识,自学成才;学院教育指传承人接受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医学院校或民族医药培训班学习。学院教育近几年来取得可喜成绩,1986年至2002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卫生学校中专学生103人;2002年云南中医学院与州卫生学校联合招收成人中西医结合傣医方向大专学生60人。2006年,傣医医院选送2名科研人员到泰国青莱皇家大学传统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同年,云南中医学院招收傣医学方向本科生6人;2007年至2008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招收傣医学学生69人[12]。

3.3 变通处理民族、民间医者合法化的政策 从傣族医药保护和传承面临危机中看出民族、民间医者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行医的合法性而被边缘化,但这些医者却借祖辈传承来的独特单方、验方的奇特疗效而获得民族群众的承认。2006年西双版纳执行《傣医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是《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民族、民间医者大多没有这些知识背景,若只有传统的医药知识,考试很难通过。所以,很难拿到职能部门颁发的证照。麻勇恒等[13]认为,能否按2001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赋予的权利进行变通处理,在兼顾民族、民间医者知识结构缺陷的基础上改革,让民族、民间医者都能参加考试并有较大通过考试的机会。

3.4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崔箭等[8]认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及发展民族传统医药的有效方式。传统民族医药资源丰富、疗效确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沉淀。

3.5 傣医药发展产业化 民族医药产业化是市场条件下保护、传承及发展民族药的有效途径。只有将民族传统医药知识投入到市场经济的现代化生产中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使民族传统医药有属于自己的造血功能,才能使民族医药在保护、传承及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14]。

3.6 对民族医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及惠益分享研究 当前,国际社会都在关注着我国的民族医药。崔箭等[8]认为,民族医药知识产权是指民族医药领域对智力成果所享有的财产权,民族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秘密的保护;商标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地理标志及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j)条款中要求缔约各国“依照国家立法,尊重、保存和维持土著和地方社区体现传统生活方式而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并促进其广泛应用,由此等知识、创新和实践的拥有者认可和参与下并鼓励公平地分享因利用此等知识、创新和实践而获得的惠益,这即是惠益分享。惠益分享中关键问题是传统知识持有方的确认。实行惠益分享既是我国履约的需要,也是保护我国各族人民传统医药知识权益的必要手段[15]。

傣医药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的瑰宝之一。目前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和濒危状态,已是摆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16]。危机分析,保护、传承及发展策略研究非常重要。

[1]高立士.傣族支系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8(2):23-27.

[2]林艳芳,赵应红,玉腊波等.傣医哦案 (胆汁病)特色诊法技术规范化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02):27-32.

[3]邓永妍.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9(2):28-30.

[4]Calos Correa.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issues and options souuroound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www.netamericas,nte/Researshpaper/Documents/Ccorrea/Ccorrea2.pdf,2001-11.

[5]黄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种模式[J].思想战线,1998,(7):82-86.

[6]郑进等.傣医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4):22-24

[7]高敏,李红凯.傣医药文化的传承教育与现代化[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0:59-61

[8]崔箭,杨玉.扶持传统民族医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18(4):68-72.

[9]赵富伟,薛达元.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增刊:15-21.

[10]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30-34

[11]依娜双,等.傣医药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0):64-66

[12]王雪梅,杨梅,胥筱云.试述以多元一体发展模式构建傣医药教育体系[J].中国民簇医药杂,2011,11:47-49.

[13]麻勇恒,曹庆五.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现代传承与创新[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3(1):104-109

[14]赵世林,陈桂波.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产业[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4-57

[15]龚济达.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

[16]孙东东,程海波,洪净.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447-450.

猜你喜欢
傣族医药民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傣剧与德宏傣族的文化记忆
多元民族
传统医药类非遗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