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梦”的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研究

2014-02-05 11:55王玫武马圳炜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国梦学术文化

王玫武,马圳炜



基于“中国梦”的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研究

王玫武1,马圳炜2

(1.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2.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以“中国梦”统领中国高校学术文化建设,以健康生态的学术文化引领学术发展,成为中国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学术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学术基础,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软环境。以“中国梦”为指导,建设健康生态的高校学术文化,必须坚守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学术自由的环境、构建和谐公平的学术制度等等,为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制度文化保障,从而实现学术文化生态体系的循环和发展。

“中国梦”;高校;学术文化;学术环境;学术制度

高校学术文化在高校诞生之初就与之相伴相随,共同发展,因为学术研究是高校的使命和立身之本。它能够促进高校文化的发展,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能力。相比于欧美高校,中国的高校学术文化起步晚、发展慢,并几度遭受摧残破坏。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校所特有的学术自由渐渐恢复,学术研究的地位迅速提高,高校学术文化快速发展[1]。然而,与经济建设粗放式发展一样,当前中国高校学术文化还存在官僚学术、急功近利、闭门造车、学术腐败等种种问题,正如有学者说:“在高等教育凯歌行进、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校园里弥漫着浮躁、浮夸的风气……今天的中国大学什么都关心——谈经费、谈位置、谈机构、谈级别,但是谈的最少的往往却是教育和学术本身。”[2]这样的学术文化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实施,无法满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求,不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在 “中国梦”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努力入梦的今天,以“中国梦”统领中国高校学术文化建设,以健康生态的学术文化引领学术发展,成为中国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梦”的主要内涵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指导思想。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国家复兴,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3]而实现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5]综合起来,“中国梦”主要包括如下几层含义。

一是“中国梦”用一个伟大的共同愿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为我们的民族、人民、个人的奋斗赋予全新的意义,对我们意识形态话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为改革创新、发展树立精神旗帜[6]。“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自信,要始终同心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笃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7]。

二是“中国梦”要攻坚克难,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中国梦的实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推进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中国社会主义还存在一系列与我们梦想相悖的现象,背后是多年来形成的不合理的行为模式、利益格局和框架。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培育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

三是“中国梦”要真抓实干,团结创新。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去实实在在地工作,为我们的“中国梦”的实现打造坚实的社会基础。实现中国梦要凝聚整个中国的力量,需要每个行业和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目标、具体路线图、具体时间表,让全社会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焕发出尽可能大的创造力,进而汇聚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建设洪流。

“实现中国梦,大学要先行。”高校承担的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枢纽,是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担传承文明、探索科学、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等重大使命,高等教育的“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高校为实现“中国梦”应当做出的贡献就是努力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一大批能够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级人才。因此,要把学生培养得高端大气上档次,高校必然要有品位有档次。一个好的大学无非是“好五学”:好学术、好学者、好学科、好学生和好学风。这五个方面都和学术文化息息相关,实现“中国梦”,一个健康有序的高校学术文化体系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两者互为依托,互为前提。

二、健康生态的高校学术文化应有的要素

所谓高校学术文化就是指高校在探索科学、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追求、行为准则、学术特色和氛围。它是高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学术基础,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软环境。[8]健康的学术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功能定位及走向,对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

纵观国内外一流高校,一个健康生态的高校学术文化应具有学术至上、自由宽松、团结协作和公平竞争等基本特征。可以说,学术至上是高校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只有学术至上才能提升高校的学术精神,避免行政文化对学术文化的压制;自由宽松是学术研究必需的心理环境,只有自由宽松才能摒弃浮躁与功利,才能在以平和轻松的心态创造成果;团结协作与公平竞争是促进学术发展的两种有效机制,为实现学术自由促进学术有成保驾护[9]。

(一)以学术至上为基点的学术理念

学术观念就是指对学术的基本看法,主要指向两个问题:什么是学术和学术为了什么。一个健康的学术文化,首先要有好的学术理念。学术是高校的根基和立身之本,学术的终极目的应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强调高校的学术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具体而微地把握高校精神实质。学术至上是高校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学术至上的高校学术文化要求学者开展科学研究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不是为了追逐功名利禄;要求学者不求结果但求曾经拥有,激发求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享受知识和创造所带来的乐趣,感动于付出与奉献的快乐。正因为如此,高校才会显得严肃庄重,令社会和大众敬重仰望。学术至上是高校作为学术组织的根本特征,也是高校之所以为高校的根本原因和保证。

(二)以学术自由为主调的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是高校学术文化的灵魂,是高校在长期的学术实践过程中不断浓缩提炼升华而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学术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理想希望,是凝聚高校师生共同奋斗的精神源泉。

创新精神与自由精神犹如高校学术精神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10]。只有创新,才能打破平庸的束缚,开辟学术新天地;自由是学者追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一个宽松安逸、自由探索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里,学者们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和解放,启发灵感、活跃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潜心钻研学术,而不为有碍学术的思想观念、官僚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束缚。只有创新精神与学术自由水乳交融,高校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美。[11]

(三)以团结竞争为准绳的学术环境

学术环境就是学者在参与学术活动的过程中所遵循形成的规范准则和氛围作风,是通过各类学术性制度和活动积淀形成的学术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一种佳境,一种舒服的心理环境,能够启迪思维,挖掘兴趣,促进学术成果的产生。

首先,信任与合作的学术环境是学术的发展的基础。随着学科分化细化,知识的创新需要学术成员之间的认可合作、信息共享和思想碰撞,这样才能够激发全体学者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学术创新,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其次,高校学术的发展还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只有在公平竞争中,确定“机会均等、奖真罚假、宽容失败、学术第一”的原则,学者才能激发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才能竭尽全力发挥实力,争取高校和社会的认可。团结竞争的学术环境,是高校学术发展健康生态的物质基础,体现了学术文化对于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三、以“中国梦”为指导,建设健康生态的高校学术文化

“中国梦”作为新时期的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现实并超越现实的理想之光,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展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以“中国梦”引领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就是要把“中国梦”融入学术人的理想信念,引导其把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情和刻苦钻研科学的一举一动结合起来;要把“中国梦”融入学术生产生活之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约束平常的行为规范;要为学术人搭建筑梦、圆梦的舞台,为学术人教书育人、探索科学营造有利的环境,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添砖加瓦,排解万难。

(一)“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必须坚守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自信,要始终同心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笃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在“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学术文化,要把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坚守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一方面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到学术文化建设中,帮助学术人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的关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融入到学术文化建设中,结合学术人的成功需求、引领其在学术活动实践中发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意识。

高校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高校学术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也是高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纵观中国高校学术文化的发展,科学创新、自由民主是中国高校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第一,追求科学是高校学术文化的生命所在,也是创建中国特色高校学术文化的灵魂之所。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12]高校及其学者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创造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已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追求科学、创造知识的过程,就是把高校学术文化的核心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办学实践之中的过程。第二,民主和自由是高校学术文化的两面旗帜。学术自由是学者追求科学的先决条件,只有使学者脱离各种政治、经济利益的纷争和禁锢,才能使学者获得创新的灵感;也只有使学术脱离某些强权政治的干扰,才能使学术得以自由发展。学术民主,是指高校学者有追求学术进步、献身真理、参与高校学术决策的权利,由学者自主确定学科发展规划、学术管理事项等。这就要求我们把学术民主作为高校学术制度创新的基本理念,以创新的制度保障高校学术民主精神的弘扬,为高校学术发展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

要加强我国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就必须把这些大学学术文化的核心理念深深植根于大学文化中,变成大学师生的学术行为准则,贯彻到大学学术文化的创建活动中,繁荣大学文化,提高大学的学术创新水平。

(二)“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必须构建学术自由的环境

从价值维度上讲,“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必然要把解放学术自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 “追求学术自由是智者的天性”[13],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学术自由是学术研究得以实现其真理目的的必备条件。“中国梦”引领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以促进学术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学术人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学术自由的保障体系、评价机制和长效机制。创新高校学术管理体制关键是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联系。高校是知识传承的殿堂,是学术创新的圣地。西方现代高校管理制度尽管也在强化行政管理手段,但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仍然是高校管理的主流。有一位外国专家曾这样描述过:“普遍的行政人员,在其他国家应该是给专业领导和专业人员做辅助工作的,而在中国却常常能领导和指挥专家。”[14]这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与西方高校管理体制的现实写照。因此,高校学术的管理体制如何重构,不仅关系到学术文化本身,而且关系到高校组织系统的创新。纯学术化而去行政化的体制肯定不足取,纯行政化体制现实证明也会走向僵化。高校的管理体制应该以学术管理为主体,有效地把握高校的学术自由、高校自治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将平等、民主、自由、创新等理性精神渗透和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中,这是现代高校管理体制发展的总趋势,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高校学术文化,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立足学术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将为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制度文化保障。[15]

(三)“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必须构建和谐公平的学术制度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去实实在在地工作,为我们的“中国梦”的实现打造坚实的社会基础。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整个中国的力量,凝聚力量除了共同的理想,还要有统一的政治权利、统一的发展机会。“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需要让全社会的每一部分肌体、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 “中国梦”这个美好蓝图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现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些过程,进而汇聚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建设洪流。“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必然要构建一套团结有效、公平竞争的学术制度,才能万众一心,打造成有利于高校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学术文化。

“中国梦”是梦想,但要真抓实干,在中国摒弃GDP崇拜的今天,高校学术优劣的评判标准绝对不能只重数量的多多益善而忽视质量的精益求精,更不能将学者发表的论文、专著、课题的多少去与职称评聘、岗位聘任、学术名誉的评选直接挂钩,这是对学术的歪曲和亵渎,不利于学术自由的发展,不利于学术的科学创新。因此,建立一种能够解放学术权力、维护学术公平、实现学术传承的大学学术制度,将引导越来越多的学者崇尚科学、追求学术的本真,从而实现学术文化生态体系的循环和发展。

1.改革高校学术评价制度

学术评价是直接关系学术文化健康发展的价值导向,就像高考是莘莘学子的指挥棒一样。好的学术评价制度能激励学者立足学术勇于创新,不好的学术评价制度往往驱使学者追名逐利。当前,我们要坚决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确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标准,提倡学术内在价值的判断,把质量作为衡量一切学术成果的重要标准。在各式各样的学术评审评奖活动中坚持以质量论成败,不以数量论高低。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术的本来面目,才能引导学者甘于寂寞潜心学术,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一个学术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是动态的,不是稳定不变的,要给学者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应允许学术研究的自主权,宽容学术研究一时的挫折,以确保学者自由放松地醉心于学术研究本身,从而创造出高质多产的学术成果,甚至培养成为学术大师,学术大家。

2.完善高校学术奖惩制度

对于当前的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尤其是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首先要完善高校学术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至上的理念,唤起学者的学术良知与学术精神,养成优良的学术习惯与学术规范,不断提升学术品格和人生境界。要完善当前的高校学术奖惩制度,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从制度设计理念上要突出质量观,把学术质量作为学术奖励的首要标准;二是要把学术审查制度与学术奖励制度相结合,只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要求、靠自身努力创造出的高质量学术成果才能获得奖励,促进学术至上环境的形成;三是要建立学术重惩制度。对于那些不甘寂寞、不学无术的“文抄公”“造假者”应该严肃处理,绝不能姑息养奸,败坏学术殿堂,否则不端行为不受惩罚,失去的少得逞的所得多,将助长歪风邪气,不利于良好学术环境的建立。

3.健全高校学术传承制度

当“学术至上、学术自由”的学术环境已经形成制度良性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学术研究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构建学术至上的学术文化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为高校和学术研究提供发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术研究使命的传承和超越。否则,学术研究就如无源之水终将干涸。而学术的继承主体,除了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还有作为未来可能的学术研究者的大学生,对他们学术的培养能否源源不绝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未来学术的质量。于是,高校学术文化的构建,还要重视学术教育教学在学术培养过程的作用。至今,“国外优秀大学的教员都在从事本学科最前沿问题的研究,他们能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把学生引导到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13]因此,“科研与教学的相结合”是目前公认的实现学术研究传承的理想教育模式。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坚守学术的信仰,保护本真的学术文化,还要把高校、学术和知识作为遗产永葆价值和传承下去。

[1] 李霞. 新时期我国大学学术文化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赵智博,董秀成. 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塑[J].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5):398-399.

[3]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EB/OL].[2012-11-30] .http://news.163.com/12/1130/07/8HHR8F2O00014JB6.html.

[4]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五一期间与劳动模范共话中国梦[EB/OL]. http://t.qq.com/p/t/176154121872087.

[5] 习近平. 中国梦,人民的梦[EB/OL]. (2013-09-23 ) [2013-03-18]http://news.sohu.com/20130318/n369213407.shtml)

[6] 辛鸣.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EB/OL].(2013-05-13)[2013-06-06].http://www.71.cn/2013/0513/713690.shtml.

[7] 百度百科,“中国梦”[EB/OL]. [2013-06-1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j-9ZJdJ-bgBCHSXL63exRiNHz0VTk-Uyi3jpQ93zI90v6v35_Qt8EZ3fk0RzHawAqnPn7NN3LHl0a8SQnu72wVCyA7TUaN8z-iF_h9r_NngaAJqdfWNO4mxnSnJyNRT.

[8] 陈何芳. 大学学术文化与大学学术生产力[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2):3-9.

[9] 沈曦. 大学学术文化的构成要素[J]. 当代教育论坛,2003(11):84-85.

[10] 艾德丽安·S.陈,唐纳德·费希尔,胡婧.学术文化与研究型大学:商业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35-49.

[11] 莎日娜,张爱军. 构建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J]. 中国高等教育,2005(10):41-42.

[12] 石恒真.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养独特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53.

[13] 张维迎. 大学的逻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 王处辉. 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要走自己的路[EB/OL].新华网,(2007-01-09)[2013-06-18].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1/09/content_5581750.htm.

[15] 宋剑. 基于学术文化与管理文化和谐统一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D]. 青岛: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0.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hina Dream”

WANG Mei-wu1, MA Zhen-wei2

(1.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ongyan, Fujian, 364021, China; 2.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culture inspired by “China Dream” and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guided by healthy ecological academic culture have formed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structing academic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cademic culture is the core value of university culture, the academic basis of university spiritual culture, the significant symbol of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university,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talents training.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academic culture should stick to the core value concept, building the environment of academic freedom, and forming the academic system of harmony and fairness, so as to ensure the healthy, sustained and recycl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ystem for academic culture.

“China Drea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ademic culture; academic environment; academic system

G641

A

1673-1417(2014)01-0090-06

2014-01-11

王玫武(1972—),女,福建永定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黄文丽)

猜你喜欢
中国梦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谁远谁近?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