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的路径初探

2014-02-05 11:55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辅导员育人

陈 曦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的路径初探

陈 曦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与艺术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在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长期缺乏深入、有效的协同配合。分析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挖掘二者进行协同配合的内在驱动力,进而探究几种协同配合的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辅导员这一队伍的逐渐发展和壮大,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育人功能不断被强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专业课教师们对育人职责的忽视。许多专业课教师都觉得只需要将专业知识传授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这一思想认识上的“错位”,导致了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漠不关心的现象屡屡出现,更谈不上与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配合。有些专业课教师不但自身“不作为”,甚至还在课堂上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考评机制过于片面,主要侧重于对知识传授的效果进行考评,而忽视了对专业课教师在育人成效方面的评价。教学考评的“指挥棒”使得多数专业课教师只重视课时量、教学成果、论文发表量等可以提高其绩效的指标,无心也无力再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长此以往,不注重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专业课教师更加难以在课堂上占领育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都集中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身上,使得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做深、做实。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配合的内在驱动力

(一)教育的目标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第三项规定了教师应履行的义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也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2]可见,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同为教师群体的一份子,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能只将教育工作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将“育人”作为开展好本职工作的题中之义,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独立人格。

(二)教育的领域相互融合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教育对象都是广大在校的高职学生。于专业课教师而言,他们的工作内容更多地围绕教学而展开,例如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等,实施教育活动的场景主要是在课堂内;而辅导员主要侧重于对班级的日常事务管理和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开班会、宿舍管理、学生社团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奖助贷、党建工作等,实施教育活动的场景主要是在课堂外。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辅导员,都是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水平良好的高职人才为目标的,因而二者的工作内容实质上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向,且二者开展教育工作的领域是相互关联和融合的,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3]

(三)教育主体的素质可以互补

在各高职院校中,多数专业课教师都将精力更多地投注于本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在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方面普遍具有一定的造诣,这使得学生较易对其产生崇拜、敬仰的心理。但由于专业课教师在政治理论素养、品德修养、人文修养等方面却往往用功不足,这又使他们错失了在德育过程中充当模范、标杆的机会;而高职院校中的辅导员群体长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的核心内容,普遍都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并且自身也注重在平时不断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但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在课堂上频繁的互动交流,辅导员的人格魅力难以得到施展,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困惑也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和解答。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迫切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全面、深入的协同配合,将二者的优势进行互补,以便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配合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培训,提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随着社会变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新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涌现,新时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也在不断增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确保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长效合作,就需要二者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否则就会出现“有心而无力”的现象。

在当前,各高职院校应在广大教师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要在专业课教师中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思想,使其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认识,在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协同配合的基础才能打牢。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为本校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全体教师提供思政教育培训的平台和机会,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或是选派部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去其他高校或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使他们都能够在自学的同时接受系统、科学的知识和能力培训,较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搭建信息平台,实现学生信息全面共享、双向交流

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因而课堂就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行为模式等都会在这一场所中最直观地呈现出来。然而长期以来辅导员群体都难以在第一时间直接获知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常常需要在课后让班干部进行汇报、或是在同学间进行了解,信息的滞后无形中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与之相反的是,相对于经常深入学生生活的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始终难以深入,往往都停留在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等,对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知之甚少。而“育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完整人格的塑造与优良品德的培养,缺乏了了解,专业课教师想要做到“因材施教”也就失去了立足点。

为了使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协同配合,有必要搭建学生信息共享的平台,做到互通有无。每名辅导员都应建立学生的电子信息档案,内容尽可能细化,可以包括学生的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政治面貌、生源地、所在宿舍、担任职务、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兼职情况、奖助贷情况等。每名专业课教师也应建立学生的课堂表现电子信息档案,内容包括课堂出勤、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可以系(部)为单位建立思政教育的QQ群、微信群等,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纳入其中,通过网络共享彼此掌握的学生电子信息档案。如学生有出现迟到、旷课、早退或是其他不良的课堂表现,应由专业课教师及时在群中予以公布,以便所负责的辅导员第一时间获知并进行教育。辅导员也可以经常在群上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学生在社会实践、干部工作、宿舍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对方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

(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特长,弥补辅导员不足

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阵地,专业课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亦有着其他群体难以比拟的优势。除了“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也应转变思想认识,在自觉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文修养,在业余时间多关心时事、研读政治理论经典和人文学科的书籍,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优秀教师,以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去影响和塑造学生。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应符合教学纪律和教师群体应有的形象,做到带头拥护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思政课”教师应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研讨,使其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针对性,从而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授其他课程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专业课教师,也应根据学科特点努力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辨明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之外,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还肩负着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参加技能竞赛和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职责。恰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其自觉远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是秉持“每一名教师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遵循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求和规律,将教师与学生结成稳定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个别化教育模式。[4]部分高职院校目前尚存在班主任制度,即由部分较为优秀且具有责任心的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与辅导员共同承担德育工作。在这一制度中,专业课教师虽有一定的参与,但参与面仍不广。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导师制,将全体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都纳入其中,有助于“打破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分工过细、各自为政的局面,把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有效融合,充分挖掘其育人潜能;同时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直线管理形式变为网状管理形式,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格局”[5]

具体实施办法可以系(部)为单位,将所有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都整合到德育导师团队之内。每一名专业课教师或辅导员都需挂钩5至10名的学生,作为他们的德育导师,从思想、学习、生活、职业发展规划、人格发展等各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在此过程中,导师们必须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学生,通过持续了解每名在校生的思想动态、性格、兴趣、学习和生活情况等进而因材施教,使“教书”和“育人”真正结合起来。同时,可由各系(部)的党政领导干部担任本系(部)导师队伍的负责人,并在德育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依据各系(部)的实际情况统领全局及适时对活动开展进行指导。

(五)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考评体系,强化激励与惩罚

要将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各高职院校调整“指挥棒”,建立一套“基于专业课教学过程,考评指标需涵盖备课、授课、辅导、考试、实训、实习、论文指导等各个环节的切实可操作的教学考评机制”[6],将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等纳入到考评指标中并给予相当的比重,实现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考评和系(部)考评相结合,使德育导师制的成效有据可循。

同时也应强化激励与惩罚机制。西方管理学理论基于“人是复杂的‘社会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确保员工的行为不会偏离组织目标。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同配合中同样可以运用这一管理学理论。在每个学年末,学校可将教学考评结果进行公布,在当年工资调整、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时对考评优秀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同时按照教师比例评选出“优秀德育导师”、“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若干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考评结果不合格的教师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惩罚。如此一来,全体教师都会越发明确自身所负有的育人职责,从而促使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能够重视与彼此的协同配合,积极主动推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六)实现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定期的经验交流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长期“各自为政”,为了更好地从工作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可以系(部)为单位定期组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思政工作经验交流会,将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总结出的教育方法、本系学生的思想动态特点等进行交流。其中,尤其要针对二者不同的岗位特点,将需要对方更好地进行协同配合的部分提出来,以便及时弥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使教育方法得以不断完善。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设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院级科研课题,并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资助,使广大的教师群体都能够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中去,将实践提升为理论,再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进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对这一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DB/OL]. (2004-10-15).http://xuewen.cnki.net/CCND-RMRB20041015ZZZ3.html.

[3] 郑璐,鲍磊. 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探讨专职教师同辅导员的工作关系[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9):54.

[4] 张金帮. 高职院校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 消费导刊,2009(8):189.

[5] 王倩. 高职院校导师制与辅导员管理模式相结合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11(11):78.

[6] 刘以兵. 高校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实现途径[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5):17.

The Path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CHEN Xi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Counselor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lack effective coordin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ferred to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counselor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vered its driving forces, and then discussed several realization paths for the coordinatio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counselor; professional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rdination

G718.5

A

1673-1417(2014)01-0085-05

2014-01-14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课题(22YD1309)。

陈曦(1984—),女,福建德化人,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府治理、公共经济学。

(责任编辑:马圳炜)

猜你喜欢
专业课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他们用“五招”育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