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民俗体育活动现状研究
——以清徐县为例

2014-02-11 13:55李金娟王军英李劼晟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清徐县铁棍社火

李金娟,王军英,李劼晟

(1.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21500;2.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068)

清徐县地处山西省晋中盆地西北部,太原市南端,春秋战国时名为梗阳,隋炀帝年间有官员发现城西北的平泉山上有股股清泉涌出,为之源,故改名为清源。1952年,与县城东境的徐沟县合并,取两县名的首字,并称清徐县。清徐悠久深远的历史孕育了其浓厚独特的灿烂文化,在山西及周边省市,人们熟知清徐素有“醋都葡乡”美誉,其实,清徐县淳朴的民俗体育文化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走访询问本地百姓,对民俗体育一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整体的认识。在此,将民俗体育定义为“在一定地域内由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发创造的能反映当地民俗习气的具有传承性和模式性的体育活动。”

1 清徐境内民俗体育活动分类

民俗体育依附于一定的祭祀活动、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文化庆典等,清徐境内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民间社火类活动和游戏类活动。

1.1 民间社火类活动

清徐境内的民间社火类活动是当地人民冬闲时为欢庆丰收、辞旧迎新、祭祀神灵而举行的,集民间杂耍技术和舞台表演为一体,融合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戏曲元素的传统活动,是社火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活动如同它自身的历史文化一样悠久而深远,大部分活动是由当地百姓为求神祭祀或依据民间传说、戏剧文艺、生产生活应运而生的。各个活动都有科学的选材,严格的制作工序,精美的造型和缤纷的彩绘。社火类活动包括技巧、步伐、队形、服装、伴奏等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活动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无论是祭祀活动还是欢庆活动,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人们内心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深刻的寓意。

1.2 游戏类活动

清徐县民俗体育中的游戏类活动丰富多彩,内容涵盖了民间绝活、祭祀信仰、风俗礼仪以及日常生活的缩影等,包罗万象。有众多人都可参与的大型户外游戏,也有只容许一两个人参与的小型户内游戏;有益智健脑的智力游戏,也有强身健体的力量游戏;有徒手游戏,也有器械游戏……不胜枚举。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且饶有兴趣的游戏有:“过星星”、“憋牛角”、“跳格格”、“打水漂”、“背背”、“翻架架”、“鸡毛信”、“八子打枪”、“摔跤”、“接竹篱”、“抽陀螺”等等。

2 清徐境内民俗体育活动内容

2.1 徐沟背棍铁棍

徐沟的背棍铁棍是一项综合性民间艺术,它博采众家所长,被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芭蕾”,其渊源可推至明嘉靖年间。民间祭祀活动是它的雏形,后逐渐揉和了神话传说和传统戏剧,最终形成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娱乐活动。相沿成习,约定俗成,正名为铁棍背棍。历经了四百余年,久演不衰。

铁棍分为平棍和转心棍两大类。转心棍又分大转心、小转心。大转心铁棍是在大架桌面装置一个车轮式的圆盘,圆盘与总挺固定,通过圆盘的转动来带动总挺的旋转。小转心是总挺固定不动,上端一部分设置原件插头与支挺下端内的圆锥形插口套起来,这样力点可以集中在横杆中间,使铁棍保持平衡。彩绘是徐沟铁棍的一大特色,主要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增强表演的艺术魅力。其彩子分上下两层,上层玄妙,下层恢弘,有真彩和工艺彩两种。制彩原料就彩子的内容而定。装彩方法有三种:一是穿装法,二是合装法,三是分装法,三法因物而异。抬铁棍非常讲究,一般由八个人抬一根棍,分前四人、后四人两组。它有一套专用的“号子”,起、行、退、转、拐……前后照应,配合默契,行动一致,步调统一,非常得体安全。铁棍上敷演的节目包括历史剧、现代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装戏、时装剧等百十来个。

背棍的样式常见的有三种。一种叫直顶式,重心压在背棍者的头顶上;另一种叫悬挂式,背棍者一手托树,树旁挂着一个人;还有一种叫活心式,如跑马棍,上面的人坐在转心棍上可前俯后仰,左右摇摆,上下翻动。背棍的结构分上中下三截,下截是用一条一尺长的扁铁条曲成弧形的横腹部的铁绊。中、上截制作时必须注意质量,首先铁质要优,其次工艺水平要高,尤其是中截与插口相连的地方,锻制火候要适度,尺寸要规格。背棍行进中的舞步和上棍表演一般可以分三种:一是左右摆,二是前后甩,三是抱香炉(两手同时向里向外甩)。背者的步伐亦可分为三种:一是大摇大摆,二是轻步慢甩,三是碎步小跑。三种步伐依照故事内容选定,第三种步伐只适合跑马棍。总而言之,背棍者与表演者一定要配合默契,上下一致,变化有致。

近年来徐沟铁棍、背棍的抬、背者有年轻漂亮的女子参与,给徐沟铁棍、背棍这一独有的传统民间艺术锦上添花。

2.2 抬圪揽官

抬圪揽官是清徐地方特有的民间社火中的一种杂耍活动,该活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于清源镇和马峪乡边山一带。百姓用这一娱乐活动形式在正月欢愉的同时巧妙地讽刺了当地的贪官污吏“当官不为民做主”的丑陋行为。

“圪揽”是清徐地方用语“木棍”的意思,是个多义词,现多用其贬义。本项活动命名为“抬圪揽官”而非“抬县官”,足以见得该县官是怎样的欺压百姓,不得民心。但是百姓不敢与之正面抗衡,只能用这种自娱自乐的活动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怒。

圪揽官的表演者分抬杆者和坐杆者。抬杆者一般为两人,技巧有面对面横跨步走,背对背横跨步走,左右换肩前后步直走等。他们抬的“圪揽”必须是木质坚硬,韧性大的木材,榆木、槐木最适宜。而坐杆者必须具备走钢绳的技巧和丰富的表演才能及娴熟的说唱技艺。表演时坐杆者身着破烂芝麻官服,头歪戴铜钱形圆翅儿官帽,扮相丑陋,表演时上蹿下跳,嘴里说唱结合,随着锣鼓镲的伴奏,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这项活动对表演者的技巧要求较高,近年来很少有人下功夫学这门技艺,因此这项活动在近年来的正月社火节中已很少出现,几近消失。

2.3 刘三推车

刘三推车的社火表演始于清朝,最初由民间故事演变而来,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添加了许多新鲜内容,如庆祝农民丰收,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等,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制作推车首先要选择质地较轻的竹竿或木棍,然后将其捆绑成梯状的“井”字形推车骨架,最后将推车用黄色的布料围起,彩绘出车轮图案。表演时,俊俏少女扮演者先站在中间的“井口”里,将拴在车架两边的红带子搭在肩上撑起,然后扮得如丑脸小生似农民形象的“刘三”出场,两手握住车把手作推车状。两人密切配合,用碎步跑、大步慢行爬坡、后仰直步下坡的步伐和绕八字、跑圆场、水溜溜的走场形式,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伴着民间锣鼓乐器,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4 游九曲

“九曲”又名“迷宫”,在清徐境内相传已久,是一种民间群体游艺活动。“九曲”的“九”有除祸辟邪之意。关于九曲的历史源头众说纷纭,有人说,九曲之阵是根据黄河曲折的河道而制;也有人说,九曲源自古代的三霄妹作战阵图;还有人说,九曲亦称“九宫”,这“九宫”即道家构造复杂的八卦九宫图……“九曲”的表演中以东南坊的“九曲黄河阵”独具一格,其道具从扎制到装饰都特别的精致美观又极具清徐特有的文化内涵。九曲有圆弧形,方形,葫芦形等多种样式,进口前隔着屏风摆放着各种贡品,以示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对上苍的祈祷。贡品前是一盏盏烛灯,叫“求子灯”,听说游人进九曲前求得一盏烛灯,拿烛灯在曲中绕一周出来,灯不灭者,来年可以生得贵子。玩这种游戏时,游人在九曲中畅游,接受心灵的洗礼同时增长传统文化知识,拓展思维,正因如此,这种益智健身的活动一直延传至今。

3 清徐境内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清徐县民俗体育活动无论是民间社火类还是游戏类活动,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缩影。笔者走访了本县的文体中心和各村的村委会,询问了县城广场经常锻炼的人群,发现目前在清徐县只有“背棍铁棍”、“迎鼓”、“高跷”、“秧歌”、“游九曲”等活动在社火节上仍频频出现。尤其其中的“背棍铁棍”不仅在清徐盛行,而且已经走出国门,蜚声中外了。但“张公背张婆”、“刘三推车”等仅在少数农村的社火节上亮相,而“抬圪揽官”、“二鬼摔跤”等则多年没有登台,将近断绝和失传。

此外,清徐的民俗游戏活动中,“抽陀螺”、“踢花毽”、“转地不牛”、“荡秋千”、“跳皮筋”等还广泛存在于吴村、南营村、牛家寨、柴家寨、东范庄、西范庄等镇周围的村落;“跳方格”、“踢牛足”、“接竹篱”、“砸元宝”等游戏只有少部分如李家娄,后窑等比较落后的农村的孩子们还在玩乐;而“憋牛角”、“翻架架”、“鸡毛信”等老一辈人小时候经常玩耍的游戏现在却几乎没有人参与了。导致清徐许多民俗体育活动濒临绝迹,甚至有的活动已经消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民俗体育的技能要求过高。某些濒临失传的民俗活动,如“抬圪揽官”和“二鬼摔跤”,表演者要具备高超的技能才能体现出演出效果,而现代人很少有人愿意下工夫进行排练,所以这两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社火节目在闹红火的队伍中就很少能看见了。

(2)现代体育项目的侵入。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已经与世界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街舞等国外体育活动在清徐境内广泛普及,致使本土的民俗体育活动受到冷落。

(3)人们精神观念的转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更加超前,观念也朝着更时尚的方向发展,民俗传统活动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娱乐的需求。

(4)青少年儿童学习任务繁重。现代社会中,家长们更希望下一代能以“知识改变命运”,更希望孩子们成龙成风,这样,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就都被学习、被作业和补课所占据,因此他们无暇玩耍,更不用说去继承民俗体育技能了。

[1]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24~31.

[2] 王琳.晋中民俗体育特征及其发展途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22.

[3] 霍亮.山西民俗体育游戏的开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27(1):71.

[4] 张国栋,刘坚,李运.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5(1):25.

[5] 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33.

[6] 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6.

[7] 关钟威,李红梅.论民俗体育文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65.

[8] 梁镇卿.清徐县志[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9] 尹国昌,涂传飞,钞群英.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7(5):70.

[10] 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18.

[11] 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清徐县铁棍社火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种植绿芦笋,把好品种育苗关——访山西农科110专家、太原市清徐县芦笋协会会长丁茂发
清徐县成功创建2020年度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
闹社火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韩铁棍(下)
韩铁棍(上)
社火,耍起来
短小的铁棍山药是个宝
干煸铁棍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