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法构式对动词意义和用法的影响

2014-02-14 02:47李静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论元构式用法

李静

试析语法构式对动词意义和用法的影响

李静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词汇义和语法构式相互作用生成的。当一个动词用于特定的结构中时,构式义和词汇义可能一致,或冲突。两者一致时,语义合格;两者冲突时,则通过压制,构式可以赋予动词新的含义而生成合格的语句。因此,构式意义对动词的意义影响很大,可以使动词产生新的用法。

构式语法;构式中心义;动词义;影响和意义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是由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构式组成的。词汇的意义在句子中只是贡献了部分的意义,不同的构式中语句的意义差别还要归因于构式,动词和构式的整合意义组成了整个句子的意义,这也是学者Goldberg对于构式和动词关系的论述。除了典型动词的意义与构式意义相一致外,当动词为语句提供诸如方式、途径、前提条件等附加信息时,也可以进入不同的构式。这时构式的意义就会对动词的意义产生影响,进而赋予其新的用法。

一、构式:认知语法的核心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认知语法简介》第六部分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Goldberg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1995)和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2001)都主张语法的构式观。在他们看来,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和词汇一样具有意义。Lakoff认为没有语法构式的语法理论就没有任何解释力。所谓“构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征单位(即词素)整合后构成的一个复合象征体,因此构式本身是形义对应单位(Formmeaning Pairs),即由相互对应的语义级和音位级组成的象征单位,具有双级性(Bipolar)。同时构式也是语言结构的规约性模式。每个构式都是象征单位,它们只有复杂程度、抽象程度之别。

构式语法中所说的“Construction”与传统语言学中所说的“Construction”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可以是粘着的,也可以是自由的;可以是具体词语,也可能是图式性的表征。总之,一个构式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语言表达,包括具体的语素、词、句子等。例如,“手”、“女儿”、“傲慢与偏见”、“我家有条小狗”等都是构式个例。而且构式也可以是图式,如在日常的语言学习中,会有大量的语言表达,人们对这些语言表达进行范畴化,归类,并抽象出共同点,形成图式。图式一般是语法形式。例如,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者听到“读书”、“读报纸”、“读杂志”等一类以“读”再加一个具体可见的事物的词组。我们可以抽象出图式[读+具体可见事物],作为一定的语法规则存储于大脑中,就是语法构式,该构式将作为我们组织语言结构的模板或原型,指导以后我们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名词短语、双宾句式等都是构式图式。

认知语法的基本观点,语法是以使用为基础的(usage-based)。构式语法就是以构式为工具来把语言形式化的,进而研究语言的实际运用。词汇结构、句法结构、篇章结构都可以用构式进行表征。构式语法除了具有象征性和生成性特点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1.体验性。语法构式是基本身体经验通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它的形成是有动因的。认知语法认为语法构式有其真实的认知基础,它们不是来自生成规则的运作,而是基于体验形成的构式。

学者Goldberg发现,像双及物构式这类基本句型是对人类最基本经验场景的编码,如某人对某人做某事、某人经历了某事等场景,这一认识被称做“场景编码假设(scene encoding hypothesis)”[1],这已得到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支撑。她还论述了多义性特征,即同一个句法构造可能会有多种语义[2]。这也说明语法构式不是把无意义的形式任意地置放在一起,而是体现了人类组织基本经验的方法。

2.整合性。语法中的构式不是其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整合或者融合而成的。因此,构式本身具有意义,且独立于句子中的词存在[3]。Langacker(2000)区分了整合体和建筑构块。如,printer可分析成象征单位:[PRINT/print]and[ER/α],但其意义不等于[PRINT]+[ER],两个词素的意义不能穷尽[PRINTER]的全部意义,不能表明出这是计算机上的一个附件,还需要特定的语境、情景和百科知识。

又如[WHEEL]和[CHAIR]两个象征单位,当结合成wheelchair时,其语义不是这两个语义单位的简单相加,因为它不能表明结合后的象征单位含有“病人”、“残疾”、“医院”等意义,因此简单的组合规则并不能完全行得通,需用整合原则。

3.原型性和多义性。构式的意义必须运用认知语言学一贯倡导的原型范畴、认知模型、意象图式、隐喻机制等认知方式来加以解释。语法构式的中心成员是原型,非中心成员是基于中心成员扩展而来的。构式的细化关系和扩展关系都是跟自原型理论对范畴成员的解释,这两种关系把大大小小、简单和复杂的构式联系在一起,构成了语法的结构层次网,所有的构式构成了一个非离散的连续统一体。因此,语法构式就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之分,它就像词汇一样也是多义的,它在语义极就有许多相关概念,形成了辐射性范畴。如英语双及物构式,其中心意义是施事成功使接受者接受受事,但也有施事使接受者在将来某时接受受事或不接受受事等非中心意义。

4.独特性。Roft(2001)提出“激进语法构式(Radical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的理论,将构式视为语言研究的最基本目标,而且构式具有独特性,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构式系统,一种语言的构式不一定总能在另一个语言中找到对等的构式,也就是说构式会因语言而异(Constructions are languagespecific)。

Taylor(2004)还认为即使同一种语言的一个构式中所概括的成分与另一个构式中所概括出的成分相同,实际上也可能是不等同的。例如,双及物构式SVOO中的V就与Way-construction中的V不同,如:Passengers tried to fight their way throughsmokechoked hallways to get back to their cabins to get their safety jackets.这个Way-construction中的V:fight后面只能有一个宾语,而不能用在SVOO构式中。因此,即使同一种语言的个构式所归纳出的抽象成分也仅限于各个构式本身,构式是有其自身独特性的。

二、构式义对于动词义的影响

在实际的语言中,一个构式的语义是通过构式里动词的参加者角色和该构式的论元角色之间的融合来表征的,同时,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通过动词的语义和构式的语义相互作用生成的。Goldberg发现,在一些情况下,构式的论元角色和动词的参加者角色有不匹配的。如上文所述,构式本身具有独立于词的含义,这就可以从构式本身可使动词的论元和词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得到论证。

1.构式对动词参与者认知凸显的影响。动词在进入一个构式中,当动词凸显的参与者角色与构式凸显的论元角色数量不匹配时,构式可以赋予动词新的参与者角色。例如,在使役移动构式(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中,它的原型论元角色(Argument Role)为:使动构式(使动者+目标+受动者),其原型意义为:X CAUSES Y TO MOVE Z,当不具有使动意义的动词用于这个构式时,该构式就可使进入的动词改变论元,使其具有使动意义,获得新的用法。例如,动词sneeze:

(1)She sneezed the foam off the cappuccino.

她打喷嚏把泡沫从卡普基诺咖啡上吹落。按照动词中心论,sneeze这个词本身后面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在这句话中却不是如此。因为能用于使动构式中的动词应是及物动词,sneeze用于这个构式中时,就成为了及物动词的用法,换句话说,使动构式使不及物动词改变了论元结构,也调整了其意义和用法。动词sneeze和使动构式的整合如图1所示:

图1 成分整合结构:英语使动构式+sneeze[4]

从图1可以看出,不及物动词sneeze用在使动构式时,句子后面的结构就不一样了,这个句子的含义并不是把每个词的意义加起来,而是人们会通过解读使动构式的意义,使得完全理解该句所表达的意思:通过sneeze对泡沫施加了一个力,结构使其移动,最终落下。这个意义一方面是由使动语法构式本身产生的,另一方面也可从认知语法中认为的人的经验产生的,因为“打喷嚏”这个动作也会产生一种物理方面的力量,使动语法构式意义和sneeze的这种概念意义能够融合(fusion)。

当一些不具有明显致使意义的动词用于这个构式中时,也能产生使动意义。句子成分与构式结构的对应,例如:

sit这个动词本身就不如sneeze可产生一种明显的致使力,但置于该构式之中就有了致使力。这说明使动构式为这个句子贡献了它的意义,它可以使得动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所调整,再与之结合,构成整个句子的意义。

2.构式向动词分派新的意义和用法。构式的意义既可以显性的表达,也可以是隐性的或潜藏的。当动词本身不具有某种意义时,构式义可以分派给进入构式的动词新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表达出构式义。例如,双及物构式(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的原型论元角色(Argument Role)为:施事(agent)+接受者(receipt)+受事(patient),X Causes Y To Receive Z。构式的语义从本质上来讲是多义性的,英语双及物构式除了具有中心意义外,还有一些延伸义,如施事意欲致使接受者接受受事、施事致使接受者不接受受事等组成的语义系统或范畴。张伯江[5]在研究汉语的“双及物构式”(V+N1+N2)时,称其“语义核心为‘有意的给予性转移’”。“双及物式”通过在物质空间上的转喻,可以将其典型的给予义引申为取得义。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及物构式的原型义都具有给予转移之义。

当动词bake进入双及物构式时,经常有如下表达:bake Mary a cake/bake Tom some bread/bake them some sweet potatoes/...这些结构框架描述出了动词“bake”使用的具体的语法环境。从认知语法的图式-实例关系中,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bake NP NP”的结构框架

在动词bake的语义框架中只凸显烘烤者和被烘烤物两个参加者,但当bake用于一个双及物构式时,这个构式凸显三个论元角色,施事、接受者和受事,“烘烤者”对应的是“施事”,“被烘烤物”对应的是“受事”,空余一个“接受者”论元。例如,在“Mom baked me a cake”中,正是动词bake的双及物构式中规约性的用法,因此,句中的接受者角色“me”是构式赋予动词“baked”的。虽然动词bake本身与转移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bake不造成转移,而且转移也不造成烤蛋糕这一动作,但是,蛋糕的制作却是转移的必要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制作的蛋糕就无从谈及转移,由此可得出,制造类动词表示的制造行为是转移的前提条件。

三、构式语法研究动词的意义

Goldberg在谈到构式语法的优点时,讨论了四点即避免不合情理的动词意义、避免循环论证、语义经济性和维持组合性。构式和动词是密不可分的,构式的语义就是通过动词和构式的语义表征之间的这些有机联系生发出来的。而动词中心论有很多语言现象无法解释,如果采用构式中心论,则可以解释这些现象。比如,当同一个动词出现在不同的论元结构中,看下面几个句子:

a.Joe kicked the ball.

乔踢球。

b.Joe kicked Bob black and blue.

乔踢得鲍勃身上紫一块青一块。

c.Joe kicked the football into the stadium.

乔把足球踢进了运动场。

d.Joe kicked at the football.

乔踢向足球。

e.Joe kicked her foot against the chair.

乔把自己的脚踢到了椅子上。

f.Joe kicked Bob the football.

乔把足球踢给鲍勃。

g.Horses kick.

马踢人。

h.Joe kicked his way out of the operating room.

乔一路踢着出了操作室。

在以kick为动词的8个句子中,各个句子的kick的论元结构并不相同。如果用动词中心论的方法是为kick这个动词给出8个不同的意思。这样会给记单词的意思带来很多麻烦,同时也并不是每个意思都是完全不同的。相反,构式语法则可以避免上面的问题,根据构式语法,所列的8个句子各属于不同的构式,而各个构式本身又有其独特的意义。作为动词,kick有一个基本意义,与不同的构式结合,构成不同句子的意义。

四、结语

本文在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了构式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构式意义和动词意义的相互影响,以及构式对动词的制约作用。当一个动词用在不同的构式中,动词义可以发生变化,构式可以赋予动词新的含义,动词产生新的用法。因此,我们可以说构式会调整动词的意义和使用。而一旦一个动词经常用在一个构式中,这个动词的用法就会成为一种规约性的用法固定下来,构式义和动词义就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构式的意义对动词的意义影响很大。

英语的双及物构式在英语中普遍存在,也是各种流派语法理论都非常关注的一种结构。认知语言学以语言的使用为基础,构式语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由构式对动词的影响,我们也可以很好地看出构式语法对一些句子成分的组合和效果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可以加深我们对句子结构的理解,更好地解释动词意义与句子意义的关系。

[1]牛保义.认知语言学经典文献选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00.

[4]钟晶.汉语“给予”双及物构式的构式语义的构式语法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0(11):38-41.

[5]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175-184.

A Study of the Coercion Effect of Construction on Verb’s Meaning and Usage

LI Ji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China)

According to construction grammar,the meaning of language expression comes out from the fusion of verb meaning and constructional meaning.When a verb is used in a specific construction,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may be consistent of the meaning of verb meaning,then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expression can be understood.The paper argues that verb meaning is coerced by constructional meaning when they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Therefor,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verb meaning.

construction grammar;central sense;verb meaning;coercion effect

H314.1

A

1007-5348(2014)03-0088-04

(责任编辑:明远)

2013-12-16

李静(1990-),女,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论元构式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作”与“做”的用法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特殊用法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
配位方式支配模式论元结构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