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刘锦棠传》标点勘误二则

2014-03-11 02:42王启明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划线标点

王启明

《清史稿·刘锦棠传》标点勘误二则

王启明

中华书局标点本《清史稿》卷四五四《刘锦棠传》有两处标点错误,兹按原文横排移录如下:

其南缠回苦安集延淫暴久,重以彦虎奔扰,益不堪命,旦夕望我军如时雨。比至,各城阿奇木伯克、阿浑玉子巴什各携潼酪,持牛羊来犒师。(第12609页)

四年,锦棠既定喀城,以次巡历叶尔羌、和阗。凡西人侨居其地者,英乳目阿喇伯十余人,印度 温都斯坦五千余人,咸服其勇略,称为「飞将军」云。(第12610)

谨案,第一条引文系指光绪三年(1877)刘锦棠率军收复阿古柏占领下的新疆南部,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情况,但文中“各城阿奇木伯克、阿浑玉子巴什各携潼酪,持牛羊来犒师”的标点明显存在问题。据此断句及划线,“玉子巴什”为一人名,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里主要描述的是地方头目对刘锦棠大军的欢迎和犒劳,“玉子巴什”虽然也有作为人名的情况,但文中明确强调“各城”,且与其并列的阿奇木伯克是清代南疆当地的一种官员称号(见苗普生:《伯克制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而“阿浑”即“阿訇”(akhond)的不同音译,是伊斯兰宗教中的教职人员的称谓(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13页),所以“玉子巴什”也应如同阿奇木伯克、阿浑,是一种头衔的称谓。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因为“玉子”在突厥语中是数词“百”(yüz)的意思,“巴什”在突厥语中是名词“头、首”(baš)的意思,“玉子巴什”即“百夫长、百人长”之意。相似的记载早见于乾隆年间苏尔德所纂《回疆志》卷四《回人官制》中:“羽滋伯克在明伯克之次办事,为百人之首。”(《中国方志丛书》西部地方第一号,成文出版社印行,1968年,174页)又刘锦棠于达坂城之战中,所俘人员中“又安集延玉子巴什三十六名,南八城玉子巴什二十二名,玉子巴什者犹华言哨官也” 。(《刘襄勤公奏稿》,马大正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上册,199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78页)。一哨在清代晚期的军事编制中一般为百人或八十人(唐嘉弘主编《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684页),可见刘锦棠甚得其要领。所以,“玉子巴什”与“阿辉”之间应断开。

第二条引文中“英乳目阿喇伯十余人”令人费解,尤其是“乳目”一词,如系人名,当作为专名划线,不过整理者似乎也不能确定,所以未划线,“乳目”到底所指为何?刘锦棠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再,据刘锦棠续报:克复西四城后,所有安集延贼党及陕、甘、新疆各逆回均已搜捕诛戮净尽。惟叶尔羌城查出英吉利商官阿布都色买提一员,随带克什米尔等商人九名,又有乳目国洋操教头二名、商人三名,阿剌伯人三名。”“其乳目国,遍查记载,无可引据。据洋操教头自称:该国距新疆一年路程,在俄、英两国之西,素以

炮火见长。帕夏因图自强,特用重金延请伊等东来教习洋操队伍、阵式,并演放后膛开花大炮。”(《左宗棠全集》第七册“西四城流寓各部落种人分别遣留并议筑边墙片”,岳麓书社,1996年,53页。)据此可知,“乳目”实为一国名,在俄、英两国之西,其人被帕夏(阿古柏)延聘至南疆教习军事。这些人最后都被给予文凭,令其回国。

综上,前引两条史文合理的断句及划线应如下:

其南缠回苦安集延淫暴久,重以彦虎奔扰,益不堪命,旦夕望我军如时雨。比至,各城阿奇木伯克、阿浑、玉子巴什各携潼酪,持牛羊来犒师。

四年,锦棠既定喀城,以次巡历叶尔羌、和阗。凡西人侨居其地者,英、乳目、阿喇伯十余人,印度 温都斯坦五千余人,咸服其勇略,称为「飞将军」云。

(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划线标点
标点国王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Parents and Kids
Ambition
标点游戏
如何巧解初中英语中的对划线部分提问
有趣的标点
新目标七年级下期末句型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