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

2014-04-08 10:41胡启海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模因英语课堂话语

胡启海,潘 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05)

一、模因论及其语言模因研究现状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新进化主义的观点对文化传承进化现象和规律进行解释的新理论,其核心术语是模因。模因(Meme)这个词最初来源于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1]。就在道金斯提出模因概念之后不久,许多学者便秉承道金斯的观点,进一步探讨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并尝试建立文化进化的模因理论[2]。

模因通过复制、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文化的传播与人类遗传类似,它也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而语言的进化就是通过非遗传的途径进行的,而且速率比遗传进化快几个数量级[1]。目前,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研究正蓬勃兴起,模因一词也已被引入到语言学、社会学、文化等多个研究领域。

对模因论的研究在我国国内起步相对较晚,但基于摸因论的研究一开始就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桂诗春教授指出,模因、大脑和文化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值得我们去深入讨论。何自然教授自2003年提出“模因”译名以来,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3]。之后,何教授又据此提出了“语言模因论”,该理论以模因论的视角来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为语言研究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这使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语言的使用及传播等问题。因此,语言模因论的提出也迅速发展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因为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4]。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从模因论出发提出了许多新的视角。许多学者分别从模因与翻译、文化、修辞、外语教学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模因论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然而在国内模因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仍然受到质疑,模因论的系统性还不完善,国内学者对模因论与语言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从模因论和顺因论的视角来探讨外语课堂教师话语行为的研究成果少见。因此,本文基于模因论和顺应理论来阐释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特征、功能及其教师话语对课堂语境的顺应,并根据模因论和顺应论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优化进行阐释,为职前职后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二、模因视角下的教师话语特征

根据道金斯的观点,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模因存储于大脑,也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出去,如语言中的模因就可以在课堂知识传授中体现出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师话语把所要表达的信息在课堂中复制、传播给学生。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复制、传播的时候,模因也就形成了[4]。而在英语课堂上的教师话语即是指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师生之间互动性的语言,也是是用来传播教师意图的语言模因,这种教师话语模因通过复制再传播到学生的大脑之中。

教师话语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模式,它的内容丰富,简洁明了。从目前我国英语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话语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1)从语音层面来看,教师话语体现为发音响亮、重音突出,语速较慢,一般语速低于正常语速(200WP M);(2)词汇方面,教师话语大多体现为实词小词使用较多,虚词大词使用较少,中性色彩的基本词汇使用偏多,缩写词和惯用语使用偏少;(3)句法和语篇方面,教师话语中所用句子结构简单,单句远多于复句,句型变化不多,主动语态多,被动语态少,较多使用第一人称和一般现在时态,其他人称和时态使用较少;(4)语码转换较多,比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同时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双语现象明显。

众所周知,教师话语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不仅是目标语的来源,也是管理课堂和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英语课是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学工具,而且还是给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正因为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的作用如此突出,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话语在课堂中的示范和组织作用。根据笔者实践教学经验和对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观察发现,一些优质的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还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对课堂有限时间的分布上,教师总体上把控课堂话语时间,同时根据课堂师生互动的语境,使用互动性语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二是教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多于封闭性问题;第三,师生反馈性话语多于评价性话语,同时积极性评价话语多于负面性评价话语;第四,课堂教师话语结构呈现多样性;第五,各话轮转换之间具有自然连续性。教师通过使用标准、恰当的语言作为示范语言。这种有效的起示范作用的教师话语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英语口语,并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因为教师言语行为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语言输入,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言模因和语言选择与顺应在课堂教师用语中相得益彰

维索尔伦提出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一个使用者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为了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要选择说话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为了选择顺应的语言,要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和语境而进行选择。这些语言的选择一般都是基于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个基本特征进行的[5]。其中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所有可能的选项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使交际取得成功。教师话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目的的语言选择过程,这样就决定了教师话语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

对于模因而言,语言既是模因的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模因。不管通过怎样的途径,语言中任何得到复制和传播的字词、短语、句段、篇章等都可成为模因。正是因为人们对语言进行不断的模仿、复制和传播,所以语言能够世代相传。如果某种语言不再为人们所模仿、复制和使用,那么它就必将被人类社会所淘汰。正如古一些少数名族的语言,由于其不再为人们所模仿、复制和使用,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在英语课堂教学和日常交际过程中,一些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通俗实用的话语信息却得到了广为复制和流传。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使模因得以在不同的语言中流传,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一些大量的新词酷语,人们争先模仿、复制,很快成为一种强势模因。如英语中的“gelivable(给力)一词就得到了大范围复制、传播、使用。不仅仅是在网络上,在现实生活中,“给力”“不给力”这两个词的人气也在飙升。在课堂上,学生们说“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老师们有时候也会说,“这堂课,学生真给力”。像“给力”这样新鲜的教师话语也是顺应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而使教师话语获得生动风趣的效果。

为了产生一些艺术效果,或是顺应各种交际语境的需要,人们会采用一些偏离常规的语言变异艺术,选择一些不合常规的语言,正如如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在《逻辑与会话》中所指出的那样[6],在会话交流中,如果说话人一方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就会产生一些特殊的会话含意,进而产生一些幽默风趣和不常规的变异语言现象,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模因的社会语用功能决定了它能否得到长久的传承。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模因传播的规律和特征,选择学生乐于模仿、复制与传播的语言模因,顺应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语言输入,从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

四、模因论视角下课堂教师话语的优化

英语课堂是学生语言学习的环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语言交流和学习的活动场所,因此,在作为二语习得研究重要部分的课堂研究中,教师话语行为就是其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课堂行为。Heylighen[7]认为,模因的传递要经历周而复始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同化是指模因感染宿主(host),被其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是指模因在宿主大脑中停留的时间。表达是指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传输是指模因从一个宿主被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从教师话语方面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种交流对象。一是教师根据课堂语境创设合适的模因传播环境进行恰当的模因传递和模因表达,二是学生通过模因同化、模因记忆阶段来理解、接受教师话语模因,并最终通过教师话语模因来掌握课堂教师所传播的教学内容和交际目的。

根据模因传播理论在教师话语上的研究,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第一,教师话语要顺应模因传播规律,充分利用模因复制过程中变异的语言模因,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创造性模仿、复制新学的语言和结构;第二,教师话语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一切课堂行为都是模因引起的言后反应,为课堂互动和气氛调节提供理论支撑;第三,体现教学内容传授的过程性,更好地切分教师话语及其传播过程,为教师话语的改善提供依据。那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营造良好的模因传播环境,通过规范的教师话语将所授内容顺畅地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语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语言学习的自信心,并培养外语学习习惯和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课堂的教师话语不仅要顺应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利用适当的教学媒体丰富教师课堂话语服务。教师在给学生教师话语输入的同时,不仅要充分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师话语行为,还可以通过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言语行为和得体的非言语行为,以增加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活跃度与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学习目标语的信心,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避免学生负面情感的产生。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从教师话语中得到更多的信息。最终,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传递教学信息与并完成教学任务,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内容和课程标准,顺应英语课堂的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处理教学环节,形成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确保教学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王纯磊.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0.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1-209.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5]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Gricc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J.In Cole.P.&J.I.Morgan.Syntax and Semantics Vo1.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7]Heylighen,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A].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Association Internat.de Cybernétique,Namur)[C].1998.

猜你喜欢
模因英语课堂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