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莹保台思想探析

2014-04-10 15:05白云扬
史志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澎湖

白云扬

姚莹保台思想探析

白云扬

台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台湾的防守问题成为近代中国的重大国防难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姚莹成功地保卫了台湾。通过研究,发现了姚莹保台思想的主要内容:重视“人和”;强调主次结合的全面防御;重视制海权;主张“闵台一体,澎湖尤重”的联合防御。以此尝试探索近代台湾防务的发展之路和发展特点。

姚莹 台湾 海防

在近代中国的沉沦中,“孤悬海外”又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的台湾为列强所垂涎,台湾的防务问题随之提上日程。姚莹是鸦片战争中的抗英保台名将,其保台思想及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研究姚莹的保台思想,有助于看清近代中国的保台心路历程,并可为我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资料。

姚莹(1785年—1853年),号展和,字明叔,又字石甫,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三年进士,近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春,任台湾知县。道光元年(1821),署海防同知、噶玛兰(今台湾宜兰)通判。道光十七年(1837),升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由于长期在台湾供职,姚莹对台地情势了如指掌,他又是主张“开眼看世界”的积极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十分关心西洋情况,自嘉庆年间即多方了解西方情况,“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1](c5,P13)。正是有这样的知识和阅历,使姚莹走在同时代官员集团的前列,挑起了抗英保台的重担。

姚莹高瞻远瞩。1824年夏秋间英船曾在台湾海面游弋盘桓了半年之久,对台湾进行测绘工作,已表明了垂涎之意。当时在台湾任职的姚莹就此忧虑地说:英国人“海道既熟,又见我海防之疏,水师之懦,忽起异谋,能保无他日之忧耶”[1](P412),林则徐赴粤查禁海口事件后,姚莹对英国军事侵略十分警惕,认为“夷情狡谲,绝其贸易,有事用兵,此亦事势之必然者。”1839年9月4日,英国军舰“窝拉疑”号在九龙湾炮击中国师船,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此后,英军攻厦门、陷定海,屡屡窥伺台湾。清廷也注意到了台湾的防务问题,1840年8月上旬,道光帝向闽浙总督连发上谕:“台湾府准备事宜,在藉前任提督王得禄,最为熟悉,或有应行商酌之处,着即飞檄该镇道与王得禄同心协力,以资保卫。”“台湾孤悬海外,防堵事宜,尤应准备。着该督飞饬该镇道等遵奉前旨,与前任提督王得禄,同心协力,加意严防,毋稍疏懈……”[1](P29)作为地方军政长官,姚莹积极筹划台湾防务。

然而当时台湾防御的状况是令人绝望的,当时台湾的行政地位是隶属于福建省的台湾府,驻扎兵力共计14000人,其中水师3000人,分守诸厅县142讯及17处海上口岸,兵力不敷使用。水师船只不到百艘且俱属木质,老旧不堪。水陆两军武器原始落后,根本不是工业革命后船坚炮利的英军蒸汽铁甲战舰的对手。

但就是在这样不利的状况下,姚莹不畏困难,慨然担负起保卫台湾的重担。从1840年到1842年,英军屡次进犯台湾,均被击退,战绩辉煌。仔细研究他的筹防历程,可以提炼出以几点:

首先,团结第一的“人和”思想。

当时,威胁台湾安全的首要因素是台湾内部的矛盾。台湾历来镇道不和,官员间的协作能否经受起战火的考验,实不可知;无业游民众多,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强敌压境的严峻形势下,游民问题势必成为台湾防务的未知因素。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是保卫台湾的首要问题,所以,姚莹首先努力克除流弊,加强团结。

台湾总兵达洪阿,满洲镶黄旗人,性格固执,傲慢自大,难以相处。姚莹至台,彼此“亦有龃龉”,提督王得禄与达洪阿关系也很紧张。姚莹曾经感叹:“惜同事武人,不知方略,性复矜猜,不洽舆情,为可虑耳!惟有委屈善全,期无偾事,然亦极费经营矣”[1](c7,P132)。为顾全大局,姚莹多方忍让,以诚相待,同时努力化解达、王二人间的嫌怨,终于使得二人信服。达洪阿感慨地对姚莹说:“武人不学,为君姑容久矣,自后诸事悉听君,死生福祸愿与共之”,于是与姚莹结为兄弟,分守台岛南北,而王得禄则自告奋勇,率兵三百出驻澎湖。这样,台湾官员集团团结抗敌的局面初步形成了。

鸦片战争时期,台湾守军兵力薄弱。“台湾当时只设一府,但地域辽阔,相当于内地数府。清政府在台湾设有一镇,水陆官兵包括驻在澎湖的一协清军约1.4万余人,在台湾本岛的清军,水师只有安平一协及艋岬参所辖,兵力不到0.3万人,分守十七处口岸,兵力不敷分布,陆师兵力也只有数千人,分守郡城内外及诸厅县的142汛。只能勉强维持地方,无法集中兵力攻战”[2](P37),如果从内地调兵,一则没有制海权,大规模跨海调兵,十分危险;二则台湾经费紧张,难以给养新调之兵;三则内地兵不服水土,不识地理,战斗力值得怀疑。而当时众多的游民又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一旦战争爆发,外忧波及内患,台湾的防卫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姚莹分析后认为“台地人心浮动,游民最多,无事之时,尚图造谣蠢动,兹值逆夷滋扰宵小不免生心”。但他又认识到,“台人浮动,易为乱,而亦为义。驾驭贵合机宜,爵赏不可吝惜,得其心,庶得其力”,主张“必须多雇乡勇,既得防夷之用,亦可收养游手,消其不靖之心”。他经过仔细斟酌,推行团练政策。更发“印谕数百道,委员交各路义首,庄耆申约联庄,添练壮勇”,将民众组织成为团练,使得无业游民衣食有资,既免为歹人所煽动利用,又能成为抗敌的强大后备军。经过努力,到1842年3月,“各属陆续册报练勇四万七千一百有奇”[3](c3,P3)“家自为守,人自为兵”[1](c2,P9)化弊为利,形成一支强大的抗敌力量,姚莹组织民众抗敌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此外,台湾“孤悬海外”,历来海盗颇多,其中不少人又从鸦片贸易中获利。战争开始后,英军首领璞鼎查以重金收买汉奸,这些人见利忘义,勾结敌人,充当内应。汉奸暴乱事件屡次发生,例如:“台湾凤山县匪徒陈充叛乱,就是汉奸张从在广东与通夷奸民勾结,回台组织叛乱,作为英夷内应的结果”[2](P37)。对这样的汉奸势力,姚莹坚决予以打击,逮捕并镇压了大群汉奸分子,有效防止了外夷勾结内匪的可能。

其次,制海权思想。

战争伊始,姚莹即看到了制海权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此时夷务关重,制造大号战船,实为要著”[1](c4,P19),并建议“窃意造大舰必先储费,工价非倍于常例不可。而造船之人,又必习知洋面攻战者亲督之,乃能有用。诚能制巨舰十只,每船费以万金,期以半年,当可竣工。交提督大将领之,每舰更助以集成字号,及大中号同安梭,大白底船数十只,以为羽翼,庶可制敌取胜。至于师船用炮,不同平地,大至千斤足矣。通省各营如此者亦尚有之,可以简料,而用宪台自粤中携至夷炮十数门。”[1](c4,P12)他提出造巨舰大炮以拒敌于海上的积极防御主张。但在造舰基地厦门被敌军占领后,夺取制海权的目标已经无法实现。姚莹不得已退而求其次,采取“以陆制海”的方针,以海港为咽喉,阻敌入境。

姚莹提出要“严守口岸,不与海上争锋”[1](c7,P10)。他反对对沿海十七处口岸作兵力平均分配的防卫看法,主张根据港口地形的不同,作有主有次的防守,“统计勘办台湾郡城要口三处,曰平安大港、曰四草、曰国赛港。嘉义县要口一处曰树岑湖。彰化县要口一处,曰番仔,即鹿港外口。淡水厅要口二处,曰沪尾即八里岔口、曰大鸡笼。葛玛兰界外一处,曰苏澳。皆水势宽深。其余南北路次要小口九处,较为浅狭。鹿耳门昔称天险,自道光二年来,已成淤废,商船不能出入,故亦为次要。以上各口,共用防夷弁兵三千四百八十一名,屯丁二百名,乡勇二千一百六十名,水勇五百二十名,或配战船、商船,堵防海口;或在炮台、炮墩,日夕登陴。次皆常川在地之师。‘在对台湾沿海十七处口岸普遍设防的前提下,对安平、鸡笼、沪尾三口作重点防守’”[4](P24)。姚莹增修各口岸炮台,“在鸦片战争期间,17处口岸共修筑添设炮台50座、炮墩127座、炮位175个”[2](P38)。对部分港口,则采用因地形有警即塞港的方法,“毕使船不入港,火器有御,方为尽善守御之法”[3](c3,P4)。

最后,“台厦一体,澎湖尤重”的联防思想。

姚莹认识到台湾、澎湖、厦门之间的战略互依关系。没有大陆的支援,台湾防务的稳固无从谈起。澎湖群岛扼守台湾海峡,连通台湾与厦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澎湖为台、厦中流锁钥,亦属最要之区”。因此派遣大将王德禄率精兵三百镇守澎湖,并增修炮台,配置重炮,加强了澎湖的守卫力量。

在具体作战中,姚莹强调战术灵活,精于巧战。他根据敌舰“最怕火攻,最怕搁浅”的弱点,提出“设有来者少则击之,众则坚守,以计破之”的方针。他提出的战术主要有,“凭险埋伏”;“招募渔民假扮汉奸误导敌人,诱敌舰搁浅”等等。

通过姚莹等人的努力,台湾守备强固,屡次击败来敌。

1840年7月16日,英舰一艘在鹿耳门外窥伺,被驱逐。

1841年9月30日,英舰“纳尔不达”号来袭,被击退,触礁沉没。

1841年10月19日,英舰又来,仍被击退.。

1842年3月11日,英舰“阿纳号”来势汹汹,欲报复此前数番失利之辱,被诱搁浅,遭到歼灭。

在姚莹的指挥下,台湾保卫战屡获胜利。魏源赞曰:“一方巍然,夷船不敢再犯”。姚莹本人总结到:“伏思用兵之道,气不可馁,贵从容布置;言不可夸,贵切中机宜;谋不在奇,贵深明事势;人不在众,贵协力同心”[3](c2,P85)。其保台思想很值得后世认真研究。

当然,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即使作为时代先觉者的姚莹,对西洋文明的认识还停留在单纯的“船坚炮利”的军事表象层面。其御敌保台之术多着重于具体战术,但在战略指导方面,姚莹则深得中国传统兵法之要领,在整个保台斗争中,他从“人和制胜”和“扬长避短”的根本原则出发,筹划防御,获得了成功。

姚莹的保台思想与实践经过鸦片战争的检验,成为中国国防史上的精彩一页。

[1]姚莹.东溟文后集[Z].台湾文献丛刊.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3.

[2]王生怀.论姚莹抗英保台思想及其实践[J].安徽史学,2002,(2).

[3]姚莹.东溟奏稿[Z].台湾文献丛刊(第四十九种).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3.

[4]季云飞.鸦片战争期间姚莹“抗英保台”思想与实践[J].军事历史,1997,(1).

白云扬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讲师

(责编 畅 思)

猜你喜欢
澎湖
澎湖缘
会讲故事的澎湖
大陆航空首航台湾澎湖
澎湖公投,反对建“博彩特区”者大胜
宝岛之歌(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