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①

2014-04-11 04:39谷传华
关键词:智力创造力智慧

谷传华

( 华中师范大学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

智慧的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①

谷传华

( 华中师范大学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

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社会性问题的高级心理品质。智慧的探索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构成了人类自我反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这种探索和研究主要停留在哲学、宗教等领域。20世纪后期,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迅速兴起,特别是对成功老龄化、智力、创造性等问题的研究,智慧问题逐渐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当今,心理学领域关于智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智慧平衡理论”和“柏林智慧理论”为代表的外显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二是智慧的内隐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外显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建立的智慧学说,内隐理论则侧重于探究普通人的智慧观。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智慧,将智力、智慧与创造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智慧;内隐理论;外显理论

对智慧的探索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构成了人类自我反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这种探索和研究主要停留在哲学和宗教领域。在心理学领域,以“智慧”为主题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初,最早提到智慧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G. Stanley Hall,他将智慧看作个人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理想目标。20世纪后期,由于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的认知机能和积极因素进行了探索,智慧问题逐渐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②Glück, J., Bluck, S. Laypeople's conceptions of wisdom and its development: Cognitive and integrative view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 66(3): 321.;另一方面,随着对智力和创造力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那些有高智力和高创造力的人未必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甚至会阻碍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R. Sternberg甚至认为,没有智慧,这个世界也许很快就不复存在,至少人类居住的世界不会存在③Sternberg, R. J. A systems model of leadership: WIC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7, 62(1): 34.。这也促成了心理学家对智慧的研究兴趣。概括地说,心理学领域对智慧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内隐理论取向和外显理论取向④Sternberg, R. J. A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 2(4):347-365.⑤Sternberg, R. J. Human intelligence: The model is the message. Science, 1998, 230(4730):1111-1118.。内隐理论是指人们对于智慧以及有智慧的人通常所持的观念或心理表征,其目的是揭示普通人对智慧概念的理解;外显理论则是心理学专家们提出的智慧学说,其目的是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智慧定义。根据这两种取向对智慧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智慧。

一、智慧的外显理论

综观以往有关智慧的外显理论研究,人们主要从三个角度探讨了智慧问题:一是将智慧视为成年期人格健康发展的结果*Erikson, E. H.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New York: W. W. Norton, 1997.*McAdams, D. P., de. St. Aubin, E. Generativity and adult development: How and why we ca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U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8.;二是将智慧看作新皮亚杰主义所强调的后形式思维(postformal thinking)或辨证思维(dialectical thinking)的方式*Labouvie - Vief, G. Wisdom as integrated thought: Histor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cetives. In Sternberg, R. J. (Eds.) , Wisdom: Its natur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3 - 83.;三是将智慧看作智力的拓展形式*Sternberg, R. J. A systems model of leadership: WIC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7, 62(1): 34.*Sternberg, R. J. A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 2(4):347-365.。其中,Sternberg的“智慧平衡理论”和德国心理学家们的“柏林智慧理论”是第三种研究视角的代表。

(一)智慧平衡理论和柏林智慧理论

智慧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of wisdom)认为,有智慧的人通常会在价值观的调节下,运用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即在生活中获得的、不需明说而被实际应用的知识,如关于处世规则的知识),平衡多方面的利益(包括个人的、人际的以及个人之外的利益),适应、塑造或选择环境,以实现人们的共同利益。换言之,智慧是平衡不同的利益、反应或目标的成功智力*R. J. Sternberg著、王利群译:《智慧, 智力, 创造力》,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

Sternberg认为,智慧包括两种平衡,一是各种利益的平衡,二是对环境的各种反应之间的平衡,达到这两种平衡都要用到默会知识。人们对环境的反应也有三种:适应情境、改变情境、选择新的环境,最终做出哪一种反应要根据问题和情境的性质*Sternberg, R. J. Wisdom,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synthesized: A model of giftedness. The Routledge-Falmer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to gifted education, 2009: 255-264.。一个人行事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或社会的利益,即使再有创造性也很难说是有智慧的。同理,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如何适当地改变、选择和适应周围的环境,也很难说是有智慧的。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将智慧看作智力功能的扩展,强调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但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毕生发展心理学家Paul Baltes的领导下,德国柏林的Max Planck 研究所吸收了上述理论的精髓,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柏林智慧研究范式”(Berlin Wisdom paradigm),建立了近二、三十年来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柏林智慧理论。

在“柏林智慧理论”中,智慧被看作实用型智力(主要是个人拥有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经验)的一种高级形式、一个与生活事务有关的专门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关于生活意义与过程的各种知识和判断,它使个体在协调自身认知与动机、获得自身卓越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兼顾他人和全人类的幸福*Baltes, P. B., Staudinger, U. M. Wisdom: A metaheuristic (pragmatic) to orchestrate mind and virtue toward excell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122-136.。该理论中与智慧相关的专门知识涵义非常广,包括生活规划(如怎样设立和达到生涯目标)、生活管理(如怎样处理暴力、战争等社会问题)等方面,涵盖了与人生的意义和过程有关的所有主题。

(二)其他的智慧观

20世纪后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智慧观。精神分析学家倾向于把智慧看作人格发展的高级形式。Erikson认为,在人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老年期,如果一个人顺利通过了以前各个阶段的发展,或者能够对自己的得失成败进行成功地整合,他就会积极地回顾和反思自己的一生,获得充实和完满感,不畏惧死亡,进而形成智慧这种品质。他认为,智慧是个体“面对死亡时对生命本身的超然的、明智的关注态度”*Erikson, E. H.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New York: W. W. Norton, 1997.。但是,Erikson在晚年改变了自己的这种观点,认为“假如人类想要在他们的破坏性倾向中生存下来,智慧能够而且实际上必须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之前被获得”*Hoare, C. H. Erikson on Development: New Insights from the Unpublished Pap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Kohut则将智慧界定为“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稳定的人格态度,态度的形成是通过整合认知、幽默、对人生‘无常’的接受以及稳定的价值观体系而形成的。”*Kohut, H. The Search for the Self.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78.

认知心理学,特别是皮亚杰学派和新皮亚杰学派,认为智慧是一种逻辑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皮亚杰认为智慧具有适应性,这种适应表现为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过皮亚杰认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是人类智慧或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这种观点遭到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家的广泛批评。新皮亚杰学派进一步指出,智慧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级的认知发展水平——后形式思维。辩证性是后形式思维的基本特征,运用后形式思维,人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相对性,能够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Riegel, K. F. The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al operations. Human development, 1975(18):1-3.。新皮亚杰主义者发现,与不具有后形式思维能力的人相比,具有后形式思维能力的人不容易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并且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平*Riegel, K. F. The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al operations. Human development, 1975(18):1-3.。

此外,比较著名的外显理论还有智慧的功能理论和合成理论。前者认为,智慧至少具有五种功能:解决个人面临的问题;给他人提供建议;管理社会机构;对生命的回顾;自省,而且智慧有跨领域性,不同领域的功能相互依存*Kramer, D. A. Wisdom as a classical source of human strength: Conceptualization and empirical inquir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1inical psyehology, 2000(19): 83 - 101.。后者侧重探讨智慧的构成。Achenbaum 和Orwoll提出了智慧的合成模型,认为智慧包括九种特质:内省的自我发展,内省的自我认知,内省的自我完善,人际交往中的移情,人际交往中的理解,人际交往的成熟,自我超越,对人类知识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的认知,哲学或精神信仰*Achenbaum, W. A., Orwoll, L. Becoming wise: A Psycho-ger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Jo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91, 32(1): 21 - 39.。Ardelt则把智慧看作认知、反省与情感的统一体,其中,认知包括渴望“知道真相”、理解“现象和事物的深层意义”、理解人类知识的局限性等方面;反省包括对现实的清晰感知、不以自我为中心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事物的能力;情感则包括自我反省、开放的经验、共情或同情*Ardelt, M. Wisdom as Expert Knowledge System: A Critical Review of a Contemporary Operationalization of an Ancient Concept. Human Development , 2004( 47): 257 - 285.。智慧的目标则是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生存,搜寻适当的目标。

(三)智慧外显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在外显理论中,柏林智慧理论被认为对智慧的实证研究最有指导意义,它促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实证研究范式,即柏林智慧研究范式*Brugman, G. M. Wisdom and aging. Birren, In James E., Schaire, K. W. (Eds.),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006: 445 - 475.。在这种研究范式中,提出了一套智慧评估的标准:(1)关于生活基本技能的事实性知识,包括关于人性、生命周期的发展、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多样性、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方面的知识;(2)关于生活基本技能的程序性知识,包括解决生活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策略和灵感;(3)毕生发展的“情境化思维”(life-span contextualism),即不脱离特定的生活情境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从毕生发展的视角考虑问题;(4)价值观的相对性(value-relativism),即认可人们在价值观上的个别差异,同时平衡个人利益与大众利益;(5)应对生活不确定性的知识与能力,即正视自身对未来、现在和过去的各种不确定性,并学会应对和管理。上述方面汲取了有关专家的看法以及认知、人格乃至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比较全面的智慧评估标准。

基于这套标准,可以通过分析某些记录(如自传、日记)或实际的生活规划、生活管理、生活回顾等,对个人或群体的智慧行为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到目前为止,柏林智慧研究所集中探讨了个体的智慧相关知识和行为。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两难问题,如,“一位15岁的少女想马上结婚,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她周围的人又会怎么想,怎么做?”要求被试对该问题进行出声思维,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研究者将被试的回答进行录音和整理,再由各行各业的人组成的小组成员进行评分。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们还编写了更为客观的智慧评价方法。

柏林的心理学家们深入探讨了智慧的发展趋势。他们发现,个体的智慧水平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15-25岁)迅速提高,在中年期和老年早期(25 -75岁)趋于平稳发展状态,进入晚年(≥75岁)后智慧可能会达到极限,之后会呈下降趋势*Staudinger, U. M., Maciel, A. G., Smith, J., Baltes, P. B. What predicts wisdom-related performance? A first look at personality, intelligence, and facilitative experiential context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8, 12(1): 1-17.。但是,智慧的增长并不是只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只有综合协调多种因素,人们才有可能越老越有智慧。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智慧与人们从事的职业以及认知和人格都存在密切的关系。Smith等人发现,与自然科学家、建筑师相比,临床心理学家由于职业经历更多地触及生活规划、生活管理和生活回顾等方面,更有利于获得与智慧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水平的智慧*Smith, J., Staudinger, U. M., Baltes, P. B. Occupational Settings Facilitating Wisdom-Related Knowledge: The Sample Case of Clinical Psychologis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4, 62(5): 989-999.。不仅如此,研究结果还显示,智慧是认知、人格等心理功能的整合体,其中智力与人格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智慧的核心内容。

心理学家们还对提高智慧的途径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三种增强个体智慧的方法:一是自然法,即在一生中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而使智慧得到自然的增强,按照这种方法,一个指导者或父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拥有丰富的经验,其智慧也会不断增长;二是教学法,即教给人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而这些技能和方法正是智慧的组成部分;三是短期干预法,即通过有效的指导或专门的讨论,引导被试获得与智慧相关的知识*Brugman, G. M. Wisdom and aging.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006: 445 - 475.。Staudinger等人发现,让被试与他人对生活问题进行实际的对话,或者在想象中与他人进行对话,都可以收到提高智慧的效果*Staudinger, U. M., Kessler, E. M., Dorner, J. Wisdom in social context.In K. W. Schaie & L. Carstensen(Eds), Social structures, aging, and self-regulation in the elderly, New York: Springer, 2006: 33-54.。虽然智慧干预或提高的途径仍有待于更深入的探索,但已有的研究至少说明智慧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加以增强。

二、智慧的内隐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智慧内隐理论是普通公众对智慧的看法或观点。内隐理论将智慧看作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不是一种客观的标准。也就是说,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常会对智慧或有智慧的人的特征达成某种共识。因此,对智慧内隐理论的研究侧重探讨普通人对于“智慧”(wisdom)和“有智慧的人”(wise person)特征的理解或心理表征,以“发现”公众心目中的非正式理论。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大多让被试描述智慧的人,并对描述语进行分析,以考察人们的智慧内隐理论,要求被试描述的典型问题包括:(1)什么样的人被认为是智慧的?(2)历史人物以及被认为有智慧的著名人物的特征有哪些?(3)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被认为是智慧的?(4)在什么情况下自己才是有智慧的?

较早的智慧内隐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76年。Clayton收集人们用来描述有智慧的人的词语,要求被试评价词语之间的相似程度,并进行分析,发现了智慧的两个维度——情感与反思*Clayton, V. 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Wisdo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76.。Sternberg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智慧内隐理论的研究。他考察了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大学生对于智慧、智力以及创造力的内隐理论,并要求被试评价自己以及有关资料中所描绘的虚拟人物的智慧、智力和创造力水平,结果显示,人们拥有系统的关于智慧、智力和创造力的内隐理论,他们能运用内隐理论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Sternberg, R. J.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85, 49(3): 607 - 627.。Holliday等人采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人们心目中的智慧通常包括卓越的理解力、判断和沟通技能、一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谦虚等方面*Holiday, S. G., Chandler, M. J. Wisdom: Explorations in adult competence. Basel, Switzerland: S. Karger AG, 1986.。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智慧内隐理论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对于智慧特征的认识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他们各自所看重的智慧类型有所不同,男性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在工作方面有智慧,而女性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有智慧*Glück, J., Strasser, I., Bluck, S. Gender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theories of wisdom. 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 2009, 6(1): 27-44.。但是,有关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智慧内隐理论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产生了基本价值度量法(Foundational Value Scale)、自传体叙事(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等方法。基本价值度量法是让被试选定一个他们熟知且认为有智慧的人,列出这个人智慧的品质,然后进行分析。自传体叙事法则是让被试回忆他们认为有智慧的事件,并让被试通过讨论选出最有智慧的事件*Glück, J., Bluck, S., Baron, J., McAdams, D. P. The Wisdom Of Experience: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 Across Adulth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5, 29(3):197-208.。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也出现了智慧内隐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张卫东和董海涛考察了中国文化背景下成年人的智慧内隐观,发现中国人的智慧观包括了超脱谦和的处世风格、杰出的认知能力、出色的人际互动能力、丰富的知识与经验、非凡的自知和自控能力、良好的性格特质六个方面*张卫东、董海涛:《都市人智慧隐含理论的初步调查》,《心理科学》2003年第3期。。这与西方人的智慧内隐理论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智慧的内隐理论可能存在文化差异。

三、智慧研究的未来

从总体上看,智慧的外显理论、内隐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使智慧从哲学和宗教领域延伸到心理学领域,成为广受关注的心理学研究问题之一。智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与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都密切相关。但是,有关的研究尚未从根本上揭示智慧的本质,对智慧的结构、智慧与其它各种心理品质的关系、智慧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有关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智慧理论特别是智慧的外显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假说,仍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就未来的走向来看,智慧研究,包括智慧的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研究,近年来有了长足进步。首先,人们开始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智慧的本质和深层内涵。200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启动了一项关于智慧的性质和效益的综合性研究项目。该项目被称作“智慧界定工程”(Defining Wisdom Project),其目标是集合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以及物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力量,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智慧,以推动智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建立智慧科学奠定基础。

其次,智慧研究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近几年,人们尝试将智力、智慧与创造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Sternberg发现,目前社会上存在封闭的人才选拔系统,对人才与能力的界定往往局限于狭窄的传统智力理论,而忽略了智力与创造力、智慧三个方面的结合。他整合了智力、创造力和智慧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领导理论提出了WICS(wisdom,intelligence,creativity,synthesis)领导能力模型*Sternberg, R. J. Human intelligence: The model is the message. Science, 1998, 230(4730): 1111-1118.。在WICS模型中,智力、智慧、创造力这三个成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结构上来看,智力是创造力、智慧的基础,而智慧源于成功智力和创造力,它通过平衡长期与短期、个体与人际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来实现共同利益。从作用上来看,创造力产生新的思想和行动,智慧则确保这些思想是为了实现人们的共同利益。因此,综合考虑三者的理论可以更好地揭示智慧的性质及其与其他心理结构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智慧的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研究,也具有更明显的社会价值。它代表了未来智慧研究的一个方向。

Explicit Theory and Implicit Theory of Wisdom

Gu Chuanhua

(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CCNU),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

It was not until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at wisdom began to arouse the interest of Western psychologist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wisdom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big categories: the studies based on explicit theory of wisdom such as the representative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 and “Berlin wisdom theory”;and the studies based on implicit theory of wisdom. The explicit theory is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sts about wisdom. The implicit theory is the concept of the wisdom among ordinary peopl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wisdom with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 future research of wisdom.

wisdom; implicit theory; explicit theory

2013-12-02

谷传华(1974—),男,山东济南人,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

①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项目(CDA110106)和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探索创新项目(2010-A04)的阶段性成果。

B848.5

A

1001-5973(2014)01-0118-06

责任编辑:时晓红

猜你喜欢
智力创造力智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