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续)

2014-04-14 21:45曾枣庄
关键词:苏轼

曾枣庄

(四川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苏轼与江苏士人有较特殊的关系,笔者曾对苏轼与孙洙、蒋之奇、单锡、单锷、邵迎、苏舜举、颜太初及其子颜复、郏亶、张天骥、秦观、张耒等江苏士人的交游做过探讨[1],为了全面反映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情况,将用续篇对苏轼与丁宝臣、徐积、朱长文、王观、丁隲、刁约、孙觉、刘庠、陈师道等人的交往情况做进一步探讨。

丁宝臣

丁宝臣(1010—1067)字符珍,晋陵 (今江苏常州)人。景祐元年进士及第,为峡州军事判官、淮南节度掌书记、杭州观察判官。徙知剡县、端州,迁太常博士。侬智高攻广西,城陷失守,坐贬黄州。后复太常丞、监湖州酒税,知诸暨县。为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御史知杂苏寀劾其弃城事,出通判永州。方待阙于晋陵,以治平四年四月卒,年五十八。丁宝臣为欧阳修所知,有歌诗唱和,方回称其《和永叔新晴独过东山》诗“万树绿初染,群花红未然。阴岩犹贮香,暖谷自生烟。妇汲溪头水,人耕草际田”之句,“甚工致”[2]卷二三。著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迹见欧阳修《集贤校理丁君墓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五)、王安石《丁君墓志铭》(《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一)。

苏轼登上文坛不久,丁已去世,故无直接交往。但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反映了他们的间接交往以及对丁的仰慕:“右,欧阳文忠公为峡州夷陵令日所作《黄牛庙》诗也。轼尝闻之于公:‘予昔以西京留守推官为馆阁校勘,时同年丁宝臣元珍适来京师,梦与予同舟泝江,入一庙中,拜谒堂下。予班元珍下,元珍固辞,予不可。方拜,时神像为起,鞠躬堂上,且使人邀予上,耳语久之。元珍私念,神亦如世俗待馆阁,乃尔异礼耶?既出门,见一马,只耳,觉而语予,固莫识也。不数日,元珍除峡州判官。已而,余亦贬夷陵令。日与元珍处,不复记前梦云。一日,与元珍泝峡谒黄牛庙,入门惘然,皆梦中所见。予为县令,固班元珍下,而门外镌石为马,缺一耳。相视大惊,乃留诗庙中,有“石马系祠门”之句,盖私识其事也。’元丰五年,轼谪居黄州,宜都令朱君嗣先见过,因语峡中山水,偶及之。朱君请书其事与诗:当刻石于庙,使人知进退出处,皆非人力。如石马一耳,何与公事,而亦前定,况其大者。公既为神所礼,而犹谓之淫祀,以见其直气不阿如此。’感其言有味,故为录之。正月二日,眉山苏轼书。”[3]卷九三。

徐积

徐积(1028—1103)字仲车,楚州山阳 (今江苏淮安)人。治平二年登进士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七),因患疾不能出仕,屏处乡里,而四方事无不知晓。元祐初,以近臣举荐,授扬州司户参军、楚州教授。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崇宁二年,监西京嵩山中岳庙。卒,年七十六(王资深《节孝先生行状》)。政和六年,赐谥节孝处士。著有《节孝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现存《节孝先生文集》三十卷,附《语录》一卷、《事实》一卷。

徐积以孝行闻,苏轼与之有唱和,以历代隐士与文人比之,其《次韵徐积》云:“杀鸡未肯邀季路(《论语》载荷蓧丈人杀鸡为黍而食),裹饭先须问子来(当为子桑,事见《庄子》)。但见中年隐槐市,岂知平日赋兰台(见宋玉《风赋》)。海山入梦方东去,风雨留人得暂陪。若说峨眉眼前事,故乡何处不堪回。”[4]卷二十三

《东坡志林》卷二云:“徐积字仲车,古之独行也,于陵仲子不能过。然其诗文则怪而放,如玉川子,此一反也。耳聩甚,画地为字乃始通语,终日面壁坐,不与人接,而四方事无不周知其详。虽新且密,无不先知,此二反也。”后人对其诗文评价颇有差异。清人贺裳举其《送王潜圣》“关西夫子虽迟暮,行笑行吟正安步。菑川海上牧羊儿,解说公孙放豚去”,《和路朝奉新居》“勤穿冻地缘栽竹,喜占明窗为著书”,称其磊落中有风度,雄快劲正,具有唐人风韵 (《载酒园诗话》、《历代诗发》卷二六)。而王士禛《跋徐节孝集》却谓徐积之文“率拙而碎,殊不成章,诗尤多笑柄”。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列举其《月食》《大河上天章公顾子敦》《李太白杂言》诸诗,谓蹊径浅露,无律无节,空自叫嚣。《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雅俗兼陈”,瑕瑜互见,“奇谲恣肆,不主故常”,“纵逸自如,不可绳以格律……而大致纯正”[5]卷一五三。这一评价,褒贬较为确切。

朱长文

朱长文(1039—1098)字伯原,苏州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嘉祐四年进士,以病足不肯试吏,筑室乐圃坊,读书为学,自得其乐,与徐积、陈烈号称“三先生”。元祐元年六月二十五日苏轼有《荐朱长文札子》,称其以“堕马伤足,隐居不仕,今三十年,不以势利动其心,不以穷约易其介,安贫乐道,阖门著书,孝友之诚风动闾里,亷高之行著于东南,本路监司、本州长吏前后累奏,称其士行经术,乞朝廷旌擢差充苏州州学教授。未蒙施行。近奉诏中外臣僚自监察御史已上并举堪充内外学官二人。此实朝廷博求人方,广育士类之意。如长文者,诚不可多得。其人行年五十余,昔苦足疾,今亦能履。臣等欲望圣慈褒难进之节,收久废之材,量能而使之,特赐就差充苏州州学教授。非惟禄饩赒养一乡之善士,实使道义模范彼州之秀民。”[3]卷五十三

元祐中,除秘书省校书郎、许州司户参军,充苏州教授。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枢密院编修。元符元年卒,年六十。

长文博学强识,论文先经术而后辞藻,于六经皆有辨说,《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在南北宋间,与徐积齐名,然积之学问主精研事理,长文之学问主博考古今;积之文章多怪伟骇俗,长文之文章多平易近人,其所造则各有不同”[5]卷一五五。

朱长文著有《乐圃文集》一百卷,建炎兵火后散失,其侄孙朱思于南宋绍熙间搜访遗佚,编为十卷,名曰《乐圃余稿》[6]序。除文集外,还著有《秋通志》二十卷,今已佚;现存《易经解》一卷、《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墨池编》六卷、《琴史》六卷。《全宋诗》卷八四四至八四八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二〇二四至二〇二六收其文三卷。事迹见张景修《朱公墓志铭》[6]附、《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王观

王观 (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如皋 (今属江苏)人,一作海陵 (今江苏泰州)(《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人。在太学有文名。与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授单州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元丰间迁大理寺丞,知江都县。累官翰林学士,尝因赋应试制词《清平乐》,宣仁太后以其词近亵狎,罢职贬谪,故又号王逐客。著有《扬州赋》一卷。擅长作词,王灼《碧鸡漫志》云:“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其词作内容狭窄,格局褊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谓其“词格不高,以‘冠柳(柳永)’自名,则可见矣”[7]。其词在构思造语上颇具特色。其《庆清朝慢》词,描写早春物候及女子结伴踏青情景,全用白描功夫,不显斧凿痕迹,清隽昳丽,深为时人欣赏,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以为“风流楚楚,词林中之佳公子”,远过柳永之作。《天香》词描写冬日萧瑟景致,却欢快热烈,无半点酸寒憔悴之意。《卜算子》词清新典雅,取譬奇警,以江南青山喻女子的“眉眼盈盈”,十分动人。也能诗,其《游侠曲》《莫恼翁》二诗,时人谓有唐人乐府风韵。

丁隲

丁隲 (?—1094)字公黙,武进 (今江苏常州)人。少从胡瑗学,与张巨、蒋之奇、胡宗愈为四友。与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不肯行新法几近二十年,人多称之。论朱光庭曲奉权要,推行法令,党附程颐,倾败善类;五上章论何正臣治狱残酷,巧诋刻深,甚于党锢。以苏轼、曾肇、孔文仲等荐,除太常博士。苏辙《丁隲太常博士制》云:“朕方出滞淹,以修庶政,举廉退以靖风俗。以尔学有本原,声闻东南,一时交游,皆致位通显。而循黙自守,浮沈管库将二十年,不以为耻。奉常礼乐之地,教化所从出也,因其职事而施尔旧学,朕将观焉。”[8]卷二七因此,他被指为苏党。元祐二年,为右正言。三年,改左正言,出知处州,移宿州。七年,擢司封员外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五)。九年,因食河豚而卒。丁隲长于《易》《春秋》,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七),已佚。

刁约

刁约 (994—1077)字景纯,润州丹阳 (今属江苏)人。少时刻苦学问,能文章。应举于京师,与欧阳修、富弼声誉相高下。天圣八年 (《施注苏诗》作“二年”)进士及第,为诸王宫教授。宝元中,入为馆阁校勘。庆历初,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为集贤校理、勾当三馆秘阁。四年,坐苏舜钦进奏院祠神饮酒事,出通判海州。皇祐中,权吏部南曹,为开封府推官。至和中,提点京西刑狱。嘉祐初还朝,判度支院,直史馆。为两浙转运使。又判三司盐铁院,提点梓州路刑狱。八年,再判盐铁院。治平中,出知扬州,徙宣州。熙宁初,判太常寺。致仕归,筑室润州,号藏春坞,藏当世名人诗词于其中,宾客故人常盈其门。

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云:“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年抛造物陶甄(陶制器皿)外,春在先生杖履中。杨柳长齐低户暗,樱桃烂熟滴阶红。何时却与徐元直,共访襄阳庞德公。”[4]卷十一前二句写他在藏春坞前有冈皆种松,中四句写其隐居生活,末二句写自己想象三国时的徐庶(元直)访庞德公那样去访问刁景纯的藏春坞。

刁约于熙宁十年卒,年八十四。苏轼《哭刁景纯》首叹自己比刁晚生四十余年还能“见此老”:“读书想前辈,每恨生不早。纷纷少年场,犹得见此老。”次赞刁之风节、诗风,为人厚而待己薄:“此老如松柏,不受霜雪槁。直从毫末中,自养到合抱。宏材乏近用,千岁自枯倒。文章余正始(三国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年号,实指整个曹魏后期的诗风),风节贯华皓。平生为人耳,自为薄如缟。是非虽难齐,反复看愈好。”继写自为杭州通判时与刁之交游:“前年旅吴越,把酒庆寿考。扣门无晨夜,百过迹未扫。但知从(庞)徳公,未省厌丘嫂(刘邦微时,与客过其嫂,家食,嫂厌)。”末以伤刁之卒作结:“别时公八十,后会知难保。昨日故人书,连年丧翁媪(景纯妻先亡)。伤心范桥水,漾漾舞寒藻。华堂不见人,瘦马空恋早。我欲江东去,匏樽酌行潦。镜湖无贺监(贺知章),恸哭稽山道。忍见万松冈,荒池没秋草?”[4]卷十五又有《祭刁景纯墓文》:“嗟我少君,四十二岁,君不我少,谓我昆弟。今我巳老,鬓须苍然。君之永归,不为无年。我独何憾,过期而哭。人之云亡,哀此风俗。渉江而东,宛其山川。顾瞻万松,蔚乎苍芊。尚想松下,幅巾杖屦。迎我于门,抵掌笑语。岂其忽焉。敛兹一坟。俛仰空山,草木再春。平生故人,几半天下。纷然日中,掉臂莫夜。我非至人,心有往来。斗酒只鸡,聊写我哀。”[3]卷九十一

苏轼与刁约唱和颇多,苏轼诗集中有《刁景纯赏瑞香花,忆先朝侍宴,次韵》《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隠,醉归,呈景纯》《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从《景纯复以二篇,一言其亡兄与伯父同年之契,一言今者唱酬之意,仍次其韵》还可看出他们实为世交:“灵寿扶来似孔光(孔光为汉太师,赐灵寿杖),感时怀旧一悲凉。蟾枝不独同攀桂(其亡兄刁绎与苏轼伯父苏涣同年及第),鸡舌还应共赐香(同为尚书郎,尚书郎含鸡舌香奏事)。等是浮休无得丧(《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粗分忧乐有闲忙。年来世事如波浪,郁郁谁知柏在冈(点归隐)。”

孙觉

孙觉 (1028—1090)字莘老,高邮 (今属江苏)人。从胡瑗受学。皇祐元年登进士第 (《嘉靖维扬志》卷一九),调合肥主簿。嘉祐中,选为馆阁校勘。神宗即位,直集贤院,为昌王府记室。尝为王作《富》《贵》二箴,擢右正言。出通判越州,复右正言,徙知通州。熙宁二年,召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忤王安石,出知广德军,历知湖、庐、润、苏、福、亳、扬、徐诸州。知应天府,召为太常少卿,改秘书少监。哲宗即位,兼侍读,迁右谏议大夫。进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以疾请罢,提举舒州灵仙观。元祐五年卒,年六十三。绍圣中,以为元祐党人,夺职追两官。徽宗即位,复官职。

孙觉明经术义理之学,尤长于《春秋》,论议精严(《郡斋读书志》卷三)。其《题范公堂》诗记述范仲淹为官廉直,与长官争辨狱事曲直,表达对范的景仰之情。何汶亦谓其“千里暮山横紫翠,一钩新月破黄昏”为宋诗警句 (《竹庄诗话》卷二四)。

苏轼与孙觉关系密切,有关孙觉的诗文极多,常共同署名上奏状,轼又草《孙觉可给事中敕》,对孙评价甚高:“文学论议,烛知本原。谏省东台,久从践历。”又曾为作《墨妙亭记》:“熙宁四年十一月,髙邮孙莘老自广徳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3]卷三十五诗则有《宿余杭法喜寺后绿野堂,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用将之湖州戏赠原韵寄莘老》《赠孙莘老七绝》《莘老葺天庆观小园,有亭北向,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次韵孙莘老见赠,时莘老移庐州,因以别之》《和孙莘老次韵》《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入京应举》《李公择过髙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赏花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以戏公择云》《孙莘老寄墨四首》《次韵孙莘老斗野亭寄子由在邵伯堰》等。

刘庠

刘庠 (1023—1086)字希道,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以岳父蔡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与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知历阳县。英宗即位,累迁秘书丞、太常博士,为高密广平院教授,除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立,擢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兼提举国子监。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真定府,召知开封府。因与蔡确争廷参礼,出知太原府,移成都府、秦州、虢州、江宁府、滁州、永兴军。元祐元年,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寻卒,年六十四。

苏轼为刘庠草《刘庠赠太中大夫敕》:“国以求贤为先,士以得时为急。士既难进而易退,时亦难得而易失。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古人之叹,复见于今。故枢密直学士、朝议大夫、知渭州刘庠才备徳博,器远任重,逮事三朝,出入二纪。英祖、神考实知其人,而刚毅朴忠,率不少贬。肆朕嗣位,畴咨故老,如庠等辈不过数人。方当召用,命不少假,使九原而可作,虽百身其何赎。”[3]卷一0六

刘庠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议三十卷,已佚。事迹见吕陶《枢密刘公墓志铭》(《净德集》卷二一)、《宋史》卷三二二本传。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自幼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巩大器之,遂留受业。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不复仕进。元丰四年,曾巩奉诏修五朝史,荐入史馆为属,以无官职未果。元祐二年,苏轼等举荐,起为徐州教授。未几除太学博士,言者论劾其在官乞假私出南京会见苏轼,复罢为徐州教授。五年,改颍州教授,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绍圣元年,坐苏轼党,谪监海陵酒税。调彭泽令,不赴,家居六年。元符三年,召为秘书省正字。建中靖国元年,扈从南郊,受寒疾而卒,年四十九。著有《后山集》二十卷,含诗六卷、文十四卷,政和年间由其门人魏衍编纂成集。南宋绍兴时又有人增补诗文及其他著作,另编为《后山集》十四卷、《外集》六卷、《谈丛》六卷、《理究》一卷、《诗话》一卷、《长短句》二卷,共三十卷,现两种版本均存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本传)。宋任渊编有《后山诗注目录年谱》一卷。

世有“苏门四学士”或“苏门六君子”之说。苏轼《与李方叔书》云:“顷年于稠人中骤得张、秦、黄、晁及方叔、履常。”[3]卷七十七

宋人邵浩《坡门酬唱集引》云:“取两苏公兄唱弟和及门下六君子平日属和两公之诗,摭而录之,曰《苏门酬唱》。”宋人(传为陈亮)编有《苏门六君子文粹》。两书都把陈师道列入“苏门”。今更有人称陈师道“出自苏轼门下”,为苏轼“门生”。虽事出有因,奈何陈师道本人不承认,他认为自己文师曾巩,诗师黄庭坚,而与苏轼只是主客关系,不是“师弟子”关系。

苏轼与陈师道的交游前后有四次。

第一次是在熙宁末、元丰初苏轼知徐州时,苏轼42岁,陈师道25岁。时黄河泛滥,苏轼组织徐州军民抗洪有功,受到朝廷嘉奖,遂建黄楼以刻奖谕敕诏,“使其客陈师道以为之铭”,这就是《后山集》的《黄楼铭》[9]卷一七。苏轼在徐州任上,与黄、秦诸人均有唱和,而遍查苏、陈二集,这时二人却无唱和之作。

第二次是元丰末、元祐初。元丰八年十二月苏轼以礼部郎中自登州被召还朝,同月迁起居舍人。时陈师道寓居京师陈州门,为苏轼还朝深感兴奋,其《秋怀十首》云:“翼翼陈州门,万里迁人道。两泪落成血,着木木立槁。今年苏礼部,马迹犹未扫。昔人死别处,一笑欲绝倒。”前四句悲苏轼昔日之贬,后四句喜苏轼今日之还,欣喜之情,跃然纸上[9]卷二。时苏辙亦以右司谏召还,陈作《赠二苏公》诗,盛赞三苏父子:“岷峨之山中巴江……异人间出骇四方。严(君平)王(褒)陈(子昂)李(白)司马(相如)扬(雄),一翁(苏洵)二季(苏轼兄弟)对相望。”[9]卷三谓三苏父子可与上举“异人”相望于千载。元祐二年四月,苏轼与傅尧俞、孙觉同上《荐布衣陈师道状》,称其“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若将终身,苟非其人,义不往见。过壮未仕(时陈三十五岁),实为遗才。欲望圣慈,特赐录用,以奖士类。”[3]卷五十三

第三次是在元祐四年五月,只有几天时间。当时朝廷内部党争激烈,苏轼不安于朝,乞外任,被命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途经宋州,陈师道时任徐州教授,越境来见。不仅到商丘见苏轼,而且一直把苏轼 送 到 宿 州[3]附“东坡先生年谱”(见 苏 轼 《与 陈 传 道书》)。

第四次是在元祐六年八月至次年三月苏轼知颍州时,这是苏、陈关系最为密切的半年,两人的唱和诗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分别载于《苏轼诗集》卷三四,《后山诗注》卷三。以后苏、陈未再见过面,只有诗文往来。元祐七年二月至八月,苏轼自知颍州改知扬州,陈师道作《上苏公书》,强调士要“终始不相负”,认为王安石所用多小人,“势在则欺之以为功,势同则夺之以自利,势去则背之以违害”,“用士当以王公为戒”[9]卷九。元祐八年八月苏轼知定州,陈师道作《寄侍读苏尚书》《寄送定州苏尚书》诗,有“一时宾客余枚叟”之句,以枚乘自喻,仍自称“宾客”而非“门生”。两首诗都劝苏轼早退,前首有“解记清波没白鸥”句,后一首有“海道无违具一舟”句,关切之情颇殷。绍圣初,苏轼贬官岭南,陈师道也以“进非科第罢归”,陈有《送吴(子野)先生谒惠州苏副使》诗,谓汉代卫青的势力衰落而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故人多去事去病,辄得美官,只有任安不去,陈以任安自任选喻,未负东坡。

从苏、陈交往过程不难看出,他们都十分推崇看重对方。就苏轼看,确有把陈“参诸门弟子间”(《宋史·陈师道传》)的想法。而陈师道却反复强调他不是苏轼的“门弟子”。陈《秦少游字序》云:“熙宁、元丰之间,眉山苏公之守徐,余以民事太守,间见如客。扬(州)秦子(观)过焉,丰醴备乐,如师弟子。”[9]卷十一这里说得很清楚,秦观对苏轼是执“师弟子”礼,而自己只是“以民事太守”,他们间的关系只是民与父母官、主与客的关系。

陈师道安贫乐道,学有根柢,是北宋绰有成就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为最著。其《答秦觏书》曾自述其学诗初无师法,后来见到黄庭坚诗,尽焚旧稿而从学焉,进而得作诗之法于杜甫。黄庭坚《答王子飞书》也称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他反对柔弱华靡的诗风,提倡刚劲直朴的风格,其《后山诗话》甚至于说诗歌创作“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这一看法与黄庭坚的创作主张相近,亦为后来江西诗派诗人所遵奉,故江西诗派诗人将他列为“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之一。

陈师道诗歌以杜甫诗为标榜,严羽《沧浪诗话·诗体》称其诗云“本学杜”。陈模《怀古录》卷上亦说《后山集》中似江西者极少,有一些诗“则不特不似山谷,亦非山谷之所能及”,“宛然工部之气象”,并列举其《妾薄命》《送内》《别三子》《忆幼子》等诗,谓学杜到了维妙维肖的地步,直可与杜甫《石壕吏》《无家别》诸篇相表里。其余像《寄外舅郭大夫》诗对远宦西川之外舅表示承问,方回《瀛奎律髓汇评》谓“后山学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劲,情味深幽”[2]卷四二。《示三子》诗叙述与久别的儿女重逢的喜悦,有“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之句,酷似杜甫《羌村》诗,《诗林广记》后集卷六引谢枋得云:“后山祖杜工部之意,著一转语,意味悠长,可与杜工部争衡也。”陈师道诗歌的长处是个性鲜明,风骨磊落,意境新颖,简洁峻峭。《妾薄命》以侍妾悲悼主人的口吻,悼念其师曾巩,设想巧妙,感情真挚悲痛,元刘壎《隐居通议》以为“深婉奇健,妙合绳尺,古今之绝唱”。《怀远》诗怀念远谪海南的苏轼,《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三引许印芳称其语至沉痛,“炼意炼格,俱高出时辈”。

陈师道受黄庭坚影响,做诗要“无一字无来历”,常常以学识为诗,讲究格律,往往追求学习杜诗形式,字锻句琢,韵高格严,《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其各体诗时说:“五言古诗出入(孟)郊、(贾)岛之间,意所孤诣,殆不可攀,而生硬之处,则未脱江西之习。七言古诗颇学韩愈,亦间似黄庭坚,而颇伤謇直。”[5]卷一五四近体诗学杜甫最为切似:“五言律诗佳处往往逼杜甫,而间失之僻涩;七言律诗风骨磊落,而间失之太快太尽;五、七言绝句纯为杜甫《遣兴》之格,未合中声。”像《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冰开还旧渌,鱼喜跃修鳞”,以句式精警而著称,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一〇谓其“极瘦有骨,尽力无痕”,“句中有眼”;《春怀示邻里》诗“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风翻珠网开三面,雷动蜂巢趁两衙”之句,《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评云“刻意劖削,脱尽甜熟之气”[2]卷六。但陈师道也有一些诗清新明快,风流华丽,像《放歌行》的“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浪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9]卷八,《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的“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9]卷四。但由于刻意求工,反而使得用意过于曲折,造语过于艰涩,损害了诗歌的艺术性。后人对此颇有微词,王世贞《艺苑巵言》卷四就批评其“勤勤有月与同归”“飞萤元失照”“文章平日事”“乾坤著腐儒”等句模仿杜诗,为“点金成铁者”。李调元《雨村诗话》称“后山诗则味如嚼蜡,读之令人气短”。

陈师道早年曾学文于曾巩,遂至终身服膺,其《观兖文忠公六一堂图书》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句。宋人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评陈师道文“简重典雅,法度谨严”,《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其文“简严密栗,实不在李翱、孙樵下”[5]卷一五四。南宋楼昉编《崇古文诀》卷三一收其序记书启多篇,给予很高的评介。如评《上林秀州书》云“非特议论好,读其文,气正词严,凛然有自重难进,不可回挠之势”;《与秦少游书》“委曲而不失正,严厉而不伤和,深得不恶而严之道”;《送参寥序》“首尾仅二百余字,而抑扬开阖,变态不一,最可贵也”;《思亭记》“节奏相生,血脉相续,无穷之意,见于言外”。

陈师道自谓能作词,其《书旧词后》曾自诩“他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观)、黄九(庭坚)”[9]卷十七。但实际上他并不擅长作词,精彩之作不多,王灼《碧鸡漫志》说陈无己“所作数十首,号曰语业,妙处如其诗,但用意太深,有时僻涩”[7]。陆游《跋后山居士长短句》也认为“陈无己诗妙天下,以其余作词,宜其工矣,顾乃不然,殆未易晓也”。他的词风格柔媚清丽,与其诗歌风格大不相同。

综上所述,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是广泛的,厘清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对于开发江苏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深化苏轼研究,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1] 曾枣庄.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

[2]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苏轼.东坡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苏轼.施注苏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永溶,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朱思.乐圃余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王灼.碧鸡漫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苏辙.栾城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陈师道.后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