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公安局:关于深化警务改革创新工作的探索

2014-04-16 14:22万秀奇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警务

万秀奇

(宜春市公安局,江西 宜春 336000)

宜春市公安局:关于深化警务改革创新工作的探索

万秀奇

(宜春市公安局,江西 宜春 336000)

当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各种“交织性”安全问题突出,亟待深化警务改革创新。宜春市公安局以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为着力点,以提升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着力深化警务改革创新,完善警务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服务方式,通过加强社会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建设,着力构建打防管控综合体系,推动信息化警务模式,狠抓执法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行服务型警务,建立多样化评警机制,健全警务保障机制和打造高素质警队。警务改革必须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坚持群众路线,树立新的维权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改革创新,牢固新的平安绩效观,围绕提升打击防控能力深化改革创新,紧扣新的核心价值追求,围绕保障公平正义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新的效能观,围绕警务升级转型深化改革创新,紧扣新的建警理念,围绕内涵式发展打造过硬队伍深化改革创新,有效促进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

治理现代化;警务改革;服务型警务;多样化评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全新的政治理念,对于推进中国警务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各种“交织性”安全问题突出;公安机关在警务体制机制和警务能力建设方面,正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采取突破性的改革举措来予以解决。因此,公安机关要切实增强“不改革创新就要停滞落后”的忧患意识,紧密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和公安机关担负的职责和改革任务,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的重大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警务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和公安执法制度等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制约公安事业发展进步的深层次问题。

一、警务改革创新的主要实践

近年来,宜春市公安局以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为着力点,以提升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着力深化警务改革创新,完善警务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服务方式,有效促进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该局多项工作获得公安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表彰。近年来全市公众安全感和公安满意度测评始终在全省前列。

(一)切实加强社会稳定和社会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建设

加强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实行情报信息专报机制,抓好重点人及重点群体的稳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全力确保重大节庆和敏感时期的平稳过渡,全市近年来没有发生有影响的政治案事件。建立以基层为主体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全面落实滚动排查、分级管控职责,对全市公安派出所、交警队、巡警队等基层所队调解室建设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并将调解工作向社区、农村警务室、治安岗亭延伸,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控制在源头。建立涉稳风险评估、协调处置机制。建立健全重大节庆活动、敏感期、重点项目建设等专项涉稳风险评估及涉及少数民族重大案事件专项协调处理机制,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及时妥善处置涉军群体、企业改制职工、银行协解人员、民办教师、上海垦民、三峡移民以及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一系列群访、聚集事件。

(二)着力构建打防管控综合体系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紧紧围绕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黑恶势力犯罪、涉枪涉爆犯罪、“两抢一盗”多发性侵财犯罪、“黄赌毒”等治安突出问题,以各类专项行动和治安整治为抓手,坚持长效打击整治与短期专项严打整治相结合,对各类违法犯罪发动凌厉攻势,相继摧毁了中心城区以周建平为首、易元忠为首,铜鼓县以熊新华为首,丰城市以任庆常为首,樟树市以邓统文为首、高安市以熊素龙为首的一批涉黑涉恶犯罪团伙,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坚持“管住人才能管住治安”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信息化管人”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警的共建”、“警维共建”、“警回共建”新路径,发挥出租车义务巡防作用,妥善处理在宜经商的维吾尔族、回族群众与当地群众的治安纠纷问题,该创新做法获得省厅“创意警务精品奖”二等奖。积极构建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建立等级巡逻防控机制,深入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在宜春中心城区开展“地网”工程建设,将其与“天网”工程对接,实现了室外监控和室内监控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中心城区的物防、技防能力,切实解决困扰商业经营者多年的难题。

(三)积极推动建立信息化主导型警务模式

大力推进公安“大情报”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在公安部组织的大情报三级联动实地测试中取得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二的好成绩;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已在全省率先通过公安部验收;社会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警用实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全省首个设区市实景三维应用平台;市局新的指挥中心改造工程年底将竣工,其功能性、信息化、科技化程度将步入全省设区市公安局先进行列;刑事技术、网络技术、技侦技术、视频技术一批信息化平台已经或正在建设,信息化高端应用和精准打击能力不断提升。

(四)狠抓执法规范化建设

坚持以制度促管理,以制度促规范。市局从岗位职责、行为规范、执法流程、管理规范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制度规范376项,逐步形成了执法规范标准体系。坚持强化执法监督,全面推行“三评两延伸”执法质量考评新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部案件网上录、网上办、网上审,各类行政、刑事和劳教案件一律从网上流转。为对接新《刑诉法》的实施,市局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执法办案场所使用管理规定。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实行干部使用和表彰奖励必须征求法制部门意见的监督制度。创新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创新推出执法背景调查和特殊执法对象的案后回访、看守所“光明电视台”等一系列人性化执法举措。2012年市公安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执法对象处罚前背景调查规定和特殊执法对象处罚后的跟踪回访办法》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优秀执法制度”。

(五)大力推行服务型警务

紧紧围绕提升户籍、出入境、消防、交通管理等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行“一站式”、“一窗式”、“一车式”、预约式、延时性服务,在全省首创低碳流动服务车,将公安业务服务工作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出入境服务中心开展受理、审批、证件签发等“一站式”服务,大大缩短了办事流程,特别是全国首创出入境模拟通关成为服务群众的一大亮点,省公安厅专门在宜春召开出入境工作现场会;开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并联审批绿色通道;合理布建车管服务点,开展“4S”型服务,车辆办牌由几天缩短到几分钟,省公安厅专门召开现场会推广;中心城区交警全面推广“喊话”交通管理模式,让群众时刻感到民警就在身边,以交警执法文明带动市民交通文明。市公安局行政服务工作作为唯一基层公安单位受到省委表彰,市局行政服务窗口被公安部授予 “全国公安机关优秀基层单位”称号。

(六)建立多样化评警机制

坚持做到把评判权交给群众,在全市公安机关开展“开门评警”、“双星互评”活动,打开大门访民意、敞开心扉听民声。在全国首创开展评选“十佳爱警市民”和“十大亲民警察”“双十评”和“警媒论坛”活动,成为全省一大亮点和品牌,《人民公安报》头版头条给予充分报道。在全省率先建立警务资讯服务访问中心,通过民情民意调查、警务工作回访、民声警务热线、便民利民服务、警务资讯发布、执法信息公开等功能,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警民交流互动,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目前,该中心已进行警务工作回访13.3万多人次,发送便民利民短信11万余条。

(七)建立健全警务保障机制

积极构建公安经费保障正常增长机制,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均实现了“收支脱钩,全额保障”,各县级公安机关民警加班补贴和职务套改工资已全部发放到位,公用经费保障也按新标准在全省率先落实到位。近三年,全市公安机关集中财力,先后投入资金约3.2亿元,以解决信息化建设、基层所队基础建设、执法装备配备等难题。同时,累计筹集资金近亿元,建成了全省一流的侦察业务大楼、出入境办证大厅、警察训练基地、警察室内训练馆、交警指挥中心、综合办案中心,特警支队、巡警支队、宜阳分局、国保职业据点等基础设施项目并投入使用。

(八)着力打造高素质过硬警队

始终坚持政治强警,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全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并推出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相继推出了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黄启才、曾凯、李明华、廖辉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成为近年来我省涌现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最多的设区市。始终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让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解决队伍中压级压职的问题。始终坚持素质强警战略,认真落实“轮训轮值、战训合一”模式,成立宜春公安文联,组织开展一系列警营文化活动,实现以文化警、以文润警、以文铸警,保持队伍旺盛的激情和磅礴向上的精气神。始终坚持从严治警方针,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政准则作为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制定出台贯彻落实的“十条要求”,着力改进调查研究、警卫工作,精简文山会海,厉行勤俭节约,市局工作会议次数、下发文件数、公务接待费用、公用经费均同比有较大下降。

二、警务改革创新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警务改革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改革创新要善于借势借力,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好一个度,这样才能有序推进,取得成功。

(一)必须坚持党委政府领导

警务改革创新涉及方方面面,仅靠公安部门一家难以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警务改革创新提供组织、人事、财政、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形成合力。

(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各地公安机关警务改革尚处于探索上升阶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这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用改革的思维谋划工作,善于用创新的办法突破瓶颈,本着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从有利于社会治理,有利于实现群众愿望,有利于警队建设出发,大胆试、大胆闯,创造独有的发展模式,打造具特色的公安品牌。

(三)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以往工作实践中,有些地方不顾实际,贪大求全,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一厢情愿地出台一揽子大而全的改革创新方案,用“新概念”装旧内容或穿新鞋走老路,导致一些改革创新之举虎头蛇尾,做夹生饭。各地经济发展各有差异,治安状况各有不同,警务改革创新必须要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要机械式理解上级改革导向,不生搬硬套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做法,不喊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不切实际的举措,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推开的一定要下大力气抓落实,使改革更加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更加赢得各方支持,真正起到推动公安工作的实效。

(四)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公安机关改革创新要始终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落脚点。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改革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多年来公安工作实践的结晶。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警务改革创新要始终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来,使人民群众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这样才有恒久的生命力,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警务改革创新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警务改革创新要适应世情、国情的变化,主动对接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按照“少碰体制、多建机制”的原则,科学谋划改革创新的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切实为做好维护稳定、守护平安各项工作及公安工作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树立新的维权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改革创新

1.着力提升情报信息预警和加工生成能力。进一步健全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制,着力构建高效灵敏的情报信息工作主渠道,建立以每日联勤会商、每周综合分析、每月视频调度为主体的情报信息综合会商研判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执政资源,增强预警信息加工和情报生成能力,实现信息实时传递、情报分析研判、警务决策指挥的无缝对接,做到见事早、预判准、反应快,坚决防止“神不知、鬼不觉”问题发生。

2.着力提升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维权为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源头化解、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上,主动前移维稳工作关口,依托街道社区和乡村组织建设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完善派出所、巡警队、交警队群众矛盾调解机制,深化警维、警回共建机制,最大限度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坚持开门接访,对涉法涉诉公安信访问题引导群众走法律途径解决,尽最大努力实现停访息诉、案结事了。

3.着力提升应急处突能力。要针对恐怖活动、各类突发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暴力案件呈现的新特点,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应急指挥、协同处置机制,着力完善应急处突预案,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加强反恐专门力量和应急力量体系建设,组织反恐处突演练,切实提高有效防范和稳妥应对能力,真正做到把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

4.着力提升网上斗争能力。充分发挥网上维护政治安全机制的作用,从加强网上监控处置、舆情引导、防范控制、侦查打击、技术反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完善虚拟社会管控机制,加强网上巡查,加强落地查控,严防网上恶意操作和有害信息传播,严防网上秘密勾连、煽动滋事。要积极推动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用网言网语提高舆情引导效果。

(二)牢固新的平安绩效观,围绕提升打击防控能力深化改革创新

1.继续做优立体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警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六张网”为骨架的打防管控一体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织密街面巡逻防控网、筑牢城乡社区村庄防控网、严密单位内部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加强治安卡口和区域警务协作网、强化技术视频防控网、完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网,织密视频“天网”、街面“地网”和摩托车电瓶车防盗网,发挥治安岗亭功能,最大限度把警力摆到街面、屯兵街头,实现警民协防、联防,提高见警率处事率,挤压违法犯罪空间。

2.继续做强信息、科技支撑。树立向信息化、高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理念,以抢占信息战、科技战、合成战制高点为依托,以建立“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数据“警务云”为核心,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社会信息资源、“三网”信息资源;完善警用地理、实景三维、视频卡口、社会信息采集、情报分析和视频作战等若干应用平台建设与运用,着力优化升级系统,实现人、事、物、案的自动关联分析;加大对刑事技术、技侦技术、网安技术、图侦技术、安防技术等高科技装备的投入,使信息作战平台和高科技装备成为精准打击犯罪的尖刀利器和杀手锏,进一步提升公安核心战斗力。

3.继续做实实有人口动态管理。牢固树立“管住了人就管住了治安”的理念,大力实施“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力整合、实时跟踪、全程记录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等信息,有效掌控其动态轨迹;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难题。以“底数清、控得住”为目标,积极探索重点对象联管联控工作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切实将有前科劣迹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以及有报复社会倾向人员等重点人员全部纳入管控视线,防止产生现实危害。要采取与少数民族同胞共建等方式,及时掌控外来新疆籍、藏区人员的动态,严防恐怖分子落脚藏匿或从事暴恐活动。

(三)紧扣新的核心价值追求,围绕保障公平正义深化改革创新

1.严密制度规范。紧扣各项执法关键环节,从实体和程序上进一步规范执法岗位标准、执法行为标准、执法裁量标准,完善并细化执法程序性规定和执法流程,进一步完善“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执法岗位责任追究制和案件质量终身责任制,将执法办案各个环节和责任落实都关进制度的“笼子”,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使执法办案民警不能为、不敢为。

2.全面推进警务公开。坚持以信息化促公开化,充分依托信息网络、媒介、资讯服务平台推动警务公开,将执法依据、程序、流程、进展、结果和裁判文书等信息,凡是能公开的,一律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向社会公众和特定对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努力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

3.探索人性化执法新途径。法律无情人有情,司法公正不仅体现在法律层面上,更关乎每一个当事人心理认同和法律信仰。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执法全过程,坚持从细微处入手,积极实践和探索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文明执法等举措,使人民群众通过公安执法活动,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温情,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4.强化执法监督。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行执法过程全网操作模式,发挥好执法监督平台、监管场所远程监控中心以及现场执法记录仪等监督作用,努力实现对执法活动全程、实时监督;紧紧围绕现场执法办案、办案场所建设使用等重点问题、重点环节,严格常态化执法考评监督,及时查漏补缺,有效防范执法问题发生。

(四)强化新的效能观,围绕警务升级转型深化改革创新

1.积极构建大指挥警务体系。充分发挥指挥中心龙头带动作用,由传统的以接警为主向接警与指挥处警转变,进一步减少指挥层级,加强路面警力与专业警力的协同,实现点对点、扁平化的指挥;积极推动多警种合成作战,一旦发生重大警情,确保做到情报预警、勤务部署、舆情引导、通信支持“四位一体”、同步联动,使指挥更加顺畅、反应更加快速、实战效能更加凸显。

2.积极推动主动式社区(网格)警务。以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为依托,积极推动实施主动式社区(网格)警务,实行“一区一警”、“一格一警”或“一警多格”的模式,对警力不足的派出所实行由机关民警挂点补缺,推动警务前移、警力下沉。把理顺基层所队体制作为深化改革强化基层基础的重点,进一步明确基层派出所和专业队的职责分工,给基层派出所松绑减负,让其将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治安防范、人口管理、信息采集、矛盾化解、服务群众等基础防范管控工作和维护辖区秩序上,让社区(网格)民警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种好“责任田”。

3.积极推行服务型民生警务。注重在加强和改进行政管理服务工作下工夫,最大限度简政放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政策便利。在户政、道路交通、消防、出入境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领域,继续推行 “一站式”、“一窗式”、“一车式”服务,开展延时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建立网上公安局、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网上车管所和民警微博、QQ群等,推行“一网办”、“一网通”等服务模式,随时为群众提供业务咨询、受理审批、警务公开、短信提醒等便民服务,努力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群众办事服务窗口。紧扣服务民生,大力推行微警务工作,办好小案件、调好小纠纷、解决小困难、做好小服务,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信于民。

(五)紧扣新的建警理念,围绕内涵式发展打造过硬队伍深化改革创新

英国警务理论学家约翰·安德逊在《从人力资源到观念的转变》中提出了 “无增长改善论”(Improve without growing),即警察机关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器材装备的前提下改善与提高警力。这一理论对于目前警力矛盾突出的我国警务改革而言,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当前,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通过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公安队伍。

1.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干预和示范引领、谈心交流以及文化育警等制度和工作体系,努力形成主阵地灌输、多渠道渗透、新手段施教、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民警思想阵地,筑牢“压舱石”。

2.健全选人用人导向机制。坚持完善干部选拔、竞争上岗、任期公示、定期轮岗等制度,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岗位流动机制,使队伍专业结构合理化、部门结构合理化、年龄结构合理化,实现人心思干、见贤思齐的队伍建设良性循环。

3.健全教育培训机制。牢固树立“向教育训练要警力、要战斗力”的理念,积极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模式,以警务技能、执法办案、信息化应用、群众工作、心理素质等能力为重点,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实战决策指挥、科学管理队伍水平和民警的执法能力、实战本领和职业素养,确保追得上、打得赢、说得过、判得明。

4.健全访评机制。认真总结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经验,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调评警”活动,以群众是否满意来评判我们的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公安工作,提升公安机关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5.健全职业保障机制。牢固树立以警为本理念,在工作上保障、在生活上关心关爱民警,切实加强对民警的心理健康保护,抓好民警休假、定期体检制度的落实,逐步完善民警因公负伤救治“绿色通道”,依法严肃查处暴力袭警、侵害民警正当权益和诬告民警的行为,让民警有自豪感、归属感、幸福感。

6.健全反腐倡廉机制。注重强化问题导向,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围绕重点岗位建立健全明确具体、简便管用的制度规定,把监督制约机制贯穿到民警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延伸到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用纪律规范行为、用纪律强化担当、用纪律约束民警、用纪律保护干部,引导广大公安民警自觉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自觉守住法纪的底线。

责任编辑:钟 琳

D631.12

A

2095-2031(2014)02-0005-05

2014-03-16

万秀奇(1963-),男,江西九江人,宜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宜春市公安局局长,从事公安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警务
长三角边检机关一体化警务协作机制初探
社会化警务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以辅警为视角
环球警务专访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社区警务中五类疑难问题的应对原则、策略及方法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表象训练法在警务实战训练中的运用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