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办学特征

2014-04-16 20:51
决策咨询 2014年5期
关键词:应用性应用型办学

新建本科院校是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化应运而生的,承担着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由于独特的历史渊源,办学条件限制、思想观念束缚,加之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自身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及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服务并非易事。如何真正各安其位,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这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尽管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却深陷传统与改革交织的泥潭之中,在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迷惑,以至无法将“应用型”真正固化到教育实践中,甚至只是在传统教育的驱壳外又披上了一层应用型改革之皮,很难跳出传统定势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为此,结合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经验和西昌学院近10年来推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创新科技,服务“三农”的实践,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特征、形成发展、基本走向、服务地方和主要对策作一探索。

一、应用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应用型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1.经济发展的需要

18世纪,欧洲工业化国家为满足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创建了一批高等学校,设置了明显的应用型专业,开设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天文学、机械学、制图等实用课程。

20世纪60年代末,欧美国家及日本开始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设置了一批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大学,培养了大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就是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大背景下建立的。70年代中后期,应企业对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德国陆续将3年制的专科高职改建为4年制的应用科技大学(FH),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毕业设计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应用型特征,深受经济界和社会的欢迎,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日本于1976年建立了两所国立本科高职大学(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和丰桥技术科学大学),1995年又增设了东京都立科学技术大学。尔后,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本科高职院校,“产学研相结合,产官学一体化”。这些应用型大学为日本的经济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撑。

美国早期的应用型院校是在提升工业科技背景下产生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大提升了美国工业科技水平。如普渡大学,1967年设立了中北部分校,开设商业行政管理、市场营销、机电技术等多种高职专业。70年代初,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内的近300所大学和社区学院都增设了技术学院或高职类专业。

2.大众化发展的产物

经济发展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大众化必然推动高等教育类型发生变化,即从单一的研究型走向多类型。在发达国家,80%以上的人口接受大学教育,大部分高校培养的是直接面向产业和社会的应用性人才,其中理工类约占50%以上。

目前,中国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60%以上。这一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规格、培养方式等也都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国家不仅需要具有高深学问和掌握尖端技术的高精尖人才以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也需要大批应用性人才以满足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因素促进了应用型大学的形成和发展,而在此大众化背景下建立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都应当是应用型大学。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处于较为落后状态时,高等教育往往单一化,而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其教育结构必然多样化,并且80%以上的学生接受应用型高等教育,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中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

1.历史演变

北洋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工科大学,是中国早期的应用型院校的源头。到了19世纪末,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即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今为西南交通大学)。1920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为交通大学,这些学校早期都是立足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应用型大学教育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时期。一是建国初期,先后建立许多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校,这些学校的特点是依托行业,培养经济建设一线人才。二是改革开放后,陆续建立了一批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为主的地方大学,如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与文法学院合并,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这可能是国内第一所以“应用”命名的高等院校。三是近十余年来,新建了一批地方性本科院校,共350多所,占本科高校1/3,承担了大众化本科教育的主体任务。2001年,教育部在长春召开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此后,“应用性人才”这一概念逐渐衍生出“应用性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大学”等提法。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召开“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1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意见”明确规定:“新建本科高校重点考察其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切实体现“为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由此从法规制度层面规定了应用型办学。

2.发展模式

一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多属于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其中,少数通过与实力较强的院校合并重组,发展为研究型大学,如上海大学和江南大学;多数则向应用型大学发展,如北京联合大学,坚持为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践行“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理念,“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1997年,北京联合大学为了进一步推动应用性教育的发展,组建了以本科和高职试点为主的应用技术学院。先后在技术应用性本科教育、四年制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应用型大学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是多科性学院发展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多科性本科学院多属于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的教学型院校,侧重于教学,科研规模和力量相对较小。目前,除个别院校外,多数院校的办学历史、科研水平、教学经费以及生源质量都与研究型大学存在差距,而向研究型大学发展是很难成功,因此,越来越多的多科性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型大学发展。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是1979年为适应我国技工教育的需要而建立的一所以工学、教育学为主的多科性普通高校,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该校在“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以及“双师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学校已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领先,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响的职业技术类师范大学,被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

三是高等专科院校发展为应用型本科大学。高等专科院校在我国为数众多,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行业依托。不少有条件的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层次为主的教学型高校。如,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省属新建本科院校。

南京工程学院经过10 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培育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成为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还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建有数控技术实验室及西门子、FANUC、三菱电机等8个大型现代培训中心和140余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上海电机学院走技术本科之路,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

(三)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1.坚守应用型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就是一所长期坚守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的典型。该校于1994年创建时就以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尔后长期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其办学理念就是“办一所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走自己的路”。重视专业实训,强调学以致用。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理工大学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在全世界排名第四,在亚洲排名第一;设计学院为全球最佳设计学院之一。

2.发展为研究型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是一所从应用型院校发展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典型。历史上,加州理工学院是在技术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初期,办学层次低,教师短缺,很多教师没有博士学位,但另辟新路,错位竞争,走特色之路。一是准确的定位。建校之初,董事会建议把学校建成一所高水平的技术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工程师。二是“小而精”。“一个规模较小的学校更团结,有利于交流不同的思想,而且不容易陷入派系斗争”,便于老师与学生对话。学校的所有本科生都由教授亲自讲授,且一年级的新生就参加教授的研究项目。三是高素质的师资。学校教师敬业认真,正是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加州理工学院才能从应用型院校发展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才有了今天的声誉。教师中已有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66名国家科学院院士、33名国家工程院院士、80名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其科学发明不仅影响了科学的进程,而且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脚步,成为科学家的摇篮。

历史上,麻省理工学院早期也是一所技术学院,其目的是为提升工业科技水平服务。1861年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威廉·罗杰斯创立时,希望建立一个自由的学校来适应正在快速发展的美国,它不是一所传统的大学,而是一所“致力提升工业科学及艺术的院校”。“应用为本”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核心理念,虽然后来增设了人文社科,但仍保持其纯技术性质的特色,其办学路径是把理论科学、应用科学教育与研究结合起来。经过150年的发展,现已有学生近万名,并且已被世界公认为与哈佛、牛津、剑桥等大学齐名的、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

3.打造成职业性技术大学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应用型职业大学的典型。1998年被瑞士联邦政府列入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序列,是迄今为止得到政府承认的惟一一所酒店业职业本科大学。目前全球16家大型酒店集团中,就有9家的总裁或董事长是该学院的毕业生。学校的接待大厅,分别供教师和学生课间休息享用的咖啡厅和不同风格的餐厅,既为学生提供用餐与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校没有食堂服务员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教师在旁指导与授课。“洛桑模式”成为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的成功模式。

二、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基本特征

应用型本科,其参照物不是剑桥大学,也不是加州大学,而是那些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取得卓越成效的大学。纵观国内外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经验,结合西昌学院近10年“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可见,应用型本科大学主要有五大特征。

(一)鲜明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定位为本地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类型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学科专业定位以发展面向区域的特色技术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为地方、企业、社区的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提供服务。

因此,应用型大学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是从事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它与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不同,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有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以及产学研都要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并且为其服务。

(二)鲜明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大学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一线岗位,解决实际问题和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和管理问题。学生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所谓“一线”,是指直接创造劳动价值的工作岗位。其主要工作不是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不是以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为目的,而是把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着重于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他们有够用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擅长职业技能,属性上是专门人才,类型上是高级应用性人才。

(三)鲜明的办学特色——校企合作办学

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过程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方案中要有到企业实习的学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来自生产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科研也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界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从而保障产学研可持续发展。

办好应用型本科大学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有为才有位”,学校在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和合作过程中,积极开展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并为其服务。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企业关系紧密,学校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培养目标,企业则向学生无偿提供实习和实训环境,政府给予立法保障支持,使产学合作制度化,规定学校、企业、个人在合作过程中的具体责任和义务,为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实现“双赢”。

(四)鲜明的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一般都有2年以上的教学和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富有实践经验,许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创办了公司或参与企业的工作。教师既要过去的实践经历,还需要不断实践,要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主动参与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利用和推广,以便继续跟上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

在中国,目前尚无统一的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和考核标准,但一些学校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全方位、多层次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培训教师,校企合作挂职锻炼,引进有技能经验的技术人员,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等。

(五)鲜明的专业培养内涵——强化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大学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以应用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调案例教学,突出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的应用特色。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推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的培养模式,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技术知识作为实践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视学生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注重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将实习实训时间纳入教学整体安排。在校内外建有设施良好,模拟生产环境的实习实训基地。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第5学期学生都要到企业实习6个月,到第8个学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80%以上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要在企业完成,而且大部分学生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所实习的单位找到的。

三、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成就、问题和对策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应用型办学定位初步显现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新建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化的产物,以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以发展应用型教育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有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学校定位在认识和提法上更加准确。如金陵科技学院将学校办学定位确立为“应用型”,坚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办学理念。

2.服务地方的能力逐渐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地方或行业院校,70%设置在非省会城市。近年来,新建院校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逐渐增强。具体表现为: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在本地区就业率较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专业结构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整,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立足服务地方,对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促进效应已经显现。

3.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具体表现在“五个重视”上:

一是领导班子重视教学。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艰苦,建设任务很重,但各校的领导班子都重视教学工作,一门心思抓教学质量,以师生为中心、教学为中心的理念逐步增强。

二是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虽然办学条件艰苦,转型艰难期,但师生普遍具有艰苦奋斗、奋起直追、时不我待的精神,学校将这种精神引导到师德建设上,教师“师德水平”较高。如榆林学院铸就了“艰苦创业、自信自强、开放包容、敬业奉献”的延安精神,几代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在毛乌素荒沙上建起了在省内外具有影响的“沙漠大学”。

三是重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新建本科院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引进力度,一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教师总体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四是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普遍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管理,尤其是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育人中的作用。

五是重视教学投入和条件改善。弘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优先投入教学,使得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有的学校还通过积极争取政府专项经费投入、校企合作共建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4.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构建质量监控和学生服务体系,提高了对教学的支撑度。

一是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基本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运行管理等教学管理文件逐渐完备,初步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教学运行环节的质量得到基本监控,部分院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配套的人、财、物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基本有保证。

二是强化学风机制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形成。十分重视学风建设,制订了加强校风建设文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的学校通过树“学习标兵”、“学习能手”,建督学预警机制,设“学习进步奖”、“帮扶助学奖”等举措,有效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是坚持“以生为本”,建立服务和指导体系。学校开展学业指导,完善资助体系,帮扶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教育,建立了学生较为满意的指导与服务体系。

四是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积极搭建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有的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5.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阳光开朗、充满自信,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生就业率高,平均就业率达到92.4%。学校办学得到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与支持,社会舆论和媒体对学校总体评价较好,师生和社会对参评学校评价也较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思想观念、办学定位和思路不适应,存在“千校一面”和“两张皮”现象。复制、照搬或者模仿老牌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或者举的是应用型之旗,走的是传统之路,“形似神不似”。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不适应,其深度和广度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实践层次低、体制机制不健全、学生受益面少,“有牌无实”。三是师资队伍建设不适应,出现“三高三低”的现象,即生师比过高、青年教师比例高、专科(中专)教师转型难度高;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比例低、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低、“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低。目前,新建院校“双师型”教师只占专任教师的18.5%,其中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占9.5%。绝大多数新入职的专任教师从高校到高校,没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背景和技能背景,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求。四是教学条件不适应,存在“三不足”现象,即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场所严重不足,资源配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不足。五是教学改革不适应,亟待解决6 大问题,即应用型办学定位亟待落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产学研合作亟待深入;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亟待优化;应用型课程体系亟待建设;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亟待更新;实践教学亟待加强。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

为了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落到实处,新建本科院校应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扩充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学校建设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建设应遵循以下标准:有先进的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念;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有适合应用性教育的师资队伍;有良好的办学条件。

做到“五个到位”。一是分类指导要到位。新建本科院校已占全国本科院校的1/3,它们对提高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必须转变观念,将办学定位确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二是经费投入要到位。新建本科院校缺少积累,建设任务艰巨,经费缺口很大,尤其生均教学投入不足。要开源节流,通过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等方式,多方筹措办学经费。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要到位。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加大青年教师培养,重视实践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去企业(行业)锻炼,培养引进相结合,改善和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

四是培养模式改革要到位。人才培养是为地方(行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高层次专业人才,突出职业性;要根据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技术逻辑为核心的、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实践教学,加大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五是保障机制要到位。引导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在质量保障方面,要全面理解应用型质量监控内涵,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制定各环节质量标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闭环系统,将监控反馈与改进机制落实到位,要制定政策,稳定管理队伍,加强培养和培训,提高质量监控人员素质。

[1]高林.谈应用型大学的特征、任务和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7-8),80-82.

[2]夏明忠.试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加强加强育人的必要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6-8.

[3]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品牌战略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4]刘延庆 .中国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机制的策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4-142.

[5]孙建京.应用型大学发展与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77-101.

[6]夏明忠.强化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地方应用人才.地方院校校长论坛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1-227.

[7]夏明忠.借鉴国内外经验,探索本科职业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1(4),3-6.

[8]夏明忠,任迎虹.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24-65.

[9]夏明忠.强化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地方应用人才.地方院校校长论坛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夏明忠,任迎虹.农学类专业“5-4-3”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8).

[11]夏明忠.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与技能有机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3-6-9.

[12]夏明忠,任迎虹.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西昌学院的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12.

猜你喜欢
应用性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应用性新媒体文学批评的提出及其标准设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重视学校结核病暴发的应用性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