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实现的原则与路向

2014-04-17 07:19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个体

黄 鑫 文 清

(1.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2.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6)

论当代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实现的原则与路向

黄 鑫1文 清2

(1.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2.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6)

当代硕士研究生生命及其认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高智性。现实中硕士研究生出现生命教育弱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健康意识消融化、责任意识淡漠化、适应能力弱化、生活中心化等特征。引导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范式的构建,搭建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消融向重构转化的桥梁,营造积极、健康的生命教育氛围,对于硕士研究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价值及意义。

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特征;原则;范式;路向

所谓硕士研究生生命观,是指硕士研究生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基本看法或认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指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的看法,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伦理观指导下确立的“人”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人”的本质特性。当前,硕士研究生生命观教育及其认知特性不同于其他人群,整体表现为群体特殊性,具体表现是在群体特殊性基础维度上展现:责任认知意识弱化、健康认知意识淡化、生活方式自我中心化、社会适应能力弱等特性。因此,引导硕士研究生生命观或者是生命教育范式的建构,探索其生命教育的建构路向,对于针对硕士研究生群体生命教育的实现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之境遇

(一)社会责任意识淡化。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实施以来,带来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而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带给硕士研究生巨大的机遇也增加了生存压力与挑战:积极方面,迫使硕士研究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逐利性技巧与能力,使自身能够在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生存;消极方面却忽视了对信仰的追求与培养,忽视硕士研究生自身对社会的责任认知与情感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与他者的社会联系与交往方面,很容易出现与国家、社会以及个体之间的不协调甚至不和谐状态,甚至是出现对抗与冲突的局面,不容易理解与体会国家、社会、他人的现实环境。杨叔子先生描述硕士研究生:“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1](P134)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如日常的节日,表现出忽视与淡漠,甚至对中国“9·18”等重要纪念日也熟视无睹,而对于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等却在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出现火爆局面。这种社会责任的淡化、缺失,对于民族、国家、社会以及个体的发展都有负面影响。

(二)健康意识认知弱化。个体生命进程的价值与意义以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为载体,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自然前提与基础;同时,健康体魄的现实存在是生命自然存在物质载体,个体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个体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及其理想与追求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体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P519)当前硕士研究生对于自身的生命健康认知方面不够全面:生命物质载体——身体健康方面,硕士研究生过多地消耗体力与精力,过多地透支身体,如暴饮暴食、通宵玩乐,较少关注身体抵抗能力与身体健康变化,体育运动观念淡化弱化。生命精神价值层面——心理健康方面,当代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与经济的急速增长,带来硕士研究生意识、利益诉求多元化,要求硕士研究生群体具有相应的正确、良好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处理现实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硕士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认知意识堪忧。虽然硕士研究生群体的整体身心素质较好,但个别心理疾病频发(主要表现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而隐性问题由于其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其难以被发觉, 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趋利避害性等),自我认识缺乏,“我”与社会、“我”与国家认识缺乏。因此,很多硕士研究生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难以形成并促使健康心理层面之积极效应,发挥其适应社会的主动性、快速性、创造性等特点。

(三)生活方式自我中心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当前硕士研究生(以90后为众)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对硕士研究生溺爱与“放纵”,一定程度导致硕士研究生形成对事物的评价以自我为主的中心主义倾向,其主要表现在他者都要依赖与满足自己的需求,常认为世界就由“我”的存在而存在。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仅关照自身想法与愿望,在面临具体认知冲突与利益矛盾时,仅仅追求满足自身需求,忽视甚至无视他人心理上可能造成的不适感以及行为的不便,整体上弱化了集体主义精神、大公无私精神、舍己为人精神等。同时,对家庭其他成员尤其是父母形成了高度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的技巧、方法以及能力,很难独立生活,一旦离开“父母环境”,就凸显出缺乏个体独立性的特性,心理上表现为认知性茫然。喜欢单从个人喜好出发,意气用事,容易被本能的欲望、偶然的动机以及不良的情绪所左右,延伸发展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境地。这种自我中心化,体现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维度上。

(四)社会适应能力弱化。当代硕士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生与环境相适应的牵连性变化。硕士研究生的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与其生活环境经常发生变化,要求其具备适应经常变化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在进入新的环境后,生活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很多硕士研究生很难恰当地处理自己与多彩生活的关系,不能恰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由于新环境的交往范围的扩大,很多硕士研究生不具备处理新环境变化与复杂性关系的能力,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与紧张,形成迷茫、焦虑、困惑等社会交往紧张症状。硕士研究生的生命抗挫承受能力弱化,在信息化思维时代环境中所遭遇的问题和挫折趋于复杂化,很难承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和生活挑战。另外,硕士研究生本质上处于泛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较为强烈,自我抱负与价值理想实现需求较为迫切。如首届国际自杀预防研讨会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影响硕士研究生群体自杀行为已经成为当前硕士研究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面临急剧性、复杂性的社会环境中,硕士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当前社会整体上呈现消弱。这与当前硕士研究生生长的时代背景、自身因素密切相联。从整体上来讲,当前硕士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难以与自身优势、社会期望相吻合,具有滞后性。从自身、前瞻性角度上看,表现为其社会适应能力弱化。

二、引导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引导硕士研究生消融个体中心主义向积极的开放性心态转化之维。硕士研究生生命观教育应引导其认知生命的不可逆转性与唯一性,认知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把自身置于社会群体一员,形成一种宽容的开放性心态。第一,这种宽容的开放性心态需要建立对他者的个性化的理解,对多元化价值追求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种个性化观点的尊重,而更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他者存在与他者权利的尊重,是对他者行动与价值选择自由的宽容。要引导硕士研究生认识与尊重他人的价值与意义,树立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包容不同的思想认知甚至是相反的观点,就是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存在对多元文化或多元价值主体的容许,尊重他者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态度。第二,这种尊重不是一种无原则性的迁就与妥协,而是在界限或限度内彰显生命自由之美,它表现为不同认识维度也存在差异。应该承认这种原则并实现人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妨碍他者自由,在社会生活中不违反社会公众基本准则,在科学认识维度不违背科学规律,等等。宽容与开放不是一种无能与懦弱,而是营造一种和谐的开放性氛围,给硕士研究生以反思空间,将社会要求或规范化转换内化为硕士研究生的自觉行动。第三,硕士研究生的生命教育是引导其尊重他者,也应该是一种与他者的交流与沟通。硕士研究生的生命教育是基于单向式个体占有或主导的交往过程向多元的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的转化过程,是人的一种平等关系的教育,也即硕士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需要在个体的独立性地位的基础上,在互动与平等的交往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展现生命教育,以营造一种人文氛围,创造一种和谐的交往环境,在和谐的交往环境中展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总体来说,硕士研究生的生命教育应基于硕士研究生与他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交往主体间的关系),以每个个体作为生命教育根本,融入自身的理想与情感之“活力”,引导硕士研究生互相理解与合作,在生命教育中换位思考,克服个体的傲慢及其对他者的偏见,形成共通共融的开放的人际关系,从“走近”向“走进”转化,形成自觉向他者开放心态,实现共赢与双赢生命教育氛围。

(二)引导硕士研究生在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中彰显生命自由之本。硕士研究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特质体现于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长期以来,教育方式方法滞后,教育过多关注教育方式方法本身发展,忽略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传统学校教育范式按照应试成绩衡量学生升学、就业等,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评价体系,看似合理公平却忽视了每个真实的硕士研究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难以关照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及具体才能,同时也难以实现硕士研究生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下硕士研究生生命观教育应尊重差异中彰显生命自由教育的原则:首先,倡导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不是“回归”个别教学,而是对一种划一性教育的辩证否定,回归尊重共性彰显差异的教育,提倡在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价值观念的提升,设计适合教育个体的生命教育方式、方法,挖掘生命的潜能,在硕士研究生本质差异性存在的基础上,挖掘硕士研究生每个方面的差异或个体的整个差异,设计直接面对硕士研究生的适应性教育,实现整体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的包容性共生。其次,教育者这一过程中应树立以硕士研究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硕士研究生的差异与需求,在基于人格的尊重、价值观念的尊重的基础上,理解及其认同硕士研究生独特性与差异性,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关照硕士研究生的差异性的独特个性。其三,对于硕士研究生需求的尊重。需求是发展的动力,生命教育必须尊重硕士研究生需要,使硕士研究生需求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教育过于重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把教育视为“制造”合格产品的过程,忽视了教育的最终效果以及教育对象的自我建构,同时对于教育的评价只是以一种知识水平与“听话”程度进行评价,难以体现生命的自主性。由于硕士研究生群体是自主性、高智商性的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的个体,其具有对自己活动的支配与控制的能力,处于泛青春期以及相对成熟期;因此,教育应该创设一种积极情景,为硕士研究生自主选择提供自由空间,提供多样化选择路径,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才能,在生命教育独特性与差异性中增强个体生命本真(自由自主的发展性存在)的创造与发展。

(三)引导硕士研究生在生命关怀中建构生命三维价值之基。当前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生命及其道德教育,仅仅使其生活在封闭性的狭小空间,从家庭到学校的“保护”,从学校到家庭的“护航”,使得硕士研究生群体缺乏生命三维存在的鲜活性,割裂了生命与生活的关联性,缺乏一种体验生活的本真及其经历,肢解了生命教育的完整性。硕士研究生的生命本身是一种自然存在(自然性)、精神存在、社会存在,也即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三维存在。生命及其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生命的三维向度,在生命三维向度上进行生命教育。三维价值层面要求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生命教育要具有生活性:一方面,生命观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过程,硕士研究生生命及其道德的认知与个体生命的发展与成长,本身不是抽象性意义的知识理论,而是在硕士研究生生活过程中的展示与展现,是具有现实性的生活过程。另一方面,生命教育是为了生活,具有引导个体立足现实,适应生活与超越生活,达到向善于合美,实现生命由必然向自由的转换。即硕士研究生首先是一种自认的世俗的存在,其次是精神与价值的存在,有自身思想的认知。马克思曾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3](P324),“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3](P273)。就硕士研究生群体来讲,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存在一种集体凝聚力。而这种个体的精神存在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兼顾或关照其他社会关系,仅仅强调精神存在及其自由,最终只能走向不自由。所以,硕士研究生个体只有从其独特的私人空间迈向更为开放的社会空间,才能使个体完成自然生命的人向社会生命的人的转向。硕士研究生要实现全面自由转换,必须以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关联生命整体进程。生活是硕士研究生精神活动成长的营养源泉,是硕士研究生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依赖于工具理性的学校生活的高雅的“文明工厂”,而远离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生活过程的抽象生命道德教育,必然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无力的与无谓的挣扎。扬弃生命教育范式之糟粕,构建生命三维存在之根基,以家庭、学校、社会之现实存在构建硕士研究生生命三维教育。

三、当代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实现路向

硕士研究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全面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阵地”的共同推进,关注与关照硕士研究生的生命及其道德认知,形成三维合力推进硕士研究生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教育范式。

(一)学校是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认知培养的前沿阵地。首先,学校应积极加强课程整合。人的需求之满足不是自然发生的,而必须通过教育才能习得,硕士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也必须把其生活实践与教育过程统一起来,形成硕士研究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同时,学校应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提高生命教育课程在教学课程中的重要性,使硕士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认知珍视生命、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配备专职教师,积极改善生命教育的状况。提升教师认识到硕士研究生的生命及其道德认知教育的重要性,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理论、职业素养。另外,应加强辅导员、硕士生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的首位性干预。其次,强化挫折教育,明确生命至上的意义与理念。学校生命教育应该树立一种生命教育理念,应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引导硕士研究生认识到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与脆弱性。学校要积极创设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氛围,在学校社会及其他群体生活教育实践过程中强化生命及道德认知理念,积极创设合作小组或团队,引导硕士研究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能力与素质。培养他们承受挫折与战胜挫折的能力与毅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其三,建立规范的心理疏导机制。学校应定期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心理测试,为其保密,对出现心理问题的硕士研究生要积极做出心理干预,引导其破解心理难题并向积极面上发展,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具体建议:第一,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应有的作用。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宣传,使每位需要心理帮助的硕士研究生都可以选择用正确的方式解决心理问题。第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学校的教师及其心理教师应积极深入硕士研究生群体,定期调研,分析硕士研究生内心困惑与矛盾;应针对硕士研究生心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畅通硕士研究生意志表达渠道,引导硕士研究生形成合理的表达机制,化解内在矛盾与冲突。第三,学校应建立硕士研究生群体自身组织,构建合理的结构,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在社团组织活动中的作用,设计科学的活动方案,通过硕士研究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引导硕士研究生化解内心矛盾与冲突,扬弃硕士研究生对学习、工作与生活过程中所存在消极思想与情绪,激发硕士研究生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欲望与现实信心。

(二)家庭是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认知培养的重要场域。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之间的情感激励、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发挥作用。家庭对硕士研究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形成有本质的影响。首先,家长应树立一种科学、理性的生命观,并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硕士研究生生命认知。其次,和谐的家庭应是家长在硕士研究生的生命教育方面的积极行动,树立一种崇高与科学的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认知观,合理引导硕士研究生处理生活与学习中面临的问题,给予硕士研究生家庭关注、关爱,应是硕士研究生动力源泉,使其在生命进程中形成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其三,家长要为硕士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使他们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家庭的和谐美满。使硕士研究生认知生命之爱、爱情、友情、亲情的伟大价值,同时要注重引导硕士研究生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真谛。

(三)社会是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认知实践的关键领域。基于生命道德管辖范围的普遍性与管辖方式的独特性,任何硕士研究生都不能无视生命价值观念与生命道德准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硕士研究生的活动与影响存在独特的感染性,同时硕士研究生本身具积极的能动性,又能反作用于社会。第一,社会应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4](P92)要大力弘扬基本的生命伦理规范与生命价值理念,在全社会中营造崇尚生命、享受生命、尊重生命的良好社会氛围,倡导努力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价值的社会道德理念,理解生命的不可替代性与唯一性。在生命行为上,提倡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等维护与关爱他者生命及其价值的道德行为,反对与批判虐待生命、遗弃生命的行为,并进行道德舆论的谴责与法律责任的追究。第二,加强对大众传媒(当前应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追捧的新新媒介)的监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进千家万户,特别是作为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日益增强,其中新兴媒介又结合当代硕士研究生的兴趣特色,对于当代硕士研究生生命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要有效地过滤各种负面社会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培育正面、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另外,更应该重视和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大众传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坚持正确的创作思想,引导广大艺术家、媒体工作者、娱乐界明星创作更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引导文化消费,陶冶道德情操,建构美好心灵,并结合硕士研究生的思想认知特点,把硕士研究生的生命认知及其道德教育与社会公民教育建设相结合,用公民教育建设理论武装硕士研究生,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生命认知,增强新兴媒介的引领生命教育的能力。

[1]杨叔子.踏平坎坷、成人成才——在深圳大学的演讲[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文富)

Principles and Direction of Life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for Contemporary Postgraduates

HUANG Xin1WEN Qing2

(1.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2.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The specificity and high intelligence of contemporary postgraduates' life and its cognition is obvious, but life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is weakening in reality,which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ablating of 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the weakening ability of adaptation and the centralizing of life.Therefore,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education norm of postgraduates, build a bridge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blation of lif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to its re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create a positive and healthy atmosphere for lif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life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principles;norm;way

2014-07-12

黄 鑫(1987—),男,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G643

A

1674-6120(2014)11-0079-05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个体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