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4-04-17 08:47窦广平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实力

窦广平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窦广平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我国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的本质,构成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来源和主体内容。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文化路径。正确认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两个重要命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既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文化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最早提出并论证了“软实力”这一概念,他说:“国家凝聚力、普世文化、国际制度正在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些趋势预示着传统途径之外第二种更有吸引力的权力运用方式。简单地说,软性的同化权力与硬性的指挥权力同样重要。”[2]他认为,增强一国综合实力,除了要大力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还要充分发掘和增强自身的文化、制度等软实力,他进一步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如果我国的政策在他人看来是合理的,我们的软实力就自然增强。”[3]约瑟夫·奈强调了软实力所具有的吸引力、凝聚力、同化力和扩散性,而文化就是最具这些特征的软实力因素。因此,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就是其文化软实力,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随着文化软实力范畴的逐步形成及其被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中共十七大指出,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加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激发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4]。这既是从国家层面对文化价值的确认,也是从文化层面对国家实力的界定。不同性质的国家,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体系,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其自身的特性,那就是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继承中国优秀传统,代表中国利益,体现中国特色,这些特征和规定最终体现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体系之中。

在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规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是国家意识形态。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和指导思想对于该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导价值观,也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它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5]。我们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抽象,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体现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历史基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生根,不能没有中国文化这个接受主体”[6]。

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必须不断地实现这一理论的大众化,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目标就是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影响力和现实吸引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要素和文化形态具有文化的属性和文化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和各种有效的手段使这一先进的文化形态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它表现为人民群众学习、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掌握、指导人民群众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运用,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指导,才能最终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面越广、认同度越高、信仰度越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就越能深刻地影响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统一性,突出地表现在二者主体的同一性上。一方面,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力量,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不仅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另一方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本质在于群众掌握理论和理论掌握群众,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民群众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帮助人民群众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基础内容,融合、整合不同文化形态进而提升和创新文化体系,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文化传承、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地包含着融合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第二,我国当前处于文化多元发展的时期,面临着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情况要求马克思主义整合不同形态的文化,引领不同取向的社会思想,促进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第三,在融合和整合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第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必须不断创新文化体系,尤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普及化来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

三、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发挥文化的独特功能和优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忽视的路径,因为文化作为人们心灵的外化体现,它最能体现人民大众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和逻辑习惯。

我国文化软实力主要来源于和聚焦在官方的主流文化、学界的精英文化和民间的大众文化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文化中。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官方的主流文化起引领作用,学界的精英文化提供理论支撑,民间的大众文化是主要载体。三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协同创新,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的主流文化。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和社会主义取向,还具有大众化的实践要求和现实指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它还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着文化的诉求和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文化土壤,开辟文化路径。

其次,精英文化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精英文化,就是在各界知识分子领域中形成、传播和享有的文化。中国的精英文化群体既能捍卫人类的基本价值,又能继承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价值关怀和理想超越属性。在中国,大力发展精英文化,有利于精英群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积极作用,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再次,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形成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并在其中流行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发展大众文化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所谓直接影响,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利用大众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机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日常话语和生活逻辑。这需要以通俗的形式、日常的语言、时代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直接融进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中,不断增强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2]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3]约瑟夫·S·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28页。

[6]《方克立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A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Popularization from the View of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DOU Guang-ping

(School of Marxism,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Marxist Popularization;Contemporary China

China's Marxist doctrine is one of the basic cont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Marxist popularization provides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with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and constitutes the basic source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Therefore,the promotion of Marxist popularization is in consistent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our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On the one hand,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is the meaning of Marxist popularization;on the other hand,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provides the cultural path for Marxist popularization.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Marxist popular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to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hav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development.

A81

A

2095-5170(2014)06-0102-03

[责任编辑:李文亚]

2014-03-26

窦广平,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实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