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动力探析

2014-06-19 01:34陈宗章
求实 2014年4期
关键词:场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

陈宗章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空间中的一项实践活动,正处于现代转型的过程当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动力在宏观场域中表现为加强社会控制、适应社会转型和体现技术进步形成的动力;在中观场域中表现为群体动力和组织动力;在微观场域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动力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内源性动力。这是一个合力系统。

[关键词]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动力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4-0084-05

场域就是一个关系系统,关系及其互动构成一定的空间。布迪厄指出:“我们可以把场域设想为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场域的效果得以发挥……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1](P138)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场域中的实践活动,其活动及相关要素自身又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这个不断生成的、延展性的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着思想关系的生产和传递。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根本上是社会的产物,其社会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本质上是空间的转型,是对社会空间转换的能动反映,而这一现实的活动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完成的。总体来说,这个场域具有三个层面上的意义:(1)基于国家、社会乃至全球化的宏大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由此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宏观场域。(2)活跃在社会多重领域中的各类社会实践主体,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其过程的参与者,其自身及活动则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中观场域。(3)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它以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为核心,实现二者之间的平等式互动与交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亦形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学科空间。这些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微观场域。在整体性的社会场域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探索清楚推动其现代转型的动力构成。

一、宏观场域中的动力

社会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具有同构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社会生态具有契合性。伴随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状态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它们共同构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外部宏观动力。

(一)加强社会控制形成的动力。

任何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并力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普遍化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之中的社会最容易触发各种不稳定因素。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即宣告了一个“风险社会”的来临。因而,构建有效的社会控制体系,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显得尤为重要。

而实现有效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观系统,作为社会行动的选择标准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总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社会空间中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作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一种软权力,对于缓和、减少或避免诸多形式的社会震动具有特殊作用。但是,面对经济成分、利益群体、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所呈现的价值观念的混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彰显的“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正在受到严重挑战。这种挑战在思想文化领域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变因素大大增加。鉴于此,如何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辨识力和判断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主动权、控制权和话语权建设,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现代转型,才能促进这一重大课题的有效解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表达了党和政府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决心,也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指明了战略方向。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凭借自身的社会性力量在社会公共空间中谋求更大的话语权,以体现出为政治、为社会服务的重大作用。这种作用在本质上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社会空间中扩大思想关系的生产,并对复杂的思想矛盾予以协调,从而在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二)适应社会转型形成的动力。

“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换,是传统体制获取现代性功能的现代化过程,其实质是社会空间在转向过程中的再生产。社会的全面转型促使社会生态发生整体性变迁,中国社会呈现出结构多元、内容多样、发展多变的特点。现代化运动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提供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风险与机遇同时存在、矛盾与困难积聚涌现、发展与变革不断加快的社会图景。社会转型所形成的空间性力量正在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经济结构的转型一方面极大释放了生产力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铺张浪费、审美庸俗、道德堕落、贫富差距等诸多社会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深入基层社会;政治结构的转型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而政治上的“松绑”和“自由意志”的彰显,也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困难;文化结构的转型一方面繁荣了文化市场,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但消费主义文化的泛滥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受到挤压。由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以适应社会转型的现实,已成为不能回避的时代课题。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必然反映,是社会实践活动在人们思想空间的投影。然而,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转型的机械式反映,而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有效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变化。于是,不仅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现状与社会的要求有差距,思想政治教育所实践的社会要求与社会转型的新要求也有差距。正是这种“双重差距”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型。构建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大众文化等社会生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应有之义。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思维方式上确立系统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放置于社会系统的框架中进行考察,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在内容旨趣上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现社会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增加新问题、新观点;在表达方式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大众化、时代化和民族化,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三)体现技术进步形成的动力。

技术进步所引发的新媒体革命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环境。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无标识性等特征,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形象。这个空间已不再是平常所理解的物质性空间,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流动的社会性空间。网络空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本质上体现一种思想关系的再生产。在这一全新的、延展性的空间当中,人的思想关系越来越复杂,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各种机遇又面临多重挑战。具体来说,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第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网络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方式,成为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由相对单一向综合性发展。第二,变革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再也不能照搬传统的方式方法来“裁剪”网络技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应在思维方式、教育方法上进行彻底的改进。第三,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网络技术对于时空的延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囿于特定的时空,而是能够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第四,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资源。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信息资源的垄断,一种平面式的信息共享模式促使各种资源在教育实践中得以整合。第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及其形式的灵活性,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当然,技术进步在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同时也给其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张扬了技术的工具合理性,使现代人以技术的方式理解周围世界与自我生活,技术思维成为人们世界观的基本构架;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草根化运作加速了多元化价值观的传播,同时网络空间中的交往也失去了规范的有效约束。这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发生重大改变,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总之,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自身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积极开发网络空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它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一种更为民主、自由和生动的模式,发挥出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功能。由此,挖掘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

二、中观场域中的动力

社会场域是由各类群体、组织构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阶层的分化,不仅传统的群体和组织发生新变化,也应运而生了一些新的群体和组织,作为新生的实践性主体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当中,并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现代转型。

(一)群体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社会阶层出现了新的变化,由“整体性”逐步走向“碎片化”。陆学艺进一步把中国的社会阶层划分为“十大阶层”,指出这种新的阶层结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无论在基本构成成分、结构形态、等级秩序、关系类型和分化流动机制等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2]。一方面,伴随所有制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并在分化运动中催生出新的阶层和群体,如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民工群体等。他们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利益格局,而且在政治上被纳入社会主义的制度化运作;另一方面,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各个社会阶层在保留传统身份关系的同时,更加突出了经济地位和关系的变化,从而直接加剧了利益的多元化取向,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呈现出紧张状态。这些新的变化已经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生态。但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观念,在对待各类社会阶层和群体的认知态度上,习惯于依据一定的政治身份来评判社会中不同阶层、群体的社会特征,然后把特定的意识形态附之于上,以此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这种区分身份认同的标准往往带有很大的意识形态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各个阶层和群体组织的新变化。同时,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不仅仅表现为各个阶层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所呈现出来的分化状态,还表现为他们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政治态度上的差异性。这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压力。

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和审视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组织的社会地位、利益取向与思想动态,重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和思维模式,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把如何协调各个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挥各类实践主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具体来说,对于处在不同阶层地位上的各类群体,要通过实地的调研考察充分认识和把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现实需要,考量他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并把这一系列变化积极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来。切不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停留于对传统社会阶层的认知上,做“大而化之”的处理;更不可对各类社会实践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停留于文本的认知上,做“虚无缥缈”的工作,而是要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覆盖社会的所有场域。

(二)组织动力。

这里所说的“组织”主要指学校、社区、企业、军队、社团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其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化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社会化的特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组织的内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许多新的社会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具体来说:第一,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中,学校教育由清一色的公立教育向多元化体制转变,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发展态势。第二,社区也正处于“单位社区”向“公民社区”的转型时期。面对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社区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分化状态。第三,企业由单一的公有制企业转变为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的局面,如何在多层次且带有强烈经济目的企业组织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第四,同样,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在现代社会,不仅军队成员的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新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也进入军队系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思想观念、认知体系、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更新。另外,各种行会、协会、学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变革中也得到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我国的社会结构,使得由政府、市场主导的二元结构形式逐步向政府、市场和社会构成的三元结构形式转变,这种转变大大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

总体来看,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观层次的社会组织自主权不断扩大,相对于国家而言,社会组织有了明显的自身利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为社会组织服务,这存在着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组织服务和为人服务的四重关系,尤其是特定组织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为组织服务与为国家服务的关系。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也加剧了社会各类实践主体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而在多样化的背后表现出诸多隐忧,比如:基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和对利益的追逐,一些社会组织在理想信念、政治态度等方面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表现出党性原则的缺乏和政治参与意识的薄弱;一些社会组织内部由于管理不规范,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并没有致力于公共利益的分配或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而是做出了一些违背自身宗旨的事情,诸如此类。因此,破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和指导理念上的不足,把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视野,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量的重大问题。

当利益主体的分散性力量不断解构社会资源分配的整体性时,针对社会的变迁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力量来重新整合现有的社会秩序。因此,面对崭新的发展空间和际遇,思想政治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约束与规范,它不仅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计,服务于个体需要的现实满足,还要服务于各类社会实践性主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同的实践主体也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设计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切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中观场域,并积极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三、微观场域中的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觉能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体现,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主体性动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还体现了学科自身在完善知识谱系、实现学科科学化发展上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在微观场域中,它们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内部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动力。

社会空间在本质意义上是属人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关注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个体性主体和群体性主体,微观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指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其主体意识表现在对自身角色责任的自觉认知,并致力于自身主体地位、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完成自身所担负的具体使命。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操作,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发挥出重要的主体性作用,是主体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诉求有着本能性的关怀意识,并与社会实践运动和生活观念的变迁联系起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他们不断追求自我的觉醒、发展和完善,渴求自我主体性地位的获得。由此,他们表现出自主思考、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并力争在多元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理念中表达一种自主选择的能力。

事实上,这种“自主选择”的能力是和人内在的“需要”紧密联系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主体的接受过程实际上就是受教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自主选择的过程。其需要的内容、性质、强度以及需要的满足方式等因素会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选择。由此可见,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才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原动力。具体而言,接受主体的物质利益需要、精神发展需要和政治参与需要是重点考量的内容。一方面,面对现代人对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无我”式的价值理念,把对受教对象物质利益需求的满足纳入到主流价值观念中来。另一方面,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主体性生成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话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为构建人的精神世界贡献力量,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理念、运行方式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体现出公共关怀意识,既能够通过多种活动的设计使其承载的现代性的社会信念、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等为受教者所接受,又能通过教育实践的展开进一步提升受教育者的政治素养,提高其政治参与能力。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由受教育者的被动接受状态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主体之主体性的适应,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性存在的重要方式,深入到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中去,积极关照“现实的人”的真正需要。

(二)学科自身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着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逻辑性与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推动,但这种推动只是外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由自主发展的动力,实现一种内源性发展。因此,面对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体现了学科发展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包含时间的空间,时间就是历史,空间就是历史性的空间。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用“跨越式”发展来概括。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式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走过了快速发展的30年。具体来说,一是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学科理论体系逐渐成熟;三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健全,学术队伍不断壮大。但是,我们亦要看到学科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1)虽然学科专业的归属和定位基本确立,但在一级学科内部与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乃至与一级学科外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厘清。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问题依然是一个有待明确的问题,它直接关涉到学科自身及研究领域的独立性和稳定性。(2)虽然学科理论体系逐渐成熟,但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知识体系,获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3)虽然在人才培养和学术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研究队伍和工作人员也是“鱼龙混杂”,且内在结构很不稳定。(4)在学术研究上,一方面,许多研究停留于纯粹的经验式总结,缺乏理论的抽象力,导致研究成果的经验性有余而学术性不足;另一方面,许多研究又过于思辨化、抽象化,离开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变成“经院式”的研究,导致研究成果“抽象”多于“具体”。如何把理论的抽象与实践的具体融合起来,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经世致用性又体现其学术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进步主要还停留于规模性上的外延拓展阶段,这虽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若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用力,更加注重本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升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是为了获得自身发展的主动权,这一主动权即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场域中实现自我发展的自觉。社会场域的新变化已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生态,并以合力的方式积极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4).

猜你喜欢
场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