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1+1+3”地理综合课堂构建探索

2014-06-24 21:10付顶斌
地理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案导图师生

付顶斌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地理教师从思想意识上改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方法手段全面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但在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课改力度不够,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率低等。地理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停留在口头,仍“以知识传授”为本。课堂结构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伴随四川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笔者参与远程培训,学习和研究了中国各地课程改革经验,并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构建和探索了“1+1+3”综合课堂结构模式。

一、“1+1+3”综合课堂结构模式

1.“1”个思维导图

原则上每节课向学生呈现1个思维导图,如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中国地质灾害等,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让他们整体把握地理知识结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媒体展现或黑板板书,可事先完成或教师当堂完成,有时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2.“1”幅地理简图

每节课为学生设计1幅地理简图,师生一起动态完成。如讲中国地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轮廓图、长江黄河干流图,然后由多个学生绘出山脉、再标注地形区,师生共同完成并呈现1幅地理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地理思维能力。又如,学习交通干线,教师在黑板上绘出中国轮廓图,长江、黄河干流图,然后由学生绘图完成相关问题并分析区位因素等(如图1)。

3.“3”个关键问题

课前教师精心备课设计一系列问题,构成导学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生生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收集发现学生集中性问题,与学生集体交流解决或者展示于黑板上。学生通过读书或讨论能解决的问题不呈现。主要呈现关键性地理术语、规律、原理。展示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根据具体内容定每堂课关键问题数量,并在问题展示及解决中培养学生地理表述、地理分析等能力。

4.构建综合课堂

地理教学每一节课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动探究呈现出地理综合课堂,其中有教与学目标的综合、有学习形式的综合、有教学方式的综合、有内容呈现的综合等。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与学效果明显提高(如图2)。

二、“1+1+3”综合课堂带来的效果

1.体现地理科学基本思想与方法

思维导图和地理简图都将地理学科系统论、区位论思想融入其中,综合分析法、比较法、地图法运用其间。学生在思维导图和地理简图的学习运用中,可潜移默化地掌握地理学思想,并在今后学习工作中迁移运用。一次次展示成果比较、一次次地图绘制,学生逐渐形成系统思维与地理思维习惯,习惯养成,地理教学效果自然产生。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特点。综合课堂中思维导图、地理简图及地理问题构成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都彰显出综合性特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等都体现着地理课堂综合性的突出特点。

2.改变地理课堂氛围与师生角色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成为新课堂主旋律,在这样的环境下,解决问题方法,不强求千篇一律;对于学生观点,师生一起研讨发现。教师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话语权。评价时多使用 “你的看法有一定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亲切平等的语句。促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的学习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如图3)。

3.促进地理课堂低效向高效转型

每节课搭建1个思维导图、绘制1幅地理简图、设计3个问题,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综合课堂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读书、思考、查阅、交流,完成学案上确立的任务;教师巡视发现,可以对某人或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将自己的思路、观点、方法以多种方式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时倾听、记录并准备点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结合学案问题及在学习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图4)。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探究并完成自身的知识框架。每位学生都可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学习不仅是接受而是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教学不再是灌输而是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和教会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升,高效课堂初显成效。

在2011年高考中,我校文科学生硬上线177人,达到泸县四中历史最高记录,地理考试在一诊、二诊、一模、高考中,在泸州市名列前茅。泸县四中高考文综入围人数居泸州市第三位,创本校史上最好综合科成绩。2012级学生胡秋月在高三一诊考试中名列泸州市第一,在最后的高考中以581分的高分考进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秋期笔者所教的三个班在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中全部过关,无一人补考。学校“低进高出,优生更优”的办学特色更加彰显。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地理教师从思想意识上改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方法手段全面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但在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课改力度不够,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率低等。地理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停留在口头,仍“以知识传授”为本。课堂结构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伴随四川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笔者参与远程培训,学习和研究了中国各地课程改革经验,并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构建和探索了“1+1+3”综合课堂结构模式。

一、“1+1+3”综合课堂结构模式

1.“1”个思维导图

原则上每节课向学生呈现1个思维导图,如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中国地质灾害等,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让他们整体把握地理知识结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媒体展现或黑板板书,可事先完成或教师当堂完成,有时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2.“1”幅地理简图

每节课为学生设计1幅地理简图,师生一起动态完成。如讲中国地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轮廓图、长江黄河干流图,然后由多个学生绘出山脉、再标注地形区,师生共同完成并呈现1幅地理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地理思维能力。又如,学习交通干线,教师在黑板上绘出中国轮廓图,长江、黄河干流图,然后由学生绘图完成相关问题并分析区位因素等(如图1)。

3.“3”个关键问题

课前教师精心备课设计一系列问题,构成导学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生生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收集发现学生集中性问题,与学生集体交流解决或者展示于黑板上。学生通过读书或讨论能解决的问题不呈现。主要呈现关键性地理术语、规律、原理。展示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根据具体内容定每堂课关键问题数量,并在问题展示及解决中培养学生地理表述、地理分析等能力。

4.构建综合课堂

地理教学每一节课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动探究呈现出地理综合课堂,其中有教与学目标的综合、有学习形式的综合、有教学方式的综合、有内容呈现的综合等。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与学效果明显提高(如图2)。

二、“1+1+3”综合课堂带来的效果

1.体现地理科学基本思想与方法

思维导图和地理简图都将地理学科系统论、区位论思想融入其中,综合分析法、比较法、地图法运用其间。学生在思维导图和地理简图的学习运用中,可潜移默化地掌握地理学思想,并在今后学习工作中迁移运用。一次次展示成果比较、一次次地图绘制,学生逐渐形成系统思维与地理思维习惯,习惯养成,地理教学效果自然产生。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特点。综合课堂中思维导图、地理简图及地理问题构成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都彰显出综合性特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等都体现着地理课堂综合性的突出特点。

2.改变地理课堂氛围与师生角色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成为新课堂主旋律,在这样的环境下,解决问题方法,不强求千篇一律;对于学生观点,师生一起研讨发现。教师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话语权。评价时多使用 “你的看法有一定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亲切平等的语句。促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的学习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如图3)。

3.促进地理课堂低效向高效转型

每节课搭建1个思维导图、绘制1幅地理简图、设计3个问题,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综合课堂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读书、思考、查阅、交流,完成学案上确立的任务;教师巡视发现,可以对某人或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将自己的思路、观点、方法以多种方式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时倾听、记录并准备点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结合学案问题及在学习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图4)。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探究并完成自身的知识框架。每位学生都可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学习不仅是接受而是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教学不再是灌输而是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和教会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升,高效课堂初显成效。

在2011年高考中,我校文科学生硬上线177人,达到泸县四中历史最高记录,地理考试在一诊、二诊、一模、高考中,在泸州市名列前茅。泸县四中高考文综入围人数居泸州市第三位,创本校史上最好综合科成绩。2012级学生胡秋月在高三一诊考试中名列泸州市第一,在最后的高考中以581分的高分考进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秋期笔者所教的三个班在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中全部过关,无一人补考。学校“低进高出,优生更优”的办学特色更加彰显。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地理教师从思想意识上改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方法手段全面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但在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课改力度不够,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率低等。地理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停留在口头,仍“以知识传授”为本。课堂结构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伴随四川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笔者参与远程培训,学习和研究了中国各地课程改革经验,并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构建和探索了“1+1+3”综合课堂结构模式。

一、“1+1+3”综合课堂结构模式

1.“1”个思维导图

原则上每节课向学生呈现1个思维导图,如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中国地质灾害等,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让他们整体把握地理知识结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媒体展现或黑板板书,可事先完成或教师当堂完成,有时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2.“1”幅地理简图

每节课为学生设计1幅地理简图,师生一起动态完成。如讲中国地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轮廓图、长江黄河干流图,然后由多个学生绘出山脉、再标注地形区,师生共同完成并呈现1幅地理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地理思维能力。又如,学习交通干线,教师在黑板上绘出中国轮廓图,长江、黄河干流图,然后由学生绘图完成相关问题并分析区位因素等(如图1)。

3.“3”个关键问题

课前教师精心备课设计一系列问题,构成导学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生生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收集发现学生集中性问题,与学生集体交流解决或者展示于黑板上。学生通过读书或讨论能解决的问题不呈现。主要呈现关键性地理术语、规律、原理。展示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根据具体内容定每堂课关键问题数量,并在问题展示及解决中培养学生地理表述、地理分析等能力。

4.构建综合课堂

地理教学每一节课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动探究呈现出地理综合课堂,其中有教与学目标的综合、有学习形式的综合、有教学方式的综合、有内容呈现的综合等。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与学效果明显提高(如图2)。

二、“1+1+3”综合课堂带来的效果

1.体现地理科学基本思想与方法

思维导图和地理简图都将地理学科系统论、区位论思想融入其中,综合分析法、比较法、地图法运用其间。学生在思维导图和地理简图的学习运用中,可潜移默化地掌握地理学思想,并在今后学习工作中迁移运用。一次次展示成果比较、一次次地图绘制,学生逐渐形成系统思维与地理思维习惯,习惯养成,地理教学效果自然产生。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特点。综合课堂中思维导图、地理简图及地理问题构成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都彰显出综合性特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等都体现着地理课堂综合性的突出特点。

2.改变地理课堂氛围与师生角色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成为新课堂主旋律,在这样的环境下,解决问题方法,不强求千篇一律;对于学生观点,师生一起研讨发现。教师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话语权。评价时多使用 “你的看法有一定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亲切平等的语句。促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的学习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如图3)。

3.促进地理课堂低效向高效转型

每节课搭建1个思维导图、绘制1幅地理简图、设计3个问题,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综合课堂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读书、思考、查阅、交流,完成学案上确立的任务;教师巡视发现,可以对某人或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将自己的思路、观点、方法以多种方式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时倾听、记录并准备点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结合学案问题及在学习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图4)。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探究并完成自身的知识框架。每位学生都可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学习不仅是接受而是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教学不再是灌输而是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和教会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升,高效课堂初显成效。

在2011年高考中,我校文科学生硬上线177人,达到泸县四中历史最高记录,地理考试在一诊、二诊、一模、高考中,在泸州市名列前茅。泸县四中高考文综入围人数居泸州市第三位,创本校史上最好综合科成绩。2012级学生胡秋月在高三一诊考试中名列泸州市第一,在最后的高考中以581分的高分考进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秋期笔者所教的三个班在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中全部过关,无一人补考。学校“低进高出,优生更优”的办学特色更加彰显。

猜你喜欢
学案导图师生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第6章 一次函数
“比例尺(一)”导学案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