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难度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活动一致性分析

2014-06-24 21:41杨爱丽郭庆华
地理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广度课标人教版

杨爱丽+郭庆华

课改背景下的教材编写体制倡导“一标多本”,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课改颁布的课程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标准里增加“活动建议”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课改理念的重要体现之处。所以,研究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与教材活动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难度视角出发,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活动部分与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部分的一致性问题进行研究,考查两者的契合度,并对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以及对教材编写略作讨论。

一、研究方法

在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目前国内外一致性研究的主要工具有韦伯、Achieve、SEC(Survey Of Enacted Curriculum)等分析方法。为能在难度、广度和深度上更直观地反映研究结果并适应我国教育情况,本文拟采用我国学者史宁中等提出的难度模型进行量化研究。

孔凡哲等认为影响课程难度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个: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其中,课程深度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的深度,课程广度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可用通常所说的“知识点”多少进行量化;课程时间指课程内容完成所需时间,可用通常所说的“课时”多少进行量化。他们提出的课程难度量化模型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本文也认可用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来确定课程难度。

公式:N=αS/T +(1- α)G/T。其中,α满足0<α<1,称为加权系数,反映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N表示课程难度,S表示课程深度,G表示课程广度,T表示课程时间。S/T和G/T分别称之为“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考虑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要求,系数α应取0.5为宜,即课程不宜过广过浅,也不宜过窄过深。

本文对上述模型进行一定的修订以适应地理课程活动部分的量化需要。α取值为0.5;S课程深度本文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的分类学表对活动要求进行赋分,对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赋分。对知识类别分别赋1~4分,认知过程类别分别赋1~6分,然后两者相加即得到一个知识点所得分值(表1);T为课程进行时间;G则是每个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个数。

二、研究样本

根据分析,在人教版教材众多栏目中,“读图思考”、“活动”、“问题研究”等栏目具有活动意义,所以将对这些栏目与课标“活动建议”部分的难度、广度、深度等维度进行一致性分析(表2)。

三、计算与讨论

经统计和计算,课标“活动建议”的深度值得分为110,共14个活动(第7个活动分属3个知识点,分3个活动进行),涉及16个知识点。教材活动深度值得分为281分,共53个活动,涉及44个知识点。

由于活动课程时间在现阶段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故在此采用估值。利用人教版教师用书建议的课时数(36课时)与教材活动所占课文篇幅确定教材活动的课程时间,经估算,展开教材活动的课程时间约为15课时。同样,利用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1课时数与活动建议所占内容标准篇幅确定活动建议所需课程时间,经估算开展活动建议的课程时间约为13课时。

根据公式,课标“活动建议”的难度值为N课标= 0.5×(110/13+16/13)=4.85。教材活动的难度值为N教材=0.5×(281/15+44/15)=10.83(表3)。

从表3分析可知,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与教材中实际编写的活动在难度、广度、深度等维度存在差异,教材活动在三个维度的比较上几乎都高于课标一倍多。因此,从课程难度视角,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与教材活动编写的一致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课标指出,在建立教科书内容结构时,需要理解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不同。课程标准给出的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内容和学习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教科书可以有不同的结构。钟启泉和崔允漷教授则形象地称课程标准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由此可看出,人教版必修1教材基本以课标为依据,在可比深度、可比广度和难度上达到了保底但不封顶的要求。

四、原因分析

教材活动编写秉承以课标为指导的思想,既忠于课标又高于课标。在满足所有学生最低发展的基础上,还为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满足了条件。

可比广度:因人教版教材的活动承担一部分课文正文的职能,不仅体现能力训练也为学生提供知识来源。从表1可知,教材具有活动意义的栏目达53个,不仅覆盖了课标活动建议里几乎所有内容,有些知识点教材也以活动栏目出现。所以活动在广度(知识点)上会比课程标准高。

可比深度:“活动建议”部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往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相对于以接受为主的课文正文知识,活动栏目则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学生限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活动栏目更具挑战性,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整体难度:从整体难度看,活动建议采取的是“窄而深”的建议方式,活动数量较少,涉及的知识点也不多,但要求比较高。教材则是“广且深”的编写方式,活动栏目较多,很多知识点也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其中有些活动要求也很高。所以,虽然两者课时数相当,教材这种“广且深”的编写方式在难度值上更胜一筹。

五、反思

首先,虽然教材活动的课标广度比活动建议高出一倍多,所覆盖的知识点远远多于课程标准活动建议的要求,但同时也要看到,教材并没有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几个知识点没有包含进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自然灾害部分,人教版必修教材在正文和活动里都没有体现,而自然灾害知识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生存需要,尤其在我国多灾多难的国情背景下。这种情况何以体现“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改理念?又何以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考虑,自然灾害部分可考虑在必修教材中增设。

其次,教材活动难度值如此之大,教材活动承担课文功能,但是所安排的课时却没有因此增加。活动形式虽好,但是没有时间保证,很多教师都不敢贸然在活动上下功夫,导致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所以,编写教材活动时应协调好课时与活动的矛盾。

课改背景下的教材编写体制倡导“一标多本”,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课改颁布的课程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标准里增加“活动建议”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课改理念的重要体现之处。所以,研究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与教材活动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难度视角出发,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活动部分与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部分的一致性问题进行研究,考查两者的契合度,并对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以及对教材编写略作讨论。

一、研究方法

在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目前国内外一致性研究的主要工具有韦伯、Achieve、SEC(Survey Of Enacted Curriculum)等分析方法。为能在难度、广度和深度上更直观地反映研究结果并适应我国教育情况,本文拟采用我国学者史宁中等提出的难度模型进行量化研究。

孔凡哲等认为影响课程难度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个: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其中,课程深度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的深度,课程广度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可用通常所说的“知识点”多少进行量化;课程时间指课程内容完成所需时间,可用通常所说的“课时”多少进行量化。他们提出的课程难度量化模型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本文也认可用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来确定课程难度。

公式:N=αS/T +(1- α)G/T。其中,α满足0<α<1,称为加权系数,反映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N表示课程难度,S表示课程深度,G表示课程广度,T表示课程时间。S/T和G/T分别称之为“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考虑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要求,系数α应取0.5为宜,即课程不宜过广过浅,也不宜过窄过深。

本文对上述模型进行一定的修订以适应地理课程活动部分的量化需要。α取值为0.5;S课程深度本文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的分类学表对活动要求进行赋分,对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赋分。对知识类别分别赋1~4分,认知过程类别分别赋1~6分,然后两者相加即得到一个知识点所得分值(表1);T为课程进行时间;G则是每个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个数。

二、研究样本

根据分析,在人教版教材众多栏目中,“读图思考”、“活动”、“问题研究”等栏目具有活动意义,所以将对这些栏目与课标“活动建议”部分的难度、广度、深度等维度进行一致性分析(表2)。

三、计算与讨论

经统计和计算,课标“活动建议”的深度值得分为110,共14个活动(第7个活动分属3个知识点,分3个活动进行),涉及16个知识点。教材活动深度值得分为281分,共53个活动,涉及44个知识点。

由于活动课程时间在现阶段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故在此采用估值。利用人教版教师用书建议的课时数(36课时)与教材活动所占课文篇幅确定教材活动的课程时间,经估算,展开教材活动的课程时间约为15课时。同样,利用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1课时数与活动建议所占内容标准篇幅确定活动建议所需课程时间,经估算开展活动建议的课程时间约为13课时。

根据公式,课标“活动建议”的难度值为N课标= 0.5×(110/13+16/13)=4.85。教材活动的难度值为N教材=0.5×(281/15+44/15)=10.83(表3)。

从表3分析可知,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与教材中实际编写的活动在难度、广度、深度等维度存在差异,教材活动在三个维度的比较上几乎都高于课标一倍多。因此,从课程难度视角,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与教材活动编写的一致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课标指出,在建立教科书内容结构时,需要理解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不同。课程标准给出的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内容和学习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教科书可以有不同的结构。钟启泉和崔允漷教授则形象地称课程标准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由此可看出,人教版必修1教材基本以课标为依据,在可比深度、可比广度和难度上达到了保底但不封顶的要求。

四、原因分析

教材活动编写秉承以课标为指导的思想,既忠于课标又高于课标。在满足所有学生最低发展的基础上,还为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满足了条件。

可比广度:因人教版教材的活动承担一部分课文正文的职能,不仅体现能力训练也为学生提供知识来源。从表1可知,教材具有活动意义的栏目达53个,不仅覆盖了课标活动建议里几乎所有内容,有些知识点教材也以活动栏目出现。所以活动在广度(知识点)上会比课程标准高。

可比深度:“活动建议”部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往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相对于以接受为主的课文正文知识,活动栏目则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学生限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活动栏目更具挑战性,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整体难度:从整体难度看,活动建议采取的是“窄而深”的建议方式,活动数量较少,涉及的知识点也不多,但要求比较高。教材则是“广且深”的编写方式,活动栏目较多,很多知识点也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其中有些活动要求也很高。所以,虽然两者课时数相当,教材这种“广且深”的编写方式在难度值上更胜一筹。

五、反思

首先,虽然教材活动的课标广度比活动建议高出一倍多,所覆盖的知识点远远多于课程标准活动建议的要求,但同时也要看到,教材并没有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几个知识点没有包含进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自然灾害部分,人教版必修教材在正文和活动里都没有体现,而自然灾害知识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生存需要,尤其在我国多灾多难的国情背景下。这种情况何以体现“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改理念?又何以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考虑,自然灾害部分可考虑在必修教材中增设。

其次,教材活动难度值如此之大,教材活动承担课文功能,但是所安排的课时却没有因此增加。活动形式虽好,但是没有时间保证,很多教师都不敢贸然在活动上下功夫,导致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所以,编写教材活动时应协调好课时与活动的矛盾。

课改背景下的教材编写体制倡导“一标多本”,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课改颁布的课程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标准里增加“活动建议”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课改理念的重要体现之处。所以,研究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与教材活动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难度视角出发,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活动部分与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部分的一致性问题进行研究,考查两者的契合度,并对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以及对教材编写略作讨论。

一、研究方法

在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目前国内外一致性研究的主要工具有韦伯、Achieve、SEC(Survey Of Enacted Curriculum)等分析方法。为能在难度、广度和深度上更直观地反映研究结果并适应我国教育情况,本文拟采用我国学者史宁中等提出的难度模型进行量化研究。

孔凡哲等认为影响课程难度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个: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其中,课程深度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的深度,课程广度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可用通常所说的“知识点”多少进行量化;课程时间指课程内容完成所需时间,可用通常所说的“课时”多少进行量化。他们提出的课程难度量化模型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本文也认可用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来确定课程难度。

公式:N=αS/T +(1- α)G/T。其中,α满足0<α<1,称为加权系数,反映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N表示课程难度,S表示课程深度,G表示课程广度,T表示课程时间。S/T和G/T分别称之为“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考虑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要求,系数α应取0.5为宜,即课程不宜过广过浅,也不宜过窄过深。

本文对上述模型进行一定的修订以适应地理课程活动部分的量化需要。α取值为0.5;S课程深度本文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的分类学表对活动要求进行赋分,对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赋分。对知识类别分别赋1~4分,认知过程类别分别赋1~6分,然后两者相加即得到一个知识点所得分值(表1);T为课程进行时间;G则是每个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个数。

二、研究样本

根据分析,在人教版教材众多栏目中,“读图思考”、“活动”、“问题研究”等栏目具有活动意义,所以将对这些栏目与课标“活动建议”部分的难度、广度、深度等维度进行一致性分析(表2)。

三、计算与讨论

经统计和计算,课标“活动建议”的深度值得分为110,共14个活动(第7个活动分属3个知识点,分3个活动进行),涉及16个知识点。教材活动深度值得分为281分,共53个活动,涉及44个知识点。

由于活动课程时间在现阶段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故在此采用估值。利用人教版教师用书建议的课时数(36课时)与教材活动所占课文篇幅确定教材活动的课程时间,经估算,展开教材活动的课程时间约为15课时。同样,利用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1课时数与活动建议所占内容标准篇幅确定活动建议所需课程时间,经估算开展活动建议的课程时间约为13课时。

根据公式,课标“活动建议”的难度值为N课标= 0.5×(110/13+16/13)=4.85。教材活动的难度值为N教材=0.5×(281/15+44/15)=10.83(表3)。

从表3分析可知,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与教材中实际编写的活动在难度、广度、深度等维度存在差异,教材活动在三个维度的比较上几乎都高于课标一倍多。因此,从课程难度视角,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与教材活动编写的一致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课标指出,在建立教科书内容结构时,需要理解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不同。课程标准给出的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内容和学习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教科书可以有不同的结构。钟启泉和崔允漷教授则形象地称课程标准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由此可看出,人教版必修1教材基本以课标为依据,在可比深度、可比广度和难度上达到了保底但不封顶的要求。

四、原因分析

教材活动编写秉承以课标为指导的思想,既忠于课标又高于课标。在满足所有学生最低发展的基础上,还为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满足了条件。

可比广度:因人教版教材的活动承担一部分课文正文的职能,不仅体现能力训练也为学生提供知识来源。从表1可知,教材具有活动意义的栏目达53个,不仅覆盖了课标活动建议里几乎所有内容,有些知识点教材也以活动栏目出现。所以活动在广度(知识点)上会比课程标准高。

可比深度:“活动建议”部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往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相对于以接受为主的课文正文知识,活动栏目则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学生限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活动栏目更具挑战性,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整体难度:从整体难度看,活动建议采取的是“窄而深”的建议方式,活动数量较少,涉及的知识点也不多,但要求比较高。教材则是“广且深”的编写方式,活动栏目较多,很多知识点也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其中有些活动要求也很高。所以,虽然两者课时数相当,教材这种“广且深”的编写方式在难度值上更胜一筹。

五、反思

首先,虽然教材活动的课标广度比活动建议高出一倍多,所覆盖的知识点远远多于课程标准活动建议的要求,但同时也要看到,教材并没有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几个知识点没有包含进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自然灾害部分,人教版必修教材在正文和活动里都没有体现,而自然灾害知识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生存需要,尤其在我国多灾多难的国情背景下。这种情况何以体现“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改理念?又何以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考虑,自然灾害部分可考虑在必修教材中增设。

其次,教材活动难度值如此之大,教材活动承担课文功能,但是所安排的课时却没有因此增加。活动形式虽好,但是没有时间保证,很多教师都不敢贸然在活动上下功夫,导致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所以,编写教材活动时应协调好课时与活动的矛盾。

猜你喜欢
广度课标人教版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中学编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