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关于《呼啸山庄》中风物描写的象征意义

2014-07-17 01:48何晓丽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006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勃朗特呼啸山庄艾米莉

⊙何晓丽[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 510006]

勃朗特三姐妹一直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不提的代表性人物,其中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更是以其创作天才备受赞誉。《呼啸山庄》是其短促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这部后来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在当时却遭到评论界的猛烈抨击,有人视之为“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①,直到小说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艾米莉·勃朗特才逐渐为人所知,而后则有人认为《呼啸山庄》是19世纪“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散文诗”。英国小说理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难理解的作品,因为艾米莉是一位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呼啸山庄》“颠覆传统的小说模式和叙述风格,并以其狂暴的感情和哥特式的神秘情节打动着世界各国的读者。她的创作和生平被称为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②。

在大量的氛围渲染和情节构造手法中,最突出的是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回顾近些年来我国对《呼啸山庄》的研究,有从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技巧方面进行的,也有从作品的主题、风格、意象的运用、象征主义等方面进行的。其中象征手法研究较多的是荒原、两个山庄、壁炉的火焰和书本等的意义。本文主要试从另一个角度,即树木、天气以及荒原这些自然风物方面的象征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爱情主题的深化作用。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影响也最大的一个派别。将其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兰波和马拉美。同时,他们也是前期象征主义诗论的主要代表。20世纪初,后期象征主义诗潮再度崛起,并从法国扩及欧美各国,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瓦莱里,英国的叶芝、西斯蒙等③。

象征主义主张朦胧、神秘、含蓄,强调刻画个人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强调用有物质感的物象,通过象征、隐喻、联想、暗示以及语言的音响效果等去创造深远的意境。《呼啸山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使用了许多象征手法,而且这种手法的运用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密切相连。在小说中,艾米莉运用象征手法把神秘、荒凉、广袤的自然环境与复杂、纠结、痛苦的人物内心世界近乎完美地结合起来,形象的刻画人物性格,深化小说的主题,开拓了小说表现手法的新领域。

艾米莉·勃朗特用一种看得见的符号展示了她所隐藏的心灵和理念,《呼啸山庄》中,作者运用象征这一手法把她自己对于人物的设想通过一字一句的风物描写表现出来,从人性的扭曲到复归,因此具有深刻的哲理内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伯特·加谬说过:“最难理解的莫过于一部象征的作品。一个象征总是超越它的使用者,并使他实际说出的东西要比他有意表达的东西更多”。伍尔芙说:“艾米莉和夏洛蒂两人经常借用大自然之力。她们都感到需要话语或行动所难以传达的更为强有力的象征,来表达人性中那些巨大的沉睡的激情。她们笔下的风景,她们笔下快人的夏日绿野,都不是用来点缀一页沉闷乏味的文字,或卖弄作者观察力的装饰品。它们饱含着情绪,显示了全书的主旨。”艾米莉的《呼啸山庄》里最突出的就是自然环境的象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树”的象征。小说一开始,画眉田庄的租客洛克乌先生初次到呼啸山庄拜访,看到的是“从房屋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一排瘦削的荆棘都朝一个方向伸展着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北风呼啸、万物萧条,没有生机、没有阳光的山庄,这样的山庄会住着什么样的人?他们会不会跟这些树一样扭曲、渴望温暖?

小说里还有许多地方出现了关于树的描写或比喻,这些都隐含了对人物心理的诉说。小说中,将希斯克利夫和林顿先生进行比较时,“这两个朋友间的差别,当一个从这边进来,另一个从那边出去的时候。那鲜明的对比就像是一个触目凄凉、荒山起伏的产煤区,一霎时换成了一片青翠、肥沃的山谷。”用“荒山”和“青翠、肥沃的山谷”这两个意象来对比凯瑟琳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两个男人,突出了他们不同的特点,同样给读者这样的暗示:同样生长于荒山的凯瑟琳虽然向往青翠的山谷,但还是选择背弃自己,导致其最后的悲剧命运。

当凯瑟琳跟奈莉谈到自己的爱情感受时,她做出了这样的比喻:“我对林顿的爱,就像挂在林子里的一簇簇树叶,时光会改变它,我知道,到了冬天,树叶片儿就要凋落了。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好比是脚下的永恒的岩石,从那里流出很少的、看得见的快乐的泉源,可是却必不可少。”对林顿的爱情温和易变,可能会凋零。但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情,细流润心田,必不可少。可见,凯瑟琳对自己的爱情的了解是相当透彻的,但最后选择答应林顿先生的求婚,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后酿成了两个家庭以及所有亲人的悲剧命运。

此外,树还有另一种象征意义:树一旦扎根土壤,就会不断地生长、繁茂、延续。凯瑟琳把自己和希斯克利夫比作一棵树,是一体的,再强大的力量也不能把他们分开。在希斯克利夫失踪的那个暴风雨的夜晚,“一声巨响,宅子一角的一株大树倒下来了———也不知是给狂风吹折的,还是遭了雷劈;那粗大的树枝压在屋顶上,把东边的烟囱打开了一个大缺口……”这就恰好象征着在凯瑟琳内心里,作为他们一体的那棵树被摧毁了,从此她陷入绝望和悲惨中。

其次,我们来看小说中关于天气的描写。

天若有情天亦老,“呼啸”的荒原具有深刻的象征寓意。“这个词儿在当地有特殊意义,它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在这里,呼啸的北风是认识主题的关键。猛烈的北风阻断了树木正常生长的途径,强迫它们都向一边倒,树性象征着人性,人性在残酷的压制中扭曲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希斯克利夫的独白中得到最好的诠释:“好一个孩子,你是属于我的啦,咱们倒要瞧瞧,这一棵树是不是会长得弯弯曲曲,跟另一株树一个模样,假使它也长在风口里,让猛风来扭它的树枝和树干。”在这里,希斯克利夫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扭曲的树木,他要像亨德里当年对他那样,通过剥夺哈里顿受教育等方式来实施他的复仇计划,扭曲哈里顿的人性。

北风严峻、无情、狂暴,横扫一切,在这里孕育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这样暴烈粗犷、情感炽烈的孩子。因此他们之间有种特殊的彼此依存的感情,能唤起他们更深层的共鸣,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他(希斯克利夫)可不是因为他长得俊俏,而是因为他比我更是我自个儿。”他们共同生长于荒原,有同样的性格,像狂风和荒原般的原始、猛烈和真挚。凯瑟琳清楚地知道,“假使其他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希斯克利夫)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他一切都留下来,独有他给毁灭了,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再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当凯瑟琳厌弃自己的本质,答应嫁给林顿,想要使自己和希斯克利夫变成画眉田庄里的那种文明世界里的人,实质上她选择了放弃真我,追求不属于她的人生,希斯克利夫“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爱以及一切”,他愤然离开呼啸山庄。此时,暴风雨来临。凯瑟琳冲出山庄,在狂风暴雨中凄厉地呼唤着希斯克利夫,“不管雷声隆隆地响着,大点子的雨滴在她周围啪啦啪啦地溅着,她只是鹄立在那儿……放声大哭”,到了半夜,“像千军万马般的狂风暴雨降落到山庄上来了”。作者以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来衬托凯瑟琳内心的巨大悲痛,希斯克利夫——她的灵魂的另一半突然离去,在精神上她便只有孤孤单单一个人了。她将要成为一个荒原上孤独的流浪人,这样一种绝望恰似狂风,又如暴雨与闪电,把她的世界摧毁成一片废墟。猛烈的内心冲突使得凯瑟琳对外界的暴风雨感到麻木,凯瑟琳心中的恐惧、悔恨以及矛盾的心理外化为自然界的狂风暴雨,预示着故事情节的大转折。

当希斯克利夫逐步开始自己的复仇计划,最后彻底失去凯瑟琳的时候,他们生长的荒原也同样的悲痛。凯瑟琳下葬那天,夏日的晚上天气突然变了:“南风转成了东北风,先是来了一场雨,跟着是冰雹、是大雪……樱草花啊,番红花啊,都被冬雪压下去了,百灵鸟哑然无声了,幼树的嫩叶被风雪打得发黑了。”这场大雪扼杀了一切生机,象征着凯瑟琳的去世带走了希斯克利夫的全部的爱和生命力,从此,活着就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曾说过:“两个词儿可以包括我的未来———死亡和地狱。生命,失去了她以后,就是地狱。”失去了爱以后,他那扭曲的人性就再也无法复归,而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

最后,这部小说发生的主要背景——荒原的象征意义。

小说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所以对于荒原的描写无人能更胜于她。勃朗特三姐妹生活在英格兰北部西约克郡长着金雀花和岩石的霍沃斯荒原上,“这片荒原上几乎没有树木……这片荒原除了终年大风呼啸之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这里一年当中见不到几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大风控制着天气,因而天气变化多端……风才是主宰这片土地的主人,它从山上吹过又穿过谷底,翻动着四季变化着颜色的草地。为了抵御大风,这一带的房子都是石头砌成的,用大石块垒墙,用石片做屋顶,连窗户都是石头砌出来的,它们是浅灰到棕色,与四周的大自然完全融成了一体。”④小说中的荒原与艾米莉生长的荒原有许多相似之处。

租客洛克乌先生对荒原的印象:“这荒凉的山头,盖着黑霜的泥上已冻结成一层硬壳;凛冽的寒气叫我的四肢都打抖。”凛冽的寒气,恶劣的环境。

但对于从小在荒原上成长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林而言,荒原才是他们真正自由快乐的天堂,他们在长满荒草的原野上恣意奔跑,尽情嬉戏。他们的心灵深处与荒原有同质的精神联系,荒原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离开了荒原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了生命的真正的欢乐。背弃荒原的凯瑟琳备尝煎熬,热切地倾诉着对荒原的呼唤,最后回归荒原成为她死后的心愿:在荒野里,立上一块墓碑。希斯克利夫在巧合中听到了部分凯瑟琳与奈莉的对话后,愤然离开荒原,迷失人性。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死后常常一个人在荒原上奔走到半夜,他和凯瑟琳的灵魂在荒原上重聚,他离奇地死以及关于两人常在荒原上散步的传说更使荒原染上了一层神秘与唯美的色彩。荒原上的爱侣,他们超越尘世,终于在死后灵魂永远的在一起。

《呼啸山庄》经历了名声的大落与大起,狂风暴雨般的爱情与恨入骨髓的复仇令世人惊叹。我们惊叹于身体孱弱、几乎与世隔绝的才女艾米莉的创作,她透过爱情,深入人性的眼眸。小说最后人性的复归,荒原上超越尘世的永恒爱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都使它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必读名著之一。同时,小说在情节与色调的结合、叙述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值得研究者进一步的探寻。

① [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② 冯茜:《英国的石楠花在中国——勃朗特姐妹作品在中国的流布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张耘:《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勃朗特姐妹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猜你喜欢
勃朗特呼啸山庄艾米莉
如果回忆即遗忘
从审美角度剖析《呼啸山庄》中悲剧的崇高性
Analyses of the Roots of Protagonists’ Trag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勃朗特的贡达尔诗歌初探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天鹅的前身是鹌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