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研究

2014-07-17 01:48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030012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杨宪益儒林外史归化

⊙贾 霞[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太原 030012]

一、引言

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输出中,对于中国文化的翻译与推广一直是重中之重,因为这不仅仅是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认可的一种标志,同时也是形成文化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语言的转化翻译问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文艺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才会在与外国读者达到共鸣的同时又使得本土文化的核心和价值观收到最大限度上的保护?在归化与异化的争论中,通过对汉译英作品的分析和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异化方法对于翻译和推介本土文化是比较有利的,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展现。

二、归化和异化的含义

对于归化和异化孰优孰劣的论争在翻译界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也就导致了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定论。这并不是说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也不是说结论永远不会出现。当从特定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实际上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翻译者是否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在对文化信息进行有效传递的实际翻译过程中能否坚持对自身所从属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翻译者无论是选择归化或钟情于异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影响。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大多数文学作品的翻译类型都以英译汉为主体,可是涉及汉译英的类型或是问题则非常少见。而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介绍本土文化(主要是中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西方文化的明显的逆差,即把外国(尤其是西方)文化翻译介绍到中国在质量与数量上可以说均大大超过把中国文化翻译介绍到国外。这样的逆差致使我们对西方的了解大大胜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对待文学作品的归化和异化,我国的文学翻译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严谨地做出选择,对待我国输出的文学作品中一定要科学地弘扬汉语作品的文学魅力。文学作品的归化可以拉近译文读者和作品的心灵距离,使读者更好、更贴切地融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文学意境中,更加容易领会到作品的精神力量,使翻译后的作品的可读性大大提高,这样可以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阔的认同和接受。就目前的形式来看,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确实有助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让更多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增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让外国读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双方文化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语言的文学作品的译介过程中,提高异化译法的使用比重,更多地反映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多地喜欢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杨宪益夫妇在我国对外文学作品输出翻译的过程中无疑为中国的文学翻译工作者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在中国文化的弘扬道路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影响。

三、杨宪益先生译介的《儒林外史》

杨宪益先生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对待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差异与共同点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杨宪益夫妇不但是中国译界的大师,更是推动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先驱,对东西方文化可谓融会贯通,曾将多部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译介成英语传播到国外,不仅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播和弘扬,在促进外国读者喜欢和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同时,更使读者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儒林外史》是他们众多优秀译介作品中的代表之一。《儒林外史》在我国讽刺小说的发展长河中无疑是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作品不但为读者们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封建社会中众多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性和思想活动,而且为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和百姓们的平常生活赋予了活的展示,在读者面前重塑了作者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风貌。与众多归化译者们所不同的是,杨宪益夫妇以保持中国文化原有的特色为原则,所翻译的作品能够让外国读者对中国的社会风情和文化有一个更加真实深入的了解。对于那些接受英语文化熏陶,从小便一直生长在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外国读者来说,《儒林外史》无疑为他们展示和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E.Nida作为当今世界最为出色的译论家的代表之一,他把翻译分为生态文化类别、言文化类别、宗教文化类别、社会文化类别、物质文化类别这五种主要的类别。接下来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杨宪益先生所翻译的文学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究。

四、针对文化信息的解读和翻译

原文:(胡屠户)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像你这,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

译文:(Butcher Hu)poured out a torrent of abuse:“Like you this wretched appearance,also the piss myself in indecent!wanted to eat swan fart!You take this heart.”

比喻手法是在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而且表现力非常强的一种修辞手段,能够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给读者非常深刻的印象。例1想要表达出范进的想法不切实际,没有可行性,是痴人说梦。天鹅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而天鹅屁则是和美好事物所相关的东西,在这句话中,胡屠户表达了范进想吃天鹅肉的困难,就连吃天鹅屁都是不可能的,不但表达了对范进考中科举的质疑,也十分符合屠户的性格和特点。但是中外在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在对待动物的认识和所代表的事物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一些翻译工作者认为比喻是不具有翻译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样那么这恰恰忽视了语言可以通过与思维的辩证统一而达成文化的共通性。这样来看有些比喻是可以达到共同的比喻目的和效果的。能够从西方读者的视角出发来对待比喻体的共同性,成功的汉语中的比喻形象不失源语特色地植入英语中,保持了源语的文化特色,这样可以使西方读者体会到中国读者的感受,促进心灵上的共鸣。

原文:如果三年前意外被蛇咬到了,现在做梦梦到绳子也因觉得像蛇而有些害怕。

译文:A man who has been bitten by a poisonoussnake will be frightened if he dreams of a rope three yearsafter.这句话换作我国的谚语则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比喻一旦之前遭到了某种打击或失败,在心里会留下一定的阴影,以后再碰见相似的事情,便会感到害怕。通过之前的调查显示,中国读者和西方读者对待“蛇”的意象存在着非常大的相似性,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用的字面翻译,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特色,不但不会使西方读者对原文感到困扰,还会缩短双方的文化差异。

五、结语

从上述所举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杨译对《儒林外史》翻译的时候主要运用异化方法来对作品中的文化信息进行处理,由此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广大的外国读者进行推介和展示,这是难能可贵的。就像杨宪益先生所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到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他们的乐与悲,爱与恨,怜与怨,喜与怒。”当然在今天所处的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随着以往固有的深深扎根于人们头脑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瓦解,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促进与融合会日益频繁、增强,并且碰撞出新的火花,以此为依托使得外国读者或者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与偏见渐渐改观直至消除。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或者说是努力中,在面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汉译英工作时,译者将更加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身份保持问题,逐步将归化比例减小,将异化比例增加,早日促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实现平等对话和交流,达成彼此之间的“文化默契”,使中国与世界的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1]陈莉.汉语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兼谈杨宪益在《儒林外史》中的文化翻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2).

[2]张艳余.互文性视角下《儒林外史》的英译[J].郑州大学,2013(5).

[3]张志清.异化翻译思想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3(5).

[4]徐.《儒林外史》英汉语对比研究:语言与文化[J].外语教学,2003(3).

[5](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杨宪益,戴乃迭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8).

猜你喜欢
杨宪益儒林外史归化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儒林外史》的吃播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单宝塔诗
《金丝小巷忘年交》